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晋庭汉裔 > 第四十七章 王府对策

晋庭汉裔 第四十七章 王府对策

作者:陈瑞聪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19:53 来源:平板电子书

司马乂对待刘羡的规格,大大超乎了刘羡的预料。他不仅是在礼仪上以最高的礼遇对待刘羡,更难得的是无微不至的心意。真正的热情好客,本就不在乎用多少开销。像司马乂这样愿意用一颗赤心礼贤下士,照顾人感受的,才能称得上是宾至如归。

这给了刘羡一个很好的印象,心想:他到底是司马玮的兄弟,与其他司马氏还是有所不同的。

事实上,司马乂从各方面来说,确实都符合刘羡的胃口。

常山虽然地处冀州,但却是河北少见的山地地貌,只有真定周遭是真正的平原沃土,滹沱水也是河北惟一会产生水患的大型河流。因此,常山国算是冀州内首屈一指的穷国,常常盗匪横行。汉末时,黑山贼张燕就曾在此地占山为王,即使袁绍剿匪十载,也未能将其彻底剿灭。

可刘羡离开并州,进入井陉后,发现不仅沿路并无匪患,官道也得到了精心的保养,用碎石和细砂压实路面之余,撒上了一层隔绝草种的白灰,竟然还不设关卡。滹沱水上还修有河堤、水渠、水碓等完善的水利设施。抵达村亭时,百姓们安居乐业,到处都是郁郁葱葱的麦田,不时能见孩童们聚众到乡学中就读的场景,路过山林,也能看见一些猎户在山林中策马射猎。这种种欢声笑语,在刘羡见过的所有郡国中,都可谓是第一等的太平风光。

而常山国能够如此宁静祥和,显然少不了常山王司马乂的功劳。

再看司马乂本人,他今年二十五岁,比刘羡稍矮,大约七尺五寸(一米八),身型精悍轻瘦,站立时笔直得好似一座浮屠,一看就是一个果断且有板眼的人。再看他那双布满老茧的手,微呈麦色的皮肤,还有呼吸时悠长的气韵,不难知晓,他还是一个颇有造诣的习武之人,至少不会逊色于淮南王司马允。

文武兼通,在宗室中就已经相当难得。而更难得的是,司马乂作风节俭,和下属们相处融洽,并不似洛阳那般勾心斗角,这种气氛是装样子装不出来的。宴席结束后,他领着刘羡一同上车,共往常山王府,不须他招呼,真定城中的百姓便纷纷向前问候,这也可以作为一种佐证。

在车上,他问刘羡道:“听说令夫人身体不适?”

刘羡道:“大概是水土不服,却不是什么大病。”

司马乂摇首道:“欸,许多大病都是从小病来的,还是要小心为好。我已经专门请了医疗在王妃处,等会我们在厅堂聊大事,医疗就在后院给令夫人看病。我不在洛阳多年,正好有很多事情,想要向您一一请教。”

这便算是正式的考校了,刘羡心想: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对方既然拿出了这么大的诚意,若是自己不能回报以相应的价值,岂不笑我徒有虚名吗?当即打起精神,肃然道:“殿下但问无妨,我必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等抵达王府以后,两人在主厅对坐,除了他们二人外,也各自带有随从。李盛与诸葛延自然侍立刘羡左右,而站在司马乂身边的,则是四个人,左面两人文士打扮,右面则是两名武人。根据司马乂介绍,这都是他府上的椽属舍人,分别是文学刘佑、舍人王矩、主簿宋洪、长史上官巳。

不过乍一看过去,文士不像文士,颇有一番刚健气派,武人也不像武人,言行恪守礼仪。不用多想也能明白,这必然是受到了司马乂的影响。

介绍完后,一行人相互行礼,司马乂再道:“刘兄的任命我已经上报给朝廷了,不过朝廷还没有回信,但想来也没有什么理由阻止。从今日起,您就是常山国的内史了,不用客气。”

“多谢殿下,只是原本的内史呢?”

“前内史程恢,是皇后派过来的眼线,我和他一贯不和。前些日子洛阳生变,我恐吓了他一番,他就挂印辞官了。”

司马乂说得稀松平常,似乎自己只是拂去了些许灰尘,但刘羡却明白其中的含义:他是在告诉自己,若不是顾忌朝廷,他在常山国是绝对的说一不二,不是那种万事交托幕僚的庸常君主。

而说到洛阳生变,司马乂又继续问道:“虽然府君之前与我通信,告知了我洛阳动荡在即,我还将信将疑,不料眼下当真发展到这个地步。可纸上文章到底有限,有些事情,还望府君先和我叙述详情。”

刘羡颔首道:“这是应有之义。”

他当即从自己的角度阐述这次的政局变化,着重讲述了孙秀的手段:他是如何利用诸王的贪欲,在洛阳纵横捭阖,然后自成一派,在后党与太子之间摇摆不定,最终令两者两败俱伤,他坐收渔利。

在场的官员不在洛阳,平时听过的名字,多是张华、裴頠、贾模、石崇之类的后党庭柱,要么就是王衍、乐广这些清谈名士。虽然也知道孙秀,却只道他是一个献媚皇后的寒门小丑而已。此时听说孙秀主导了洛阳局面,无不生出一种天地倒转的荒谬感来。

“孙秀,孙秀……”司马乂将双手叉在一起,年轻的面孔上浮现出异样的神采,良久后才感叹道:“多年不在京畿,不知竟出了这等人物……”

他随即又问道:“以府君之见,赵王这次肃清后党后,洛阳之后会如何变化?”

刘羡对此早有思考,此时陈述道:“所谓君以此兴,必以此亡。孙秀寒门出身,在遇到赵王前,还曾当过道士,若不是靠曲意逢迎,是绝不会走到今天的。因此,无论他权势如何滔天,在世人眼中,他永远是佞臣小人。”

“这样的人,固然能因势利导,因共同的利益暂时团结诸王。但后党既然灭亡,诸王的同盟便不复存在。依我之见,接下来的时日,洛阳必然会再迎来一场大政变。”

一旁的上官巳问道:“府君的意思是,孙秀会输?”

“不,孙秀会赢!”

刘羡斩钉截铁地回道:“孙秀是从最底层摸爬滚打上来的,他什么样的人没见过?什么样的手段没使过?想和他在洛阳玩政治,其余人都太嫩了。没有人比他更会突破底线,收买、刺杀、色诱、偷窃、认亲……什么有用他用什么,这样的人,是绝不会在政变中失败的。”

“我现在最担心的就是淮南王殿下,他虽然名声在外,但为人急切,不懂得韬光养晦,也不懂得提防暗箭,他大概会第一个和孙秀产生龃龉,因此,也大概会第一个失败。”

如此断然的评语,令在座众人都将信将疑,只有司马乂叹气赞成说:“九兄还是这个脾气吗?看来我得给他写封信,让他有所注意才是。”

他又问道:“可按府君所说,岂非无人斗得过孙秀?”

刘羡笑道:“绝非如此。”

司马乂奇道:“哦?这又是何道理?”

“因为孙秀太过油滑,只会利用人,却不敢信任任何人。”刘羡回忆起在关西和孙秀共事的种种,笑言道:

“在政斗上,或许这能无往而不利,但却不适用于军事。”

“孙子有言,将者,智、信、仁、勇、严也。为将者不可不智,但这不过是五德之一德,想要在用兵上百战百胜,必须要上下一心,三军同欲。”

“可孙秀在这方面做得太差了。”

“首先,他把自己的性命看得太重,如果能不上战场,他就绝不会上战场,只能将大军转交他人。这么做,在勇字上就输了一筹。”

“其次,正如我之前所言,他是以利驭人,必然不敢真心信任,以性命相托。这就导致他用人之余,又会频频考验监察,令前线将领惶惑,继而坐失战机。”

“再次,他为富不仁,好掠民财,只能用鬼神之术来迷惑民众,这就失去了大义。真打起仗来,只要稍有挫败,不仅民众不会信任他,将士也不会死命。”

“最后,孙秀也是真不懂用兵。当年郝散作乱的时候,他临阵替了张轨张军司,说要率众讨贼,结果却完全不会发号司令,和我们几人瞪了半天,一句有用的话也没说出来啊!”

说到这,在场众人都哄笑起来。虽然身在河北,他们也关注过郝散之乱,毕竟这是元康年的第一件乱事。这也导致当时孙秀出糗至极,是全国闻名的笑柄。

司马乂颔首笑道:“我明白府君的意思了。若是在洛阳和孙秀权斗,没人斗得赢他,但若是出了洛阳,用刀兵来分胜负,孙秀反而没有胜算,十有**会输得极惨。”

他随即感慨道:“权斗我不清楚,但用兵确实如此啊!不管大家出身如何,若上了战场,就都是生死相依的兄弟,同袍的性命就是你的性命,同袍的手足就是你的手足。如果连兄弟手足都不能信任,焉能不败?”

“这就好比曹操与袁绍相争,若在朝堂上政斗,十个曹操也不是袁绍的对手。但是在战场上,曹操能用荀彧、许攸、贾诩之谋,又身先士卒,敢于用险,独闯乌巢。袁绍有沮授、田丰而不能用,御下不得信任,最终张郃临阵倒戈,致使一败涂地,贻笑万载。不可不让人深思啊!”

“府君能将洛阳的政局、孙秀的优劣说得如此明白,也不愧是国家大才,即使与邓禹相比,也毫不逊色啊!”

谈论到这里,司马乂对刘羡的见识深感敬佩,如果说此前的赞美还有一些吹捧的成分在,此时则是真心诚意了。

但刘羡听了却不觉一凛,心中暗想:这位殿下将自己比作是云台二十八将之首的邓禹,是什么意思?那俨然是自比要兴复皇室的光武了。看起来,他的志向非同小可,也想要收拾山河啊!

这么想着,刘羡口中却连连谦辞,佯作不知地表态说:“殿下过奖了,我与孙秀是势同水火,有生死大仇。若不能将他除去,以后必不得安生!只要殿下愿为国除害,我必鞍前马后,愿效犬马之劳!”

见刘羡没有直接臣服,司马乂略有失望,不过他心态也好,觉得这无伤大雅,挥挥手也就过去了。转而想继续和刘羡详谈以后朝廷可能的动向,以及自己的大略方针。

刘羡说:“我初来乍到,对常山的形势并不了解,盲目献策,恐怕有失水准。不妨等我先了解一二,再向您言说不迟。”

“至于朝廷的动向,也不妨再等等,我估计处理后党的第一批诏令已经下完了,不日就将抵达真定。所谓见微知著,我们据此来判断洛阳的动向,才能言之有物。”

司马乂听了,也觉得有理,便招来下人说:“王府内不还有个院子么?你先清扫出来,让刘内史先住下来。不要马虎!”

然后再对刘羡道:“刘府君,我听说你要过来,正在营修内史的府院,还有几日才能完工。在完工之前,你就先在我府上凑合几晚,这些时日,我还打算向刘府君多多请教。”

两人又是一顿客气,这场半考校的会面就算结束了。

司马乂安排的院落不大,装饰也不算奢华,只是诸如熏香、铜炉、冰鉴、酒具等物品一应俱全,看得出极为用心。刘羡入住后,心中颇为感慨,转首问李盛道:“宾硕,你怎么看这位常山王殿下?”

李盛说道:“英姿勃发,性阔达听,恍若孙策,实有枭雄之姿。”

“南容呢?”

诸葛延笑道:“看上去是个严于律己的,总该有几分本事。”

刘羡点点头,心中也不禁生出几分犹豫:司马乂的杰出,似乎有些出乎自己预料了。

而另一边,司马乂也没有立刻散会,而是询问幕僚道:“你们怎么看刘府君?”

刘佑评价道:“早就听说过,这位安乐公世子颇有先主之风,是位文武全才,今日一见,确实如此。”

王矩也夸赞道:“确实能说会道,不愧是与陆机并称的才子,在我们河北,大概只有卢志才能够比拟。”

主簿宋洪则道:“就怕他心思太深,殿下不好驾驭。”

长史上官巳也怀有同样的想法,说道:“面如平湖,性情深沉,又腹有韬略,这不是一般的人臣。”

听到这里,司马乂哈哈大笑,不禁击掌道:“你们说得不错,刘羡确实是非凡之人,不见得好用。但那些唯命是从的人,谁说又不是庸才呢?”

“若要成就非凡伟业,就是要用非凡之人。既然我志在吐哺天下,怎能不重用此人呢?”

他最后慷慨笑道:“且看他日上洛,有我力挽狂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