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 第230章 喜得贵子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第230章 喜得贵子

作者:肥鸟先行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2:58:38 来源:平板电子书

苏泽看着系统弹出来的结算报告。

【在诚意伯刘世延等一众因罪失爵的勋贵‘慷慨解囊’下,凑足了武监的经费。】

【皇帝正式颁旨,在国子监侧建造武监。】

【在你的推动下,武监的设立标准更高,为大明培养了一批合格的基层军官。】

【三个月后,第一批武监生员入学。】

【但因为勋臣推荐入学的制度,勋臣贵族军官团体,成为一股政治势力登上历史舞台。】

【勋臣贵族军官团体,和土地贵族相互结合,形成的保守军官团体,又和平民派的进步军官团体产生了激烈的冲突。】

【大明国祚 2】

这么看来,自己着急推动武监的设立,还是影响到了未来,加强了勋臣子弟在武监中的话语权。

勋臣贵族军官团体,不就是普鲁士的容克贵族吗?

这未来的大明是越来越“热闹”了。

但是国祚能增长,也说明更加规范化的武监,还是能给大明带来好处的。

苏泽放下【手提式大明朝廷】开始思考,果然历史总是螺旋前进的。

而这件事,也体现了大明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民间资金运用严重不足。

长期的重农抑商国策,官府的资金几乎和民间资金没有任何联系。

这也让大明的财政十分的脆弱。

同时代的欧陆君主,在遭遇到短期财政问题的时候,可以向银行家借钱,欧陆几座有名的大学,最早都是皇室向银行家借钱创办的。

“上下挥霍无度,便掠之于民;民变在即,便掠之于商。”

商人和官府之间也没有任何信任可言,大明财政遇到问题,最后就只剩下加税一个方法。

这自然是一种非常脆弱的财政体系。

近代的国家转变,其实也在于财政动员力量的指数级上升。

当然,所谓的金融体系,其实也就是抽取社会财富的工具。

这个时代的欧陆君主,也不是什么白莲花,借钱不还,或者干脆物理解决债主的事情也不少。

但如果有了更好用的金融工具,可以从民间融资,那这次武监也不需要向勋贵募资了。

而随着社会改革的进一步推动,也必然会出现更多介于官府和民间之间的事务,比如公共交通、教育等公共事业,这类投资完全由官府出资,或者完全由民间筹款都不好,官民共办,或者由官府向民间募资筹办,才是更好的方式。

这同样需要更有效的金融工具。

苏泽拿起一封登莱巡抚涂泽明的信,涂泽明在信上写的一件新事物,引起了他的关注。

——

隆庆四年,二月。

“号外号外!诚意伯复爵!重赐丹书铁券!”

“登莱造船厂第一艘西洋舰队舰船下水海试!”

“御旨拟定第一批武监生员名单!”

山西会馆前的一座茶肆中,身穿黑色绸缎长衫的范宽,恭敬的给对面中年人倒茶。

能让四大报纸之一的《商报》总编这么客气的,对面的男人是大同范氏家主范宝贤。

这位范氏家主刚过完年就离开大同老家,显然不是为了看《商报》的筹办结果。

他是来京师考察业务的。

范宝贤是轻装来京的,也没有住进大同会馆,而是将范宽喊到了茶肆来谈事情。

范宽暗暗有些吃惊,从茶肆的老板到伙计,都对范宝贤十分尊重的样子,可见这座茶肆就是大同范氏的产业。

范宽又想到自己很多时候就喜欢拉人来这座茶肆谈事情。

这位族长守在大同祖宅,却能控制大同范氏这么大的产业,绝非等闲之辈。

“你说的这个票号买卖,不就是钱庄吗?”

范宽说道:

“族长明鉴,这票号和钱庄雷同却也有不同。”

范宽说道:

“钱庄是用来兑钱的,这京师的钱庄,多是在正统年间出现的,都是因为朝廷松弛银禁,铜币泛滥,铜钱轻重不一,成色各异,制钱、私钱、白钱三者之间的比价差异大,变动多,才出现钱庄这种兑换钱币的业务。”

范宝贤点头,大明早就有钱庄了,正如范宽说的,钱庄实际上是大明混乱的货币政策下,产生的一种民间兑换钱币的机构。

而随着大明商业活动的活跃,这种兑换业务更加发达。

当然,这些钱庄也免不了兼营私铸、典当、高利贷,京师的几家钱庄历史悠久,背后都有权贵撑腰。

这段日子,京师的钱庄日子却不好过了。

主要原因自然是银元和黄铜币的大量铸造,这近两年的连续铸币,逐步淘汰了各种劣币。

而良币的用途越来越广,商贾百姓也开始习惯用良币交易,原本靠着买卖钱币赚钱的钱庄,生意自然撑不下去了。

范宽说道:“但是票号是用来异地兑银的。”

范宽解释说道:

“最早的票号业务,出现在市舶司之间。”

“市舶司得在各个港口之间贸易,所得的利润如果都换成钱存在船上要占用货仓,十分的不方便。”

“于是登莱市舶司镇守太监张诚就向司礼监提议,在各市舶司设立票号,市舶司商船的盈利可以存在港口市舶司的票号中,票号开具收据。”

“最后这些银元反正都要送入京师,再由票号收据来统计入内帑。”

范宝贤一思考,也觉得这个方法很好。

反正市舶司的盈余都是要送入京师内帑的,这个办法就节省了将银元运来运去的浪费。

范宽说道:

“族长,您不觉得这票号很便利吗?”

范宝贤点头。

范宽又说道:

“属下在直沽办报,也经常听商人抱怨,要往来银钱于京师和直沽。”

“所以属下就想,为什么我们大同范氏不能在直沽和京师分别设立票号呢?”

“商人在直沽存了银钱,直沽的票号开具收据,商人凭借收据,可以在京师支取,反之亦然。”

范宝贤低头思考起来。

作为一个商业家族首领,范宝贤自然不会去问票号怎么赚钱这种问题。

别人将钱存在自家票号里,这沉淀的资金就是下蛋的金鸡。

如今京师直沽这么多赚钱的产业,随便拿钱出来投资点什么都能赚上不少。

而且钱这个东西,就是越多越能生钱,正如同范宽所说的那样,如果这个票号真的能让往来商人都存钱在里面,那就等于大同范氏有了一座金库。

范宝贤思考的是其他问题。

他问道:

“这银票如何防伪?”

范宽说道:

“两边票号开具的票根,都一式三联,用特殊的笺纸再签字画押盖章,其中一联用快马在京师和直沽之间递送,所有的票据要合勘才能兑银出来。”

范宝贤又低头思考了一下,觉得范宽这个想法确实不错。

京师和直沽不远,但是携带大量银钱出行本身就是一件危险的事情。

如果能兑换成银票出行,可以贴身存放,也可以避免被沿途官吏盘剥。

范宝贤最终下了决心说道:

“那就在直沽和京师分别创办范氏票号,先从我们范氏开始,用票号结算银钱。”

——

涂泽明写给苏泽的信中,讲的也是市舶司的票号。

苏泽只能说,登莱市舶司镇守太监张诚还真有点东西,早期的银行结算业务给他弄出来了。

明末清代出现的票号,除了是结算机构之外,其实也承担了信用货币发行的功能。

银票这种商票,其实也类似一种纸币。

当然,这种民间自发的纸币问题很多,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大明宝钞信用破产后,官方发行纸币的几次努力全都失败了。

苏泽也没有激进到要发行纸币的地步,张诚在各地市舶司搞的这个银票,不仅仅可以节约银钱流通成本,同样可以用来吸收民间资金。

苏泽提起笔,开始思考给涂泽明的回信。

苏泽首先还是建议开放市舶司的票号,让民间商人也可以使用票号的功能。

苏泽也提出了一种三联银票的防伪手段,并且使用《乐府新报》印书坊研制出的特殊油墨印刷。

苏泽建议可以用市舶司的商船体系运输这些票据,完成异地存储的防伪工作。

市舶司的票号,其实已经是一种银行了,如果能吸纳更多社会的资金,就能沉淀资金,成为近代的金融机构。

苏泽放下笔,就听到门外的侍女喊道:“老爷,娘子要生了!”

苏泽连忙站起来,他在二月初就向皇帝请假,在家陪着妻子赵令娴等着妻子生产,这会儿终于发动了。

苏泽来到了内院外,就见到了赵家的一群女眷。

从昨日赵令娴有了生产的征兆后,赵贞吉的妻子李氏就亲自带着一堆女眷来到了苏府。

大户人家的女儿出嫁后,都会派人来“陪产”,这一方面是同样是女性,可以给产妇交流生育经验,另一方面这也算是娘家人的“保险”,防止夫家利用生育来谋害自家女儿。

当然,这个时代生孩子,本身也是过鬼门关的事情,赵家准备的稳婆开始指挥侍女们,整个后宅忙碌了起来。

苏泽听着内宅妻子的喊声,焦急得来回踱步。

也亏着赵令娴身体本身就不错,再加上苏泽在孕期也经常陪着她散步,不到一个时辰,就听到“哇呜”一声,紧接着赵家蓄养的稳婆就冲出来说道:

“恭贺老爷,贺喜老爷!主母生了一个公子,母子平安!”

听到“母子平安”,苏泽连忙从袖子里抽出一把银元,然后冲向后宅。

推开门,听到婴儿的啼哭声,苏泽看到李氏抱着襁褓中的婴儿,正在和床上的赵令娴交谈。

见到苏泽后,李氏将这个婴儿抱到苏泽面前。

但是苏泽想要去抱儿子,又怕自己粗手粗脚弄伤了孩子。

李氏笑着说道:

“没想到苏翰林也有不会的事情,老身来教你,孩子要这么抱。”

苏泽在李氏的指导下,将孩子抱在怀里,再看看床上微笑的妻子,苏泽感觉自己和这方世界的联系更紧密了。

从这一刻开始,苏泽才感觉真正融入了这方世界。

而自己所努力改变的一起,似乎也随着婴儿的啼哭有了意义。

二月十二日,苏泽的妻子赵氏生下一名男婴,母子平安。

得到这个消息,苏泽家门立刻热闹起来,苏泽的亲朋故旧都送上了礼物道贺。

不过苏泽只肯接受亲朋好友的礼物,不相熟的官员送来礼物,苏泽也只是让他们留下拜帖,婉拒了他们送上门的贺礼。

除了亲朋好友之外,朝堂上和苏泽有交往的重臣们,也纷纷送上礼物。

其中内阁的四位阁老,除了赵贞吉和苏泽本来就是姻亲之外,剩下的三位阁老也送来了礼物。

六部的尚书侍郎们,大小九卿衙门的主官,也派家人送上贺礼,这些礼物苏泽也不好拒绝,只能先收下来,等到机会再回礼。

紧接着宫内也送来了礼物。

隆庆皇帝首先下旨,给了苏泽荫子的圣旨。

《大明会典》对于荫子的门槛是正三品,不过也有苏泽这样特旨的情况。

皇帝给苏泽的荫子是正七品的中书舍人,这就意味着如果苏泽的儿子不参与科举,成年后就可以获得中书舍人的官位。

当然,如果苏泽的儿子不愿意承荫,也可以继续科举读书,将这个名额让给苏泽其他的儿子。

简单地说,荫子就是一个保底,算是皇帝对于顶级文臣的特殊奖励。

前任首辅的徐阶的两个儿子,以及再前任首辅严嵩的儿子严世蕃,都是通过恩荫进入官场的。

隆庆皇帝还赐下了产后进补的药材,并且派出太医院的太医帮着开了调养的药方,这一套都是阁部重臣家的待遇,苏泽领旨谢恩后,负责宣旨的大太监冯保凑了过来。

“恭喜苏翰林。”

苏泽连忙从怀里掏出喜钱,这是用红线捆绑的银元,这是让来客沾染喜气的,但是苏泽又有些犹豫,给太监生孩子的喜钱,好像有点骂人的感觉?

冯保倒是喜滋滋的收下喜钱说道:

“杂家也沾沾苏翰林的喜气,多收几个干儿干孙。”

不愧是宫里的大太监,一句话就化解了双方的尴尬,也难怪张居正选择和冯保结盟。

冯保又说道:

“苏翰林,杂家还有一句陛下的口谕。”

苏泽连忙正了衣冠道:

“冯大监请讲。”

冯保笑着说道:

“陛下口谕,‘武监的事情苏卿还是要多多上心’。”

苏泽这下子明白,皇帝赐下恩赏,这是催自己快点去武监上工当牛马啊!

皇帝这么着急,定是武监在设立过程中,又遇到麻烦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