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明:寒门辅臣 > 第一千八百八十七章 徐达快死了?

徐达听着顾正臣的话,将手背在身后,长长吁了口气:“是我太渴望消灭元廷,言语不当了。”

顾正臣知道徐达的心思,他毕竟五十多了。

七十古来稀是对的,但五十多就走的,在古代那也是大有人在,谁也不确定未来,一场病就能将人带走。

徐达当下唯一的心愿,那就是消灭元廷,他不希望自己坚持不到那个时候。

顾正臣低下头,一股酸涩感涌上心头。

现在,距离洪武十七年只有一个多月了!

而按照历史进程,徐达会病逝于洪武十八年二月,满打满算,他还有一年又三四个月的寿命!

而他,至死没有完成心愿。

若历史顽固地让徐达走上旧路,那他一样无法参与灭元大业。

顾正臣微微抬起头,目光坚定地看着徐达:“魏国公不必担心,你一定可以作为统帅,带领千军万马,带领大明精锐,再一次征讨沙漠,完成灭元的重任,也好让大明,彻底在草原上立足!”

徐达深深看着顾正臣:“那我等着那一天到来!”

顾正臣手按在桌角,站起身:“到那时,还请魏国公给个机会,让我当个裨将什么的。”

徐达哈哈大笑起来。

顾正臣也笑了,多少有些牵强。

徐达死于背疽!

这种病症,在之前确实是致命的,一旦扩散开来,基本上无药可救。

但现在不一样了,医学院已经掌握了青霉素的制备全过程,并且完成了多次人体实验,青霉素越发成熟,而背疽,恰恰可以通过青霉素来治疗!

徐达不能出事,绝对不能。

只要徐达还活着,那他始终都是勋贵第一人,也是无数将士心中的第一国公,他在,自己就能安安稳稳过日子,即便是胡来一点,乱来一点,在水师里有点影响力,朱元璋也不会太在意。

可若是徐达不在了,朱元璋所能完全信任的国公,那可就不多了,对待其他人也会严苛许多。

历史中蓝玉的死,一个核心因素,那就是没人能压得住蓝玉了。

邓愈、徐达、李文忠都走了,汤和老了也不是蓝玉的对手,冯胜、傅友德虽然还活着,可这两个人,朱元璋多多少少有些顾忌,不愿放权太多。

朱元璋老了,朱标没了,朱允炆压不住蓝玉,所以,蓝玉必须死。

同样的道理,若是开国国公走的多了,能盖住自己一头的人少了,自然会被朱元璋经常惦记,这惦记的多了就容易出事,纵使朱标还好好的,自己也老老实实的……

可盖不住自己得罪的人多,常茂、蓝玉和自己不对付,文官集团干脆就是对立面了,水火不容……

这个时候,还是让徐达多顶上几年吧,至少顶到元廷覆灭,最大的外敌荡平之后,朱元璋也能轻松几年,有徐达这棵树挡着,自己也能少点风雨。

说起来,徐达寿命不长了,李文忠更危险啊,明年春天就会死……

不过李文忠的死很蹊跷,一是因为触怒皇帝差点被斩,马皇后出面保全,李文忠被幽闭在家,抑郁沉闷,二来发病之后,老朱安排淮安侯华中带人去医治,李文忠死后,朱元璋怀疑华中下了毒,还将华中削爵,一干医官被杀了。

但现在,李文忠与朱元璋并没有起什么冲突,而且李文忠这个时候正在训练京军,意气风发,不太可能被关在家中闭门思过。还有,现在勋贵生病,主动去京师大医院的居多,那救死扶伤的招牌是打出来了的,部分疑难杂症也是可以解决的,还有出自太医院的人坐镇……

在这种情况下,就轮不到什么人下毒了。

顾正臣不太相信李文忠会死,何况李九江守在左右,朱棣也在跟着李文忠,出不了什么事。

最主要的是,再过一些年,火器真正成熟之后,一代名将也将黯然失色,皇帝手中掌握着的力量,足够保证皇室的安全,确保江山稳固,已经不再需要走狗烹,良弓藏了。

有粮食,有火器,这就是稳固江山的底气,相对来说,朱元璋也会变得相对宽容一些。

就以边镇迎来火器换装来看,这就是朱元璋的一次改变,他敢这样做,就是因为新式火器给他带来了更多的自信,而这种自信的来源,可不是火器的简单改良,而是形成了代差!

代差,是碾压。

顾正臣与徐达闲聊着,在庆功宴时,突然问道:“前些年,水师曾提议设置大明旗,以代表大明,为何这么久过去了还没个消息?”

徐达举起酒杯,一饮而尽:“大明旗的事确实办过一段时日,可后来因为礼部官员更迭,大明旗的事便搁了下来。现任礼部尚书李叔正、任昂等人认为,自古以来,能代表王朝的,只有皇旗。”

“单独设计并推广大明旗,有损皇帝威严,也不符合古礼古制,且用途不广,只单单为水师独设,有些不合适,故此反对设置大明旗,加上前几版大明旗并不太符合陛下心思,这事就放了下来。”

“你回来这么久一直没问也没提,我以为这事就过去了,不成想你还在惦记此事。怎么,打算再次上书,请求设计与推广大明旗了?”

顾正臣暗暗咬牙。

礼官!

他们到底是反对大明旗,还是反对自己?

李叔正被自己揍过,任昂虽然没挨过打,可也见识过自己揍文官的场景,而且在大远航归来之后,土豆还没挖出来之前,这些人或明或暗,叨叨过自己蒙蔽皇帝,撒下弥天大谎的……

顾正臣严肃地说:“大明旗必须有,这不是有损陛下威严,而是为了凝聚人心,为了给所有大明人一个共同的烙印!唯有一面共同的旗帜,才能让所有人一看到时就想起,我们是大明的子民!”

文官认为大明旗没用!

顾正臣若不是身在山西时才想起这件事,估计这会坐在礼部衙署里面喝茶了。

旗帜不立,这不行。

军队中的旗帜实在是太多了,花样也多,繁琐至极。

都这样了,多一面大明旗有何不可?

至少这面旗,可以插到县衙、府衙、布政使司衙门,还有卫、所,以及社学、县学、府学、国子监、格物学院等等地方,其他旗帜,你也没办法到处插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