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八百九十六章 万历第五大案,诚臣张居正之错

张居正最大的劣势,就是没有基层的工作经验。

所以当柯延昌这一本写满了‘两难自解’的奏疏,送到朝廷的时候,张居正将奏疏交给了王崇古去判断下,是不是柯延昌在欺上瞒下,类似于大兴县亩产一万斤一样的祥瑞。

也就是柯延昌是个农学博士,要是大明官吏上这种奏疏,张居正一定会进行忠诚度审查,看看是真的忠诚,还是在假装忠诚实在行悖逆之事。

张居正对这种‘两难自解’的方案天然厌恶,任何事都是有代价的,怎么可能又保山林,又能保住樵户的利益。

这种两难自解的表述,让张居正怀疑其真实性。

王崇古跟张居正解释了其中的道理,说复杂,真的很复杂的,不是身在其中,无法理解,说简单,其实就是农业上的产业升级。

西山煤局已经停止了采煤,深入地下一百多丈采煤,还是过于辛苦和危险了,西山煤局进行了产业升级,现在西山煤局主要以炼焦、炼钢、炼水肥、铸铁器为主业。

而入山伐木,是过去樵户的主要营生,但入山伐木并不赚钱,因为路不好,每一次入山,大抵都是搏命,而且老虎、野猪、野狼泛滥成灾,山中猛兽,也是对樵户的巨大威胁。

现在,在一些不太适合耕种的土地上,种这种速生杨,就是生产力提高后的农业产业升级。

根本不是什么两难自解,而是生产力提高的显著特征,而且大明已经支付过代价了。

和张居正想的不同,产业升级,是需要代价的,也是有阵痛的,就像纺织工会对机械工坊天然抵触一样。

大明禁时令入山林伐木,让樵户这几年的收入减少,但凡是能找到别的营生,他们也不会入山林了。

陕甘绥的整体的贫困,也让他们无处为生,这也是柯延昌为何要弄官办林场的缘故,他不让这些人入山伐木,就要给这些人找到生机,否则就是逼穷人去穷死、饿死、困死。

在别的地方,柯延昌不清楚,但在陕甘绥,逼穷人去死,他们真的会玉石俱焚,都别活,是一种无奈和最后的选择。

王崇古继续说道:“陛下,柯延昌能够做成,其实很好理解。”

“潘季驯、刘东星、柯延昌、忠顺夫人等人,把这些樵户编入了军户,组建了工兵团营,兴修水利、修桥补路、开垦荒田、修建林场,虽然做工兵,很是辛苦,活的也不是很好。”

“但能活,还能吃上饭,就已经是幸运之事了。”

“也就是说,越穷越旱,越旱越穷的死结,现在终于能解开一点了,终于有了一点点曙光,阻止植被继续减少,大幅度增加优质牧草的种植,对沙地一点点的阻击。”

“陕甘绥变绿的那天,才能彻底脱贫。”

“世间事儿,没有什么两难自解。”

大明百姓素来如此,逼着他们去死,他们会玉石俱焚,但只要给一条活路,一切都变得好说好商量,不让砍树,却给活干,给口饭吃,这个交换,百姓是可以接受的。

大明已经支付过代价了,这个代价是朝廷为了绥远驰道在最危险时候,借了一千万银的特别国债,是地方穷民苦力不得不走出他们熟悉的环境,放弃祖业,听从朝廷号令,随波逐流一样营造,居无定所,颠沛流离,朝不保夕。

阵痛是极其痛苦的,但死结是需要解开的。

王崇古认为柯延昌没有撒谎,整个大明的格物博士里,王崇古最喜欢和农学博士说话,哪怕王崇古有的时候听不懂,但还是喜欢。

因为农学博士都会亲自下田,他们本质上是读了书的农夫,他们说话很接地气,会用农夫听得懂的话,告诉农夫们怎么做,能多打点粮食。

“此皆仰赖圣恩。”王崇古真心实意的说道。

“潘季驯支持的,柯延昌改良的杨树速生种,陕甘绥百姓自己与天争,与地争,不必动不动就圣恩。”朱翊钧眉头紧蹙的说道,他确实不喜欢恩情叙事。

有的时候大明的读书人实在是太坏了,比如张居正搞恩情叙事,张居正甚至把他自己提出的阶级论异化为了恩情叙事!

张居正将阶级用过去儒家礼法官序贵贱各得其宜,尊卑长幼之序代替,将分配用皇帝圣恩代替。

张居正用恩情叙事,完美代替了广泛传播的阶级论头两卷!

朱翊钧当然不能赞同,他要是赞同,就真给张居正搞成了,大明就真的升太阳了,这些大臣也是作茧自缚,也不怕把自己晒伤了。

“陛下,工兵团营、这些都不是凭空来的。”王崇古罕见的忤逆了皇帝的圣意,他面色凝重的说道:“陛下,人是要吃饭的,这看起来是一句废话,具体到官办林场上,这些不能入山伐木的樵户,吃什么喝什么?”

“从万历九年起,大司农徐贞明亲赴绥远,开始推广番薯,可以说今日的绥远驰道、卧马岗矿山、胜州矿山、绥远驰道、一千五百里沟渠,全都是在番薯上长出来的。”

“而农学院、宝歧司、农学博士也不是凭空来的,是自万历元年,陛下亲事农桑后,历经十七年,才有了今日景象。”

“所以,臣才说皆仰圣恩,这里的圣恩不仅仅是一千万银的特别国债,还有陛下十七年来的励精图治。”

“一切的一切,都不是无缘无故的!”

王崇古的语气是非常激动的,陛下反感恩情叙事,但恩情叙事本身就是从陛下的种种行为上,延伸出来的。

王崇古要讲大不敬的话,但凡是道爷和先帝,和陛下一样的弘毅,他王崇古也不会变成反贼。

没有陛下十七年如一日的坚持,没有今天万历维新的辉煌,万历维新,也早就在万历十年开始的反对浪潮中烟消云散了。

朱翊钧一愣,他发现自己可以反感,但是不能反对,因为反对这种叙事,是反对自己的行为,除非他不想当皇帝了。

皇帝还是要做的。

从历史经验来看,就没有一个位高权重的大臣或者皇帝,可以在得罪了所有能得罪的肉食者后,还能够激流勇退,安稳度过晚年,任何一名变法的领袖,失去权力等于死亡,等于人亡政息。

全都斗争到死的那天,才是划上一个逗号。

商鞅的确被五马分尸了,可是商鞅的死,只是一个逗号,他的政策依旧让秦国走向了强大,历代变法者追求的从来不是善终,而是人死政不息。

在中国,人死了,名字还在历史长河里不停地闪耀着,指引着后来者循迹而行。

朱翊钧不觉得马丽昂可以带着大光明教,解救法兰西人,是因为法兰西的历史上,闪耀的火炬,实在是过于稀少了。

一两盏孤灯,闪烁之后,终究黯淡无光。

没有秦孝公的支持,商鞅不可能成功。

没有皇帝支持,万历维新会在反对的浪潮中,变成大明最后一搏。

“不必在朕面前反复提及就是。”朱翊钧给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案,眼不见为净,升太阳是你们群臣要搞的,日后被晒伤了,可不能怪他朱翊钧。

“那九月的万寿圣节,是不是可以恢复祖宗成法了?”张居正立刻顺杆爬,展现了什么叫做官僚的得寸进尺。

皇帝一松口,张居正立刻跟进。

万寿圣节,就是给皇帝过生日的节日。

整个大明,只有朱元璋的节日,叫做圣诞节,其他全都可以叫万寿圣节。

如何给皇帝过生日,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儿,礼部有专门的流程,要各地官员提前写好贺表,而且各级官员的格式有着极为严格的规定,并且一个衙门只有主官有资格给皇帝祝寿。

各个皇帝不同,还有自己专门的喜好。

比如朱棣喜欢大摆宴席,人多到整个丹陛广场都坐不到,甚至要摆到长安街上,即便是北伐的路上,也会和公侯们一起摆席喝酒;

比如明宪宗、明武宗会在万寿圣节第二天,阅示军马;

比如先帝隆庆皇帝,就喜欢看百艺表演,而且还喜欢大肆恩赏百艺;

比如明孝宗和道爷,都喜欢斋醮,就是道家法事,焚青词,祈求上天赐福。

但道爷自嘉靖二十一年后,就再也没有出席过自己的生日会了,都是让群臣遥拜,也没举行过一次生日斋醮了。

到了万历皇帝,万历皇帝会赏赐大臣们财物和酒席,张居正会给万历皇帝大肆操办过生日,直接综上所述!

万历初年,一到九月的万寿圣节,京师就会特别热闹。

考成法压下去,大明上下所有官僚,都要上贺表,贺表写的不好还要被考成,不写都不行,还要写出新意来。

因为洪武年间,所有官吏都要上,这是祖宗成法。

到了万寿圣节这一天,皇帝在奉王殿等着,京官不论品秩,只要是官身,都要悉数到场,能从奉王殿排到承天门去,五拜三叩首大礼之后,请万历皇帝点燃青词,向上天祈福。

谁敢无故缺席,那考成法的大棒就会砸到头上。

有山西布政使回京叙事,他不是京官,不知道规矩,没有到奉王殿磕头,就被一撸到底,连官身功名都没了,后来也没有被官复原职。

除此之外,五品以上命妇也要全部进宫,要拜见李太后、陈太后、王皇后,还要做女红万寿图献礼。

等到斋醮结束,就是百艺献艺。

热热闹闹一下午,君臣围在丹陛广场看大戏、看变脸、看踩高跷、看杂耍、看杂技,这一日皇帝要照例恩赏,但有上限,最多两万两银子,不能再多了。

到了万寿圣节的第二天,就是长安街军马操阅,可谓是人山人海、锣鼓喧天、锦旗招展、热闹无比,整个京师万民空巷,看军马通过长安街。

到了第三天,万历大祭司徐文壁还会带着武勋前往西山皇陵祭祖,这是郊祭,因为皇帝小,就让定国公代为前往。

这是朝廷方面,而整个北衙,也有庆贺活动,如果天气好就是鳌山灯火,如果天气不好,也会有沿街庙会庆贺。

大明地方都会休沐,举办庙会,而且地方的庙会,会持续整整七天,可以说和过年一样热闹。

这种热闹持续了十二年,就因为言官反复弹劾靡费过重,复了旧制,就是贺表、磕头、赏赐阁臣宴席、财物。

初时,万历皇帝还非常不满,连过生日都不能热闹了吗?他从小时候起,过生日都是这么过的,怎么就不行了?

自万历十七年起,万历皇帝再也没有参加过自己的生日会了。

到了后来,万历皇帝甚至不在乎群臣们到不到奉王殿磕头。

申时行是最后一个把万历皇帝哄到生日会上的首辅了,后来的王锡爵、沈一贯,用尽了一切能想到的办法,都见不到万历皇帝。

朱翊钧不同,自万历元年起,朱翊钧以先帝丧期、国事多艰、尚节俭修省为由,罢万寿圣节一切典礼,贺表都不收一张,之后礼部请了十七年,朱翊钧一次没准过。

“以前国势衰微,办个万寿圣节,有迟到的、有无故不到的、有贺表代写的、有贺表照抄前文的,陛下不办,臣也无奈只能遵从,现在总不能不办了吧?”张居正两手一摊,开始逼宫。

这事儿皇帝办也得办,不办也得办!

万历元年,先帝丧期,一切从简,不得礼乐,张居正答应了,结果张居正完全没料到,这一答应就是十七年!

他无论如何都想不到,日后他就只能看到‘循旧例不办’这五个字了。

无论如何,今年都要过万寿圣节!

“朕不明白,这已经是先生今年第三次提到万寿圣节了,先生,过去都不办,现在为何要办?咱们当初说好的,简化繁文缛节,这先生怎么突然提及此事?”

“朕也不希望弄成北宋末年生辰纲的局面。”

“王皇后会给朕过生日啊,每年都有精心准备的礼物,还有长寿面,也挺好的。”朱翊钧一脸疑惑。

之前都是奏疏,朱翊钧照例回复,张居正没有再请,但这次都当面说了,显然张居正有执念,非要大办才行。

过去主少国疑、大臣不附、天下轻视、人心启疑,大肆操办万寿圣节安定人心,是应有之义。

现在朱翊钧都二十七岁了,如日中天,张居正反而一而再,再而三的请办万寿圣节,而且是大肆操办,那流程,朱翊钧看了都头疼。

烧青词,请老天爷赐福,朱翊钧都不知道,自己这个天天喊着人定胜天的皇帝,会不会得到老天爷的赐福。

老天爷不降道雷劈了他这个非要给大明逆天改命的君王,就已经是老天爷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那时候穷啊。”张居正解释了下过去为何遵从皇帝旨意,一切从简,万历六年起,大明朝廷才有了结余,之前都是欠,俸禄、军饷、皇陵营造费用,全都欠来欠去。

万历六年起,大明户部终于不再是六部之耻了。

“这万寿圣节,必须要办,臣反思了下,这简化繁文缛节,有点用力过猛了。”张居正坐的笔直,正襟危坐继续说道:

“陛下,葡王安东尼奥、法兰西使者若昂,他们都要面对一个问题,那就是平民在哪里的问题。”

“杨巍案、田一儁案、选贡案、池州劫船案,让臣有些猝不及防,这些事儿发生完全出乎臣的预料。”

“陛下英明神武,弘毅志坚,手握京营、水师重兵,做事张弛有度,赏罚分明,乃不世英主,这些逆党,居然敢如此,忤逆犯上,究竟何等缘故?”

“臣尝阅遍卷宗,发现了一件事,这些逆党有一个问题,那就是陛下在哪里?”

“一切从简之后,这些逆党,已然忘记了大明只有陛下这一片天。”

“万历第五大案,诚臣之错。”

国家大事,在戎在祀,过去张居正过于重视戎事,振武强兵,却忽略了礼法,这帮逆党眼里,早就没了皇帝。

现在张居正察觉到了自己的错误,所以万寿圣节一定要大肆操办!

“如此。”朱翊钧听闻张居正的理由,理解了为何张居正这个时候要办万寿圣节了。

“要不折中下,以太祖高皇帝生辰纪念,太祖高皇帝生辰不是圣诞吗?”朱翊钧笑着说道:“先生的顾虑朕已经知晓,先生所言有理,以太祖高皇帝诞辰纪念,再合适不过了。”

“不可。”张居正十分坚定的说道。

沈鲤看张居正如此生硬,生怕皇帝和元辅吵起来,立刻马上说道:“陛下,太祖高皇帝已经龙驭上宾了。”

“如此。”朱翊钧明白了张居正和沈鲤的意思,朱元璋已经活在了历史里,而朱翊钧这个皇帝活在现实。

朱翊钧再想了想说道:“那就按先生和礼部的意思办吧,朕突然想起了朕办的开沽点检,也确实该热闹热闹。”

开沽点检日在五月最后一天,朱翊钧每年都会办,其实就是为了凝聚力。

大肆操办万寿圣节,也是为了凝聚力。

“陛下圣明。”张居正长松了口气,终于解决了一个让他寝食难安的心头之患,皇帝威权的丧失,他张居正也有责任,现在纠正,是亡羊补牢,但为时不晚。

“先生这一套礼法走下来,没个十五万银根本走不完,但是应该做,也就不心疼银子了,每年有这十五万银,能办多少个林场了。”朱翊钧的话有点颠三倒四,他是真的心疼银子。

这银子当然花的值,人心凝聚是多少银子都买不到的,但该心疼还是心疼,不是一次花销,是每年固定开支。

“申时行从北衙来了封奏疏。”张居正拿出了申时行的奏疏。

朱翊钧看了半天,起初还有些不太在意,看着看着,皇帝的面色逐渐严肃了起来,他将奏疏递给了冯保说道:“冯大伴,你看看这读书人多坏啊!”

“可不是吗?”冯保没看奏疏,先接话茬,他看完之后,由衷的说道:“确实坏。”

申时行的奏疏说的是费利佩给大明加关税的事儿,申时行不赞同皇帝直接对等加60%的关税,而是提出了一个名叫关税配额的想法。

关税配额,顾名思义,就是每年对泰西各国,根据关系和友善度进行关税配额。

日后再有番夷冒犯天朝上国,就给它不断的缩减关税配额,一来,有时间去调整原材料供给,找到替代;二来,通过这段时间不断对其他国家施压,达到孤立敌人的目的。

西班牙给大明上了30%的关税,大明对等报复30%足矣,缩减掉西班牙的份额,就可以配给给法兰西、英格兰、葡萄牙、甚至是各个总督府。

这些国家、总督府不能白拿这个份额,就要表态,对西班牙加征关税、谴责费利佩二世倒行逆施、断绝港口租赁、断绝货物往来。

这就是友善度的实际应用。

哪怕是明面上的表态,也足够费利佩喝一壶了,因为国与国竞争,是不会清楚对方真正的用意,表态可以是假,也可以是真。

西班牙是个大肥羊,分而食之,大家都能吃饱饱。

加倍报复固然爽快,但关税配额,可以里挑外撅,加剧泰西各国、总督府和本土之间的矛盾。

“果然没有起错的外号,申侍郎,果然是端水大师。”朱翊钧啧啧称奇,这申时行这一手离岸平衡,可谓是玩的出神入化,给大明的政策调整,带来了许多的灵活性。

端水大师的身段,果然柔软。

“就按他这个办法进行吧,加60%关税的圣旨,下章市舶司了吗?如果下章了就收回,执行新的命令,如果没有,就不必下章了。”朱翊钧下达了明确的命令。

他食言了,收回了很难执行的圣命,一气之下,加了双倍,这种一看就是有些赌气的政令,多少有点儿戏了。

真的执行下去,他朱翊钧岂不是要跟费利佩二世一起坐小孩那桌?

完全不如申时行这关税配额歹毒,对于泰西诸国和各总督府而言,不想被大明牵着鼻子走,可以不到大明来做生意。

“陛下圣旨还没有下章,要等到陛下见过诸番使者,做出最后决策后,才会下旨。”张居正明确回答了这个问题,对于突发事件,张居正当然要等一等。

圣旨也是有限到时间的,在限到时间之前,皇帝、内阁可能会对政策进行修改,这限到时间,就是为了保持灵活。

要是整天朝令夕改,是自己不尊重自己,政策的不确定性,会给基层执行的时候,带来巨大的困扰。

在皇帝没有见完使者,没有最终确定命令之前,内阁仓促发旨,才是对皇权的不尊重。

王崇古对这份奏疏高度认同,他带着一些怒气说道:“这也不是歹毒吧,也不能怪申时行,也就是我没在市舶司做过事,想不出这等法子来。”

“但凡是西班牙离大明近点,就一定要让费利佩知道,戏耍大明的后果!”

“他费利佩连谈都不想谈,先给大明加了30%的税再遣使者来,怎么,我大明在他眼里,就如此的卑贱吗?他提什么条件,大明都得受着?”

“当真是十七年大帆船贸易,做了十七年顺风顺水的买卖,给他脸了!”

“什么东西!”

在大明国别历史走向世界历史的过程中,大明对外的核心利益就四个字,那就是天朝上国,就像西班牙的日不落荣光一样,是核心利益,是不容侵犯的。

也就是王崇古不想被纠仪官给扔出去,才没有骂娘,否则他早就骂起来了,他西班牙敢不尊重大明,不敲掉他一颗牙,他不知道什么叫做疼。

“陛下,这黎牙实要不要直接遣送回泰西?直接让他上火刑柱得了,整天编一些笑话,简直是…”沈鲤旧事重提,他对黎牙实这个特使非常不满。

朱翊钧倒是毫不在意的问道:“他又编笑话了?”

“可不?”沈鲤也是有点头疼的说道:“陛下,他是个礼部通事,陛下纵容他编笑话,臣实在是无能为力了。”

“他编了什么笑话?”朱翊钧有些好奇的问道。

沈鲤讲了讲这个广为流传的笑话,倒是引得朝臣们会心一笑。

“他这个笑话不好笑,连住十天班房都不够,不必理会。”朱翊钧听完之后,反倒是不怎么在意,黎牙实这广为流传的笑话,其实在解释大明宝钞和金债券的区别。

金债券要崩盘的消息,即便是大明的势要豪右也听说了,而一些个士大夫们担心大明宝钞学了金债券,毕竟大明宝钞也曾经崩盘过。

黎牙实问士大夫:为何会觉得大明宝钞会和金债券一样崩溃呢?

士大夫:因为大明宝钞是大明朝廷的债务,债务的规模会不断的上升,很快,大明朝廷就负担不起这个债务了,大明朝廷甚至连利息都还不上,就会崩溃。

黎牙实又问:既然宝钞是印出来的,只需要敞开了印,怎么会负担不起利息呢?

士大夫:印宝钞,要经过内阁、国帑、内帑、以及陛下的同意,一共四把钥匙,怎么可以敞开了印,是有严格规定和流程的,不能随便印,所以还不上,宝钞的数量,是以孙尚礼指数为基石去衡量的。

黎牙实又问:既然不能随便印,那就不会和金债券一样崩溃。

士大夫这才意识到自己中了黎牙实的话术,拂袖而去。

这甚至都不算是笑话,只是一个辩论的片段,有点类似于禅语,揭示了大明宝钞的根本逻辑。

“先生总是担心皇权威严不再鼎盛,其实先生没发现吗?宝钞印多少,怎么印,都是朕说了算,先生还担心皇权威严不在吗?”朱翊钧借着这个辩论片段,也告诉张居正,他是要坐稳这个皇位的。

至少在万历维新五间大瓦房建好之前,谁都别想把他从皇位上拉下去。

朱翊钧在黄金叙事、大明宝钞这个政策里,牢牢地抓住了发币权,印还是不印,他都有绝对权力,内阁、国帑、内帑都只是参考意见,最终做决定的还是他本人。

发币权,连朱元璋都未曾完全掌控的权力,朱翊钧正在逐步掌握。

皇权正在变得更加鼎盛,而不是衰弱,只是传统意义上的皇权,看起来有些衰弱了而已。

朱翊钧喜欢的从来都不是银子,而是权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