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家父雍正,我是乾隆? > 第一百五十九章 雍正新政带来的变化

年羹尧听后怔在了原地。

嘭!

过了一会儿后,他突然双手握拳,重重锤在了书案边沿。

粗大的手指开始抖动个不停。

啪!

接着,一颗汗珠,跌落在书案上,那道写给雍正,但半天都不知道如何落字的奏折上,且晕染了开来。

他仿佛在这一刻,才知道,他面对的是一个怎样可怕而心机深沉的帝王!

“杀人诛心?”

年羹尧情不自禁地呵呵一笑。

“他这是有多恨我?”

年羹尧接着又问了一句。

随后,年羹尧摇头:“我就没想到他会这么恨我!”

说着。

年羹尧惨笑了一下。

他仿佛已经看见,百官逼皇帝杀他时,雍正暗地里得意一笑的样子。

“年羹尧接旨!”

这时,外面又来了钦差。

年羹尧只得出门设案跪听。

“为君难、为臣不易这话,曾于尔面谕过,尔竟丝毫不放心上,不知以爱养百姓之心,惟恐一夫不获其所,而尔负委任之恩,逞其凶残之性,草菅人命,毒害无辜,以致多人受尔酷刑残害而无命!”

“著散秩大臣拉锡将尔锁拏回京,严究质审!”

当拉锡念完这旨后,年羹尧没说什么,只老老实实地接了旨。

因为,雍正在旨意里说的是事实,真拿他害民的事怪他,他也的确该死,而雍正要做出非常爱民的样子,他自然也不能说雍正没资格爱民。

而接着,年羹尧在到达苏州时,江苏巡抚李卫见了他,且说:“年羹尧,我奉上谕来告诉你,你若有什么话,可通过我转奏,皇上不会再见你了。”

“没什么可说的。”

年羹尧回答后就转身离开了,他的确什么都不想说了,无论是求饶,还是表功,或者说,表达愤恨,对他而言都没有意义。

入秋后。

雨突然就下的频繁了,凉意也从红叶黄花中浸透出来。

因天气变得凉爽,已虚岁十五的弘历在七月的时候,得了一个任务,出京巡视河道修葺工程。

弘历清楚,雍正突然安排他这个任务,既是想让他看看因为摊丁入亩新政导致增加的大量逃佃百姓,在以修河为名的以工代赈中到底过的如何,也是因为他要准备处死年羹尧,所以他这个四阿哥就不适合待在京师。

总之,只要四阿哥出京,朝中必有权贵被诛。

弘历来的地方是京郊永定河段。

永定河是一条喜怒不定的河,经常变换河道,常有“小黄河”之称,所以需要经常修理。

雍正要以工代赈,消弭摊丁入亩新政带来的副作用,那第一个要进行以工代赈的工程,自然就会是永定河。

因为他离京师太近了!

而且,许多皇庄、王庄、旗田都在这里。

弘历自己被赏的几处王庄也都在这一带。

铜钱是个好东西。

他比铁稀有易加工,又不如金银贵重。

当雍正拨下大量铜钱作为治河河工工钱时,官吏们克扣难度大量增加,就算扛一大包铜钱回去,也值不了几两银子,还更容易被发现。

甚至,还不如发实物粮食好克扣,因为粮食可以借口发霉虫蛀报损耗,而从中克扣。

许多地方官贪墨常平仓的粮食,就是用这种手段,以粮食发霉为名,低价卖给与自己勾结好的商人,而从中赚取差价。

当然!

雍正朝的官吏也不敢太贪,毕竟老四爷查到贪污是真抄家砍头,主打的一个“刻薄寡恩”,敢在雍正朝大肆克扣,那纯粹就是百岁老人吃砒霜——嫌命长。

所以,弘历能够看见,从宛平城到永定河西岸的长辛店,这一段六七里的沿河地带,多了不少商铺与摊贩点。

有疏浚河道与巩固堤坝的河工,刚从官府手里拿到铜钱,就转身进了沿河开设的暗窑与赌场里,也有稍微节俭点的,去了茶楼,只叫了一点茴香豆,喝着大碗茶,听着说书人讲话本,而以作歇息。

“且说,曹操急了,命曹洪、徐晃带一万兵兵发潼关……”

弘历也看得出来,不少商贩在这里应该是赚了不少铜钱钱。

有沿街开铺子的当地商贩,就正吃着咸菜滚豆腐,听着不远处茶楼传来的讲书声,悠哉乐哉的晃着脑袋。

可谓是过着皇帝老子不及吾的生活。

“这么多人聚集于此,粮价怎么样?”

弘历也因此担心起了当地的粮食够不够,问着来见他的直隶总督蔡珽。

原直隶总督李维钧因为是年羹尧同党已经被锁拿进京,所以原四川巡抚蔡珽成了新的直隶总督。

蔡珽回答说:“奴才以水灾修河为名,请旨直接截留漕米转售,以压民间抬价粮商,故现米价还维持在一斤十二文左右,比丰年涨了两文。”

蔡珽是汉军正白旗人,所以在弘历面前以奴才自称,以示自己与皇家的关系比一般汉人要更近。

弘历点了点头,心想这蔡珽也算是能吏,知道截留漕米、平抑粮价,做事倒是不死板。

据他所知,汉军旗的能人不少,如现已身陷囹圄的年羹尧,这与顺治朝就开始设立八旗官学有关。

可以说,满清从入主中原开始,就没打算像蒙元一样整包税制,把基层统治权下放,而是一直在为提高自己的统治力,而培养自己的人才。

“修河工程完成后,这么多逃佃百姓,你打算怎么处理?”

弘历又问起蔡珽来。

蔡珽拱手:“养民之本,莫要于劝农务本,而兴农桑之事,垦荒为第一要务,故奴才学习南方两淮之例,安排他们继续开沟排水、换土改碱,把永定河沿岸盐碱化的田进行垦荒,分于他们,且已请旨对他们五年不起科。”

“若垦荒之田不够分怎么办?”

弘历追问蔡珽。

蔡珽从容不迫:“还有永定河两岸山地可分,引进南方番薯种之,再令杂植以果木,并亦免起科五年,如此百姓亦可活,还能以果木培固水土,缓和河流淤积情况。”

弘历抚掌而赞:“很好,你是个会办事的。”

“四爷过奖,这亦都是圣上有德,若非圣上爱民,拨大量铜钱,奴才就算是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

“百姓每日二三十文的铜钱收入不多,但可以让他们通过劳动换来粮食、布匹,也换来良田、朝廷的税收,少了许多盗贼、娼妓、奴仆。”

蔡珽这话让弘历很舒坦,同时也让弘历背着手笑着说:“那就多给百姓们挣钱的机会,同时也让他们花钱的地方更多,最好让他们在京师挣多少钱就在京师花多少钱,一辈子也离不开京师,而回乡给大户当奴做婢去!”

蔡珽愕然瞥了弘历一眼。

“嗻!”

接着,蔡珽就应了一声,神色从愕然转为钦佩。

弘历又看了一下长辛店南关的税收账目,粗略估算了一下,的确收入比三年前增加不少。

逃佃百姓为多挣些铜钱,多选择按工作量结算,而不按工作时间日结,可谓真的以勤劳刻苦为荣,收入也因此暴增,比当佃户时还收入高。

可收入虽然暴增,但治腰肌劳损与暑寒感冒的药费却剧增,还有与收入同步增加的面子等需求也在剧增。

所以,挣的钱越多,也花得越多,吸引了不少商贩来,让南关钞税反而增加不少。

同时,商贩一多,贷款需求也多了起来,惠民银庄的收入也增加不少。

管户部的老十三和管内务府的老十六因此都乐开了花,天天向雍正报喜。

雍正不敢不相信自己十三弟和十六弟,这可是他的铁杆心腹。

只是,两人的报告,让他实在是感到意外,他没想到他摊丁入亩的新政,不但让田税大增,还让商税大增,自己的私库也收入大增。

他好虚名,又爱养个狗,更爱花重金复刻宋明时的昂贵汉服,缂丝工艺、金丝界线什么的,更是他让内务府织造汉服的基本要求。

可是,素来利民与利己是难两全的。

但现在,他的新政好像有两全的情况,他自然高兴不已,又高兴的不敢相信。

“毋庸置疑!”

“这是下拨大量铜钱带来的好处!”

老十三一针见血的对雍正指出原因所在。

雍正点头:“这都是弘历的功劳,他提醒了朕,让朕知道民间缺铜钱问题会有多严重,铜钱流通充裕有多利国利民。”

“弘历聪俊天降,是我大清之幸!”

“不过,四哥,这么看来,得多从海外购铜矿才是,我大清铜不足啊!”

老十六这时开了口。

老十三也跟着开口:“十六弟没有说错,我大清人口剧增,光是国内采铜的量,根本不能满足百姓所需。”

“内务府最缺铜,没办法,百姓喜欢借铜还银。”

老十六跟着说了一句。

雍正点头,对老十三和老十六说:“你们两核算一下,需要外购多少铜,然后报给朕。”

“嗻!”

中土不是铜矿主产国,但海外富产铜矿的地方很多。

弘历对此也是知道的,他甚至知道,南边的吕宋就铜矿储备丰富。

西洋人正在那里殖民开采。

他很想也在采买之外,也去直接开采。

但雍正不是热衷开边的帝王,而是更热衷勤修内政的帝王。

所以,弘历只能暂时把这个想法埋在心里。

但他现在至少已经影响得雍正等人重视到增加铜矿供应的重要性。

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弘历巡河中途回京后就见到了弘昼。

“请四哥安!”

弘昼一脸开心,先给弘历行了一礼。

弘历伸手一抬:“你我兄弟,不必这样客气,起吧。”

接着,弘历就问他:“何事这么开心?”

“小弟让造办处改造的减震马车成了,四哥有空的话,要不去看看?”

弘昼说道。

弘历也很是惊讶,随后就笑着说:“我现在就有空。”

于是,弘历便和弘昼一起来了内务府造办处。

没多久,弘历就在造办处看见了弘昼让造办处能工巧匠打造马车,他在认真看了一圈后,发现是加了板载弹簧与轴承。

“怎么造出来的?”

弘历在体验一下,发现速度和减震都提高不少后,就笑问起弘昼来。

“弹簧钢根据你给小弟推荐的那本《天工开物》里提供的新法子,不断摸索出的。”

“轴承滚珠是让做钟表的老工匠花好几个月手磨的,只是比钟表里的珠子大一些而已。”

弘昼回道。

弘历点了点头:“费了不少银子吧?”

“小弟俸银里攒下的积蓄,都赏给老师傅们了。”

弘昼讪笑着回道。

虽然这只是工艺品,靠巧匠与晚明科学典籍提供的方法予以改进实现的,还不能规模化生产,但弘历觉得这也是一个不错的开始。

尤其是对于历史上选择给自己办丧事以逃避权力斗争的弘昼本人而言,让他把自己的财富花在鼓捣些新工艺品上,无疑是更好的事,因为说不准,将来就能让某工艺品在将来变成工业品。

“回去后,我给你五千两银子,你让造办处的也给我造一辆。”

弘历说了一句。

内务府造办处,又叫武英殿造办处,就是为皇室成员打造修缮各类用品的机构。

除了皇帝外,皇子亲王有需求都可以让造办处打造修缮一些用品。

弘昼大喜,忙拱手作揖:“那多谢四哥了!小弟一定让他们做的更精美。”

弘历也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随后就与弘昼回了阿哥所。

而弘历在和弘昼回来后就见到了弘时。

“给三哥请安。”

弘时则也因此推说和弘历有事情要和弘历聊,也就将弘历单独带到了自己家:“四弟,你听说十六叔的事了没有?”

“十六叔什么事?”

“他们都说十六叔掌内务府后,与民争利太甚的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