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苟在明末当宗室 > 第九百六十九章 王夫之

苟在明末当宗室 第九百六十九章 王夫之

作者:夜深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16:23 来源:平板电子书

“怎么?郑卿这不愿?”见郑鸿逵发愣却没回答,朱慎锥的语气有些不好。

“不不不……臣并非不愿,只是臣实在意外,一时间没反应过来……。”郑鸿逵连忙回道。

朱慎锥听了这话语气这才缓和下来,微微点头道:“这是一件大事,如不是朕实在没合适的人选也不会让郑卿去,郑卿这几年在山东水师干的不错,朕对郑卿还是很满意的。”

“陛下对臣如此评价,臣诚惶诚恐……。”

摆摆手,朱慎锥继续道:“派使团去欧罗巴,是朕定下的国策,不仅是因为外交,更有军事和其他方面的考虑。刚才郑卿也说了,我大明在战舰制造上远不如欧罗巴,如这种情况不改变,未来我大明岂非一直被欧罗巴各国的战舰压制?”

“堂堂大明,怎能甘居其下?郑卿乃山东水师提督,又精通海战,更深知其中的重要。朕已同欧罗巴的使者谈妥,对方愿意提供造船技术并派工匠来大明协助大明造船。这件事会由出使的工部官员具体负责,但朕却信不过这些官儿,需派一个心腹可靠之臣前往,想来想去朕觉得让郑卿去一趟更妥当些。”

“以郑卿之能,当能为朕把此事做妥,此外替朕去好好看看欧罗巴,瞧一瞧西方各国情况究竟如何,眼下不同以往,欧罗巴诸国依仗海上优势纵横四海,不得不防啊!虽此去遥远,用时颇长,可如能了解其根本对大明来说也是值得的。”

“既然目前南下贸易航线还不是时机,就暂且放上一放,山东水师那边郑卿的提督之职依旧给你留着,去欧罗巴期间水师可由他人暂管,想来从现在的山东水师情况来看问题不算大。等郑卿此去回来,朕必有大用,郑卿可不要辜负朕的期望啊!”

朱慎锥一连串的高帽子朝着郑鸿逵的脑袋上套去,郑鸿逵听了这番话心中热血沸腾,尤其是朱慎锥直接把他郑鸿逵视为心腹之臣的这句话更让他一腔热血直接冲上了脑袋,让其有为知己者死的念头。

趁热打铁,朱慎锥还大方地承诺郑鸿逵升一级爵,别小看这一级爵,要知道现在郑鸿逵可是一等子爵,再升一级可就是伯爵了。

虽然现在的爵位从原来的三等爵改为五等爵,再增加了一个民爵,可对于大明勋贵而言只有公侯伯这三等爵才是真正的爵位,至于后两级含金量远不足,民爵就更不用说了。

从子爵到伯爵,这是郑鸿逵梦寐以求的,一旦当上了伯爵哪怕是三等伯他也算是真正挤进真正勋贵的行列了。听到这个承诺,郑鸿逵哪里还能忍得住?当即一口就答应下来,把胸脯拍得砰砰作响,赌咒发誓一定为朝廷做好这出使的差事,不负皇帝的期望。

就这样郑鸿逵兴冲冲地回到京师的第一天就从山东水师提督的身份稀里糊涂就变成了即将出使欧罗巴大明使团的副使。

把郑鸿逵调离山东水师,避免郑家在大明水师中的影响力过大,这是朱慎锥所做的打算。而且接下来他准备对南方的郑芝龙下手,为防范让郑芝龙过早察觉,同时也消除郑鸿逵可能潜在的威胁,特意做了这样的安排。

实际上朱慎锥对郑鸿逵还是比较信任的,可再信任他也不敢把全部把握放在郑鸿逵身上。毕竟他和郑芝龙是亲兄弟,一旦动了郑芝龙,郑鸿逵会有什么想法谁都无法预料。

提前把他弄走,再用这个正当理由派他去欧罗巴跑一趟,一个来回至少两年多的时间,如果途中有耽搁三四年也有可能。郑鸿逵人不在大明,朱慎锥能派人顺势把山东水师从他手中接管过来,也消除了动了郑芝龙后可能发生的问题。

至于对郑鸿逵的承诺倒也不假,说起这个安排实际上也是对他的一种保护,人不在大明总不会卷进后面的事去,等他回来后尘埃落定,再好好安抚郑鸿逵,也算是对得起他了。

对于瑞典和波兰的外交使团已在准备之中,这一次大明会派出一个规格不低的使团。

郑鸿逵作为朱慎锥指定的副使自然在其中,而正使当然是选文官,而这个人选不是那么容易,普通的文官哪里肯离开大明花花世界冒险去欧罗巴出使,这一出去至少两三年的时间,而且一路风险莫测,弄不好就死在半道上,对于中国人来说客死他乡可不是好事。

再说了蛮夷之地也为大多数读书人所不屑一顾,在这些读书人眼中西夷只不过比茹毛饮血的野人好不到哪里去,谁愿意去那种鬼地方?

但出使欧罗巴却是朱慎锥定下的,不管如何这个使团必须要组建完成,这就难坏了礼部,这些日子礼部尚书钱谦益苦恼的很,问了不少人都表示拒绝,甚至还有人生怕钱谦益直接把这个差事强塞给自己,甚至装病不起躲了出去,让钱谦益气得破口大骂。

正当使团组建时间紧迫,没多少时间就要拿出正式名单递交上去,钱谦益心中焦急的时候,一个年轻的官员却毛遂自荐,表示愿意出使欧罗巴。

得知这个消息,钱谦益大喜过望,连忙让人把人找来面试,他和这官员见了一面,商谈后对对方极为满意,而且这个官员无论从出身还是官位而言都算得上佳人选,就这样钱谦益第二天就入宫求见朱慎锥,递交了一份出使的名单。

“王夫之?”当朱慎锥看见钱谦益送来的正使名字时微微一愣,觉得这个名字怎么有些耳熟。

“陛下,王夫子是陛下所选恩科二甲第十七名进士,后为庶吉士入翰林院为官,眼下是翰林院的编修。”

“朕想起来了,这个王夫子可是衡阳王朝聘之子?”

“陛下好记性,正是此人。”钱谦益笑着点头。

朱慎锥脑海中浮现了一个二十多岁不到三十的年轻官员的模样,朱慎锥登基后开了恩科,这个王夫之就是恩科进士,并考了二甲第十七名的好成绩。

之所以记得王夫子,是因为他在殿试的一篇时文,相比其他人王夫之的时文做的极好,文章内言之有物,更对民生有相当了解,而且从他的文章中还能看出王夫之对天文、地理、经史包括军事有着很深研究,是一个难得的人才。

殿试后,朱慎锥特意了解了一下王夫之其人,这才知道他出身书香门第,其父王朝聘虽屡举不第,但学问极佳,不再科举后回到家乡教授学子,讲文论学,探讨文章,在衡阳当地颇有名气,更有武夷先生之称。

王夫之是他的三子,从小聪慧,年纪轻轻就中了秀才,跟随其父王朝聘在京读书,当时王朝聘在国子监学习,国子监毕业后按理能直接授官,可因为王朝聘此人看不惯当时官场上行贿的手段,不屑于此,所以最后非但没能授官反而被罢选返乡,就此回到了老家。

跟着父亲王朝聘回到家乡后,王夫之也没放弃学业,崇祯十一年王夫之去长沙岳麓书院读书,之后考中了举人,再后考了一次未中,等朱慎锥开恩科这回终于高中成为进士。

王夫之的父亲王朝聘经学研究颇深,尤善《春秋》,而王夫之本人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不仅和父亲王朝聘的一样优秀,更对天文、地理、经史、军事各方面具有研究,可以说是大明文人年轻一辈中的佼佼者,而且王夫之可不是手无博鸡之力的那种文人,他不仅读书还练武,算得上文武双全,是一个不错的人才。

这一次大明要向欧罗巴派遣使团,而使团的正使始终没人愿意担任,王夫之得知后主动请缨,愿意担任正使出使欧罗巴。虽然王夫之的官衔不高,作为翰林院编修的他仅仅只是七品官,可别忘了这可是翰林院的官儿,翰林院是大明各部最为清贵的部门,而翰林院的官儿从起点就比其他官员要高许多,哪怕品级低,也不是别的官能比的。

大明之前就有无翰林不入阁的说法,也就是说没当过翰林院的官是没有资格入内阁当阁老的。从这点来看,翰林院的官等同于内阁阁老的预备役,哪怕进了翰林院官职不高也从无人敢小看。

而且往往在翰林院呆上几年,等之后调任其他部门或者外派地方后,因为有了翰林院的经历升官速度是极快的。只要运气不差,十年内从七品升到四五品是很寻常的事,如果运气好自己又有能力,十多年就当到一省布政使或者一部侍郎也是寻常。

当年高拱、张居正就是这样登上政治舞台的,后来的那些内阁阁老包括首辅、次辅大多也是如此。所以说入了翰林院,后面的仕途是一片坦途,王夫之只要按部就班在翰林院熬资历,不愁没有好出去。

可就这样一个人偏偏毛遂自荐愿意去欧罗巴,这让朱慎锥颇为意外,而意外的同时也让他很是高兴。既然王夫之愿意当这个正使,朱慎锥当然不会反对,而且在了解此人情况后对他更起了浓厚兴趣,直接让人把王夫之找来亲自见上一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