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苟在明末当宗室 > 第一千一百四十一章 再见

苟在明末当宗室 第一千一百四十一章 再见

作者:夜深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16:23 来源:平板电子书

对于这些历史,朱慎锥还是知道一二的,这也是他之前决定让腾格尔兄弟分头统治漠南蒙古各部的缘故。但这还远远不够,随着大明的国力逐步恢复,哪怕他再相信腾格尔兄弟,却也必须要为以后大明北方的长期稳固来考虑。

作为自己的儿子,腾格尔兄弟是朱慎锥一手教导出来的,自然放心他们。可他们的儿子呢?他们的孙子呢?重孙子呢?虽然他们都是自己的子孙,可随着时间的推移,朱慎锥这辈人终将会老去,等几十年后,朱慎锥离开人世,他的儿子也一个个年迈去世后,他们的子孙后代是否还会和最初一样忠于大明么?

这是谁都无法确保的,朱慎锥必须要考虑到这点。他可不想等自己百年后,他的子孙们相互厮杀,争夺蒙古的大汗之位,甚至领兵攻进大明给中原带来兵祸和灾难,未雨惆缪,朱慎锥不仅要提前解决这个问题,还要确立大明在蒙古的统治地位,让所有蒙古人知道谁才是真正的天下之主。

在这个情况下,朱慎锥决定离京去草原一趟。不过在出发之前他做了周全的准备,首先是内阁的调整,在王晋武归来后,温体仁正式离职告老还乡,朱慎锥给了他应有的待遇,同时增补礼部尚书钱谦益入阁,此外王晋武在内阁中的排名也从原本的第三直接上升到了次辅的位置。

虽然王晋武不是首辅,而且按照朱慎锥对内阁调整后的规定,未来勋贵代表军方进入内阁最高也只能当到次辅。可别忘记现在的首辅是张至发,张至发这个首辅说白了就是目前过渡期的首辅,温体仁在的时候作为次辅的他对温体仁马首是瞻,现在温体仁离开了,张至发名义上是首辅,可实际上事事都会和王晋武商量着来办,所以从这点来说王晋武这个次辅实际权力要比张至发这个首辅还大,整个内阁依旧掌控在朱慎锥的手中。

有王晋武在京师坐镇,辅佐临时监国的太子朱敏澜,朱慎锥暂时离开京师也能确保京师的稳固和地方稳定。此外,除去他们,还有徐宪成、周安民、张锡钧、李佑等心腹在京辅佐,再加上锦衣卫和地方的一些安排,皇帝暂时离京并不会产生什么影响,更不可能有任何意外的发生。

作为皇帝,朱慎锥前往草原的规模自然不会小,他调用了六千精锐新军和三千骑兵,再加上随从人员总计一万多人。可这样规模的一支队伍,从人数来说其实也不算太多,毕竟历史上历朝皇帝出京动不动就出动好几万人,而朱慎锥所带的人已经算少了。

人数虽不算太多,但这些人都是精锐中的精锐,尤其是六千精锐新军可是以朱慎锥当年打造的老底子为核心组建的,其中不少军官都是当年跟随朱慎锥征战的老兄弟,对他的忠诚自然绝对放心。

至于战斗力就更不用说了,现在的新军装备比当年更甚,大明的火器在这些年进一步得到了发展,不仅在之前的火器上进行完善,还研发出了威力更强更准的新式火器,新军作为大明最精锐的部队自然是第一个装备的,有这么一支新军在,完全可以和两三倍的敌人正面抗衡下不落下风,甚至胜之。

至于三千骑兵同样也是精锐,其程度不亚于关宁铁骑。更何况朱慎锥可不是崇祯皇帝,他是马上皇帝,他的皇位是靠自己赤手空拳抢来的,打仗对他来说犹如家常便饭一般,这些年虽没再上战场,手艺却依旧在,就连平日处理政务的间隙朱慎锥也没放弃对筋骨身体的打熬,手里一杆战枪挥舞起来,能挡住的天下没有几人。

这一次去草原,朱慎锥没有走最近的宣府,而是选择了从大同出长城。

由京师出发,从京畿向西北先进入山西地界,然后再从山西向北前往大同。这一条路他当年走了无数次,熟悉的很,而且在大明境内也无需顾及其他,安全问题更不存在,只要做好必要的警戒外,一路走的很快。

抵达大同后,朱慎锥在大同停留了两日,见了见包括黑云龙在内的边境将领和地方官,休整之后朱慎锥只让黑云龙派一队边军随行,拒绝了加派护卫的好意,浩浩荡荡出了长城,朝着北方草原而去。

进入草原后,朱慎锥很快就找回了当年带队来往蒙古和大明的感觉。只不过那时候他只是以行商的名义,身边的人也不多。而现在他却是以大明皇帝的名义,浩浩荡荡上万人一路前行,这感觉自然不同往日。

走了没多远,就碰上了迎接他的蒙古人,朱慎锥即将抵达大同的时候就已经派出了使者前往归化城,告知自己即将到来。虽然这样做会暴露他的行踪,可朱慎锥丝毫不在意,因为从大同北上都是腾格尔的地盘,说白了也就是自己一手打下来的地盘,对这里他是再熟悉不过了,安全不是问题,根本不可能遭遇到什么危险,何况他身边还有这么多人和精锐,哪怕有那个不长眼的蒙古部落首领来找死,朱慎锥巴不得让对方领教一下自己的厉害呢。

得知有蒙古人来迎接自己,朱慎锥也不以为然,让手下人把对方带来见自己。

当来人到了朱慎锥面前后,看清楚对方的容貌时,朱慎锥不由得开怀大笑起来,直接下了马车,大步走上了前。

“陛下……奴……我可算见到您了……。”王海虎眼蓄着泪水,见到朱慎锥后第一件事就是朝着他拜倒,等朱慎锥走到他的面前时,他抬起头,用着略微激动而颤抖的声音呜咽说着。

“你小子,多年不见了,怎么留了这么一把大胡子?刚才乍一看差一点没认出来呢。”伸手把王海从地上拽起,朱慎锥上下打量着他。

这么多年下来,当年的少年王海早就长成了一个粗壮的蒙古汉子,而且蒙古的风沙可比长城内大多了,王海生活在北方,尤其是他还是腾格尔手下最重要的大将,经常领兵出征,尤其是之前压制漠北蒙古各部王海更是建立了不小的功勋,所以从容貌看起来王海要比实际年龄大了十来岁,尤其是他还留了一脸的大胡子,瞧起来和记忆中的王海简直判若两人。

王海原本是一个蒙古奴隶,因为朱慎锥的缘故这才改变了他的命运。在被朱慎锥带回大明后,很长一段时间都和他生活在一起,两人不仅是主仆,更是师徒,而且王海后来还娶了巧儿,从这点来说更是自己人。

王海对朱慎锥忠诚是不言而喻的,更是任何人都比不上的。而他留在蒙古没有跟随朱慎锥去大明,那是因为塔娜和腾格尔兄弟缘故,在他看来主子虽然当了大明的皇帝,可女主子和小主子却在蒙古,既然主子不在,那么他必须要为主子守护好女主子和小主子,为了做到这,哪怕付出生命也是在所不惜。

忍着泪水,王海用力点着头,目光望着面前的主子,在记忆中朱慎锥的容貌和现实终于重迭在了一起。

听着朱慎锥这样打趣自己,王海腼腆笑了起来,一个三大五粗的蒙古汉子在这时候居然露出了如同儿童般的笑容,假如是熟悉王海的人见到这一幕恐怕要跌碎一地眼镜了。

“陛下,这些年我无时无刻想念着您,今日总算又见到了陛下,我心里高兴,真是高兴啊!”王海情不自禁说道,平日稳重的他现在却有些手足无措,更像是一个见到父亲的孩子一般兴奋。

朱慎锥伸手在他肩膀重重拍打了两下,满面都是笑容和欣慰,他也没想到刚进入蒙古走了没多远就能见到王海,王海的到来也令他高兴的很。

“陛下……。”这时候,身后不远处传来一个人的声音,这声音带着疑惑和提醒,毕竟堂堂大明皇帝面对一个蒙古人如此亲热,而且双方离的这么近,万一对方有什么歹心可怎么办?

回头一看,见到出言提醒的人是方以智,朱慎锥不由得笑了。

方以智之前是复社中人,也是周安民的故交,后世更把他同陈贞慧、侯方域、冒辟疆合并称为复社四公子。但在这四人中,方以智的名气最小,因为相比其他三人,方以智没有和所谓的秦淮八艳有什么交往,反而其他三人多多少少和这些女子交往甚密,留下了不少风流传闻,这才使得他的名气在后人所知不多。

可实际上,所谓的复社四公子中,方以智才是最出色的一位,他能文能武,不仅精通儒学,更对哲学、易学、物理、数学等颇有研究,而且对于西方学术也不反感,还有志于中西合璧,三教合一的态度,这样的思想在当今大明是难能可贵的。

方以智几年前科举高中,入翰林为官,因为他的思想过于超前,再加上对于东林党等人的政见并不认可,做事更注重实际,所以起初在官场混的并不如意。

之后由于江南案的爆发,导致朝廷对文官集团包括东林党在内的其他各党进行了大范围的清洗,从而使得大明的党争情况彻底扭转,而这时候的方以智也因为一件事引起了朱慎锥的注意,随后又通过徐宪成的推荐,方以智由翰林调任内阁制敕房担任中书舍人,这个官职虽然不高,但意义却大不相同,要知道内阁制敕房中书舍人相当于内阁秘书处秘书职务,同时也担任着皇帝秘书职务,平日里主要负责皇帝和内阁的沟通,甚至还负责起草内阁各种文书包括圣旨。

由此可见皇帝对方以智的重用和信任,如果没有意外的话,他未来的前景无量,过不了几年不仅能顺利升官进入六部任职,甚至十几二十年后入内阁为阁老也是有可能的。再不济,去地方担任封疆更是轻而易举,是妥妥的内阁后备人选。

这一次来草原,朱慎锥带了不少随从,其中就有方以智随同。见方以智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朱慎锥立即就明白了他的顾虑所在,笑着向他招招手,随后指着面前的王海就道:“密之,你知道他是何人?”

方以智一愣,他根本不认识王海,只知道这是一个蒙古人,可听皇帝的意思对方不仅是蒙古人这么简单,一时间也不知如何回答。不过朱慎锥并没有继续追问,而是笑呵呵地揭开了谜底,告诉方以智对方的姓名,并说了一句话,这句话出口后,方以智这才恍然大悟,明白过来为何皇帝会如此待王海,更为自己刚才的鲁莽觉得有些不好意思起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