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九百一十八章 附庸之民,命不由己,运系他人

上海机械厂从建立,就像是带着原罪一样,成为了北衙西山煤局的另外一面,告诉大明皇帝,失去了监察的官厂,权力失控后,官厂会是一个能把一斤煤卖到200文的地方。

缇骑进入上海机械厂后,发现的问题,堆满了皇帝的御案。

问题之严重,的确到了不得不彻底解散的地步。

稽税缇骑奉命,对官厂所有账目进行了清查,首先发现的最大问题,就是烂帐。

这里面烂帐包括了两方面,支出和收入。

姚光启在万历九年成为了上海知县,在万历十年上海机械厂拔地而起,而上海机械厂仅仅万历十年未结清的原料欠账,就超过了一万七千银。

官厂超过一年以上,未能结清的原料欠账,就超过了十二万银。

超过一年未能结清的欠款,一般默认为无法收回的欠款。

也就是说,给上海机械厂供应焦煤、铁钢、木料、土石等等原料的商贾,基本都被欠了钱,因为是朝廷的买卖,这些商贾只能继续供应,当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而上海机械厂给的理由是,尚未回款。

上海机械厂除了生产铁马之外,还生产犁、耙、镰、磨、锄、耧等等农具,这些农具在账面上,居然有超过十四万银的亏空。

上海机械厂的理由看起来合情合理,下游不给银子,他们也给不了上游银子,看起来就是一个典型的三角债的问题,只要把亏空收回,就可以把欠款结清。

但真的是这样吗?

稽税缇骑查账发现,亏空并不是亏空,十四万银的亏空包含了几个部分,有七万银是已经结清,但在账目上却未结清,就是货款早就给了机械厂,但账上没有,钱都被人中饱私囊给拿走了;

还有四万银的亏空是冤有头,债无主,债无主就是说,已经找不到人兑付这些拖欠的货款了,或者说从一开始,就有人在损公肥私,在厂外找到经纪买办做局,拿到货物散货后,就消失的无影无踪;

上面两部分的亏空是厂里的会办、代办、总办所做,那么剩下的三万银,就是官厂工匠们自己倒买倒卖,上梁不正下粱歪,这些个会办代办总办,吃的盆满钵满,下面的匠人自然吃的满嘴流油。

十四万银的亏空,还只是出厂货物的亏空,而官厂资产流失也是触目惊心,根本就不是铺张浪费,而是犯罪。

在北衙用了十几年未曾更换的生产工具,在上海机械厂每月甚至每旬都要更换一次,简直是骇人听闻。

上海机械厂开工七年,有些人居然七年没有点卯依旧领着俸禄,而且,还有三名七岁的孩子居然是熟练工匠的待遇。

如此种种现象,数不胜数,上海机械厂在短短八年时间,整体亏空居然高达四十三万银。

除了白银上的亏空,就是官厂整体风气的败坏,官厂里居然有大大小小四十多个赌坊,法例办本来大力查处,但遭到了匠人的对抗,最后法例办也开始同流合污。

朱翊钧拿着案卷,说道:“对于上海机械厂的种种乱象,上海县衙、松江府衙、工部、内阁,都察觉到了,王崇古作为次辅,三次派了大工匠来到了机械厂,都没能解决问题,甚至还被挤兑走了。”

朱翊钧手里有一份长达二十七万字的整改方案,这是三位来沪北衙大工匠写的,如果可以执行下去,上海机械厂不仅可以起死回生,甚至可以成为江南第一大机械厂,但最后结果是,大工匠被挤走了。

可以说,内阁、工部、松江府衙、上海县衙,把能用到的办法都用了,但依旧没能纠正这个风气,最终,才由姚光启呈奏御前,请求彻底解散。

不重组、不转让,就是彻底关门,拆建为师范学堂。

壮士断腕式的自我革新。

“陛下,自作孽,不可活。”冯保看得出,陛下非常不舍,不想关停上海机械厂,但事已至此,这块烂肉,只能挖掉,才能长出新肉来。

朱翊钧叹了口气,看着窗外略显失神的说道:“银子,朕可以赔,没了可以再赚,可是这八千名的住坐工匠背后,就是八千个家庭,他们该怎么办呢?”

冯保再俯首说道:“陛下,官厂是陛下的官厂,也是匠人们的官厂,这些罪恶发生的时候,他们不制止、不检举、不告诉,包庇纵容、同流合污,这一天,就是早晚之事。”

“那就推行吧。”朱翊钧的失神,真的不是心疼银子,而是感慨,万事不由己,枉费执着。

“冯大伴,你去代朕探望下王次辅,此时,他应该是有些失望的。”朱翊钧坐直了身子,让冯保去看看王崇古,朱翊钧郑重的交代了几句。

王崇古自万历维新来,一心扑在工党上,今日上海机械厂,可谓是王崇古的大失败、工党的巨大挫折。

冯保也是十分无奈的说道:“臣遵旨。”

冯保见到王崇古的时候,王崇古失去了往日的锋芒,连身形都佝偻了几分,脸上的沟壑里藏着一些落寞,上海机械厂之事,对他的打击很大,对他人生事业的重大打击,是他万历维新以来,奉行的方法论的大失败。

“王次辅,陛下差咱家来看望次辅,次辅不必过分挂怀,有些事儿不可避免,不是今日的上海机械厂,就是明日的永升毛呢厂,该摔的跟头,一定会摔的。”冯保见到了王崇古,甚至觉得王崇古一夜之间老了十几岁。

“冯大珰。”王谦引着冯保坐下,又给冯保沏了好茶,坐在了一旁。

“那小赵在《翻身》一书里,讲第一个矛盾,说:夫附庸之民,命不由己,运皆系他人。累世蒙尘,未尝睹自立之象,浙江临安县百姓之困境,在官厂也得到了完整的体现,机械厂之罪行,皆缘于此。”王崇古靠在椅背上,顿了顿手中的拐杖,有些愤怒。

王崇古的愤怒有些复杂,还有些落寞,他愤怒自己无能,愤怒官厂匠人不争气,还愤怒自己没有能够提前看到危机。

“这不是次辅之错,次辅在北衙,不在南衙,这县官不如现管,总办、会办都烂了一片,整个官厂自然都烂了,次辅不是说了吗?法治的败坏都是由上而下。”冯保宽慰着王崇古,失败固然可耻,可畏惧退缩更加让人耻笑。

发现错误、承认错误、纠正错误,就是矛盾说为纲常治国的精髓。

商鞅说:法之不行,自上犯之,道尽了法治败坏的原因。

“冯大珰以为,为何西山煤局、永定、永升毛呢厂,胜州、卧马岗、永平机械厂为何没有弄到这般地步?”王崇古又顿了顿拐杖,面色更加落寞。

冯保想了想说道:“因为法纪严明?”

王崇古指着自己说道:“不,是因为我这个人,他们怕我,我是个奸臣,手段狠辣,为达目的誓不罢休,这些官厂与其说是官厂,不如说是我的身家性命,他们怕我,怕我报复,故此贪墨也只敢小打小闹,不敢弄到这般地步。”

“所以,我引以为傲的官厂制,不过都是假的罢了。”

这才是让王崇古有些失去斗志的根本原因。

之前,他虽然年纪大了,但依旧充满了干劲儿,直到今天,上海机械厂所有的问题,摊开来,摆在他面前的时候,他才意识到,他精心设计的那些制度,狗!屁!不!是!

他举例那些官厂,都不是制度让他们运行良好,只是因人成事。

“就像是当初严嵩还没有老到不能管事的时候,严党也是能够北拒虏、南平倭,但严嵩老了,严世蕃成了严党的魁首后,整个严党,立刻就成了社稷之祸,严世蕃索贿裕王府,严党上上下下,立刻什么都做不成了,最后才被徐阶斗倒了。”王崇古很用力的攥着拐杖。

严党的倒台,从来不是徐阶有多厉害,他厉害就不会蛰伏二十年了,是严党自己把自己给玩完了。

同样,王崇古悲哀的发现,他正在步严嵩的后尘,随着年纪增大,精力不济,今日的上海机械厂,就是明日的西山煤局、永升毛呢厂、永平府机械厂。

“哈哈哈,王次辅多虑了。”冯保听闻长笑了几声,笑着说道:“当年俺答汗这个虏王反复犯边,那时候,王次辅斥责朝堂一群士大夫站着说话不腰疼,不知边方之事,胡说八道,当时王次辅怎么说的?”

“求速胜和求速败者,类一,皆愚夫也。”

当时如何处置北虏问题,朝中分成了主战和主和两派,主战求速胜,一年平俺答汗,三年荡平草原,一副比成祖文皇帝还要武功了得的样子;而主和派则是还没打,就嚷嚷着不如直接答应下来,息事宁人,左右不过是苦一苦百姓。

而王崇古当时在宣大作总督,上疏说,速胜和速败都是一类人,全都是投降派,全都是愚夫!

显然,王崇古这个时候的灰心,就犯了这样速败的错误。

“额,咦?”王崇古眉头一皱看着冯保,有些疑惑。

冯保继续说道:“上海机械厂今日之恶果,正是因为次辅的制度从一开始,就没能得到贯彻和施行导致,才让本就是一盘散沙的机械厂,还是一盘散沙。”

“万夫一力,最重要的是一,而在官厂,一就是制度。”

冯保认为王崇古有点过于悲观了,上海机械厂弄到今天这个地步,反而说明了王崇古制度的必要性。

在北宋末年,两千宋军,能被二十七名金人撵着漫山遍野的跑,在南宋初年,岳飞领着八百背嵬军就敢冲完颜宗弼的十万军阵,完颜宗弼只能逃跑。

这就是有组织度和没有组织度的差别。

一盘散沙无法形成合力,赶羊一样的军队,是不会有任何战斗力的,这也适用于官厂,也适用于还田之中的种种矛盾。

“咱家就是个宦官,这都是陛下特别交代。”冯保解释了下,这番话不是他说的,是他的主子,皇帝陛下说的。

王崇古身在局中,太在乎官厂,以至于反而看不清楚事情的全貌。

正因为没有制度兜底,才导致了上海机械厂今日下场,若论控制力弱,那卧马岗矿山,更加不受朝廷控制,依旧没有糜烂,制度反而在矛盾相继的过程中,起到了兜底的作用。

“陛下,言之有理。”王崇古思考再三,发现好像陛下的观点更加正确一些。

临安县有个村庄叫做张庄,张庄有个地主,名叫申金河,是当地有名的恶霸。

张庄一共有田亩2862亩,有丁口三百五十人,而申金河在嘉靖四十二年从亲爹手里接过家产的时候,家里只有一百四十亩,大约只有张庄田土的二十分之一。

而到了万历十四年还田的时候,申金河已经有了两千亩地,家里顾着二十多个长工,农忙的时候,会雇佣四十多个短工,他家里还养着十二头牛、二十匹马、一百二十只羊,二十头猪,每年还要雇五个小孩给他放羊放牛。

就这,申金河的帝国版图,还有一个酒坊,‘多余’的粮食统统拿来酿酒,每年能产酒六千斤,这些酒每年都会装车卖到临安县,能换取四百多两银子。

申金河是个大老抠,赚的银子不舍得花,他把这四百多两白银,全都埋在了后院里,用钱最多的地方,就是以月息50%借给急用钱的农户。

不出三个月就能收回一倍到两倍于本钱的利息,还不起债,农户就只能把田契、牲口、大车、农具拿来还,若是还没有,那就卖儿卖女。

申金河的帝国版图里,还有一伙十二人的家丁,这些家丁就是申金河在张庄为所欲为的最大本钱,全都是本村的流氓、地痞,谁敢不服,轻者打骂,重则断腿断手。

申金河帝国,满打满算,算上他那个刚会跑的儿子、斤斤计较、负责高利贷的地主婆,也就三十人,而张庄被欺压的百姓,就有三百二十人之多。

被欺压的百姓占据了绝对多数,申金河及其拥趸,才是少数。

但申金河就是可以为所欲为。

申金河帝国的破灭,来自于侯于赵亲手处置,还田迟迟无法推进,侯于赵要知道到底是什么原因,他亲自去了张庄,在张庄待了足足三个月,才说出了那句:

夫附庸之民,命不由己,运皆系他人。累世蒙尘,未尝睹自立之象。

我们真的能做自己的主人吗?

侯于赵有着极其丰富的屯耕经验,他和农户打的交道最多,辽东汉民多为流徙,颇为彪悍,这个问题,有着十分明确的答案,那就是能。

但是张庄百姓,不知道自己可以,侯于赵则告诉他们为什么自己要做、可以做、该怎么做自己的主人。

这就是那个万夫一力,最需要的一。

这三个问题,一个比一个重要,侯于赵用了三卷二十六章来回答了这三个问题,而回答的立场、出发点,就是抢百姓口粮的地主和每年夏秋抢辽东营庄、打草谷的蛮夷,没有任何的区别,都是必须要消灭的匪寇。

无论做什么事儿,都要找到主心骨,这就是一。

冯保由衷的说道:“官厂也是如此,次辅以为是魑魅魍魉惧怕次辅,但咱家觉得陛下说的更有道理,制度的完善,让人们都知道自己该做、能做、不能做什么。”

“没有制度的完善,就是把人变成鬼,制度、法度得到了推行,魑魅魍魉就是少数,官厂自然无恙,若是和这上海机械厂一样,魑魅魍魉是多数,那再好的制度,也是徒劳。”

“陛下圣明。”王崇古有些浑浊的眼神里,慢慢的恢复了往日的精光,一个英明的主上,总是在人生最迷茫的时候,在无尽的黑暗里,引出一道光,指引着人的方向。

“那咱家走了,陛下给次辅带了些酒食,算是赐宴,都是些清淡的食物。”冯保见王崇古恢复了斗志,起身告辞。

待到冯保走后,王谦则是满脸笑容的说道:“爹,我说的,爹一句也听不进去,一会儿官厂要完了,一会儿我是春秋罪人,患得患失,惶惶不可终日,陛下一说,就想明白了?”

“别在这嬉皮笑脸!你说的我压根一句都没听进去。”王崇古一听王谦这么说,气的七窍生烟,抬起拐杖就要打。

王谦也劝了,但王崇古年纪大了,耳顺就是已经听不太进去劝了,也就是皇帝的话,他不得不听,听了之后,自己想明白了。

年纪大最大的弊病就在这里,听不进去劝,费利佩带领西班牙成为了日不落帝国,也曾经是英明神武,可是现在垂垂老矣,越发的听不进去人话,谁哄的他高兴,他就听谁说,哪怕明知道是错的,也愿意听。

耳顺耳顺,耳顺人不顺,诸事不顺。

王崇古看着王谦,就气不打一处来,不停地顿着拐杖大声的说道:“你赶紧把《翻身》仔仔细细从头到尾看完,做好笔记注释,看看人家侯于赵,再看看你,别说小赵了,姚光启这种壮士断腕的决心,你有没有?”

“不成器的东西!”

“好好好,我不成器,别人家的孩子最成器,姚光启成器,侯于赵也成器!”王谦连连摆手,不跟他亲爹计较。

王谦自问,自己比上不足比下是绰绰有余,怎么讲,他王谦也比严世蕃强多了,至少他王谦不贪不腐,是个素衣御史!

王谦的确佩服侯于赵,侯于赵的立场论,在侯于赵的逻辑里确实无解,立场不对,越对越错,立场正确,错也是对。

有了立场后,侯于赵在张庄的还田,就立刻有了实质性的进展,要做、可以做、该怎么做这三个问题里,篇幅最多的就是该怎么做。

侯于赵在张庄,将申金河逮捕后,开始了公审,召集了张庄全村的百姓,将申金河押到了台上,一件件事儿,一点点的去掰开了、揉碎了,跟百姓讲申金河的罪行。

万历七年,申金河因为高利贷,逼死了刘满仓一家五口;

万历九年,申金河强娶王老四家里的女儿为妾,娶了做妾,没几日妾室死于申家庄,王老四上门讨要说法,死在了他们家的地窖里;

万历十二年,磨豆腐的张老汉家里的小孙子,尿在了申金河门前的树坑里,张老汉怕的要死,到申金河家里头都磕破了,才被放过。

如此种种恶行,公之于众。

百姓或许世世代代做附庸之民,未尝睹自立之象,但这不代表百姓不知道自己受到了屈辱,不代表百姓心里没有怨气。

申金河被公开审判斩立决,皇帝在一个月后,三复奏朱批了这个案子,申金河被斩首示众,他家的走狗,也全都在宁波上了船,送往了南洋。

破坏掉旧制度,要建立新制度,按照每11户为一里,每里每年选出一个里正,一共划分了五里,村中田亩分成了三分均分给每里,还田不是还到农户自己手中,而是十一户集体所有。

垦荒、浇灌、疏浚沟渠等等集体行为,都按里去计量。

这里面也有矛盾,每一里,11户里每家每户都要多生孩子。

否则你孩子少,你就会被欺负,你人少,你说话都没人听,所以,万历十四年还田后,万历十七年,张庄六十余户,家家都成了婚,家家都有了孩子。

人口爆发式增长的隐忧,侯于赵也看到了,如果实在是多的没办法,就只能往外输出了。

除了孩子多了之外,最大的变化,就是张庄村的路,从过去一下雨就没法走路,到现在已经是三合土硬化过的路面,下雨还会泥泞,但赶车的人和种田的人,不会打架了。

皇帝、皇后觉得江南风景旧曾谙,可对于生活在这里的人而言,这梅雨天就是发霉天,除了发霉之外,最大的问题就是道路不通。

赶车的车夫,挥舞着皮鞭,拉车的骡子、驴,扯紧了挽具,使出了浑身的力气,要把陷在泥坑里的车拉出来,但踉跄几步后,又滑了回去,喘着粗气,任由车夫如何挥鞭,驴子都是不想再动弹。

一下雨,大车会陷在泥里,一直陷到车轴之中,套车的骡驴根本拉不出来。

一到下雨天,车夫就会避开路上的坑,选择庄稼地,因为庄稼地里有庄稼,不容易陷车,这个时候,纷争就开始了。

种田的人要保护庄稼,就会在道旁挖很深很深的沟,不让大车乱走;大车总是带着木板,铺在沟上,骡马通过沟壑后就能畅通无阻,庄稼汉只能把沟挖的更深,车夫带更长更宽的木板。

总之,只要雨不停,纷争就不会停止,这种田间地头的斗争,几乎没有胜负可言,械斗都是稀松平常,只要雨不停,这种斗争就会一直持续,自从有了车、有了田后,这种斗争似乎就一直在延续。

这种雨天地头的纷争,颇为复杂,因为车夫有的时候也是庄稼汉,庄稼汉有的时候也是车夫。

但张庄停止了这种纷争,争个屁,把路修瓷实点,不就什么事儿都没有了吗?说干就干,张庄的路用三合土砸了又砸,只用一个春天就弄的结结实实,下雨再也不会陷车了。

从张庄开始,浙江数十万条曾经如此泥泞、陷车、密如蛛网的乡间小路,逐渐变的硬实了起来,下雨天的车夫,再也不用放板入田,庄稼汉也不必再挖那么深的沟渠了。

如果回头看,一定会疑惑,之前张庄人,怎么就没想到把路修一修呢?!怎么就这么蠢呢?!

有人想到,但没人去做,申金河更不会拿自己的银子修路,为难的是赶车的人,又不是他申金河。

路是公家的,不是个人的。

公这个概念,第一次在乡野之间,如此的具体了起来。

除了修路,就是沟渠。

公审、分田、里正、垦荒、修路、疏浚沟渠、指导农桑种田、种树、修学堂,就是侯于赵的具体做法。

侯于赵觉得还不够,他怕反复,他还要在浙江再待五年,《深翻》一下,确定还田令的彻底推行,保护还田令的成果。

“老赵该入阁的,至少能保大明二十年的太平日子,虽然人怪了些。”王谦没看完,就觉得侯于赵这个人,是个贤臣,入阁后,大明最起码有二十年太平日子,对于万民都是福气的大事。

侯于赵,把万历维新的普惠新风,真正吹到了穷民苦力头上的良臣。

王谦想起一个人来,大司农徐贞明的老师,马一龙,马一龙带着乡民垦荒,马一龙死后,他带着乡民垦的田,没有被兼并了,而是都被毁了。

大明似乎从来不缺少这样的脊梁,无论是朝堂,还是乡野之间,似乎也是因为这些脊梁,大明205岁的高龄,依旧能称得上是天朝上国。

汉室江山,代有忠良。

王谦是想做脊梁的,但他不知道自己配不配的上脊梁这两个字。

王谦没有在家停留太久,他还有公务,前往了机械厂和姚光启一起处置上海机械厂的破产清算。

在圣旨到了上海机械厂后,机械厂工匠们的天彻底的塌了,姚光启做事做的很决绝,他请陛下调动了水师三千众入厂,用大栅栏,将各个地方彻底围上,开始了破产清算。

“这是我当年种的树,八年了,树已然亭亭如盖,可惜,厂没了。”姚光启扶着一棵香樟行道树,他当年手植。

最舍不得上海机械厂的是他姚光启。

“姚府丞,有匠人占厂阻挠拆解。”一个海防巡检匆匆走了过来,禀报着拆解官厂受阻。

姚光启深吸了口气说道:“去看看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