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 第223章 书中自有黄金屋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第223章 书中自有黄金屋

作者:肥鸟先行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2:58:38 来源:平板电子书

苏泽看着【手提式大明朝廷】的模拟结果。

——【模拟开始】——

《请设国子监武科疏》当日送到内阁,赵贞吉都票拟赞同,张居正和高拱对这份奏疏没有票拟意见。

兵部上下反对声浪很大,兵部尚书霍冀都上书反对。

兵部中下级官员攻击定国公徐文壁乱政,定国公上书请罪。

隆庆皇帝搁置了你的奏疏。

——【模拟结束】——

【剩余威望点:200点。】

【是否花费500点威望点,确保奏疏完全执行?】

好家伙,苏泽拉着定国公徐文壁一同上书,还遭遇了这么大的阻力。

如果苏泽单独上疏,怕是现在攻击他的奏疏已经堆满了通政司了。

果不其然,已经进入了深水区。

这项“请设武监”,实际上是损害了兵部的权力。

继承武官职位的兵部考试,还是纳粮免考,这些都是兵部的权利。

甚至可以说是兵部的核心权力之一。

每日兵部门口那么多“跑部”的将门子弟,其中不少都是因为这个去的。

说个简单的例子,皇帝允许纳粮免考,那纳多少粮食,纳粮以后多久才能正式授官,这些都是有讲究的。

很多时候,兵部只要“卡”上一下,就能让下面等待继承军职的将官难受。

未满十八岁的署职军官,因为年龄未到,他们没有管理卫所的权利。

这时候卫所的军权,就掌握在代管的上级军官或者副将手里。

很多军官已经满了十八岁,却迟迟不能实授。

比如戚继光就是这样,他十七岁的时候父亲就因病去世了,戚继光署职其父登州卫指挥佥事的世职。

但是一直到了十九岁,戚继光才得到兵部实授,才算真正掌握了登州卫的职位。

这两年时间,戚继光豪杰仗义,经常喊人回来吃饭,但是每次都只有粗茶淡饭。

登州卫的军屯土地船只,全都掌握在副将手里。

等到戚继光十九岁跑部成功,得到朝廷实授后,他上任第一件事就是清查登州卫的军屯。

而还是戚继光,他从小习武,武技出众,又拜儒生为师,也有学问,人情世故又练达。

换做是别的人,兵部稍微卡一卡,几年时间就过去了。

除此之外,大明武将是要降阶继承的。

指挥使的儿子要降为指挥使同知,千户要降为副千户。

但是在《大明会典》中,又规定了几种可以不降级的特殊情况。

大明初年,至少不到百分之十的官员能够不降阶将军职继承下去的,这还是在国初还有仗打,还有军功可以立的情况下。

在嘉靖年间,已经是近八成的军职都能不降阶传承下去了。

至于这是为什么,是因为嘉靖年间的卫所千户百户们比国初更勇猛,还是因为大明会典的漏洞已经形成某种潜规则,那就不言自明了。

言而总之,军职继承,这是兵部的核心权力之一,是不容染指的。

苏泽的奏疏,都不是染指兵部的权利,只是让不到十八岁的署职军官,以及刚刚袭职的军官去国子监读书,兵部的反对就这么大。

如果真的触碰到兵部的核心权力,苏泽都不敢想,到底要多少威望点才够。

这就连兵部尚书霍冀,也必须在兵部的压力下上书反对。

这不是霍冀本人立场的问题,而是作为部门的主官,必须要为部门出头,要不然你如何号令自己的部门?

上级的威信,同样需要手下确认才行。

在大明宫,李隆基是一句话就能要来岭南荔枝的圣人。

但是在马嵬坡,李隆基也要下旨处死自己的爱妃。

苏泽只是没想到,定国公徐文壁你怎么这么怂!

兵部官员上书弹劾,你就请罪了?

如果你定国公能抗住压力,是不是自己就能少花点威望值?

苏泽无奈。

现在还差300点威望,不过现在刚刚月初,如今自己每天可以增长16点威望值,也就是不到二十天就能攒满。

苏泽果断选择“是”,让系统先锁定任务,等攒够了威望值就执行。

处理完这件事,开始筹备国子监武监的事务。

他召来了【飞鸽传书】,亲笔写一封给戚继光的信,这是他请求戚继光总结自己的作战经验,给国子监武监编写一份教材。

当然,武监只是苏泽对大明军制改革的第一步。

接下来就是将武监从国子监内独立出去,形成独立的军校。

最早的军校都是只招贵族生员的,这也是正常的,在历史大部分时间,军官都是一种贵族专属职业。

苏泽也不准备跨过这一步,大明这么大,这么多卫所,不也出了戚继光俞大猷这样的名将?

况且没有一个名将是在军校读书读出来的,都是在战场上血海淘金出来的。

军校的职责,就是用规范化的军事教育,培养合格的军官就行了。

而近代军官,无论他们出身是什么,他们天然就是进步团体。

甚至别说是近代了,在苏泽穿越前的那个世界,军官团体都算是一些小国中少有的进步势力了。

所以无论兵部怎么反对,苏泽都要将这个武监建起来!——

腊月二十一日。

“号外号外!定国公请罪!兵部再上疏弹劾!”

“京师糖价大涨!蔗糖期货指数大涨!”

报童的叫卖刚刚响起,街边的茶馆中就传来喊声,报童忙不迭的走进茶馆。

喊话的是靠窗的一桌客人,为首的是一位身穿黑色绸缎长衫的中年人,在绸缎长衫外套着夹绒的皮袄。

报童出没于京师的大街小巷,自有一套看人的方法,这中年人一脸的富贵气,一定是出手阔绰的豪客。

但是同桌的人打扮却十分的简朴。

对面的中年人身穿靛蓝色的棉袄,这种颜色出自天然染料菘蓝,好处是价格便宜,坏处是穿久了会掉色。

这个中年人身上的棉袄已经掉色了,这副打扮就是京师最典型的穷秀才。

桌上第三位是个年轻人,报童看到了年轻人的官靴,知道这肯定是一名官宦人家子弟。

一商,一官,一民?

报童很少见到这样的组合,但是他还是向席间最年长,也就是身穿黑色绸缎的中年人问道:

“客官,您要哪份报纸?”

最年轻的官宦人家读书人先开口说道:

“京师的报纸你都有吗?”

报童自豪的说道:

“诸位客官,小的身上只有四大报,但是你们要别的报纸,小的也能搞来!”

三人都笑了起来,最年长那个身穿黑色绸缎的中年人开口道:

“四大报是哪四大报?”

报童立刻说道:

“当然是《乐府新报》,《新乐府报》,《新君子报》和《商报》了!”

报童念出四份报纸,三人表情各异。

最高兴的还是这开口的中年富商,他又问道:

“哪份报纸卖的最好?”

果然是外地的。

报童心中吐槽,如果是京师本地人,怎么可能问这样的蠢问题。

不过报童还是满脸堆笑说道:

“当然是《乐府新报》了。”

说完之后,三人脸上都浮现不同的表情,中年富商又说道:“剩下三份呢?”

报童摇头说道:“都差不多吧,这就要看报纸的内容了。”

“内容?”

报童说道:

“是啊,如果报纸上有火爆的新闻,我们报童卖报就会吆喝,那报纸的销量就好,如果这一期报纸没什么有意思的文章,那销量自然就差了。”

中年富商问道:

“那今天呢?”

三人拉着自己问东问西,如果不是看在三人气质非凡,报童早就离开了。

也许是看到报童不耐烦,中年富商从口袋里掏出四枚黄铜币,“四种报纸都来一份吧。”

报童有了收益,脸上的不耐烦一扫而空,他推回一枚黄铜币说道:

“客官,今日《乐府新报》休刊,所以只有三大报。”

说完报童开始说道:

“今日卖的最好自然是商报了,年关将至,这商品行情涨跌,就是大家最关心的事情。”

报童将一份《商报》递上来说道:

“而且今日的商报,可是刊有发财的仙法!”

中年商人立刻问道:

“发财的仙法?”

报童立刻说道:“是啊!这报纸上都写了,大同范氏在京师的商号,一个月前,在大宗粮食交易市场买了十单蔗糖的单,约定就是年前交付。”

“年关将近,今年京师百姓的手头宽裕,都想要买点糖回去过年。”

“蔗糖大涨,范氏商号直接就这十单蔗糖买单卖出去,凭空得了一倍利!”

这时候,那个掉色棉袄的中年人问道:

“范氏商号就卖的买单?没有卖糖?”

报童摸着头说道:

“听说就是买单,薄薄的一张单子,就翻了一倍利!”

“不过我也不懂什么叫做买单,就知道范氏商号大赚一笔,说是腊八要在商号前施粥千份呢!”

报童说的绘声绘色,茶馆其他客人听完纷纷喊道:

“来一份《商报》!”

“我也要一份!”

报童立刻喊道:

“好嘞!”

等到报童将报篓里的商报都卖出去,那个中年富商脸上露出得意的表情。

年轻官宦子弟问道:

“今日卖的次好的,是哪份报纸?”

报童半天才明白什么叫做次好,果然读书人都是文绉绉的,他说道:

“自然是《新君子报》了!”

“为何?”

“《新君子报》在民间叫第二官报,它是除了《乐府新报》外时政报道最多的,甚至它还经常有一些《乐府新报》没有的独家消息!”

“这次兵部弹劾定国公,定国公上书请罪的消息,就是《新君子报》率先刊登的。”

“事关苏翰林,这自然是京师年前最大的朝廷新闻了。”

听到苏翰林三个字,在场三个人都有了微妙的表情变化。

而说到“苏翰林”三个字,报童满脸的崇敬。

还是这个官宦子弟问道:

“报纸上有事关苏翰林的新闻,就能卖得好吗?”

报童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说道:

“这个自然,朝廷哪件大事没有苏翰林?”

这个回答无法反驳,场面一度安静了下来。

就在报童准备离开的时候,身穿掉色棉袄的中年人问道:

“你识字?”

报童骄傲的点头,这下子另外两人有些惊讶了。

这报童可能小时候营养不太好,细胳膊细腿的,但是大概也有十三四岁的样子。

他背着报篓,身上的衣服虽然打着补丁,但是看起来干干净净的。

报童说道:

“亏着苏翰林的功德,我在《乐府新报》上了夜校,有专门的先生教我们识字。”

“夜校?”

“是啊,就是西城的一家荒废的养济院,听说是苏翰林从顺天府要来的。每天晚上卖完报,就有报馆雇的先生教我们识字。”

“有时候还能遇到苏翰林和罗翰林亲自上课!”

三人面面相觑,那个官宦子弟的年轻人羞愧的说道:

“苏翰林这样的身份,还能亲自教书育人,吾不如也。”

但是那个掉色棉袄的中年人却皱眉,他曾经在家乡办过免费族学,但是族中子弟很多都是来几次就不来了。

一来是上学耽误时间,乡里的孩子早早就要帮家里干活了。

二是读书本身就是痛苦的事情,如果父母不重视,不从小逼着读书,普通农家子弟是很难坚持的。

京师的报童,基本上都是孤儿,看到这报童的谈吐,显然是上了很久学的样子。

他问道:“白天卖报,晚上上学,不辛苦吗?”

报童说道:

“苦,当然苦了。”

“既然苦,为什么还要上?”

报童瞥了一眼对方说道:

“因为街上的报童都知道,识字的报童要比不识字的能多卖很多报纸。”

“识字以后,我就会把报纸上的要闻编成号子,总能引人来买。最厉害的还是我的一个同学,他小时候上过蒙学,他能把报纸上的新闻编成打油诗,他的报纸每次都卖的最好!”

报童说道:“苏翰林说过,不读书,卖报都卖不过别人。想要过得好,就要读书识字!”

三人脸色各异,等报童离开茶馆后,他并不知道,这桌上三人,都可以算他的衣食父母。

中年富商叹道:

“卖报小儿都知道,书中自有黄金屋啊。”

中年富商是《商报》的主编范宽,掉色棉袄是《新乐府报》主编何心隐,而那个官宦人家的读书人,则是《新君子报》现在的东家,前任辅臣陈以勤的儿子陈于陛,他和苏泽是同年的进士,但是因为考中进士的时候父亲是阁老,所以没有参加庶吉士的馆选,也没有观政选官。

报童走后,范宽说道:

“苏子霖太急了,马上要过年了,陛下和阁老们都不想多事。在这个时候推动武监,怕是失算了,吵着吵着这事就要黄了。”

陈于陛也点头赞同。

但是何心隐却说道:

“两位可有兴趣打赌?我倒是觉得这事苏子霖能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