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 第209章 大捷!告庙大捷!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第209章 大捷!告庙大捷!

作者:肥鸟先行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2:58:38 来源:平板电子书

在场的众大臣开始依次发言。

首先是兵部汇报了京师守备的情况,虽然东胜棱堡已经修造完毕,但万一有蒙古骑兵侵入京畿,那也会引起京师恐慌。

所以整个北方防线都要动员起来,不能再发生蒙古骑兵突入京师城下的事件。

此外宣府大同的后勤补给情况,兵部也都做了汇报。

紧接着工部又讲了大同铸炮的情况,并且对上次试用新式炮弹的情况做了说明,盛赞新式炮弹“弹雨如幕,人畜皆死”的恐怖威力。

四位阁老听完了众臣的汇报后,每个阁老分别就自己负责的部务发表了意见。

最后李春芳说道:

“兀慎部开启边衅,我大明自当予以痛击。”

“从今日起,内阁轮流值守宫中,六部九卿衙门都要留足人手应对军情。”

“六科督宪六部九卿衙门,凡所弹劾‘庸懒迟惰’,内阁堂票革职,绝不姑息!”

阁部九卿重臣们纷纷称是。

李春芳这才看向苏泽说道:

“此次东胜卫战事,《乐府新报》可以刊发非机密的军情,每期新报都送内阁审定。”

“都察院要盯着京师风向,妖言惑众者要立刻拿下。”

原来是因为这个才把自己喊来兵部的啊。

李春芳这位首辅还真有意思,平日里总是一副存在感不强的样子,偏偏到了关键时刻能让人感觉信赖。

隆庆朝的阁部重臣们,可以说是“悍臣如林,猛将如雨”,但是在关键时刻,也都乖乖听从李春芳的命令。

——

九月十三日,经过内阁审核后,《乐府新报》临时增刊一期,将这次东胜卫之战的前因后果都登在了报上。

内阁四位辅臣都撰写文章,发表了自己对战事的看法。

其中又以高拱的文章最为独特。

这次高拱没有从道德出发,或者讲什么“天命大明”的口号。

而是从实学出发,从多方面分析了这次草原必败的原因。

苏泽读完,也觉得这篇文章有理有据。

而张居正的文章,则从财政角度上分析,这次草原入侵“必不可久持”。

苏泽看完了四位阁老的文章,也是暗暗感叹,内阁都无师自通学会舆论战了。

但是效果确实不错。

以往蒙古有动静,京师都人心惶惶,动不动就要戒严宵禁。

除此之外,粮食价格也要狂涨,还有一些地痞无赖之类的不良人乘机作乱。

但是这一次在报纸上将事情说透了,京师百姓反而安定下来。

加上内阁提前做了布置,京营、巡捕营、锦衣卫在城内巡逻,又打击了几个趁机闹事的会道门头子,这次秋防京师稳定多了。

后方稳定,军需充足。

接下来就要看戚继光了。

——

九月二十日。

国子监边的茶馆中,朱俊棠正和国子监的好友们一起喝茶聊天。

朱俊棠原本是代藩宗室,和父亲越关上京告状,却被代王派遣杀手追杀。

朱俊棠敲响登闻鼓后,代藩革除,代藩宗室允许从事四民之业。

朱俊棠本来就有功名,隆庆皇帝恩旨他在国子监读书,参加今年的顺天府乡试。

朱俊棠很珍惜现在的生活,大同分到的土地他已经租给别人耕种了,加上他在国子监给《乐府新报》当采风使的收入,足够他在京师过上不错的日子。

在茶馆喝茶聊天,这是京师最近流行的事情。

茶馆中都会提供几份报纸,有的茶馆还会雇佣读书人读报。

国子监边的茶馆,自然不用雇人读报了。

“张生,今年秋闱不会推迟吧?”

张纯是贡监生中的领袖,他学业最好,多次得到司业沈鲤的夸赞,国子监内的几位教授,都认为张纯能考上举人。

张纯说道:“肯定不会推迟的,考院已经锁院了。”

听说考院已经锁院,监生们这才放下心来,为了防止科举考试作弊,乡试贡试前考官都会住进考院里。

乡试定在九月二十八日,那现在锁院就说明不会推迟了。

朱俊棠也松了一口气,乡试是三年一次,如果考不上就要等三年后了。

科举就是一步慢步步慢,如果今年考不上乡试,就参加不了下一届的贡试。

朱俊棠想起了父亲,参加科举是父亲的夙愿,如果这次他能考上举人,应该能告慰九泉之下的父亲了吧。

“张生,那件事是真的吗?”

张纯义正言辞说道:

“这些市井流言就不要说了,徒增笑尔。这次乡试主考官是申时行申大人,他可是苏先生的好友。”

朱俊棠想了同窗说的事情了,这一次参加顺天府乡试的还有内阁三辅张阁老家的公子,而申时行是张居正的弟子,坊间传闻张居正让申时行主考,就是为了确保自己的儿子中举。

此外还有一份流传甚广的名单,包含了参加这次顺天乡试的官宦子弟名单。

朱俊棠也有些担忧起来,他们这些国子监生是和官户考生同科录取的,如果那份名单上的人都中举,那他们这些贡监生就没有机会了。

聊完了乡试的事情,年轻读书人的话题自然又回到了军国大事上。

“听说这次蒙古来了万骑直扑大同,也不知道东胜卫能不能守得住?”

“戚将军南征北战,年初刚刚搜套大捷,这次来犯的兀慎部本就是戚将军的手下败将,定然是能守住的。”

“山西这些年兵灾连连,也是苦了本地百姓了。”

接着有人问道:

“朱兄,你就是大同的,你怎么看?”

朱俊棠愣了一下,我怎么看?

他想到自己被拖欠禄米的童年,回忆着父亲去代王府和宗伯家里乞讨粮食,想到自己被困在大同城内的日子。

朱俊棠摇头说道:

“复设东胜和棱堡之策都是苏先生上书的,戚将军一定能赢的。”

听到“苏先生”三个字,众监生纷纷点头。

苏泽在他们心中的地位不亚于授业恩师沈鲤,在场众人,从在京参加乡试的资格,到采风使的兼职,都可以说是苏泽的恩惠。

而这一年来,苏泽所奏皆允,事事都办成了。

就在这个时候,突然有人冲进茶馆。

“大捷!大捷!”

众人纷纷站起来,只听到茶馆外的喧哗声,人群都向着京师中轴线上的大道涌去。

张纯拉着这名同窗问道:“是露布报捷!?”

这名同年喘匀了气说道:

“东胜卫大捷!兀慎部围攻五座东胜棱堡不克,只能放弃辎重绕过了棱堡,被戚将军的车营前后夹击大败!”

“兀慎部首领秃发被俘,万骑尽没!”

听到这个消息,整个茶馆中都沸腾起来。

国子监生们纷纷冲出茶馆,也跟着人流冲向京师中央的大道,想要现场一睹露布报捷。

——

“恭贺陛下,东胜大捷!”

司礼监三巨头高高举起报捷的露布,隆庆皇帝还故作镇定,他询问身边的首辅李春芳道:

“李阁老,内阁确认捷报可信吗?有没有夸功冒赏的可能?”

李春芳躬身说道:

“戚将军的捷报和之前的军情消息都对得上,战果还需要朝堂派遣清边御史勘核,但是大捷不会谎报。”

李春芳又说道:

“宣大总督王崇古和大同巡抚王用汲的奏疏应该也快到了,三方印证就没问题了。”

这下子隆庆皇帝确定捷报是真的了,他从龙椅上站起来,激动的说道:

“此番东胜大捷,内阁和兵部议个封赏的章程来,倡议设立东胜,修造东胜的官员也要一应褒奖!”

“来人啊!朕要告庙!”

听说皇帝要告庙,在场众人都没有表示反对。

如此大捷,自然要让祖宗们知道。

李春芳说道:

“陛下,可在御驾两边安置使者,宣告捷报,让京师百姓同庆。”

隆庆皇帝立刻说道:

“李首辅所言极是!从红盔将军中选几个声音洪亮的,护送朕告庙去!”

——

苏泽已经从【飞鸽传书】提前知道了大捷的消息,甚至要比京师君臣提前知道了战争细节。

戚继光不愧是这个时代最杰出的将领,他在全面优势下,依然执行了完美的战术。

戚继光派遣军队诈败勾引兀慎部,将兀慎部的骑兵引入到了棱堡的控制区域。

诈败说起来简单,实际上是难度最高的战术。

普通士兵在战场能看到的只有左右战友,以及上级的军令,他们是不知道战场情况的。

一个不小心,诈败就成了真的溃败。

也只有戚继光这种军纪森严,又对主将无条件信任的军队,才能执行这样的战术。

兀慎部见到棱堡后,很是看不起这种小型要塞,兀慎部首领秃发命令手下攻城。

可等到火炮隆隆响起,蒙古人成片倒下的时候,秃发才知道自己撞上了铁板。

一座小小的棱堡,兀慎部的万骑可以将棱堡团团围住,却死活打不出一个缺口。

这时候戚继光的车营又来了。

秃发在犹豫下,还是决定放弃啃棱堡这个硬骨头,继续追击戚继光的车营。

在追逐了半日后,他们又见到了另外一座棱堡。

就这样反复几次拉扯后,兀慎部已经卡在了东胜棱堡中间。

车营他们追不上,棱堡他们打不动,而就在这个时候,秃发又接到了一个糟糕的消息,后方的棱堡已经开始袭扰他们的后勤了。

游牧民族打仗,不像农耕民族需要长长的补给线,他们可以驱赶牲畜跟在军队后面,牧群就是他们的补给。

当然,牧群也要远远吊在后面,要不然就会成为敌军的物资了。

而兀慎部挺进的时候,他们的后方牧群也进入到棱堡控制范围内,驻守棱堡的将领果断派遣棱堡内的骑兵出击。

秃发领兵回援,棱堡的士兵又返回棱堡。

这样纠缠了几天后,兀慎部上下是又饿又累,士兵的士气也低到了极点。

以往蒙古都是来抢劫的,可是东胜卫这附近除了棱堡就没有人烟,大军卡在这里进退不得,后方牧群反而成了明军抢劫的目标。

兀慎部内部要求撤兵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就在这个时候,戚继光领着他的车营杀了上来。

戚继光不喜欢夸耀自己的军功,但是从字里行间,苏泽也能看出这是一场辉煌的大胜。

苏泽放下来信,棱堡加上新式火炮,还有如今东亚最强的名将和军队,如果连个兀慎部都打不过,那才是见鬼了。

只不过这场胜利太过于辉煌,兀慎部万骑或死或降,兀慎部的牧群被戚继光全部缴获,可以说从这一刻开始,兀慎部就已经灭亡了。

苏泽提起笔,这场胜利正是苏泽需要的,接下来就是彻底解决蒙古问题了。

——

九月二十二日。

宣大总督王崇古和大同巡抚王用汲的报捷文书也送到了京师,内阁和兵部勘验了三份捷报,确定这次东胜卫大捷全歼兀慎部的战果!

当日上午,隆庆皇帝乘坐御辇,从紫禁城出来,前往城外祖庙告庙报捷!

京师百姓站在御道两边,山呼万岁。

有一些经历过庚戌之变的老人,更是直接跪在路边,口中高喊着“盛世武功”!

隆庆皇帝怀着激动的心情,在祖庙送上祭品,向列祖列宗报告战果。

隆庆皇帝又宣布,等前线的战俘押送回来,由定国公徐文壁献俘于世宗皇帝的陵前,这也算是帮着他父皇报了庚戌之变的仇了。

这样的气氛中,京师各大衙门都在讨论要如何应对俺答部。

不少年轻官员都提出要征讨草原,彻底解决北方边患问题!

没办法,北方边患就是笼罩在京师所有人头顶上的阴云,憋屈久了,自然容易从一个极端滑到另外一个极端。

京师中,有关边塞诗的诗集脱销,除了《乐府新报》外,《新君子报》和《新乐府报》都刊文支持北讨,《新君子报》更是打出了“犁庭扫穴”的口号。

这样的气氛中,苏泽的奏疏送入通政司。

通政使杨思忠不敢怠慢,又带着苏泽的奏疏来到内阁。

四位内阁辅臣看完了苏泽的奏疏,全部票拟赞同,奏疏又被送入宫中。

这份奏疏的名字是,《请封贡俺答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