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 第683章 杨仪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第683章 杨仪

作者:酷酷的橙子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31:53 来源:平板电子书

杨仪字威公,襄阳郡(治所在今湖北襄樊市襄阳区)人,三国时期蜀汉大臣。

杨仪早年本是荆州刺史傅群帐下主簿,不久投奔关羽,被任命为郡府功曹。

关羽派他前往益州拜见刘备,刘备很欣赏杨仪,任命他为左将军府兵曹掾。刘备进位汉中王,提拔杨仪担任尚书。

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杨仪被诸葛亮任命为丞相府参军,随从诸葛亮南征南中,后来又北伐曹魏。

蜀汉建兴八年(公元230年),杨仪升任丞相府长史,加授绥军将军。杨仪很有才干,深得诸葛亮器重。

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杨仪率领北伐大军退回汉中,又诛杀魏延。

杨仪自恃功高劳苦,应该接替诸葛亮秉政,但诸葛亮遗命蒋琬主政。

后主刘禅任命蒋琬为尚书令,总理国政;杨仪被任命为中军师,没有得到重用,深自怨恨。

费祎前去看望杨仪,杨仪向他抱怨,后悔当初没有带领大军投魏;

费祎将他的话密告后主刘禅,杨仪因言获罪,被废黜为庶民,流放到汉嘉郡。

不久杨仪又上书诽谤朝廷,遭逮捕下狱,自杀身亡。

时人及后世对杨仪的评价都不高,蜀汉丞相诸葛亮以及大臣杨戏都认为杨仪气量狭小、性情急躁,不可托付大事;

孙权则拿杨仪与魏延相提并论,认为两人不堪大用,久必生乱。

后世如晋朝史家陈寿、明末清初学者王夫之都认为杨仪心术不正,最终因言获罪,是咎由自取。

杨仪字威公,是襄阳郡(治所在今湖北襄樊市襄阳区)人;汉献帝建安年间,杨仪曾经担任荆州刺史傅群的帐下主簿,后来杨仪离开傅群,前去投奔担任襄阳郡太守的关羽。

关羽聘请杨仪担任自己郡府的功曹,派他作为使者西去益州拜见先主刘备。

刘备和杨仪谈论军国大事,杨仪建言献策,且能分析政治得失,让刘备大为欣赏,因此任命杨仪为左将军府的兵曹掾。

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攻占汉中,进位汉中王,提拔杨仪担任尚书。

蜀汉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四月,刘备在成都称帝;同年七月,刘备亲率大军东征孙吴,

杨仪与尚书令刘巴不和,在其期间被贬降职,担任名义上的弘农郡太守。

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杨仪被丞相诸葛亮任命为丞相府参军,负责协助处理丞相府的军政事务,又随从诸葛亮率大军南征境内蛮族叛乱。

诸葛亮平定南中后,又在蜀汉建兴五年(公元227年),率领大军北上屯田汉中,为北伐曹魏做准备,杨仪追随诸葛亮驻扎在汉中。

蜀汉建兴八年(公元230年),杨仪升任丞相府长史,加授绥军将军。

丞相诸葛亮多次率领大军北伐曹魏,在此期间,杨仪主要负责北伐军队的规划部署,

他在筹集计算军粮时,都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考虑,很快就能将此类公务处理完毕。

北伐期间整个军队的事务安排,都由杨仪来办理。当时,杨仪与军师魏延不和,两人互相憎恶,

每次见面同坐都要发生争执,魏延有时甚至拔剑威胁杨仪,杨仪则委屈痛哭,泪流满面。

诸葛亮深为爱惜杨仪的才干,又要凭借魏延的骁勇,经常为两人的不和而感到遗憾,不忍偏爱或废除任何一位。

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杨仪跟随诸葛亮出兵斜谷(今陕西眉县西南),大军驻扎在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县境内),与魏将司马懿相持不下。

同年八月,诸葛亮病逝于军中。当初,诸葛亮曾密令杨仪与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人,自己死后就从速退军,让魏延断后;

如果魏延不从,杨仪等人率领大军自行撤退。诸葛亮死后,秘不发丧,

杨仪让费祎去探听魏延的意思,魏延不愿断后,还打算接替诸葛亮率军继续北伐。

杨仪得知魏延的想法后,暗中率领大军依次撤退;魏延获知杨仪没有通知自己就率大军撤退,怒而率部首先南归,又烧毁栈道。

杨仪与魏延互相上表给后主刘禅,指责对方谋反,刘禅询问侍中董允及丞相府留守长史蒋琬,两人都担保杨仪而怀疑魏延。

魏延率部抵达南谷口(今陕西汉中市西北),转而进攻杨仪的率领的军队,杨仪率军迎战,与魏延互相攻击。

魏延败走汉中,杨仪派平北将军马岱率军追击,斩杀魏延,大军返回成都。

杨仪自以为功勋极大,应该接替诸葛亮主持朝政;他召来都尉赵正用《周易》卜卦,

以断吉凶,结果得到的是对女性占卜者有利的“家人”卦象,杨仪暗自感到不安。

诸葛亮生前曾秘密向后主刘禅上表,认为杨仪性格急躁狭隘,他更加看重丞相府留守长史蒋琬,推荐蒋琬接替自己主政。

因此,后主刘禅提拔蒋琬担任尚书令,兼任益州刺史。杨仪到了成都,被任命为中军师,手下没有统率军队,相当于闲职。

当初,杨仪在刘备时期已经担任尚书,蒋琬只是尚书郎,后来蒋琬虽然被提拔为丞相府参军、长史;

但是杨仪每次都随从诸葛亮出征,承担了辛劳繁巨的任务。想到自己资历比蒋琬深,

才能比蒋琬强,杨仪在言辞和神态上,都表现出强烈的怨恨,常常暗自叹息。

当时的人都担心杨仪说话没有节制,大家都不敢去看望他;只有后军师费祎常去探望慰问他。

杨仪对费祎大发怨言,先后说了很多过份的话,他竟然对费祎表示,当初丞相诸葛亮去世的时候,

如果自己带领全军投降曹魏,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沦落到如此寂寞失意的地步,如今自己追悔莫及。

费祎暗中将杨仪说的这些不合时宜的话,都秘密上表报告给后主刘禅。

建兴十三年(公元235年),杨仪因言获罪,朝廷下诏将他废黜为平民,流放到汉嘉郡。

杨仪到了流放地,又上书诽谤朝廷,文辞激烈气愤,于是朝廷诏令汉嘉郡的官府将杨仪逮捕下狱,

杨仪在狱中自杀而死。杨仪死后,他的妻子儿女回到蜀郡居住。

孙吴国主孙权评价:杨仪和魏延,不过是牧竖小人而已。虽然偶尔在时政事务上曾经有一些功劳,

然而既然已经任用他们了,就不能再削弱他们的官职,如果有一天诸葛亮不在了,两人必然产生祸乱。

同时期的蜀汉大臣杨戏在《季汉辅臣赞》中评价杨仪:生性急躁狭隘,做事往往不同于众人;

安闲时还能讲道理,逼急了就会六亲不认;杨仪离开正路走向险境,是因为忘掉了《周易》卜卦的教训。

晋朝史家陈寿评价:杨仪因为处理公务干练而得到重用,担任蜀国重要的官员,但是考察他做事的方法,

以及处世的方式,可以说杨仪最终招来灾祸、因言获罪,都是咎由自取。

明末清初学者王夫之评价:杨仪这个人气度狭小,他曾说自己如果率领大家投降曹魏,就不会有被冷落弃用的下场。

倘若如此,他就要屈身侍奉司马懿,难道就不感到惭愧吗。

《三国志》魏延本传中记载,诸葛亮病逝前秘密交代杨仪、费祎、姜维等人,在自己死后率领大军撤回汉中,让魏延断后,姜维次之。

结果魏延不从,打算率军继续北伐,因此杨仪等人在没有通知魏延的情况下率领大家撤退,

魏延得知后大怒,率部首先赶到南谷口(今陕西汉中市西北),与杨仪互相举兵攻击,最终魏延兵败被杀。

但裴松之所注《魏略》记载,诸葛亮病逝时遗命魏延接替自己统率大军,秘不发丧然后撤退。

杨仪与魏延素来不和,看到魏延统率大军,担心被魏延所害;于是声称魏延要带领大军往北投降曹魏,率部攻打魏延。

魏延本来就没有投降曹魏的打算,不愿与杨仪交战而逃走,被杨仪的军队追上而斩杀。

裴松之认为《魏略》记载只是魏国的传言而已,《三国志》记载较为可信,《资治通鉴》中也采信《三国志》记载的内容。

在诸葛亮去世之后,杨仪与魏延就撤军问题吵的不可开交,魏延辱骂杨仪只是一位文官,根本不配率领大军撤退!

自己要接替诸葛亮率领大军与司马懿决一死战!这两人关系本来就不好,加上诸葛亮死后,魏延更看不起杨仪了

刘备在世时魏延就是汉中太守,后期又升到前军师 征西大将军,授予“假节”特权(可代行皇帝旨意),

而杨仪只是丞相府长史,论资历论官职,杨仪凭什么能率领大军?难道就凭他是诸葛亮亲信,这也是魏延不满的原因

所以杨仪想要指挥魏延,那是不可能的!魏延是蜀汉唯一能独立指挥大规模战役的将领(诸葛亮死后无此类人才),《三国志》称“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

但因性格孤傲、政治敏感度低,与同僚关系恶劣,除刘备、诸葛亮外,蒋琬、费祎、董允等重臣均不支持他,最终被定性为“谋反”诛杀

诸葛亮在出师表里明确安排了蒋琬、费祎是他之后的接班人,但杨仪认为自己除掉了魏延,乃是盖世之功!

这两人凭什么踩自己头上?杨仪自认为能力超群,接替诸葛亮的最佳人选只有杨仪一人!

但刘禅却任命蒋琬为尚书令(实际掌权者),仅授予杨仪虚职“中军师”

这让杨仪十分火大,但刘禅也是严格按照出师表顺序来的,只能怪诸葛亮没写杨仪的名字

从这之后杨仪就心怀怨恨,工作也不认真,常感叹上天不公

或许是没当上尚书令让杨仪失了智,有些精神失常了,竟然直接在公共场合抱怨“当初若投魏,岂会如此落魄?”,

这杀头言论也是能随便说的吗?仕途不顺就要公开造反了,这杨仪也是一个奇葩

结果费祎将杨仪的怨言上报朝廷,刘禅听后震怒,于建兴十三年(235年)将杨仪废为庶民,流放汉嘉郡(今四川雅安)。

没想到这杨仪都混到流放了,还不安稳,频繁上书朝廷,言辞激烈,甚至诽谤朝政,最终被逮捕入狱

杨仪在狱中绝望,丞相没当上,还变成阶下囚,含恨自尽而亡

杨仪虽然搞死了魏延,不过自己的下场也是惨,虽然都是杨仪自己作的,没看清自己什么实力,

就想一步登天当尚书令,你真这么牛的话,诸葛亮出师表里怎么不把你写第一个?

还不是能力比不上蒋琬、费祎,魏延竟然死在他手上,是蜀汉的重大损失

诸葛亮死后这帮文臣其实也干不出什么事,内斗都是好手,开疆扩土,复兴汉室他们是不行的,

把唯一能打的魏延都害死了,还诬告他谋反,真让人笑掉大牙了,魏延如此位高权重,投降曹魏能有什么好处?能让他当大将军吗?

杨仪这人仕途不顺就发表造反言论,能是什么好鸟?孔明竟安排他率军撤退,

要是魏延狠下心来,一刀劈死他就好了,或许还能有攻下长安的希望!魏延久经沙场

司马懿也不一定能稳吃他!双方血拼一场,鹿死谁手犹未可知…

三国时期,蜀汉大臣杨仪之死,就是死在嘴巴碎碎念上。

公元234年,蜀汉丞相诸葛亮病逝。魏延不听丞相遗令,准备造反。杨仪用诸葛亮临终遗策杀掉魏延后,自认为立有大功,应当代替诸葛亮执政。

不过,老谋深算的诸葛亮生前另有秘密指令,认为杨仪胸襟狭隘、性情急躁,因而推荐由蒋琬接任自己的丞相一职。

杨仪回到成都后任中军师,没有统管具体工作,只是一个闲职而已。

看到资历远不如自己的蒋琬位在自己之上,成为自己的上司,杨仪心中奔腾一千万匹草泥马。

于是抱怨愤恨之情显露于声色中,叹息怒斥之声发自心底。人们害怕他言炎话语没有约束,不敢和他来往,敬而远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