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唐协律郎 > 0210 取士不公,播怨天下

大唐协律郎 0210 取士不公,播怨天下

作者:衣冠正伦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07:20 来源:平板电子书

今天的朝会倒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发生,除了诸司例奏之外,只有两件事情比较特别。

首先是河西节度使、凉州都督王君率领陇右河西诸部豪酋,押送海西一战的吐蕃战俘归朝夸功,圣人着令鸿胪寺派遣官员前往新安礼迎王君一行入朝。

其次便是针对河南河北受灾地区逃户日增的情况,朝廷特下制令:诸州逃户凡经劝农使括定安置后复又逃离者,则罢其之前口税之惠,复以丁例缴纳当年租庸,并且有征役先差复逃之户。

之前朝廷括户,凡诸州新得之户五年内免征租庸,唯每年收纳一千五百钱为税,算是一项鼓励逃丁归籍的惠政。但若户丁再逃,则缴其当年租庸,算是一项非常严厉的惩罚,以此来控制人口的流徙。

但是这一项政令显然不会有太大的效果,原因也很简单,那些复逃之户他们如果真的有钱粮可以上缴租庸,他们还逃什么,爱旅游吗?

除此之外,在临近退朝时,圣人又突然开口说道:“朕闻日前贡举省试忽生波折,有司因系众贡士于御史台覆试。贡士之法乃国朝设以礼贤纳士,必以取士公允,乃孚众望。

吏部侍郎齐浣有奏,诸州贡士毕集于朝,若试不得法,则播怨天下。或有治艺尚浅不得取者,仍有笃学之志,国学可试而纳之。此意甚佳,可付有司。”

此言一出,中书、门下的官员都愣了一愣,他们可不记得吏部侍郎齐浣近日有通过省司上封事,那显然是用了别的渠道。

至于同为吏部侍郎、匆匆换了一身朝服又赶来上朝的崔沔,脸色则变得有些难看。

他因为本身资历深厚,去年还曾主持选举一铨,此番入朝之后顺势便将本司事务全都掌握在手中来,而同为侍郎的齐浣对此也并没有表现出什么不满。

但他却没想到,齐浣居然趁着他专注于省试复试之际上封事,直言此番省试处置不妥,并且提出纳落第学子于国学的建议,这无疑是对他工作的一种否定。

待到退朝之后,崔沔便来到齐浣面前沉声道:“齐侍郎若觉得选事处置欠妥,何不当司诉来?若事仍不能协,复奏于上也未迟!”

“崔散骑言重了,散骑归朝以来,选司诸事焕然一新,下官但需伏案相佐、辅成于事即可。或有一二遗漏偶拾,因见崔散骑劳累于事,亦不忍冒昧滋扰。又因选季将终、补遗恐晚,所以冒昧上封事。”

齐浣听到崔沔的指责,当即便稍显惶恐的欠身说道:“如今既得崔散骑提点,日后绝对不敢再犯,遇事先协于司,不敢妄奏。”

崔沔自然听出了齐浣话语中的阴阳怪气,眉头顿时皱的更深,但他还要批阅科举复试的杂文,而今这些杂文正存于中书门下衙堂中,他还要先去取回吏部,于是当即便拂袖而去。

崔沔离开后,张说自后边行来,远远便抬手指着齐浣笑语道:“这是与主司相处之道?”

齐浣闻言后便欠身说道:“主司宋开府留守西京,下官与崔氏俱通判司务,相佐成事,既食此禄,又岂可一味逢其所好。”

听到齐浣这一回答,张说笑容更欢畅。他与崔沔之间本来并无仇隙,反而当年执掌中书省时将卢从愿贬出而将崔沔引为副手,但由于彼此性格不合而难相共事。

如今崔沔自谓资深揽事,却被齐浣由后所劫,也让旁观的张说有股说不出来的惬意。

他又与齐浣闲聊几句,然后便又说道:“齐侍郎为我转告渤海公,若是儿郎此番当真登榜及第,家中具宴烧尾,为公留一尊席,盼能早至。”

齐浣能够不经过中书门下便奏事于上,所凭的自然是高力士这一条渠道。高力士引进此言,让圣人注意到省试过程中的波折,并且在朝堂中表达了自己的态度,这无疑也是提供了一份难得的帮助。

张说固然与高力士交情颇深,但也远谈不上是多么紧密的利益同盟,而张说也不可能主动去求他提供帮助。毕竟他在朝中混了这么多年,结果家中子弟遭受选司刁难还要请高力士帮忙,这让他颜面何存。

高力士肯主动帮忙,一则想必也是要夸大自己在外朝的影响力,二来也是对张岱屡次相助所给与的回报。

别的不说,就这段时间里内官们将王毛仲搞得焦头烂额,没有张岱为他们创造的机会,内官们也根本就做不到。

且不说张说心情愉快的回到了集贤书院中,刚刚在朝堂上被同僚齐浣上了眼药的崔沔接下来又碰了一个壁。

当他来到中书门下时,便见宰相李元纮、杜暹正与中书舍人姚弈、给事中吴巩和御史中丞宋遥相坐言事,他入前先向宰相见礼,然后便又说道:“此番杂文覆试,多得两省相助,后事不敢再作劳烦,某便先将诸生考卷取回本司审阅,务求尽快将结果进呈于相公。”

科举考试乃是吏部的本司事务,两省虽然派遣官员一起监考,但终究还是由崔沔主持。他这会儿要将考卷拿回吏部去批阅,从诸司职事划分上来说倒也合理。

但听到崔沔所言后,李元纮并没有第一时间回答,只是递给了宋遥一个眼神。

宋遥见状后也是心领神会,当即便站起身来说道:“崔散骑此请怕是不妥,中书门下本就总领朝情诸事,今既与事,自应继续领衔,岂可行事方半再下付有司。

况且今日朝堂之中圣意有嘱,事情已经不再独属有司,需引国学兼处其事,所以还是应当留于中书门下,崔散骑则入此兼事。”

崔沔听到这话,脸色当即一变,旋即便又不悦道:“中书门下固然统于朝事,然则事绪万端总需分于有司,此所以上下各司其职,若事无巨细、俱揽于此,则百司空食其禄,将以何为常?”

“事也没有崔散骑所言那么严重,譬如去年封禅后积事繁多,故列十铨选士、以为权宜,崔散骑亦与其事,时称便宜。此番省试覆试一场,本就已经不是常理,自然也应当有所便宜折中,此情崔散骑亦需有察!”

杜暹听到崔沔言中似乎暗指宰相揽权,当即便皱眉说道。

或许崔沔的坚持不无道理,相关的事情自然要交给相关的部门来做,可问题是,规矩难道不是你们先破坏的?

政治上的事情向来都是前有车后有辙,既然打破了这个规矩,就得想一想日后会不会遭受类似的反噬。

去年十铨选士,你们又将吏部的主官置于何地?如今自己执掌吏部了,便又换了一套新说辞,双标的过分了。

李元纮听到杜暹话语中已经带上了几丝火气,他作为崔沔的荐主、总也不能看着双方在中书门下爆发争执,于是便也开口说道:“杜相公所言,也有道理。当下省试波折已经令人心纷乱,尤需从速出榜以稳人心。拣选才遗以付国学也应同时进行,否则才流去国、追补晚矣。”

他的心态不同于杜暹,之所以想要将事情留在中书门下处理,是因为圣人已经明显对此有些不满,若崔沔后续处置的不够公允得体,那么肯定会更失圣意。

如今在中书门下斟酌处理,也是希望能够达成一个可以公允服众的方案,起码让人不敢轻易质疑。

崔沔见两个宰相都作此表态,心知就算再继续坚持下去也不会有什么结果,于是便也只能默认下来。

原本他是打算借此肃清一下选司人事、整治规矩,结果却没想到事情被中书门下直接扣留下来,宰相亲自插手处置,那接下来事态走向肯定不可能再由其掌控,他这个原本的主司官员直接被排斥在旁了。

因为圣人对于此事颇为关注,所以他们也不敢再作拖延。

两名宰相固然还有其他更加重要的政务去处理,而四名考官则就被直接打发到后堂的吏房侧堂去,立即开始审阅试卷。

此次参加御史台复试的考生有四十七人,除了之前用砚台去砸崔沔而被直接黜落的一人之外,还剩下四十六个,共九十二篇杂文,审阅起来任务倒也并不繁重。

原本负责批阅考卷并决定是否取之的只有考功员外郎一人,但是如今却有足足四名考官参与阅卷,而且各自都官位显赫,忽略了谁的意见都不好。

故而四个人分别阅卷,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是否应取,如果多票通过自然过关,可如果恰好票数对半,那便还需要再作商讨。

这样的安排无疑令崔沔更加郁闷,原本他还觉得是被宰相夺权,可现在看来跟他对标的只是宰相的下僚,还有一个官只五品的御史中丞,而他在这些人当中也才只拥有四分之一的表决权。

但无论崔沔心情如何,一番阅卷下来,最终选出过关的人员也确定下来。

扣除一些没有答完题的,以及明显文章仓促疏漏众多的,剩下的再加以高标准的评选,最后选出过关的只有十三人而已,张岱的名字自是赫然在列。

名单确定之后,接下来便是上奏宰相,以确定最终的名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