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我爹是崇祯?那我只好造反了 > 第三百零九章 李自成的无奈!

孙传庭见到这幅场面,赶忙伸手示意众人安静下来,然后这才说道:

“你们都不用争了,关于这批燧发枪,本官早已有了计划,那便是从军中挑选一万名士兵,专门使用此等火器!”

众人听到这话,这才悻悻然的闭上了嘴。

只是眼中依然闪烁着对燧发枪的渴望。

毕竟谁不希望能有一支这样的队伍啊!

随后,孙传庭二话不说,让人把这些燧发枪全部都发了下去。

其实早在之前,孙传庭就从军中挑选了大约一万人左右的队伍,让他们用之前的那六百把燧发枪进行训练。

虽然燧发枪的数量很少,每个人甚至都不能保证每一天都能练习,但这些人还是凭借着顽强的毅力进步神速。

因此,他们也就被孙传庭列为了使用燧发枪的枪手。

另一边,在拿到崭新的燧发枪之后,这些士兵一个个简直高兴得合不拢嘴。

他们早在之前练习的时候,就深刻体会到了这燧发枪的威力,只是燧发枪的数量实在是太少了,只有六百把,一万个人分六百把,他们有的时候一两天都难得摸一次。

不过现在好了,每个人都有了专属的燧发枪,你说他们能不高兴吗?

虽然有了充足的子弹,但孙传庭还是不敢有丝毫的浪费。

他深知如今已经到了冬天,任何的物资运输都是极不方便的。

万一这子弹要是打完了,那就只能等到明年开春的时候再运过来了。

所以他必须做到有备无患,让这些士兵在训练的时候,仍然使用之前烧制的泥丸子弹,只有等到正式作战的时候,才能使用朝廷配送的子弹。

这样既能保证士兵们的训练效果,又能确保在关键时刻有足够的子弹可用。

就在潼关城内的一众将士正沉浸于那一万把燧发枪到来的喜悦氛围之中时,潼关城外,此刻却宛如一幅截然不同的惨淡画卷,正徐徐展开。

纷纷扬扬的大雪依旧毫无节制地肆虐着。

洁白的雪花如同疯狂的舞者,从灰暗的天空中纷纷扬扬地飘落,它们在空中肆意地旋转、飞舞,仿佛要将这世间的一切都卷入这场白色的狂欢之中。

远处的山峦、树木,近处的城墙,都被这厚厚的白雪所覆盖。

而在这冰冷刺骨的城墙之下,正有约摸五千左右的农民军如同被命运无情抛弃的孤儿,全都在这里排着松散却又透着无尽无奈的队伍。

他们一个个衣衫褴褛,破旧的棉衣上满是补丁,有的甚至露出了里面的棉花。

所有人脸上满是污垢,头发凌乱地散落在额前,眼神中满是饥饿与渴望。

那眼神,如同黑暗中的两点火星,闪烁着对生存的执着。

不远处的地方摆放着数十口大锅,锅里面正咕嘟咕嘟地熬着厚厚的浓粥。

那腾腾的热气,在寒冷的空气中弥漫开来,如同轻柔的薄纱,却又更增添了几分凄凉与悲怆。

锅里的粥不停地翻滚着,米粒在水中上下浮动,仿佛是一群在困境中挣扎的人们。

而这些农民军们就像一群饿狼,紧紧地盯着锅里的浓粥,不断地吞咽着口水。

要不是周围有士兵守着他们,他们早就如同脱缰的野马冲上去一抢而空了。

没办法,他们实在是太饿了,饥饿已经将他们的理智一点点吞噬。

就在他们旁边,正有一群约莫两千人的队伍如同一群警惕的猎犬,紧紧地监视着他们。

不过别误会,这支军队可不是潼关内的大明守军,而是李自成派来的老营将士,为的就是防止这些农民军会在喝粥的时候趁机逃到潼关去。

本来一开始的时候,李自成是死活也不愿意接受朝廷的施粥。

他觉得这样做的话会影响自己的军心。

然而过了不到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李自成却只能无奈的接受朝廷的施粥了。

原因很简单,因为他实在是没有足够多的粮食可以养活所有人了。

在这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他派了大量的军队前往各处搜寻,想要寻找还有人的城池或者存有粮食的地方。

可结果呢,却是很让人失望。

因为整个河南境内,居然都找不到一个活人、一粒粮食了!

甚至不只是活人和粮食,就连所有值钱的东西全部都被带走了。

村庄里一片荒芜,房屋破败不堪,田野里杂草丛生,看不到一丝生机。

偌大的河南省现在居然变得荒无人烟了,就像一座巨大的坟墓,弥漫着死亡的气息。

李自成不想坐以待毙,因为他知道继续再这么苦熬下去,他可能会撑不了多久。

所以最开始的时候,他开始和一众将士商量想要进入山西或者湖北。

他幻想着在新的地方能够找到粮食,让军队重新振作起来。

只是没等他开始行动,他就得到了另外一个让人震惊的消息。

那就是这两个省份突然之间气温骤降,不是下雨就是下雪,仿佛老天爷都在和他作对。

反观之下,河南这会儿还没有下雪,气温还相对暖和一些。

在这样的状况下,他能怎么办?

他总不能直接带着大军去下雪的地方吧?

到时候恐怕还没走到山西或者湖北就得冻死不少人了,无奈之下,李自成最终还是决定继续待在河南度过这个冬天再说。

可是接下来的日子也不安生,即便他已经杀了不少人,想要以此来震慑那些想要逃跑的人。

但每天还是会有人不断逃往潼关投降朝廷,而且这种事情屡屡禁不止。

没办法,大多数人已经看不到跟着李自成造反的希望了,他们只想赶紧归降朝廷求个一官半职,过上安稳的日子。

这就导致李自成现在对身边的人都失去了信任,再也不敢轻易相信别人了。

哪怕是为了保持军队的供给,不得已派出一些农民军去领取朝廷的施粥,他也会选择让自己的亲侄子李过带着一队老营亲兵前去监视这些农民军,以防止他们逃走。

李过,字补之,后改名李锦,南明隆武帝赐名李赤心,是李自成的亲侄子。

他出生于陕西米脂县李家站,三岁时母亲去世,从小与父亲和叔父李自成相依为命。

李过最初的军事生涯平淡无奇,他在甘肃边军中担任伍长一职,每天过着平淡而又枯燥的生活。

然而到了一六二九年,也就是崇祯三年的时候,崇祯下令裁撤了全国各地大部分的驿站,于是李自成失业了。

最终导致李自成领导的起义爆发,这件事情犹如一道划破黑暗夜空的闪电,点燃了李过心中反抗的火焰。

随后他毅然决然地带领五十名边兵,奔赴李自成的阵营,与李自成并肩作战,就此开启了他们波澜壮阔的征程。

在此后的数年时间里,李过凭借自身的勇猛与智慧,逐渐在李自成的部队中崭露头角,成长为重要将领,并且多次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成为李自成的得力臂膀。

有这层关系在,李过是绝对不会背叛李自成的。

相反的,其他人就说不准了,毕竟在这乱世之中,人心难测!

而李过也没有辜负李自成的信任,即便有很多次潼关内的武将试图拉拢他,甚至连孙传庭都亲自想要劝降李过,但还是被李过严辞拒绝了。

画面再次回到潼关城外。

伴随着一锅锅浓粥熬好,负责熬粥的将士这才敲了敲手中的铜锣。

铛铛铛.

清脆的锣声在寂静的空气中回荡,仿佛是给这些饥饿的农民军发出了希望的信号。

那五千多农民军听到这阵锣声,顿时两眼放光,然后一个个但是排队领取浓粥。

很快,就有不少农民军领到了浓粥,然后各自找了个角落蹲着喝了起来。

看他们狼吞虎咽的样子,仿佛这粥是世间最美味的食物。

有的农民军双手捧着碗,大口大口地喝着粥,粥汤顺着嘴角流了下来,他们也顾不上擦拭。

有的农民军则小心翼翼地用一把破勺子舀着粥,慢慢地品尝着,仿佛在享受着这难得的美味。

就在这时,一个负责在此值守的明军千户端着一碗粥来到了李过面前,然后笑着说道:

“这天气如此寒冷,喝一碗粥暖暖身子吧。”

那千户脸上带着和善的笑容,眼神中却透露出一丝试探。

李过看了一眼送来的粥,随后冷冷地说道:

“不用了,你们自己喝吧。”

他倒不是担心这粥里被下了毒药,毕竟在这众目睽睽之下,明军也不敢如此大胆。

他只是不愿意和明军扯上关系而已,毕竟自家可是造反的,怎么能喝明军的粥呢?那岂不是在向明军低头吗?

而且作为李自成的侄子,就算其他人吃不上饭,他肯定也是能吃饱的!

那千户被李过拒绝也不生气,居然还真的喝了一口碗里的粥,随后笑着说:

“正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就眼下这幅场景而言,你应该也知道农民军是长久不了的。”

“既然如此,何不投降朝廷呢?即便你是李自成的亲侄子,朝廷也会信守之前的承诺封你个一官半职,你又何必跟着李自成一条道走到黑呢?”

李过听了这话,冷笑一声说道:

“不要多费口舌了,我是不会背叛闯王的,你我之间,道不同不相为谋。”

说完这话,李过催动胯下的战马,那战马嘶鸣一声,然后开始驱赶起那些想要靠近潼关城门的农民军。

“回去,都给我回去!谁敢靠近潼关城一步,别怪我翻脸不认人!”

李过大声说道,眼神中既有一丝狠辣,又有一丝不忍。

作为一个正常人来说,他其实也不愿意阻止这些农民军投降朝廷,毕竟谁都知道现在归降朝廷才是最好的选择。

别的不说,最起码吃饱饭是没问题的。

这些农民军之前之所以会跟着他们造反,说到底不是为了一口饱饭吗?

但是作为李自成的侄子、作为农民军的将领之一,他却不得不这么做!

因为要是放任这种情况不管的话,那么就会有更多的农民军来投降朝廷,到时候农民军的队伍就会不战而溃。

那个时候别说什么造反了,估计他们叔侄两的脑袋都要搬家了!

因此李过绝对不能让这些农民军在他的眼皮子底下投降朝廷!

与此同时,那些农民军们听到这话也是吓得缩了缩脖子,然后又离潼关城门远了些。

因为他们知道,他们要是真的想要闯入潼关的话,李过带来的那些老营亲兵肯定会毫不犹豫地杀死他们。

现在这个时候,他们是真的后悔当初跟着李自成造反了,搞得现在想要投降朝廷都不行,就像陷入了一个无法逃脱的泥潭。

等到潼关城外的农民军都远离了城门口之后,李过这才转身看了一眼潼关城,神色中不禁有些担忧。

因为今天也不知道怎么回事,他只觉得城墙上的守军突然增加了一倍不止。

甚至站在城门口向里望去,也能看到里面的守军增加了数倍,仿佛在防备着什么?

可话说回来,他们到底在防备什么呢?

李过不知道,但他总觉得今日潼关城里可能发生了什么他们不知道的大事。

看来得赶紧回去把这件事情禀报给李自成了,看看他有什么别的发现。

不多时,待那五千农民军各自吃得饱饱的,肚子里有了些热乎气儿,李过便带着亲兵如同驱赶一群羊群般驱赶着这群农民军向着李自成的大军出发了。

那些农民军们拖着疲惫的身躯,一步一步地往回走着,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失落和无奈,时不时的回望一下身后的潼关城,眼神中满是渴望。

他们是真的想要投降朝廷啊!

可惜

他们做不到!

看到这里有人或许会忍不住发问,李过带来的亲兵也就不过两千之数,难道潼关的守军不能直接抢人吗?

答案很简单,这当然是不能的!

毕竟不久之前,李自成已经‘接受’了朝廷的招降,不管他是不是诚心诚意地归顺,但表面功夫那可是做得相当到位。

甚至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派人带着一些农民军来到潼关,向朝廷表示自己的“诚意”,仿佛真的已经归顺了朝廷。

所以朝廷方面自然也不能把事情办得太难看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