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九百零六章 人生而自由,却活在无处不在枷锁之中

黄巢这两个字,彻底刺痛了高攀龙,这两个字,实在是太痛了!

士大夫总是幻想着天崩地裂的时候,自己可以幸免于难,因为他们是统治阶级,垄断了文脉的统治阶级。

无论谁坐在龙椅上,要治理国家,都要依靠他们这些士大夫,这是他们如此肆无忌惮的根本原因。

如果遇到了社会巨大动荡,但这种动荡,是针对所有人的一场大危害,而高门大户世代培养起的能力和自身的抗风险性,要比穷民苦力要强得多。

哪怕是矮子里面拔高个,他们也是鹤立鸡群的那一类。

某种程度上,这些高门大户,的确可以逃脱历史周期的魔咒,始终保证自己占据了统治阶级的地位,对于高门大户而言,不必关切皇帝是谁,不用关切皇帝的政策,只要不掀桌子,一切都好。

但黄巢和群雄蜂起争天下的豪杰不同,黄巢不一样,黄巢一切行为的根本两个字就是报仇,不论好坏、不论家世、不论身份,抓到就杀。

所以,林辅成仅用两个字就彻底让高攀龙狠狠地破防,愤怒到连话都说不太清楚的地步,这是畏惧和愤怒到了极致的表现,得亏高攀龙年轻,否则这两个字,就能把高攀龙送走。

“高攀龙这个人,怎么讲呢,他没见过世面,他心目中的世面,就是他家地头的范围之内。”朱翊钧看着高攀龙破防的样子,满脸的笑意。

高攀龙看起来是个名儒,而且能言善辩,关键是不要脸,可朱翊钧说他是个没见过世面的土包子,被林辅成这种走南闯北的混不吝,给喷的有点无所适从了。

高攀龙在杂报上,把一切罪责归咎于小民道德,这样一来,就可以心安理得地继续欺压百姓。

但林辅成一语道破,这种行为,根本就是逼着大明孕育出另外一个黄巢来。

大明后来没有孕育出黄巢来,倒是更加残忍的建奴入关了。

建奴可比黄巢狠多了,黄巢还只是杀世家大族,建奴连话都不让说,文字狱把人给限制得死死的,想杀人,连理由都不用想一个。

选贡案,皇帝也杀人杀的让人胆寒。

但皇帝杀人分敌我,是有迹可循的,是比太祖高皇帝宽仁的,只要没有反迹,就不会有危险,甚至不太严重的违法,也会被惩罚,而不是被直接灭掉满门。

甚至不少势要豪右都痛骂逆党,把皇帝的暴力给招来了,都知道皇帝不好惹,非要去惹!

林辅成看着高攀龙摇头说道:“你当今日没有黄巢吗?浅了,见识浅了。”

“也就是在大明腹地了,上面有朝廷,地方有衙门,朝廷有京营,地方有巡检司,秩序大于一切,所以尔才能如此心安理得。”

“海寇,个个都是亡命之徒,你骂他们凶残也好,你骂他们没有人性也罢,他们为何亡命天涯?为何攻破了种植园后,不分男女老少,襁褓里的孩子都要杀死?因为他们一个个全都是黄巢。”

林辅成在南洋对海寇也进行了充分的了解,海寇没有好人,全都是该死之人,手上血债累累,没有一个是干净的,动辄杀人越货,攻破种植园后,更是大开杀戒,从不放过任何人。

这林辅成完全想不明白,这些海寇为何会变成了这样?好端端的人不做,非要做鬼?

南洋两个总督府,对海寇的态度就只有一个,杀。

也没人关心过他们为何变成了海寇,林辅成从总督府衙门里找了数百名海寇,了解了他们的生平,这些亡命之徒,手上血债累累,但是身上的遭遇,又让人唏嘘不已。

没有无缘无故。

林辅成看着高攀龙说道:“压迫把人变成鬼,你既然觉得压迫居卑鄙者理所当然,那就不要怪秩序失效的那天,遍地都是黄巢。”

“且不说其他,我来问你,高攀龙,你家雇工被疯驴踢断了腿,你是给五两银子将其打发了,还是非要找那些所谓的工盟,逼他们低头呢?”

高攀龙无话可说,他不知道该怎么反驳,因为林辅成说话,揭破了他所有的虚伪。

无论如何粉饰太平,都无法改变一个事实,那就是日后再遇到工伤索赔的案子,江南的工坊主们,都会多少给点,防止对方铤而走险。

五两银子,十五两银子,真的不至于死这么多人。

“怎么你也要寻工盟不成?”林辅成见高攀龙不说话,依旧没有放过他,立刻咄咄逼人,开始追问。

高攀龙仍旧不说话。

林辅成站了起来,死死地盯着高攀龙,厉声说道:“说话!”

“自然不会。”高攀龙被逼的没办法,只能开口回答。

林辅成这才看向了四方朗声说道:“就像是兖州孔府案后,再也没有人逼着穷民苦力为狗披麻戴孝了;就像是这浙江九营哗变后,再没人要吵着闹着削减军兵俸禄了;”

“就像是宁都、瑞金、宁化三县,佃农蚁聚入城,逼县官印均田帖以数万计,收立盟,捐额租,除年节等项旧例,再没人逼着穷民苦力卖儿卖女给地主家送年节了。”

“马三强的案子,就不要再纠缠了,再纠缠,你家佃户佣奴夜里磨刀,你不怕?”

“现在来说说你那个狗屁不通的阿片自由论吧。”

林辅成坐下,第一个话题结束,林辅成还给了高攀龙一个警告,让他小心家里的佃户佣奴夜磨刀,不知道这高攀龙夜里会不会因为噩梦而惊醒,稍微有点动静就惊恐难安?

“人各有命。”高攀龙开始说明他的阿片自由论。

他觉得朝廷为了缉毒,付出了太多太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就是为了缉毒建立的巡检司,就让朝廷每年支出上百万银,要知道京营一年军费也才二百六十万银。

“朝廷为了缉毒,甚至连缉私都松了绑。”高攀龙说起了一个现象。

海防巡检在巡检的过程中,管控最严的是鸦片、死藤水,其次是各种黑货,就是朝廷禁令的生丝、火药、火器、甲胄等物,但对白货走私,就不那么热衷了。

无论任何组织,精力都是有限的,朝廷对缉毒、缉黑查得严,那就奔着朝廷要的东西去查。

“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既然朝廷大力宣讲阿片的危害,还有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那他自己就要承担这些恶果,范应期把自己折腾成了范无期,他不知道阿片的危害?他又不是山沟沟里的穷民苦力,他一清二楚。”高攀龙完整的陈述了自己的逻辑。

“你讲的不对。”林辅成摇头说道:“说到底,还是只享受权利,不履行责任和义务的那套旧说辞,不读矛盾说的结果,权利和责任,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朝廷看起来投入巨大,甚至还有税赋上的损失。”

“但朝廷收了税,难不成看着阿片荼毒天下?为了省点钱,就弄得天下疲惫,反而是赔钱买卖。”

在上次聚谈后,皇帝说高攀龙这个人是个老人,暮气沉沉,张口闭口之乎者也,比王崇古还要腐朽的暮气,扑面而来。

而这个阿片自由论,也是类似的论点。

“人生而自由,却活在无处不在枷锁之中,之所以每个人都要活在枷锁之下,就是因为要出让自身各种自由,来换取稳定的生活环境,朝廷既然收了大家的税,就要保大明百姓平安。”林辅成开始讲他的自由论。

每个人生下来是自由的,但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从无拘无束的蒙童,逐渐长大成人,就带上了各种各样的枷锁。

而这些枷锁,就是个人、集体让渡部分的权利,以换取更大集体、更大的公的稳定,依靠更大集体保障生存与安全。

林辅成想了想又说道:“陛下读论语,论语曰:不时不食。”

“陛下解:不时之物,有伤于人,不宜以奉供养,亿兆黎民供养朕一人,其任重若泰山,当心怀天下,执守坚定,仰无愧于天,俯无愧于民,方为人君。”

论语里有句话,说不时不食,皇帝说,不在时节的东西,有伤于民,百姓供养朕一人,朕的责任比泰山还要重,要做弘毅士人,上对得起老天爷,下对得起万民,才是人君该做的事儿。

这是万历元年,张居正讲筵的时候,陛下对论语的批注。

那时候,人们普遍以为是张居正在给皇帝脸上贴金,但十七年以来,陛下身体力行,践行了自己说过的话。

其实林辅成这话,也是在骂高攀龙,和以高攀龙为代表的旧文人,陛下十岁就懂的道理,这帮士大夫们,这么大年纪了,还是不懂。

林辅成继续说道:“即便是在南洋的一些部落里,甚至是野兽,也是如此。”

“这些夷人为什么要在部落里,因为部落更加安全,那些狼为何不肯做个独狼?因为做了独狼,就无法成功捕猎,获得食物。”

“同样的道理,穷民苦力们能忍受徐四海这种人,就是寄希望于工盟能够代表他们争取本该属于他们的利益。”

“可惜徐四海匠人出身,背叛了工匠。”

吵架都不是对手的高攀龙,讲道理那就更不是对手了,毕竟人林辅成真的下南洋四年,见过了各种人妖物怪,对各种事,都有自己的理解。

高攀龙眉头紧蹙的说道:“那物质大丰富的话,是不是就可以不用出让部分的自由,来换取安全和保障了呢?”

“大抵是不行的。”林辅成摇头,叹了口气说道:“这次费利佩把国事当儿戏,给大明加关税,大明对等加了关税,而且大帆船只带了二百五十万银。”

“大帆船只带走了二百五十万银的货物,但多出来的四百万银的货物,没有流入大明内部市场,也没有降低大明的物价。”

“因为商人觉得自己因为外需减弱的损失,需要内需来补足,所以,宁愿裁减匠人、减少供应,增加价格来增加利润,也不肯将货物降价卖给大明的百姓。”

“该我赚的银子,一分都不能少,不是物质大丰富,就能实现绝对自由的。”

对于绝对自由,林辅成是极度悲哀的。

如果是讲道理,物质大丰富,朘剥和压迫就没有了意义,这个时候,就可以实现按需分配的绝对自由,但,真的会这样吗?

林辅成觉得并非如此,因为矛盾不仅仅只有物质层面,还有些其他的矛盾,所以,即便是物质大丰富,人们还是要出让自己部分的自由和权利,来换取庇佑、保障、安全和相对公平。

同理,当人们换不到的时候,自然会收回自己出让的权利和自由。

“谨受教。”高攀龙终于败下了阵来,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他讲不过,也骂不过,自己那些个看似有道理的废话,在林辅成面前,就像是儿戏一样不值一提。

“丫头,你看吧,这高攀龙即便是经过了这次的聚谈,依旧不知悔改,我行我素,他们这种人,最是典型,我说不过你,但不代表会改变我做事的习惯。”朱翊钧倒是不会认为高攀龙会改。

很多人后悔,不是真的知错了,而是知道自己快死了。

“要是所有人碰到事之后,真的知道改悔,哪还有反反复复呢。”王夭灼倒是颇为赞同夫君的话,历史就是个圈,兜兜转转。

林辅成之后,还有一些聚谈,但朱翊钧已经没什么兴趣听下去了,就直接选择了离开。

夜里,王夭灼把冉蕙娘领到了陛下面前,王夭灼和朱翊钧有点像,既然王夭灼给过冉蕙娘承诺,自然要想方设法的做到。

见礼之后,冉蕙娘站着,王夭灼坐着,这后宫里,若论相貌和身材,冉淑妃都是最好的。

冉蕙娘也是清楚,这是此生仅有的机会,若是不能挽回圣眷,怕是要孤苦一生了,多少不得宠的妃子,连自己的孩子的面儿都见不到。

况且,冉蕙娘还不是不得宠那么简单,所以今天,冉蕙娘精心打扮了一番,生怕让陛下厌恶。

朱翊钧只看了一眼,就知道冉蕙娘是真的知道改悔了。

王夭灼笑着说道:“夫君,她自己不敢过来,我就把她领过来了,夫君也不要那么凶,吓到了就不好了。”

总归是二皇子、五皇子的母亲,既然没有内外勾结,没必要过分苛责。

“顾眉生入宫来了吗?”朱翊钧问起了魏国公府的女儿顾眉生。

“夫君安心,已经跟着嬷嬷学起了礼仪,那我就先回去歇着了。”王夭灼也没多停留,将人带到了,之后冉蕙娘何等下场,全看她自己的造化了。

朱翊钧仔细打量了下冉蕙娘,才叹了口气说道:“冉淑妃,你知道朕是什么时候,看出你的心思吗?”

“南巡之后,你处处学王皇后,梳妆打扮、衣着首饰、举止谈吐,你处处学她,朕自十岁登基,国朝是多事之秋,你这点心思,朕看出来了,朕让德妃劝你几次,你充耳不闻。”

皇帝的多疑,用曹孟德的话说,就是吾梦中好杀人。

朱翊钧做事是再一再二不再三,他不是没有让人劝过,但冉淑妃当听不懂,那就不能怪他了。

王皇后不来求情,朱翊钧真的会把她送回去。

“蕙娘知错了。”冉蕙娘说了几个字,就哭了起来,但又不敢掉泪,生怕流泪花了妆容,这可是她唯一还算能让陛下惦记下的东西了。

朱翊钧叹了口气继续说道:“你说你学也就罢了,学的不像也罢了,可是你问前朝那么多事儿做什么?”

“选贡案、济南理工学堂阅示、徐州知府等等,和你有什么关系呢?你问朕身边的宦官,这些宦官们是说,还是不说呢?”

“不说,你是主子,他是奴婢,坏了尊卑,说,又违背了规矩。”

“蕙娘真的知错了,还请陛下饶蕙娘一次。”冉蕙娘眼里噙着泪,就是不敢让眼泪流下,其她的内心还是有几分欣喜的,自从上次事儿后,陛下一直没见她,更没跟她说话。

现在陛下肯如此语重心长的教训,那就代表着陛下心里还是有她的。

“行了,擦一擦泪吧。”朱翊钧挥了挥手,冉蕙娘是真的知错了,千不该万不该,问些前朝的事儿,最终恶了皇帝。

冉蕙娘拿着手帕,绕在手指上擦了擦眼泪,才满眼通红的说道:“陛下,蕙娘以后再也不敢有什么非分之想了。”

“嗯,知道就好,朕去盥洗,你且去寝室等着朕便是。”朱翊钧挥了挥手。

在这件事里,张居正是不敢劝皇帝的,因为冉蕙娘也是他张居正找来的,那是张居正给朱翊钧上的一节课,权力是无所不能,就因为皇帝提上那么一嘴,远在云南的冉蕙娘就来到了宫里。

倒是王崇古有次面圣,跟皇帝絮叨了两句,王崇古仗着自己年纪大,仗着自己的对大明朝有功,起了个头,就直接了当的说,这国事和家事完全不同,不能拿外廷那套规矩往家里套,会出事的。

这妇道人家,头发长见识短,若是没有点争奇斗艳,那就不是妇道人家了。

朱翊钧事后也稍微反思了一下自己,确实是有些反应过度了。

冉蕙娘整个事情里,朱翊钧有些情绪化了,主要是他意识到了选贡案背后文化贵族的事实,就有些急切。

这种急切,甚至影响到了前朝,大军回朝后,他立刻南下,忽视了京营班师回朝,也有大堆的事儿要处置,也幸好戚继光是五十年份的老帅,对这些事儿都有预料,处理得当。

朱翊钧作为皇帝,是极为合格的,但作为丈夫,是极为不合格的,他太多的精力放在了前朝,忽略了另外一个事实,那就是冉淑妃那些不该有的心思,其实是李太后和王夭灼的婆媳矛盾。

王夭灼是不好拿捏的,李太后这个婆婆就让冉淑妃跟王夭灼唱对台戏,反正一个是皇帝最心爱的人,一个是最得宠的妃子,唱一唱对台戏再正常不过了。

李太后也决计想不到,会闹到这种地步。

“这是哪出儿?”朱翊钧走进寝室,有些惊讶的问道。

冉蕙娘失宠的这段时间,显然没闲着,准备了点小花样儿来讨好陛下,这寝室里挂着一副巨大的卷轴,还有一盏很亮很亮的石灰喷灯,打在了宣纸画卷上。

冉蕙娘露出了个笑容,弹弄着手中的琵琶,靡靡之音响起,冉蕙娘的身形没入了画卷背后,冉蕙娘颇为曼妙的身影,在画卷上,开始翩翩起舞。

影舞。

在琵琶声中,人影的衣裙开始一件件地掉落,朱翊钧是有些惊讶的。

“夫君。”冉蕙娘从画卷探出头来,满脸羞红的叫了一声。

中国有句古话,床头吵架床尾和,这很多夫妻矛盾,床上打一架就好了,一架不够,再打一架便是,冉蕙娘那颗忐忑不安的心,随着一次次强而有力的冲击,终于踏实了起来。

朱翊钧休息了一日后,离开了莫愁湖行宫,向着杭州府而去,南巡继续。

而此时的杭州府内,浙江巡抚侯于赵、杭州知府阎士选因为一个案子,产生了巨大的分歧。

“德清蔡氏为何接连追诉?陛下南巡即将来到杭州,我等把这个案子呈送御前,是不是不太好?”阎士选面色为难的说道。

这是一个陈年老案,而且上一任浙巡吴善言已经断过案了。

德清蔡氏和德清徐氏,都是德清县的半县之家,浙江一个县富得流油,半县之家是势要豪右。

万历七年,德清蔡氏把自家女儿嫁到了徐家做正妻,成两家之好,可是这刚嫁过去三个月,蔡氏女就枉死在了家宅之中。

当初吴善言判案,蔡氏女多疾病逝。

蔡正平作为父亲,已经接连诉讼了九年,万历十七年春,蔡正平病逝,长子蔡树常成为了家主,蔡树常仍然不肯放弃,仍要告诉德清徐氏害人性命。

侯于赵摆手说道:“德清蔡氏肯还田,德清徐氏不肯还田,所以德清蔡氏冤。”

阎士选十分无奈,他十分无法理解的说道:“这两件事有什么关系吗?蔡氏还田就是蔡氏有理?”

“对,蔡氏肯还田,就是蔡氏有理。”侯于赵理所当然的说道。

“不是,侯巡抚,案子能这么断的吗?”阎士选用力的靠在椅背上,看着顶梁柱,这个杭州知府实在是太难了。

侯于赵实在是太不正常了,断案全看立场。

蔡树常在父亲病逝后,找到巡抚侯于赵,说如果侯于赵肯再查当年妹妹枉死案,他们家就把所有的田亩还田,而不是朝廷所说的可以留下一百顷田。

侯于赵立刻应允,而后在皇帝南巡的关键时间里,侯于赵要力排众议,重启蔡氏女枉死案。

“是不是觉得我这个人有毛病,案子是案子,还田是还田,两件事不能混为一谈,起初,我刚到辽东也是这样想的,但后来,我发现用立场去判断问题,反而比所谓的事实更加准确。”侯于赵也是一脸无奈。

德清蔡氏,没有太多的海船,就是为了让妹妹沉冤昭雪,蔡树常就要散尽家财,只求一个公道。

侯于赵叹了口气说道:“我们作为地方父母官,是看不到事情全貌的,我在辽东做事,就是立场大于所谓的事实。”

阎士选有些不可思议的说道:“那侯巡抚在辽东这么些年,就没有什么差池吗?靠立场断案。”

“没有,从无差错,辽东是敌我分明。”侯于赵点头说道。

阎士选郑重的说道:“浙江不是辽东,浙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也有可能是德清蔡氏,在借着所谓冤案和徐氏斗法,想要借着朝廷的势,彻底压死徐氏。”

“也有可能是蔡氏根本不想还田,就是想要我们开棺验尸,彻底得罪所有势要豪右,破坏还田令,我们参与其中不太妥当。”

侯于赵思考再三,还是摇头说道:“重启蔡氏女枉死案,这案子一定有问题,若是没有出错,我向陛下请罪。”

阎士选发现侯于赵真的很难沟通,说好听点叫赤子之心,有一套自己的行为准则,说难听点就是犟驴一样!

这案子,阎士选跟侯于赵吵了足足两个月,侯于赵还是要一意孤行。

蔡氏女嫁到了徐家,死后埋在徐家的地头上,所以一旦重启案件,就要到徐氏家里开棺验尸。

刨人家坟地,这就是衙门把徐家彻底给得罪了,也是把势要豪右之家这个阶级得罪了,浙江还田令差一点点收尾,很可能因为此案出现反复。

但官大一级压死人,阎士选只能执行命令,侯于赵都说了,出了事儿他去找陛下请罪。

阎士选只能说,这些天上人做事,仗着圣眷在身,肆无忌惮。

但三天后,阎士选看着面前的卷宗,惊骇无比,因为侯于赵是对的!

案子有问题,而且是大问题!

德清县衙遵从上级命令,在蔡家人的帮助下,真的到了徐家的地界,要挖开了蔡氏女的坟。

徐家一看朝廷来刨自己家坟头,哪里肯?徐家人带着家丁愤怒到了极致,抵死反抗,可蔡家和徐家,平分秋色,谁也奈何不了谁,因为衙门有上级指示,衙门站在蔡家这头,蔡家占了优势。

衙门完成了开棺验尸,打开棺椁,里面空空如也。

蔡家人当场就跟徐家人打起来了,蔡树常当场发疯了一样,伤了徐家三人,逼问妹妹下落。

蔡树常因为伤人,被抓进了德清县收押,为了防止蔡树常在牢里出事,德清县衙门把人移交到了杭州府衙门。

“这…”阎士选头都有些大了,陛下马上就到了,阎士选对这个案子,束手无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