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 第576章 平贼之功李光弼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第576章 平贼之功李光弼

作者:酷酷的橙子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31:53 来源:平板电子书

李光弼出身于柳城李氏,祖籍为营州柳城,京兆万年人。

祖上为契丹贵族,其父李楷洛原是契丹酋长,武后统治时入朝,累官左羽林大将军与朔方节度副使,册封蓟郡公。

其母李氏为燕国公李楷固之女,才貌双全,后册封为韩国太夫人。

李光弼为李楷洛第四子,自幼严肃、坚毅,有雄才大略,擅长骑射,熟读班固的《汉书》。

“开元年间,李光弼年少从军担任左卫左郎将。”

“历经丰州都督府长史和夏州都督府长史的历练后,升迁为别驾,加授朝散大夫。”

“因父丧丁忧归家,严格遵守礼法。”

“天宝二年,被拜为宁朔郡太守,两年后升为左清道率兼安北都护、朔方都虞侯。”

“天宝五年,河西节度使王忠嗣非常器重他,提升其为兵马使,并充任赤水军使,边镇之人皆称其为名将。”

“三年后提升为河西节度副使,袭爵为蓟郡公;”

“因击破吐蕃与吐谷浑的战功,进封为云麾将军。”

“天宝十一年,担任单于都护府副都护;”

“天宝十三年,朔方节度使安思顺上表奏请唐玄宗李隆基,任命其为朔方节度副使,知留后事。”

“安思顺欣赏李光弼的才华,打算将女儿嫁给他,李光弼闻悉此事,称病辞官。”

“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可惜其才华,表奏唐玄宗,将其召回长安。”

“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后,封常清、高仙芝因战败于潼关被斩,唐玄宗任命哥舒翰防守潼关抵御安史叛军。”

“同时任命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并向郭子仪寻求良将,负责河北及河东的战事。”

“天宝十五年正月,因郭子仪的举荐,李光弼被任命为云中太守,摄御史大夫,充任河东节度副使,代理节度使的职务。”

“二月,转任魏郡太守与河北道采访使,统帅五千朔方军与朔方节度使郭子仪东出井陉,收复常山郡。常山团练子弟擒获敌将史思义前来归顺。”

“自从安史之乱爆发后,常山郡成为战场,李光弼祭奠阵亡军民,释放被囚禁之人。”

“敌军史思明、李立节、蔡希德攻打饶阳,李光弼善待降将史思义;”

“第二日,史思明统兵两万攻打常山郡,李光弼采用史思义以逸待劳之策,利用五百劲弩杀退敌军,使史思明向北驻扎军队,李光弼于其南沿夹滹沱列阵。”

“史思明被困等待援军,同日,饶阳五千叛军前来支援,李光弼侦查叛军动向,派遣轻骑兵隐匿行踪,趁叛军野外吃饭时偷袭,歼灭全部叛军。”

“史思明闻讯撤退,并派出奇兵偷袭唐军粮道。”

“李光弼率部击退敌军,成功将粮草运回城内。”

“后联合朔方节度使郭子仪于九门西大败史思明,收复藁城等十余座县城。”

“史思明逃往赵郡,李光弼统军前往攻打;”

“三月八日,唐玄宗下诏命李光弼兼任范阳大都督府长史、河北节度使,当日李光弼率部攻取赵郡。”

“六月,李光弼于嘉山之战大胜叛将蔡希德、史思明和尹子奇,斩首一万余级,生擒四千。”

“消息传开,河北十余郡重新归顺唐朝。”

苏轼:嘉山之战,李光弼想率部攻取范阳,断绝叛将安禄山的根本。

适逢哥舒翰镇守潼关失守,长安沦陷,唐肃宗李亨于灵武继位,派遣使者让李光弼与郭子仪统兵前往灵武。

李光弼被授与户部尚书,兼太原尹、北京留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统帅五千唐军赶赴太原,征讨安史叛军。

至德二年,叛将史思明、蔡希德、高秀岩、牛廷玠率众十余万攻打太原。

李光弼历经河北苦战,手中精锐全在灵武,麾下仅有不足一万的士卒。

敌将史思明认为太原兵力薄弱,可先取太原,再西取河陇与朔方等地。

李光弼否决筑池固守的建议,亲率士卒百姓于外城挖掘数十万壕沟,敌军攻城便增添补充工事。

动员百姓拆房做抛石车攻打敌军;敌人利用飞楼,修筑土山靠近城墙,李光弼派人挖掘地道使土山倒塌。

史思明于城外搭台命人嘲讽唐军,李光弼派人通过地道出城,将人抓回城内,使得敌军不敢逼近城池。

又派人假装投降叛军,麻痹敌军的主将,出其不意,派遣精锐骑兵冲出,敌军大乱,斩首和俘虏上万人。

敌将史思明畏惧撤军,留蔡希德等人继续攻城。

敌军实力削弱,军心不稳,李光弼抓住有利时机,组织敢死之士出击攻打敌军,最终大破敌军,斩首七万余级,敌将蔡希德留下军械粮草逃走。

李光弼因功加授检校司徒,封为司空兼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进封为魏国公,获得食实封八百户的赏赐。

乾元元年,李光弼与关内节度使王思礼入朝,唐肃宗李亨命四品以上官员全部出城迎接。

后晋升为侍中,改封为郑国公。

九月,唐肃宗命李光弼与朔方节度使郭子仪等九节度使统兵二十万征讨安庆绪。

因郭子仪与李光弼皆是功勋,难以相互统属,唐肃宗不设置元帅,以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

李光弼等九节度使与安庆绪于邺西展开大战,唐军先于获嘉大破敌将,又两次大败安庆绪,共斩杀三万敌军。

李光弼等九节度使围攻邺城,安庆绪遣使向史思明求救。

史思明聚集十三万范阳兵救援邺城,因唐军军威强盛不敢靠近。

十二月,史思明趁河南节度使崔光远初至魏州,立足不稳,统兵攻占魏州,杀死三万唐军。

乾元二年正月,史思明自称大圣燕王。

李光弼认为史思明攻占魏州后按兵不动,建议派兵进逼魏州。

史思明不敢轻易出战,两军相持下去,邺城城破指日可待。

观军容宣慰处置使鱼朝恩不同意。不久,镇西节度使李嗣业攻打邺城战死,二月,邺城在李光弼等九节度使围困下粮食耗尽,安庆绪坚守待援;史思明统兵从魏州向邺城挺进。

三月,唐军步骑六十万于安阳河北岸列阵,史思明亲率五万精锐进攻唐军;

李光弼、王思礼、许叔冀、鲁炅率部与史思明大战,双方死伤相当;

郭子仪率军于后,还未列阵,大风突起,天昏地暗。

“唐军与敌军大惊,唐将率众向南溃逃,史思明率部向北逃走,士卒沿途劫掠不能制止,只有李光弼部众不散,全军返回太原。”

“战后,观军容使鱼朝恩将战败责任推卸给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李光弼代替郭子仪出任朔方节度使,天下兵马副元帅。”

“李光弼统帅五百河东骑兵奔赴洛阳,前往朔方军中,为防止敌军偷袭洛阳,率部东出黄河驻守虎牢。”

“下令召集兵马使张用济,因忌惮李光弼治军严谨,与诸将密谋驱逐李光弼。”

“李光弼亲率数千骑兵出汜水,张用济单骑迎接,被其斩杀,以部将辛京杲接替兵马使一职。”

“此举震慑众将,都兵马使仆固怀恩率先赶来。”

“乾元二年九月,史思明命其子史朝清镇守范阳,亲率大军兵分四路进攻汴州。”

“李光弼正沿黄河巡视营寨,闻讯后返回汴州。”

“李光弼让汴滑节度使许叔冀坚守汴州十五日,他会率部前来支援。”

“许叔冀允诺后李光弼返回洛阳;史思明大军攻打汴州,许叔冀交战不胜便归顺敌将史思明。”

“汴州陷落,敌军兵锋直指江淮地区。”

“李光弼率部赶至洛阳,问计于东京留守韦陟,韦陟认为应该避敌锋芒、退守潼关。”

“李光弼认为应该移军河阳,向北连结泽潞,如果胜利便派兵出击,失败便镇守河阳。”

“然后下令洛阳官民撤离,将洛阳变成了一座空城。”

“指挥士兵将物资运入河阳,并亲率五百骑兵殿后。”

“敌将史思明忌惮李光弼,统兵驻扎于白马寺,于河阳城南修筑月城,并挖掘壕沟防备唐军。”

“十月,李光弼于中潬城西大败敌军五千余人,斩首上千级,溺死大半敌军。”

“史思明损兵折将再次攻打河阳,李光弼让部将李抱玉坚守南城两天,两天后便可以放弃。”

“李抱玉欺骗敌军,粮食将尽,明日前来归降,敌将收兵期待李抱玉投降;”

“李抱玉趁机修缮城墙,出奇兵大破敌军,敌将周挚撤军。”

“李光弼亲自镇守河阳中潬城,采用部将荔非元礼之策,击溃敌将周挚的进攻。”

“进攻失利后,敌将周挚会和安太清转攻北城,李光弼移师北城,登楼察觉敌军混乱,认为应以乱击乱。”

“派遣部将郝廷玉与论惟贞攻打敌阵最强点西北与东南。”

“李光弼以旗子指挥作战,并下军令后退者斩、不战者斩。”

“李光弼藏刀于靴内,如果战败便自刎以谢天子。”

“在唐军诸将奋勇杀敌之下,敌军溃败,斩首一万余级,生擒八千人,俘获二千马匹,军资器械不计其数,擒获周挚、徐璜玉、李秦授等敌将,安太清退往怀州。”

“史思明不知战败,仍在攻城,李光弼向其展示俘虏,史思明率军败走。”

“上元元年正月,李光弼因功授予太尉兼中书令。”

“李光弼趁机攻打怀州,史思明率军支援,于沁水再败敌军;”

辛弃疾:敌将安太清坚守怀州,唐军一个多月未能攻克。

李光弼命令部将仆固怀恩与郝廷玉由地道入城,最终生擒安太清等敌将,攻占怀州,因功进食实户一千五百。

上元二年二月,史思明散布谣言称洛阳将士皆燕地人,思归心切。

观军容使鱼朝恩信以为然,向唐肃宗进言敌军可破,于是下令李光弼统兵收复东都洛阳。

李光弼上表认为敌军兵锋尚锐,不可轻言进攻。

但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嫉妒李光弼的战功,附和鱼朝恩,也建议尽快出兵。

肃宗派遣使者前来督战,李光弼不得已派遣部将李抱玉镇守河阳,统兵与仆固怀恩汇合鱼朝恩攻打洛阳。

李光弼下令唐军依险列阵,仆固怀恩不听军令,列阵于平原之上。

敌将史思明趁唐军立足未稳前来进攻,唐军大败,死伤数千人,军资器械全部丢弃。

怀州再次落入敌军之手,李光弼率军渡河退守闻喜,李抱玉听闻败讯后,因兵力薄弱弃守河阳。

李光弼向肃宗请罪,肃宗将战败之责归罪于仆固怀恩,下诏让李光弼入朝。

拜其为开府仪同三司、中书令、河中尹、晋绛等州节度使;

不久复拜太尉兼侍中、河南副元帅,负责镇守临淮。

敌将史朝义趁邙山之战大胜唐军的势头,统兵进攻申州等十三州,围困唐将宋岑于宋州。

唐军将士以兵少为由,请求南下据守扬州,李光弼派遣部将田神功大败敌军。

李光弼还未前往河南时,唐将田神功平定刘展之乱后,统兵逗留扬州;

尚衡与殷仲卿在兖州和郓州一带相互交战;来瑱擅自屯兵于襄阳。

李光弼率领轻骑兵进驻徐州后,史朝义率军撤走,尚衡、殷仲卿、来瑱皆惧怕其威名,相继入朝。

宝应元年,李光弼进封为临淮郡王;

统兵攻占许州,斩首千余级,俘虏敌将二十二人。

史朝义分兵进攻宋州,李光弼率军再次将之击败。

浙东人袁晁于台州起义,率部攻打周围州县,李光弼派遣部将于衢州大破敌军。

广德元年,唐军擒获起义军首领袁晁,平定浙东。

唐代宗下诏增加李光弼实封户二千,奖励其一子三品官阶,赐铁券,名藏太庙并图形于凌烟阁。

广德元年七月,吐蕃攻取河西和陇右。

后唐代宗征召天下兵马,李光弼因与宦官程元振、鱼朝恩不和,便故意延期不至。

十月,吐蕃攻占长安,代宗出逃陕州,朝廷依仗李光弼为后援,数次下诏慰问其母李氏。

吐蕃退兵后,朝廷任命李光弼为东都留守,观察其举动。

李光弼以诏书未到为由,率军返回徐州,想要收取江淮地区的租税留下自用。

代宗返回长安后,于广德二年正月再次派遣使者慰问,并派遣郭子仪将李氏从河中接回长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