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家父雍正,我是乾隆? > 第一百三十四章 晋熹贵妃

弘历注意到,雍正已经不喊老八为八弟了,而是改称其为老八了,而老八,也在这时,主动在四哥的前面,加了“皇上”二字。

而老八在这么说后,就对雍正又说道:“没错,这次议政王大臣会议,我输了!”

“但是,臣弟还是要说,您的做法是不对的,是在坏我大清的根基!”

“士为四民之首,您不能为了个人的威权日重,而克削士绅之利,推行摊丁入亩,还勒补亏空,指使家奴开银庄与民争利,而不肯裁减诸费!”

老八说到这里,就激动地问着雍正:“您知道,大户在背后是怎么骂您的吗,他们说你刻薄寡恩、聚敛如盗!”

“他们除了在背地里骂,难道还敢造反?”

雍正从容了许多,坐了回去,还反问了老八一句。

老八这时无言以对,良久后,才不解地问着雍正:“皇上四哥,你真的不在乎他们的感受吗?”

“朕只在乎大清的社稷!”

雍正冷声回道。

老八突然沉声说道:“既然只在乎大清的社稷,您就应该厉行节俭、裁减绿营、减轻税负于地方大户,而不是一味克削大户!”

“毕竟,我大清是靠汉人地主大户拥护才得以站稳脚跟,一旦失去其拥护,若又有反清复明者,谁替朝廷镇压?”

老八说后就问起雍正来。

弘历对此微微一叹。

他知道,雍正和老八的矛盾最终还是要归结到路线之争上。

老八虽然更愿意团结汉人地主大户,但本因还是只愿把爱新觉罗家当成征服者看待,而认为爱新觉罗家需要与汉人地主大户合作,才能一直压在汉人百姓头上吸血。

雍正把自己当成了中国皇帝,想既依靠汉人地主大户制衡八旗贵族,也想通过八旗贵族制衡汉人地主大户,进而实现个人皇权的进一步扩张,而再通过自己更集中的皇权,让国库岁入更高,国力更强,顺带通过提高生产力与改进生产关系,缓和一下阶级与民族矛盾。

尽管,两人的目的都说是为了大清社稷能够绵延更久。

但核心区别在于……

老八是指望继续与汉人地主大户合作,这些地主大户里自然以汉人士绅为主,当然,也有汉人中的武将。

雍正是不再指望汉人地主大户,只在乎自己朝廷能拿得出多少银子和粮食去维持国运,只相信大清能不能国运长久,根本还是在于朝廷的统治力有多强。

所以,雍正是把汉人地主大户与汉人百姓当同等的剥削对象,只是对汉臣个人更加重用。

老八是要对这两者有所区分,继续让汉人地主大户替大清维持基层统治秩序,自己这些八旗贵族只维持基本的战斗力就行。

弘历自然更愿意支持雍正。

因为历史已经证明,朝廷偷懒让权,让地主大户,即让地方婆罗门们管基层百姓,就会让整个国家的基层失去组织力,失去生产力进步的力量,从而,会再次陷入被新的外敌轻易入侵的循环。

老八虽然把自己依旧当成一征服者,但明显在思想上已经是地主思想,和许多汉人地主大户一样,不想改变,不想辛苦,只想利用人性,实现统治秩序的稳固。

可雍正作为中年登基有志向且权力欲极重的帝王,是不怕辛苦,不怕改变的。

雍正也不知道自己有多少年帝祚。

他只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多作几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从根本上缓和一下国内矛盾。

无论是阶级矛盾还是民族矛盾,而不是指望汉人地主大户们去主动缓和。

因为雍正虽然不屑于利用人性,但他也是知道人性的。

他甚至都不指望旗人能为大清的将来做出自己的努力,而去主动缓和矛盾,何况是指望汉人地主大户呢?

所以,雍正只在这时候冷冷地说:“一群靠卖国求荣得到富贵的贰臣之后,既然当年不敢用刀枪为自己挣来尊严,就别指望自己迎进来的君主,会把他们当人看!”

弘历不禁两眼大睁,看向了雍正。

他没想到,原来雍正就已经开始把投降大清的汉人大地主大官僚视作贰臣,而充满鄙夷。

但也就在场都是满洲议政王大臣,没有汉臣,不然,汉臣要是听见这话,还真不知道心里会怎么想。

不过,弘历觉得,这些贰臣之后,即便知道,也大概率是会忍下来的。

因为,后来乾隆为加强礼教,直接编《贰臣传》来羞辱当年降清汉臣们的祖先时,都没见他们明着表达什么不满。

总之,在明朝时就是大地主大官僚的一些汉臣们,在清朝入关后,是真的风骨大不如明朝时期了。

只有极个别的会时不时的挑衅一下。

而雍正这么说,在场的议政王大臣们倒是没有什么表情,个别还在点头附和。

连老八自己也一时语塞,面色铁青。

“所以摊丁入亩的事,九卿既已覆议,朕也已决定,就不必再议,其他已推行之国策,也是一样。”

“朕也在此再言一次,在国策推行之后,再论国策推行之可否者,以妄议罪论处!”

老八抿了抿嘴,又问着雍正:“皇上四哥既这么说,是真不怕恩归于下,怨归于上,使您自己留下千古骂名吗?”

弘历对此,暗自点首,心里也认同老八这话问的很对。

因为,摊丁入亩一旦推行,肯定会让地主大户们对佃户加租,还会把加租的原因归结于皇帝要摊丁入亩,使得百姓怨恨皇帝。

同时!

地主们为了维护土地经济的稳定,多数肯定不会把地租加太狠,而适当自己承担一些摊丁入亩后增加的税负成本,乃至承担大部分,以表示给佃户留条活路。

这无疑会让佃户百姓们感谢地主。

这样一来,摊丁入亩这项国策的推行,就会让佃户百姓更加感恩地主,而更怨皇帝雍正。

皇家银庄低息惠民也是一样,地主大户在因此也不得不跟着减利息,乃至减得比皇家银庄还低后,自会说皇帝才是夺利最狠的,他们才是真正的助民度过春荒灾荒的大善人。

如此,雍正越是改革,就会越是招徕许多民怨。

毕竟,基层舆论权是地主士绅在控制,百姓也不可能对高高在上的皇帝有多了解。

何况,雍正还是满人皇帝,对于汉民百姓而言,会下意识地不愿意相信满人皇帝会给他们带来好事。

所以,弘历才会认同老八说的,而承认这样改革最终都会让恩归于下,怨归于上,也承认老八这话,是真的在为雍正个人的利益考虑。

雍正明显也听出了老八话里的善意,而神色也和缓了些:“你这就不用管了,朕还是那句话,为了大清社稷,朕什么都不在乎,别说百姓骂朕,就是他们有个别受了蛊惑要起兵造反,朕也不惧,朕就是这样的汉子!”

“只是百姓做贼,朕尚可宥其愚昧。”

“若是衣冠做贼,而成名教罪人,朕可不会姑息!”

雍正接着又掷地有声地说了两句。

弘历在一旁听了不禁暗自咋舌,暗想这汉人士绅地主们遇到雍正这个什么都不怕的皇帝是真惨。

因为,雍正是摆明了要把他们往死里欺负,既要夺他们的利,还要逼着他们继续维持地方秩序,阻止百姓造反做贼,不然就会受到比做贼百姓更重的处分。

可以说,在大清当士绅地主,真不是一件幸福的事!

但弘历对此,也没有要跟这些汉人士绅地主共情的想法。

因为大清能入关,某种角度上来说,也是汉人士绅自己选择的。

毕竟,总不能是汉人百姓选择的吧?

要知道,汉人起义百姓可是一直坚持到康熙朝都在反清的!

夔东十三家就是投降清廷的汉人大地主为主帅负责剿灭的。

而且,总不至于总人口远不及汉人总数的满清军事贵族,真的实力爆炸到,只靠自己就能鲸吞整个汉家河山吧?

事实上,也因此,历史上清朝的皇帝,从顺治开始,打心眼里就没瞧得上汉人士大夫,完全没怎么给汉人士绅体面。

康熙时倒是稍微给了一点,那是因为三藩之乱,让康熙不得不缓和一下与汉人士大夫的关系。

老八咬紧了牙,在这时也只能在这时下跪说:“臣弟已无话可说,有妄议国政、诽谤生事处,还请皇上四哥降罪!”

“念你辅政之功,你的罪暂且寄下,倒是这议政王大臣会议,以朕看,没有开的必要,很容易就变成朋党乱政攻讦的会!以后,非朕亲旨,不得擅自主动请开议政王大臣会议。”

“违者,以朋党论!”

雍正严厉地说后就掸袖离开了。

“恭送皇上!”

弘历跟着众议政王大臣会议行礼喊了一声,随后就起身离开了乾清门。

他站在末位,自然离开的快。

不过,弘历在离开时,还是忍不住看了老八一眼。

老八此时神色非常沮丧。

弘历见此,只微微摇了摇头,随后就转头离开了。

他可以笃定,老八这么挑战雍正的皇权威严,下场是好不到哪里去了。

弘历离开后没多久,雍正就派人把他传了过去。

雍正一见到弘历就问着他:“你八叔说,这样改下去,会恩归于下,怨归于上,你觉得,百姓会因此大规模造反作乱吗?”

弘历知道雍正这样问自己,不是他自己没有底气去面对改革的后果,而是有意考查自己,考查自己有没有在读了这么久的书后,对治国的认知有更大的进步。

“儿臣认为不会。”

弘历也就毫不犹豫地给出了雍正想知道的答案。

“怎么讲?”

雍正看了他一眼,嘴角浸起一丝笑意。

“地主大户只要分得清利害,就不会允许百姓因有怨就造反的,他们要是允许百姓因有怨就造反,哪里还有今天我大清?”

“他们甚至还不会允许百姓有怨。”

“只是,可能会有读了书的一些文人,基于良知或者对自己现状的不满,而要表达出怨望之言。”

“所以,八叔说的怨归于上,可能最终表现出来的就是个别文人会在笔记里发泄一下怨言,最多去策动一些官僚对抗朝廷,而绝对不会去有许多地主大户去允许百姓怨怼朝廷、支持百姓作乱的行为。”

“以儿臣愚见,汉人的地主大户们还不至于因为一些地租利息的损失,就要让百姓可以指责朝廷、把自己当做天下的主人,而跟他们平起平坐起来。”

弘历把自己从康熙、朱轼那里学到的知识,根据自己对雍正的了解,而说了出来。

“很好,朱轼没白教你。”

雍正格外满意地点了点头,接着又问弘历:

“你八叔说的裁减绿营、厉行节俭怎么看?”

“裁减了绿营,只靠八旗是守不住这么大国土的,那时只能弃土!”

“总不能连关外老家也主动弃了吧,那样,要是关外老家再出一八旗怎么办?”

“儿臣愚见,绿营汉军要继续保持战斗力,用来压制蒙古、回藏等关外势力。”

“八旗兵则主要负责监督汉军,以及对内压制汉人士绅大户,所以不能轻易大规模外调守边,还是需要留驻在关内各处要地,策应官府行权压制地方缙绅。”

“我们大清皇室,到底不是前明朱家,只靠文臣太监,维系不了统治。”

弘历阐述自己的看法后,雍正就在这时吩咐说:“传张廷玉!”

不多时,张廷玉来到了御前。

雍正则在这时起身走到张廷玉面前说:“衡臣,拟旨,命文华殿大学士嵩祝,为正使;礼部右侍郎三泰,为副使;晋熹妃为贵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