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明神探1546 > 第三百章 喜与悲

大明神探1546 第三百章 喜与悲

作者:兴霸天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15:08 来源:平板电子书

河套平原粗略的划分,可以分为前套平原和后套平原。

其中前套平原的范围,在包头、呼和浩特和喇嘛湾之间。

南北朝时称为“敕勒川”。

就是那首最有名的北朝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中所描述的“敕勒川”。

五代时叫“丰州滩”。

到嘉靖朝前期,这里已经成为蒙古土默特部的驻牧地,又被称为“土默川平原”。

俺答正是以此为基地,在整个高原游牧,并对大明在陕北的长城防线不断发起攻击。

漫长的防线难以抵御数万铁骑的冲击,鞑子浩浩荡荡地一路劫掠,每每安然撤回,如入无人之境。

庚戌之变是大同总兵仇鸾秀下限导致的惨祸,但核心原因,却是战略要地被敌人彻底掌控,进退自如,来去如风。

以上已是惨痛的教训,更为悲哀的是,历史上俺答封贡后,俺答汗召集各族能工巧匠,模仿元大都,在河套平原上修建了一座城池,该城竣工后,明廷还捏着鼻子赐名“归化城”。

即后世的呼和浩特。

而为了开发河套平原的农耕经济,俺答汗还下令招汉人去耕种。

当时,陕西、山西的许多农民失去了土地,但却要缴纳赋税,许多农民选择了逃亡。

俺答汗为了吸引汉人去河套平原,规定“岁种地不过粟一束,草数束,别无差役”,也就是每年缴纳的赋税不过一束小米,几束草,可谓轻徭薄赋。

结果汉人纷纷迁往蒙古人的地盘种地,到万历初期,在河套平原耕种的汉人已达十万之众,“开良田千顷”“村连数百”,当时的民谣都变成了“人言塞上苦,侬言塞上乐”。

可谓讽刺。

有鉴于此,今河套战略,以海玥提出的“定庙谟、立纲纪、审机宜、选将材、任贤能、足刍饷、明赏罚、修长技”八议作为原则。

具体实践起来,严嵩第一步,就是安排亲信担任陕西巡抚、延绥巡抚,西从定边营,东到黄甫川,修筑边墙。

三年内已完工。

同时调精兵五万,搭配从山东调来的火枪手三千,每每带足数十日的粮草水陆并进,乘鞑靼不备,直捣其部族。

已连续三年保持进击。

于攻守基础上,再轻徭薄赋,吸引陕西山西的农户前来耕种,这就有了长远的根基。

而这一日,赵时春就在即将耕种的田野上巡视。

他早有用兵报国之心,但相比起徐阶、海瑞早早放出,海玥却压了他三年,这才让其出京,任山西按察司屯田佥事。

后分巡口北道,理北中二路兵备。

再升任山西右参议,照旧管其事。

有了右参议的职务,赵时春亲自组织愿往河套开垦的农民,亲自督促下面的官吏,为其安家落户,就是要将政策贯彻到实质。

而此时他正带着三司的吏胥巡视,马蹄声遥遥传来,回头一看,不禁露出笑容:“应德兄!”

来者是唐顺之,这位文武奇才,今任陕西按察兵备佥事、陕西按察副使。

亲至河套后,唐顺之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秋高马肥,鞑子弓矢劲利,敌聚而攻,我散而守,自是敌强我弱;待得冬深水枯,春寒阴雨之时,彼势渐弱,就是我等进攻的大好时机!”

讲白了,就是最利于草原人发挥的季节,明军避其锋芒,一旦天气稍对对方不利,明军马上出击。

如是再三,河套平原上的蒙古部落,自然会一日比一日少。

毕竟相比起稳定性,游牧要远逊于农耕。

不过起初,各方的态度并不积极。

毕竟漂亮话都会说,谁知道是不是书生的纸上谈兵?

但很快,唐顺之用实际行动证明,他所言的战略,绝对能落于实处。

如今西北斩首的统计,首推的毫无疑问是俞大猷,俺答与之数度交锋,除了首次趁其不备,占了便宜外,其后都是受挫。

俞大猷逐渐威震草原,许多蒙古人已是到了听闻俞大猷的军队出现,就退避三舍的地步。

俞大猷之下,就是数度亲自率兵出塞,扫荡中小部落的唐顺之。

更创下过奇袭土默特部的驻地,斩获数百首级,掳掠牛羊回归的战绩。

据传俺答痛恨唐顺之,更甚俞大猷。

此番这位俺答仇恨榜榜首下马后,与赵时春稍作寒暄,立刻道:“明威来信,俺答通贡不成,恐有退意!”

赵时春愣住:“退意?退去哪里?”

唐顺之道:“自是退出塞外!”

换做旁人,赵时春不见得相信,但既然是那位所言,顿时精神大振:“如此说来,鞑靼衰败,准备主动退出河套远遁了?”

真要这般,收河套战略不就功成了么?

这可是此前数朝大明天子心心念念,却完成不了的功绩啊!

“这并非好事……”

唐顺之语气却很凝重:“穷寇莫追,俺答若真的主动撤出河套,回到草原,千里奔袭,我大明天军也是不如蒙古鞑子的,必然是坐视其离开!他们今日毫无损失,保存了精兵良骑,来日边关稍有波折,必然折返!”

赵时春的激动之色也逐渐散去,正色道:“应德兄高见,纵得河套,若未歼贼主力,恐难得安宁……”

大明本来的战略,是先剪羽翼,再图核心。

通过小规模战役的“搜套”“剿套”,蚕食蒙古中小部落的生存空间。

在此过程里,还不是一味杀敌,更重分化收买,待得有了足够的蒙古带路党,再对俺答的土默特部展开总攻。

可现在对方见势不妙,一旦放弃前套平原,撤离出塞外,看似收河套武功大成,实际上对于强敌并没有造成根本性的损失,这个日渐壮大的蒙古部落陈兵边关,依旧虎视眈眈。

唐顺之也不含糊,取出拟定的奏疏,递了过来:“有关方略,我已写下,还望景仁润色一二。”

赵时春接过,毫不迟疑地道:“我等一起上书请命!”

一心会外放的成员,要么聚集在江浙南直隶,要么就在山西陕西之地,受限于年龄和资历,多为副职。

然无论是赵时春这位山西右参议,还是唐顺之这位陕西按察副使,都已是正四品的官位,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再加上身先士卒的作为,威望远不是普通的三司主官可比,他们齐齐上奏,相信足以打动中枢,调集军备,展开一场规模空前的围剿。

当然,陆炳和俞大猷那里还有配合,只是相比起锦衣卫和武官系统,确实是文臣这里的上书,更容易得到支持。

“报!”

可就在这时,斥候飞驰,递来信报。

“土默特部的三处牧场空了……”

唐顺之展开一看,不由地深深叹息:“俺答比我们预料的还要果断,蒙古人要放弃河套了!”

……

“成了!成了!”

林大钦狂喜的声音传至,与之同时,院外也此起彼伏地传来欢呼声。

海玥抬起头,毫不意外:“捷报到了?”

“是!是!”

林大钦如今同为侍读学士,在天子面前充任讲官时,从来都是举止得体,波澜不惊,深得信重,可此番却兴奋得长袖翻飞,几乎要踏歌而起:“贼据河套数十载,终复我汉家山河!从此九边百姓,再不必受胡骑践踏之苦,可高枕无忧矣!”

海玥并不认同高枕无忧,却也展颜笑道:“数载艰辛,终见回报啊!”

他的看法和唐顺之类似,但又比唐顺之乐观。

俺答不好对付,果断弃守前套膏腴之地,率部北遁,足见其枭雄本色。

来日草原再起烽烟,恐成定局。

然细究之,想将俺答主力困于河套一隅而尽歼,本就是妄念。

昔年卫霍远征漠北,都未能毕其功于一役。

九边之固,终究不在殄敌,而在强军实边。

期待对手犯错,永远不如强大自身。

说实话,嘉靖朝的南倭北虏,放到别的朝代都不算个啥。

倭患完全是作出来的,俺答汗看似是草原一霸,心腹大患,实际上也完全无法与巅峰时期的草原势力相比,纯属矮子里面拔高个。

究其根本,还是大明走到了中期,种种社会矛盾爆发,自身太弱了。

历史上嘉靖继位后,实施的新政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可还远远不够。

毕竟张璁一去,便人亡政息,维持的时间太短。

而今张璁之后,有了严嵩。

两任首辅接力,新政实施已近二十载。

无论是国库还是军备,都比同时期要强得太多。

上下齐心,一力贯之。

此刻轻抚信笺,海玥转头,忽见窗外一树早梅怒放——恰似那些蒙尘明珠,终在边关朔风中焕发光彩。

有俞大猷、唐顺之、赵时春等等栋梁,国势日隆,塞外蒙古,终将沦为跳梁小丑。

可也就在此刻,书童弓豪匆匆步入,俯身耳语,声音压得极低:“夫人入宫了!急招入宫!”

海玥收敛喜意,视线转看慈仁宫的方向,深深叹息:“太后娘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