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明神探1546 > 第二百九十二章 奔向各自的前程

大明神探1546 第二百九十二章 奔向各自的前程

作者:兴霸天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15:08 来源:平板电子书

嘉靖十五年。

二月二十五。

今科的殿试,比起往届来得更晚了些。

以会元赵贞吉为首的三百四十七名贡士,参加殿试。

贡士名单并未发生任何变化。

朱厚熜出关后,斥责了严嵩和锦衣卫的所作所为,却未释放诏狱内的官员。

而是命翰林学士夏言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关注案情进展。

期间。

霍韬上书,请求致仕归乡。

黄绾病倒,不再上衙。

入狱的七十多名官员,皆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惩处。

一时间震惊朝野。

通政司的奏本,如雪片般飞入内廷。

弹劾严嵩的疏议,在旬日间激增三倍。

这些奏章的背后,更是暗流汹涌——

大礼议旧党以血泪控诉;

新政反对派借机发难;

更有投机之辈,见夏言得到圣眷,争相以劾章为投名状。

与之相对的,则是严嵩的首辅权柄愈发稳固。

那些曾讥讽他不及张璁万一的官员,如今经过内阁值房时,连呼吸都不自觉放轻三分。

北镇抚司墙垣上新涸的血迹,比任何官威都更能震慑人心。

以上发生的一切,基本与海玥无关。

翰林院的生活,就是这般朴实无华。

不参与实际的政务,但关键时刻又能参与朝政。

通俗的说。

就是养望。

三年编修,三年修撰,接下来出众者便可为经筵侍讲,接触天子,展示才学,同时参与廷议,积累政治经验。

若能主持科考,构建门生人脉,那来日骤然登上高位,就不愁没有手下可用了。

更何况海玥早早就接触过天子,更有了一心会为根基。

所以他愿意等。

只是有些人不愿意。

“东楼近些时日怎的神龙见首不见尾,我接连两次去严府拜访,都未寻到他人……”

“落榜了,或是游山玩水,外出散心!”

“唉……”

自从上次案发,严世蕃失踪,再露面时,寥寥几句话语,就告辞离去。

这段时日,都是不见踪迹,既不在国子监,也不来翰林院。

对此林大钦能理解。

毕竟当年海玥、海瑞、自己这一批同窗,入仕为官了。

如今胡宗宪、赵贞吉这一批同窗,也即将授官。

独留严世蕃下来。

这滋味确实不好受。

海玥原本也是这么认为的。

直到陶典真出现在面前。

“海翰林,贫道特来请罪!”

陶典真一揖到底,将严世蕃藏身道观之事和盘托出,那双惯会察言观色的眼睛垂得很低。

海玥认真听完,并未简单的就此揭过,也没有耿耿于怀。

他从来不会要求旁人无条件的忠诚。

尤其是陶典真这种。

骨子里藏着比谁更炽热的野心。

更不会屈从于任何恩德,只会服从于利益。

至于此次的致歉。

如果是真心,其实当时就该将严世蕃送出宫观,现在跑来,纯属事后补救。

见得这位平静的神情,陶典真心头忐忑,很是无奈。

他以天师邵元节为目标,发现当今天子信道后,便使尽浑身解数钻营。

只可惜陛下始终冷冷淡淡,全不似对待邵师那般热忱。

陶典真自然不知晓,历史上他能够上位,嘉靖越来越痴迷道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南巡途中成功预言了大火,瞬间披上了一层高人的光环,之后所言当然无往不利。

这等际遇,向来是可遇而不可求。

错过了就是错过了。

无法得到圣宠,陶典真只能攀附贵人。

他是道士,没法时常往翰林院跑,严世蕃这条线若能搭上,当然是迫不及待。

然而这回严世蕃根本没能拿回贡士身份,还不见了踪迹,陶典真就知道帮的差了。

从这位首辅之子处,没得到任何好处,恐怕还得罪了首辅。

再加上近来的端倪,这才迫使他出现在了海玥面前。

听完前因后果,海玥忽略旁枝末节,直接询问关键:“洪昌之死是何人动手?”

陶典真面色微变,不敢隐瞒:“是贫道准备亲自下手,此人死有余辜……”

海玥对此并不奇怪。

严世蕃终究是阁老之子,又不似原历史上那般穷凶极恶,不会动手杀人,陶典真就没顾虑了,此人带着几分江湖气。

“结果……”

陶典真接着道:“我们抵达国子监的屋中时,洪昌已经身亡!”

海玥目光微凝:“有人提前杀了他,是为了嫁祸给东楼?”

“不!”

陶典真分析道:“贫道觉得,这反倒是帮了我们,洪昌比起想象中狡诈,那间屋子并非约定之地,他所言的秘卷调查,也是子虚乌有!若按照原先计划,我们可能会失败,然他一身死,一切变得顺理成章!”

“杀人反倒是相帮?”

“你们竟然还接受……”

海玥暗暗摇头。

换成他,一旦发生这种意外,原定的计划肯定是取消的。

严世蕃与陶典真却还抱有侥幸心理,继续维持步骤不变,当真是有些肆无忌惮了。

陶典真闻言也颇为尴尬,却还是不得不说:“东楼公子近来行踪诡秘,贫道疑心……恐与那暗处势力有所勾连。”

海玥指尖轻叩桌案:“可曾禀明严阁老?”

“这……”

陶典真喉头滚动,终是苦笑摇头:“贫道未敢禀告!”

“终究要过这一关的。”

海玥望向窗外,声音渐沉:“此事恐怕还涉及父子间的症结,外人如何解得?”

退一步说,如果严嵩都按不住严世蕃的心,那旁人出面,又凭什么能办到?

当然以陶典真的地位,确实很难直接见到如今愈发繁忙的严嵩。

海玥执笔,在素笺上将事情概述,墨迹干透后,将信笺装入函内,递了过去:“持此信往谒严阁老,事无巨细,据实以告。”

指尖在函上轻轻一点:“阁老之明,知人善用,不会亏待你的!”

“海翰林高义,贫道铭感五内!”

陶典真拜谢。

可惜这位一直待在翰林院,不然才是最好的靠山啊!

处理完后续,海玥也将那头的事情放下,进入到翰林的节奏中。

主要是近来翰林院内,同样潜流暗涌。

夏言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后,短短两月,就升任礼部左侍郎,同时兼管翰林院事务。

接下来就是兼任武英殿大学士,入内阁参与机务了。

如此。

御前讲解经史的位置就空缺下来。

御前讲学是官员展示才学,影响皇帝思想的直接机会。

翰林院之所以清贵,之所以被称作储相,这个职位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自然引得众多翰林争破了头。

期间海玥也受到了举荐。

连林大钦都颇为意动,让他争取一下这个位置。

但海玥毫不迟疑,以年纪尚轻,学识浅薄为由婉拒。

按部就班地升任翰林编撰。

在一心会成员书信往来,不少人颇为惋惜的同时,严世蕃选择了入仕。

以举人功名入仕。

吏部铨选的结果迅速下来,竟是太原府阳曲县丞。

这个选择震惊了不少人。

包括严嵩在内。

他让儿子以举人功名入仕,外出任职,亦是磨练之意,想要这个心浮气躁的小子收收心。

但说是地方州县,体验民间疾苦,阁老之子当然不可能去偏远地区当差,原本选定的地点,自然是北直隶的富饶州县。

然而现在吏部的安排,竟是山西太原,严世蕃也立刻表示了接受。

要知道不久前缉拿白莲教和黎渊社贼子,清理了张家口范家,不少晋商也受到了牵连和打击,这个时候去山西,虽然谈不上羊入虎口,但也肯定步履维艰。

父子俩为此发生激烈争吵。

可无论严嵩怎么劝说,严世蕃只强调一点,他要出人头地,做出一番功绩。

而相比起北直隶浑浑噩噩的生活,太原地处要地,去往那里,才能实现理想抱负。

这番见解倒也没错。

新政开启收河套的战略后,朝堂的中心明显开始向西北偏移。

河套是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前哨,山西则是其后方支撑。

大明九边防御体系中,山西镇与河套防线本就是一体的。

严世蕃此去太原,完全可以作为首辅的新政代言人,参与到对边战略、军事防御、茶马贸易等行动里,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

由此两封书信,也摆在了海玥的案头。

“……庆儿此番铨选山西,恐有奸人蛊惑……明威素来持重,望善加开导……”

在陶典真禀告了案情详细后,严嵩认为此次吏部铨选和严世蕃的仕途选择,显然受到了旁人的影响,希望海玥能加以规劝,让其不要误入歧途;

“……今科进士中十二人已入会,当同赴三晋……河套之功,正该为我辈青云之阶……”

严世蕃的信件里则透出踌躇满志,准备将一心会的成员也带去山西,尤其是今科进士中新纳入的成员,希望海玥支持他的布局,在接下来的收河套中,一同立下汗马功劳。

海玥凝视着案上并陈的两封书信,一纸忧思绵长,一纸意气飞扬。

指尖轻抚过截然不同的字迹,忽觉窗外秋雨渐沥。

“性定命途,终非人力可转……”

“既如此。”

“奔向各自的前程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