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 第204章 《请改贡例疏》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第204章 《请改贡例疏》

作者:肥鸟先行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2:58:38 来源:平板电子书

许篈作为朝鲜使团的书状官,抵达京师后也结交了不少大明官员。

他很快就从相熟的官员那边,拿到了苏泽奏疏的抄本。

如今的大明官场,是没有什么保密意识的。

除非军机要务,大臣的奏疏,阁部的奏议,都是放在各司衙门的架阁库内,任由官员抄写的。

大明很多重要的案件细节,都是官员们冲到刑部记录下来,然后写在自己编写的私人史书里传下来的。

苏泽的这份奏疏递交上去,直接送到内阁票拟后,皇帝御批通过后,就送到了礼部。

听到是苏泽上疏,不少好事的官员就冲到礼部,将这份《请改贡例疏》誊抄了回来。

苏泽每月至少两疏,而且至今为止每次上疏都通过了,京师官员之间流行学习苏泽奏疏的格式,提高公文写作的能力。

于是这份《请改贡例疏》,很快就送到许篈的手上。

苏泽开篇写道:

“伏惟怀柔远人,王政之纲;通贡万国,圣朝之制。”

“近察诸藩贡使频至,虽彰四夷宾服之盛,然贡物输纳、回赐支给,两相繁琐,不唯主客司疲于应对,内帑承运亦多耗损。”

许篈回想起自己这一路上的辛苦,他们是从朝鲜王都出发,北上平城后再跨过鸭江,然后绕过大明辽东一路南下才抵达京师的。

这一路上运输货物的徭役都累死了两个,确实十分的辛苦。

没办法,大明虽然开放海禁,但是朝鲜因为边上倭国内部的纷争,海疆还不安宁,所以还在继续坚持海禁。

不能走海上路线,也就只能走这条陆上路线了。

但是看到苏泽提出的解决办法,许篈两眼一黑。

“诸藩常贡,除琉球明珠、暹罗香料等特旨征调之物,余者皆折纳现银。内承运库依《回赐则例》核定银数,明载册籍,永为定式。”

“如此则藩使免输运之劳,内帑省核验之冗。”

至于没带银子怎么办,苏泽也给了办法。

“准贡使于京师会同馆左近置市,贡物可自行发卖,所得银钱充作贡银。”

“其利尽归藩国,朝廷但按值抽分,以补驿传接待之费。此既恤远途跋涉之苦,亦绝以劣充优之弊。”

许篈终于知道,为什么苏泽被称之为能臣了。

这一招实在是太狠了。

朝鲜使团就算说自己这次没带银子,那按照奏疏他们可以将贡物变卖换取银子。

更狠的是,苏泽建议大明还要抽取工本,将一路上朝鲜使团被驿站接待的费用扣除。

而最糟心的,是这份奏疏的最后,誊抄着“照准,发往礼部重订《回赐则例》。”

这句话就是大明皇帝的御批了,也就是说这份奏疏在此时已经有了效应。

朝鲜使团千里迢迢运来的这匹竹纸,就要他们自己售卖出去,换成白银进贡了!

按照这匹竹纸的价格,能不能抵得上沿途驿站的开销,许篈都持怀疑态度。

果不其然,许篈刚刚读完奏疏,就有一名使团成员找上他道:

“书状官,正使喊您回去议事呢!”

许篈叹息一声,跟着这名使团成员返回了迎宾馆,就看到了前几天还十分得意的金勇实此时耷拉着头。

见到许篈后,金勇实连忙上前道:

“许弘文!使团里就你读的书最多,此刻可要拿个办法出来啊!”

许篈看了一眼金勇实,还不是因为你们这些人太过分,搞得天朝上国震怒。

如今才想要补救,这不是已经晚了?

而且苏泽的奏疏不是针对朝鲜一国的,是针对所有朝贡藩属国的。

谁让咱们朝鲜贡得最勤,每次也求赏最多呢?

可许篈毕竟还是朝鲜弘文馆的官员,他只好说道:

“为今之计,只能央求在京师的朝鲜商人,买下这批竹纸,凑足进贡的银元。”

“啊?那些商人怎么会乖乖就范,买下这些不值钱的竹纸啊?”

能够在大明京师做生意的朝鲜商人,必然都是有权有势的大商人,绝不是朝鲜国内那些任由贵族拿捏的小商贾。

想要让这些商人买下不值钱的竹纸,绝不是简单就能办到的事情。

但是许篈黑着脸说道:

“能不能办到,就看正使大人的本事了,就是借钱也好,也要将这笔亏空补上,若是此番进贡丢了国主颜面,正使大人可要想好如何回去交差。”

听到这里,正使金勇实的脸更黑了。

当今朝鲜国主李昖,才刚刚继位,而且他是以宗室旁支入继大统。

这情况就类似于当年的嘉靖皇帝,前任国主无嗣,以旁支入继。

所以这位朝鲜国主的正统性很弱,而且他也没有道爷的手段,朝鲜国内“东人党”与“西人党”党争,国主的地位十分不稳定。

所以大明的册封,是朝鲜国主的正统性来源,如果失去大明的支持,朝鲜国主的位置都岌岌可危。

所以使团朝贡绝对不是小事,这件事如果搞砸了,那金勇实就别想回朝鲜了。

说完这些,许篈就拂袖而去。

他本来就对金勇实骗赏的事情不满,现在对他更没有好感。

等到许篈走后,金勇实咬牙说道:

“去请京师的朝鲜商人过来,本使就是借,也要将这笔银子凑齐!”

事到如今,金勇实也明白了自己的处境,那现在只能让朝鲜商人把这些廉价的竹纸买下,才不会丢了朝鲜的脸。

至于下次要怎么办,金勇实也不管了,反正下次他是绝对不会再做什么正使了!

许篈离开迎宾馆后,就直接前往皇宫外的《乐府新报》报馆。

他也从大明官场打听到了,有时候苏泽会来报馆,所以他专门来报馆求见苏泽。

只能说许篈的运气不错,今天苏泽正好来宫外报馆办公,拿到了许篈的拜帖后,他疑惑的看向身边的罗万化:

“朝鲜人?”

罗万化说道:

“应该是为了子霖兄那封奏疏来的,子霖兄如果不想见,我去帮你挡了就是。”

苏泽摇头说道:

“还是见一见吧。”

《请改贡例疏》苏泽都没有使用【手提式大明朝廷】,他确定自己这次上疏肯定会通过的。

说到底,皇帝也知道朝鲜使团骗赏的套路,只是以往这笔钱都是由户部补上,皇帝为了万国来朝的面子捏鼻子认下了。

如今户部也不承担这笔损失了,真的用几千两银子买最低档的竹纸,皇帝也不愿意做这个冤大头。

苏泽的奏疏正是时候,隆庆皇帝当天就批准了奏疏。

朝鲜这个国家就是这样,总是喜欢卖弄这点小聪明。

但是朝鲜在大明众多朝贡国中,能有如此特殊的地位,也是因为这个国家对大明确实重要。

朝鲜是大明屏障倭国的藩属,苏泽穿越前的历史上,近代倭国就是先占领朝鲜,进而染指东北的。

如果历史不发生变化,万历年间还有一场抗倭援朝的战争。

第二个原因,就是朝鲜这个国家很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可以说千百年来,朝鲜就在奉行“事大主义”。

事大主义,就是将大国真心实意的当做爸爸。

明清时代对中原,后来对倭国殖民者,近现代对大洋彼岸的那个国家。

作为藩属国,朝鲜是非常合格的,而他特殊的地理位置,也让朝鲜成为天然屏障,大明是绝对不可能放弃的。

所以苏泽决定还是见一见这位朝鲜的书状官。

许篈进入报馆,就看到苏泽崭新的从五品官袍,他连忙向苏泽行礼。

苏泽又将报馆中的罗万化、张位、王家屏介绍给许篈,许篈一下子见到了这么多大明翰林,内心实在是有些紧张。

等到落座会后,许篈打量苏泽。

不愧是大明啊,这样年轻的官员都能干预国策,这份唯才是举的氛围,可不是老人政治严重的朝鲜能比的。

许篈忍不住将大明和朝鲜做对比,越想越觉得泄气。

朝鲜国内还在搞什么两班制度,出身不高的大臣根本没资格走上高位。

国内党争不断,各派你方唱罢我登场,一旦执政后又很快腐化堕落,只会提拔家族子弟和姻亲故旧。

许篈现在就处于一种“大明吹”的状态,他甚至觉得大明的政治斗争都要比朝鲜高尚,因为大明政治斗争是在斗执政理念,而朝鲜的政治斗争就是斗的家族荣华富贵。

许篈作为朝鲜贵族,都厌恶这种制度,更不要说那些因为血统而无法入仕的读书人了。

见到苏泽后,许篈老老实实的说道:

“学生求见苏翰林,并非为《请改贡例疏》而来的。”

苏泽见到这许篈文质彬彬,一口汉语十分的流利,对他也是心生好感。

“那书状官来报馆是为了何事?”

许篈连忙说道:

“苏翰林,朝鲜书状官,就是为了学习天朝上国的制度而设的,学生是来学习的。”

许篈语气谦卑,对苏泽更是执弟子礼。

许篈接着说道:

“学生想要返回朝鲜,仿效苏翰林办报。”

苏泽也没想到,这位朝鲜的书状官求见自己,竟然是想要效法自己办报?

“为什么要办报呢?”

许篈说道:

“朝鲜国小而民愚,学生想要办报开启民智。”

苏泽凝视了一眼许篈,果然小国也不是没有聪明人啊。

朝鲜的情况,和大明确实不一样。

还在搞两班制的朝鲜,属于封建集权还没玩明白的。

无论是治理百姓的文官,还是打仗的将领,朝鲜都一塌糊涂。

苏泽穿越前的历史上,万历年间倭国攻打朝鲜,一路上势如破竹,连王都都没守住几天就陷落了。

而朝鲜的两班重臣们,整日想的就是党争夺权,最大的爱好就是躲在自家的庄园里享受下人的伺候。

许篈说要开启民智,还真是一个切实的办法。

苏泽点头说道:

“办报的时候,你可以请教罗编官。”

许篈连忙向罗万化说道:

“状元郎。”

看来这个许篈对大明官场已经十分熟悉了,苏泽又说道:

“许书状,你可以在京师留下人手,让人将京师的报纸送到莱州,再用商船送回国内,《乐府新报》上的文章,可以授权你转载。”

许篈听到这里大喜过望,他本来想要请教苏泽办报经验的,却得到了苏泽转载授权。

《乐府新报》上的这些文章,在朝鲜国内不要引起轰动?

没想到苏泽又说道:

“其实本官准备向陛下上书,在国子监下设藩学馆,朝鲜优秀的年轻读书人,可以来藩学馆读书,许书状以为如何?”

许篈更是惊喜道:

“苏翰林此法甚好,我朝鲜有很多读书人仰慕大明,要是听说能在天朝国子监读书,这些读书人都要挣破头了!”

但是苏泽又说道:

“可贵国实行两班制,若是让国主举荐,怕是又要塞满不学无术之辈了。”

苏泽的批评很直白,但是许篈却不觉得刺耳,因为朝鲜确实是这个样子的。

如果真的让朝鲜国自己举荐人才,怕是这留学队伍中要塞满了虫豸。

苏泽说道:

“所以本官还是想要请奏陛下,日后遣官在朝鲜举行考试,考核合格的才能来大明读书。”

苏泽又说道:“日后这些学生,也可以参加大明的科举,仿效大唐遣唐使的旧例。”

听到这里,许篈连忙问道:

“苏翰林,学生可以来读书吗?”

苏泽看了一眼许篈,你一个朝鲜弘文馆的官儿,学历等同于朝鲜翰林,跑到大明国子监来考秀才,这事情怕是朝鲜国主听完要疯。

不过这些小国人就是这心态,唐代时候朝鲜和倭国的遣唐使都赖在大唐做官,死活不肯返回母国,不少都是老死葬在中国的。

就是苏泽穿越前,南朝鲜年轻人也是最热衷留学移民。

设立专门的留学生学校,这也是文化霸权的一部分。

在大明读书的朝鲜人回国,必然也是最亲大明的一派。

这件事的难度也不大,大明都没人愿意就读国子监了。

苏泽那位好友,国子监司业沈鲤,整日就在国子监无所事事,让这些藩属国的读书人来留学,也算是给国子监找点事情做。

苏泽说完了这些,才问起了正事:

“许书状,你是经过辽东来京师的吧?现在辽东的局势如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