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晋庭汉裔 > 第七十三章 进军温县

晋庭汉裔 第七十三章 进军温县

作者:陈瑞聪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19:53 来源:平板电子书

五月丙子,二十万河北义军正式开进河内郡。

由于考虑到洛阳内还有数万精锐禁军,又占据有邙山险要,想要攻克,恐怕并不容易。因此,联军并没有冒然进军渡河,而是先整顿军势,将大本营设置在河内郡郡治野王县。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在吃过第一次黄桥之战的亏后,在查明敌情前,征北军司至少不会再盲目渡河了。

同样,考虑到第二次汲县之中,义军各部发挥的不同作用,此次作战的部署也有了变化。在司马乂的请求下,常山军当仁不让,成功获得了先锋的位置。而原本作为先锋的征北军司,此时反倒成为了后继。这相当于把立功的机会让给了常山军,但同时也是对常山军武功能力的认可。

而刘羡拿到任命后,理所当然地将军队开进温县。他打算以此为起点,开始对洛阳的攻略。

这一举动,当即在京畿内引起轩然大波。

从地理上看,温县距离黄河不到三十里,离河桥不到五十里,距离洛阳,更是不到一百里。这个距离,大军不须半日即可渡河,如果没有战斗,大军早上出发,晚上就能抵达洛阳。这样的军事压力,洛阳上一次遇到,恐怕要追寻到官渡之战时期了。

而从政治上看,温县乃是司马氏的祖籍所在。自从楚汉时其祖司马卬被封为殷王,司马氏就在此定居,至今已经有五百多年了,一路传承至今,兴旺发达,终成天家。因此,温县也可以说是司马氏的龙兴之地。每年都会有许多宗王前来温县拜祭祖坟,视其为天命所在。

如今义军占领了温县后,常山王司马乂公然在温县祭祖,其背后的政治含义不言而喻:司马伦失去了祖宗的庇佑,大义已经彻底站在了义军一方。

一时间,河内各士族纷纷前来与义军输诚,作为京畿三河(河南、河内、河东)之一,其中不乏有山简(山涛之子)、向应(向雄之子)等名流。大家率仆携众,车载牛拉,其景象怎一个殷勤能够形容?

不过可惜的是,孙秀似乎在洛阳实行了戒严,早早就隔绝了外界与洛阳的交通,使得这样大的大事,居然没有传入洛阳城内。

在这期间,还发生了一些小插曲。刘羡率军初入温县后不久,有一户姓胡的人家,听说老温县令李密的儿子李盛在军中,便上门求见。

他们自称是一家普通的农户,没有多少钱。但早年李密担任温县令的时候,他们家孩子生了疮病,浑身长满了水痘,却没钱医治,是李密巡乡时得知此事,自己掏钱请医疗,帮孩子看好了病。如今孩子健康长大,他们无以为报,便送来一筐鸡蛋,以此来表明自己的心意。

后面又陆陆续续来了一些人,都不是什么富贵人家。但他们有一点相同,就是都自称受过老县令恩情,虽说理由千奇百怪,要么是平反冤狱、要么是免费借粮、要么是替人还贷,这些久远的往事都记在他们心中,使得他们竭尽所能,向恩公的孩子,回馈送一些他们费力筹措的礼物。

这些实在值不了多少钱,可李盛不敢不珍视,都郑重其事地收下后,并与对方道谢。

这件小事,也使得刘羡想起了老师李密的教诲,他教导自己一定要学会等待和忍耐,等到花开月明的那天。现在看来,这一天虽然还不是触手可及,但已经是进入眼界了。

当然,孙秀当然除了隔绝消息外,也没有坐以待毙。在常山军入驻温县的第三日,他竟派出一个堪称豪华的使团,渡河前来说和。使者成员分别是东安王司马繇、侍中嵇绍、河南尹乐广、吏部尚书刘颂,每一人都是士林中久有名望的贤士。

当使团抵达温县后,司马乂不敢拒绝,毕竟来者的政治能量都堪称惊人,也不敢贸然与之接洽,以免损伤义军团结。这么想着,他便暂时避而不见,只让上官巳等人接待,同时火速去野王通知司马颖,等他们也派出负责的使者后,再开始与赵王的谈判。

次日,司马颖果然派出他的两位长史,也就是卢志与郑琰,抵达温县。在谈判开始前,他们先和司马乂与刘羡进行了一个简短的通气,确定了这次谈判的底线和原则后,方才正式开始这次谈判。

谈判进行于温县的县衙府院的一座小亭内,使团四人坐于西面,义军四人坐于东面。

刘羡坐在义军一席的最右边,他落座后,先是打量出使的这几位使者。老实说,这四位老人刘羡都见过,其中嵇绍、乐广、刘颂,更是刘羡的熟人。嵇绍和乐广推荐自己入仕,刘颂是司马玮的王傅,都算是自己的老师。只是万万没想到,他们居然会担任赵王的说客。

事实上,谈判一开始,司马乂便以此发难,斥责道:“诸公既食晋禄,当持忠节,何为此篡逆之辈发声?是欲败我家业乎?”

但其余几人都是长者,见惯了大风浪,如乐广、刘颂,更是经历了高平陵之变、见证过魏晋禅代的人,他们不会被这种言语吓倒。

乐广看了司马乂一眼,徐徐道:“抱歉,殿下,这是天家的家事,我们身为臣子,恐怕不好置评。”

这言一出,顿将司马乂的话语堵了回去,事实确实如此,不管孙秀在京师有多么权势滔天,在皇位上坐着的毕竟是赵王司马伦。臣子不便对天家的家事品头论足,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而且当年齐王党争到**时,司马炎打压齐王党,强行发配齐王就藩,拒绝改立太子,也正是说的这句话,这是世人皆知的。

司马乂是个急性子,但也是个孝子,他想反驳,又不知如何维护父亲的颜面,一时间气得面目涨红。

卢志轻咳了一声,接过话头道:“彦辅公既然如此说,那还有什么好谈的呢?我河北义军有二十万在此,杀贼如举火蓬草,弹指飞灰。除去原赵王府党羽外,我们一概不予追究,您又何必蹚这趟浑水呢?”

这说到了乐广的伤心事,继而低头不语。他的二女儿便是司马颖的妻子,如今的成都王妃。按理来说,他是不应该参与此事的。可他五个儿子都在洛阳,性命既然在人家手上,因此实在不敢违背孙秀的命令。

倒是一旁的刘颂勉力坐了起来,对卢志回话说:“年轻人,不要太气盛,我们来这谈和,当然也是有自己的理由,你们听一听我们过来人的话,总是吃不了亏的,咳咳咳……”

刘颂此时显然身患重疾,仅仅是说了一会儿话,就忍不住连连咳嗽,一只手按在胸口不断地搓揉着,咳得狠了,身体也禁不住摇摇欲坠。刘羡见状,心中颇有些担忧,连忙过去扶住刘颂,又喊人来给他送来一张可以依靠的几子。

刘颂缓过来后,见刘羡就在身边,露出了些许欣慰神色,低声对他道:“我年岁已大,这点毛病,不碍事的,你先坐回去吧。”

等刘羡回去后,他才又对卢志等人道:“赵王登基,确实是不合常理,有愧德性。可其党羽做事,到底还局限在洛阳之内,不损地方大局。”

“而现在,成都王、齐王,还有您,常山王,号称是勤王义军,可说到底,并没有朝廷诏令,就直接兴藩镇之兵进犯京畿,这固然能逞一时之势,可遗害无穷啊!”

“开了这个先例,以后地方藩王谁无野心?一有机会,谁不会起兵造反?我刘颂本也没有多少日子好活,大晋亡与不亡,与我何干?但我说句真心话,我是见证大晋开国的臣子,好不容易过了这么些和平日子,我……咳咳咳……,实在不愿自己几十年心血付之一炬,为了大晋的长治久安,殿下!罢兵,才是最好的选择啊!”

刘颂已经七十岁高龄,在刘羡这些血气方刚的年轻人面前,就如同风中残烛,可越是如此,他说的话,就越让人动容。

但卢志意志何等坚定,怎会就这样被打动?他说道:“刘尚书说的道理不错,可此事的过错莫非在义军吗?赵逆窃国在前,若不惩治,以后国家莫非就能长治久安吗?不过是痴人说梦罢了。”

“要我们罢兵,可以,但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一,赵逆退位,放弃王爵,令天子重登大宝。”

“二,杀掉奸贼孙秀,夷灭其三族,不然如何给天下一个交代?”

“三,即刻解封洛阳,令勤王义军进京面圣。”

“只要满足了这三个条件,我们可以考虑放赵王一命,让他在金墉城做个终生庶人,也不伤害他的家小。但若是不答应,就不要怪我们没有给过机会了!”

“这不可能。”不等刘颂回话,东安王司马繇摇首否决道:“小子,你的条件太苛刻了,这几乎是将生死置于尔等刀下,谁人敢信?”

他敲击桌案道:“陛下的条件已经很宽厚了,你们要听一听吗?”

说是司马伦的条件,可大家都明白,这肯定是孙秀开出来的。郑琰说:“听一听也无妨,您说说看吧。”

司马繇说道:“陛下的条件也是三个。”

“一,封成都王为征北大将军,冀州牧,同时将魏郡、广平、顿丘、阳平四郡,划入冀州内,以后成都王殿下可以在冀州自任官吏,朝廷不再过问。”

“二,封常山王为平北大将军,并州牧,并将平阳、河东二郡划入并州,待遇与成都王殿下等同。”

“三,封齐王为征东大将军,扬州牧,废除江州,并入扬州,待遇亦与成都王殿下等同。”

“如此一来,三位殿下就是名副其实的藩王了。只要罢兵,以后大家泾渭分明,互不相犯。对天下,对百姓,不都是一件好事吗?”

好丰厚的条件!刘羡闻言,不禁吃了一惊。孙秀这个条件不可谓不大方,毕竟任命州牧,就相当于直接在朝内建立了真正的独立王国,与此前要受朝廷管制,要遵守朝廷法律,接受朝廷官员的诸侯国是全然不同的。

以刘羡估计,哪怕是义军勤王成功后,诸王也不可能给自己这样的封赏,毕竟这某种意义上是在表现自己割据的野心。可现在,孙秀居然轻而易举地开出来了!

郑琰闻言也有些意动,但他转目卢志,发现其不为所动,反而露出冷笑之色。

卢志嘲讽道:“孙秀真当我们是三岁孩儿了,这种条件,也配拿出来谈?诸公真以为,我们出兵南下,是为的一己之私吗?我现在就可以告诉诸公,我们要的不是什么州牧!也不是什么富贵!”

“那不知卢君到底有何所求?”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卢志豁然拍案,然后立身挺直,一手指天,一手指心,双目炯炯有神地望着东安王司马繇,掷地有声地说道:

“我辈所求,是朗朗青天!是问心无愧!是除恶务尽!最后还百姓一个太平盛世!除此以外,别无所求!若不成功,誓不罢休!”

如此慷慨激昂的回答,令刘羡与司马乂热血沸腾,纷纷击节赞叹道:“好!这正是我辈所求!”

而面对卢志的言语,四人无不黯然失色,他们不禁扪心自问道:“是自己老了吗?怎么这话语这么熟悉呢?”他们随即恍然,在年轻时西晋立国的时候,他们也曾这样想过,只是时过境迁,他们多已不再相信这种道义与理想了。

这次简短的和谈就此结束,虽未达成任何成果,但这不代表这次和谈是毫无意义的。对于孙秀来说,他多争取了三日时间以准备防御,但对于河北义军而言,他们也确认了自己的政治优势。

使团返回洛阳的次日,刘羡率两万前锋开进孟津。

而此时此刻,在河桥北面,孟津渡上,此时已新立起了一座从未见过的关城。关城上幡旗飘飘,皆书有雁书四字——“独御鲸鲵”。

好狂气的四字!刘羡暗自赞叹,正欣赏间,有人簇拥上得城头,对城下笑道:“来的是怀冲吗?”

刘羡闻言看去,只见来者眉目俊朗,举止雄豪,美髯轻飘,正是刘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