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祸害大明 > 第 977 章 刑部尚书开济的高光时刻!

祸害大明 第 977 章 刑部尚书开济的高光时刻!

作者:有怪莫怪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00:05 来源:平板电子书

朱元璋见状,微微颔首,表示对刘崧的认可,然后便将这个可怜的老头弃之不顾。

就在这时,朱元璋的目光突然落在了开济身上,开济心中一紧,不敢与朱元璋对视,连忙低下头,战战兢兢地说道:“微臣开济叩见陛下!”

朱元璋缓缓弯下腰,轻声问道:“咱不过是出去溜达了几天,赵瑁和薛祥就如此迫不及待地给太子递上投名状,你倒是给咱讲讲,这到底是为了啥?”

开济高声回答道:“陛下洪福齐天,犹如那浩瀚苍穹一般无边无际,自然有上天庇佑,任何妖邪都无法近身。”

他稍稍停顿了一下,接着说道:“至于赵瑁和薛祥等人,不过是一些上蹿下跳、不知天高地厚的跳梁小丑罢了!”

然而,朱元璋一眼就看穿了开济的心思,他知道开济是在故意回避关于太子的话题。

于是,朱元璋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似笑非笑的表情,“呵呵”一声冷笑道:“好一个油嘴滑舌的大司寇啊!”

说罢,朱元璋猛地向前一步,将自己的脸几乎贴到了开济的脑门上,距离之近,让开济甚至能感受到朱元璋呼出的热气。

面对如此威压,开济的头埋得更低了,他根本不敢直视朱元璋的眼睛,更不敢去接话。

朱元璋见状,稍稍退后一步,继续追问道:“咱不在京城的这几日,朝堂上竟然有一半以上的官员都投靠了太子,这可真是让朕大开眼界啊!六部尚书里面,其他人都已经表明了立场,唯独缺了你这个奸猾之人!”

他的声音中透露出一丝不满和质问。

听到皇上的问话,开济心中一紧,他知道自己不能再继续沉默下去了。于是,他连忙抬起头,满脸谄媚地说道:“启奏陛下,微臣对陛下的敬仰之情,犹如那滔滔江水一般连绵不绝,臣对陛下的忠心,又如那辰星伴月一般永恒不变。”

开济深吸一口气,定了定神,接着说道:“微臣要等的人,至始至终都只有一人,那就是我大明朝的天子,洪武皇帝陛下您啊!”

他的语气异常坚定,仿佛要将自己的忠诚通过这几句话传递给朱元璋。

朱元璋嘴角泛起一抹冷笑,眼神如刀般犀利,直勾勾地盯着开济,缓声道:“如果咱没有记错的话,你曾经是察罕帖木儿的掌书文吏吧?”

这句话如同一道惊雷,在开济耳畔炸响。他的身体猛地一颤,额头上豆大的汗珠像决堤的洪水一般,顺着脸颊滑落。

开济心中暗暗叫苦不迭,他怎么也想不到,朱元璋竟然对他的过往如此了如指掌。而这一切,都要归咎于他与秦王的关系。

因为秦王的岳父察罕帖木儿是他的旧主,要不是有这层关系在,他又何必如此煞费苦心地去巴结秦王呢?

如今可好,这反倒成了他的把柄,被朱元璋紧紧地握在手中。

还未等开济从惊愕中回过神来,朱元璋紧接着又抛出了第二个问题:“咱还听说秦王命锦衣卫扫荡京城之时,你这个刑部尚书暗地里可是出了不少力啊。”

这句话犹如一记重锤,狠狠地砸在了开济的心上。

他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毫无血色,仿佛被抽走了全身的力气一般,软绵绵地瘫坐在地上。

开济的脑海中一片空白,他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朱元璋的问题。

因为事实就是如此,他确实在秦王扫荡京城的行动中提供了不少帮助。

然而,这可是大罪啊!

朝廷官员私底下勾结藩王,这可是犯了朱元璋的大忌。

一旦这个罪名被坐实,那他就算有九颗脑袋也绝对不够朱元璋砍的。

朱元璋面沉似水,嘴角泛起一丝冷笑,他的声音冰冷而威严:“嗯?怎么,这个问题对你来说就如此难以回答吗?”

他的目光如鹰隼般锐利,紧紧地盯着开济,似乎要透过他的身体看到他内心的真实想法。

朝堂上一片死寂,众人都屏息凝神,不敢发出一丝声响,生怕引起皇帝的注意。

开济跪在那里,脸色苍白如纸,额头上冷汗涔涔,他感觉自己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压力笼罩着,让他几乎无法呼吸。

朱元璋见状,心中的怒火愈发升腾,他猛地一跺脚,震得在场所有人的心脏都不禁一颤,“说!朕要你如实回答,这朝堂之上,究竟还有多少人与你一样,是秦王的朋党?”

开济的嘴唇颤抖着,想要开口却发现喉咙像是被什么东西堵住了一般,发不出声音。

他的喉结上下耸动,艰难地咽下了一大口唾沫,那干涩的感觉让他的喉咙生疼。

就在开济感到绝望的时候,他的脑海中突然闪过一个人的身影。那是前几日,一个神秘人对他说过的话:“只要秦王谋反的罪名一天没有坐实,你就不会有性命之忧!”

开济的心跳猛地加快,他想起了那个神秘人,想起了他那自信而笃定的语气。

而那个神秘人,正是曾经权倾朝野的宰相李善长!

一想到李善长的身份和地位,开济的心中顿时涌起了一丝希望。他觉得李善长既然敢如此断言,必定有他的道理和把握。

于是,在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开济最终还是选择相信李善长的判断。

他缓缓地睁开了双眼,仿佛沉睡了许久一般。

在这满朝文武百官的注视下,他挺直了身躯,声音洪亮地回答道:“启奏陛下,臣乃是洪武元年河南洛阳的乡试举人,承蒙天子圣恩,得以成为天子的门生。当时,奸臣胡惟庸对臣颇为赏识,极力举荐臣,陛下也因此授予臣河南府训导一职。然而,好景不长,后来胡惟庸案爆发,臣受其牵连,无奈之下只得辞官回乡,在老家教书长达七年之久……”

说到此处,他稍稍停顿了一下,似乎是在回忆那段艰难的岁月。

接着,他继续说道:“洪武十五年,御史大夫安然慧眼识珠,再次向陛下举荐微臣。

陛下龙颜大悦,特意在金銮殿上亲自考校微臣的学问。

经过一番问答之后,陛下对微臣的才学甚是满意,当即下旨,授予臣刑部尚书一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