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 第153章 接羔搜套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第153章 接羔搜套

作者:肥鸟先行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2:58:38 来源:平板电子书

吴惟忠又怕苏泽不懂这两个军事术语,想要解释,苏泽说道:

“我知道接羔搜套的意思。”

这下子吴惟忠更高兴了,刚刚的谈话,他就发现苏泽对于军务还是很了解的,这也省去了他解释的过程。

那只要能让苏泽支持戚帅的计划,自己的使命也就完成了。

吴惟忠又将戚继光奏疏的内容简单了说了一遍,苏泽思考起来。

接羔搜套,这是两个军事名词。

接羔,就是接羔期。

接羔期是草原最重要的时期。

羔羊一般都在春季分娩,这个时候刚刚产下的羊羔不能移动,孕产过后的母羊也要静养。

而畜牧生产和农耕一样,养殖业也有一个漫长的投入产出过程。

草原上最重要的资产就是牛羊,羊毛牛皮是经济产出,牛肉羊肉是食物来源,羊奶牛奶则是补充的营养物质。

如果幼畜大量夭折,那整个部落的食物都会短缺。

接羔期,就和农耕民族的秋收一样,是决定了一年收获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一年都迁徙的牧民会在一个水草丰美的地方驻扎下来,全部落都会将精力放在接生羔羊牛犊上。

正如秋高马肥,游牧民族会在秋收时期南下一样。

早在汉武帝时期,当时的名将就发现了游牧民族这个弱点,选择在接羔期北上,主动出击,削弱草原的实力。

但是这么做也有一个弊端。

和秋高马肥不一样,秋收的时候也正是游牧民族最强大的时候。

接羔期也是准备春耕的关键时期,中原同样需要生产。

所以在历史上,只有设有国家常备军的西汉,同样是游牧民族建立的北魏,以及府兵制度没有崩溃的初唐,才能在接羔期北上。

而大明自从成祖朱棣后,卫所兵已经成了半耕半兵的状态,也不会在接羔期北上了。

这就是世兵制度的弊端了,军事行动还要给生产行动让步。

但是现在的大同,却已经出现了一个新的变化。

代王除藩,代宗侵占卫所的土地被清退,苏泽上书改组大同边卫,变成类似于生产建设兵团的二线军团。

而戚继光所领的南军,则取代半耕半戍的大同卫,成为全职军队。

这样的背景下,戚继光经过一整个冬天的准备,搜集草原上的情报,于是提出了接羔搜套的提议。

接下来就是搜套了。

所谓搜套,这个套就是河套。

黄河九曲,黄河经今宁夏北流至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磴口与临河之间,以乌加河为主干道东折,然后流经包头、托克托县,再南折流往山西河曲、保德,呈“几”字形,形似套状,故称河套。

而搜套,就是大明初年经常进行的专项军事行动。

明初的时候,套地地区是一个草原和大明的缓冲地带。

但是这个时候开始,陆续有一些游牧部落,在冬季黄河结冰的时候,渡过黄河进入河套地区。

这些部落,基本上都是草原竞争的失败者,他们刚开始进入河套地区的时候,就是为了避开草原激烈的竞争。

等过了接羔期,这些部落就会北上离开河套。

而明初的时候,西北卫所的明军也会在这个时候出动出击,进攻驱赶这些进入河套地区的部落。

但是到了成化年间,原本只是季节性南下的游牧部落,逐步开始占据河套地区,这时候“搜套”的性质就变了。

“搜套”就成了保护西北军镇安全的重要军事行动了。

但是成化年间的几次搜套,战果都很不理想。

接下来,明军就彻底转入战略防御阶段,到了嘉靖朝更是被俺答汗打到京师城下,搜套就很少再提了。

吴惟忠看到苏泽思考完,连忙说道:

“戚帅认为,接羔搜套能够削弱河套地区部落的实力,这样就能在秋季的时候减轻榆林诸卫的压力。”

“河套在我大同卫的西翼,每年秋季俺答入寇的时候,河套地区的俺达部附庸就会东侵山西,大同卫就会承受北面和西面两面的攻击。”

“如果能在接羔搜套,那到了今年秋季的时候,榆林诸卫可以牵制河套地区的部落,大同就可以专心应对板升城的俺达部。”

苏泽微微点头,只能说戚继光果然是顶尖的战略家!

正如戚继光所言,在草原最虚弱的时候进攻,削弱河套地区的实力,那等到秋季的时候,西北卫所的边防压力就会小很多。

到时候大同卫就只需要应对北方板升城的俺答部,那戚继光就有信心挡住俺答部的进攻,甚至反过来将俺答部击溃。

能有一场大胜,那朝廷再进行和俺答部讨论封贡贸易的时候,就能拿出一个更好的条件了。

那时候大明就可以在草原建立一套新的秩序。

戚继光的谋划,其实和苏泽的草原战略不谋而合。

但是苏泽叹息说道:

“但是搜套之议,怕是阻力很大啊。”

徐渭有些疑惑的说道:

“东翁,搜套之议在军略上是可行的,为何阻力大?”

苏泽苦笑说道:

“那还不是前朝仗打得太烂。”

徐渭不是翰林,不知道河套的情况,苏泽在翰林院的时候,对历朝西北军务的奏疏都详细读了,一部分关键内容都用【记忆胡饼】记在脑子里。

他如数家珍的说道:

“弘治年,朝廷以王越为主帅,分三路合计六千人出兵搜套,‘大捷’斩首六十余人。”

“后又以朱晖为主帅,号称领兵十万,最终竟斩首只有三只!而且还不确定对方就是蒙古人!”

“先帝世宗朝,自庚戌之耻后,也进行了一次搜套北伐。这次出征杀敌八人,而我大明把总以上战死八人,士卒死伤无算。”

苏泽看向徐渭和吴惟忠,反问道:

“如此战绩,诸阁老和大臣们,如何看待这次搜套?”

徐渭参加过东南平倭战争,但是对于西北局势并不了解,但是他历史不错,又问道:

“东翁,我记得汉代曾经在河套附近设置五原郡,驻军把守河套地区。唐更是在河套设立三所受降城,整个河套地区都是汉唐故土,为何国初不重建受降城,以河套为边防?”

苏泽知道徐渭没去过西北,解释说道:

“此一时彼一时,此乃气候和土地变化所致。”

这件事倒是真的不赖朱元璋。

明初的时候,大明战斗力非常强悍,打的蒙古人逃遁。

也曾经有大臣提出沿着黄河,在河套地区重建三座受降城,恢复汉唐的疆域。

这样一来,大明北方边防就完整了,不用在陕西、宁夏这些地方驻军了。

苏泽说道:

“汉唐的时候,河套地区水草丰美,可以垦殖放牧,有塞上江南之美誉。”

“但是到我朝的时候,河套地区已经土壤沙化,虽然有黄河之水灌溉,但是地力衰退,无法种植。”

“再有榆林以北,毛乌素沙漠日益扩大,河套粮食如果不能自给,就需要从陕西山西运输过去,那实在是耗资巨大,国朝就放弃了河套地区。”

徐渭恍然大悟道:

“原来如此。”

吴惟忠看到苏泽对于河套地区的历史演变如此清楚,就像是遇到了知音,连忙说道:

“苏翰林果然和戚帅说的一样,是赞同接羔搜套之议的?”

苏泽摇头说道:“我赞同也没用啊,这次陛下是让九卿共议,阻力不小,怕是很难成事。”

苏泽说的没错,九卿共议的人数要比阁部会议还要多,而且共议的内容发言都是要给皇帝看的。

戚继光提议接羔搜套,必然会引起不少人的反对。

以苏泽对隆庆皇帝的了解,这件事大概会不了了之。

毕竟在皇帝和很多大臣眼中,大同是戍卫京师的防御重镇,扫荡河套的好处他们看不到,但是一旦作战失利会影响整个京师边防安全,那就得不偿失了。

其实在某种程度上说,这种看法也是没错的。

因为在皇帝和满朝大臣们看来,戚继光虽然在抗倭有功,但是也未必就是千古难得的帅才。

所以就算是苏泽用系统,估计要改变这次的决议,需要的威望点也是巨大的,他估计自己也没有足够的威望点来支持戚继光的奏疏。

而且也正如戚继光所说的,接羔期是游牧民族少数能够固定在一个地方的时候,这个时候搜套才有最好的效果。

等到自己攒够了威望点,说不定这些部族早已经重新开始游牧了,这时候大军搜套可能和成化年间的几次那样,白白浪费军资却一无所获。

如果这样,那这一次搜套还不如不做。

苏泽足足思考了小半个时辰,吴惟忠也不敢打扰,乖乖坐着看着他。

等到苏泽抬起头,看向吴惟忠问道:

“吴参将,你快马奔驰,多久能往返大同和京师?”

吴惟忠咬牙说道:

“五日可以往返!”

苏泽点头说道:

“九卿共议是七天之后,我手书一封信,你交给戚总兵,请他按照我的信,再上一道奏疏,你五日往返带回京师,可以吗?

吴惟忠疑惑的看向苏泽,这是什么操作?

但是一想到戚继光的嘱托,吴惟忠咬牙说道:

“吴某立军令状,一定能赶回来!”

苏泽笑着说道:

“军令状就不用了,若是能赶在九卿共议之前回来,接羔搜套之事可成,若是赶不回来,那就要请戚继光另寻他法了。”

吴惟忠抱拳说道:

“请苏翰林赐信!”

苏泽回到书房,迅速写完了一封信,接着交给徐渭校对。

徐渭看完信,大惊失色的看向苏泽,但是很快却明白了苏泽的用意。

吴惟忠一脸疑惑,没办法,他的文化水平不高,看不懂苏泽的信。

但是此时他已经十分信任苏泽,就信件塞进怀里珍重的放好,对着苏泽说道:

“五日不能往返,请戚帅军法从事!”

只可惜现在已经锁城,吴惟忠准备明早就出发。

苏泽又说道:

“慢着。”

苏泽又回到屋内,拿出一袋子土豆,交给吴惟忠说道:

“这是我和戚帅说过的土豆,种植方法也在信中,你带回大同请戚帅推广种植。”

苏泽又说道:

“将我的信也带给王总督,如果王总督支持,那事情就更好办了。”

“遵命!”

——

河套。

赵大柱骑着马,从一个中等规模的部落中出来。

赵大柱原本就带着同卫所的兄弟在草原贩马,说得一口流利的蒙古语。

逃亡草原后,赵大柱迅速靠着自己过人的能力,成了一支汉人商队的首领。

赵大柱的事情在草原上也传开了,都知道他和大明官府有死仇,蒙古部族也愿意和他做生意,而每每赵大柱也都能带来这些草原部落所需要的大明禁运品。

这样一来,赵大柱的商队在草原上的名气越来越响。

河套,就是个失意者的流放地。

在这片地方,血脉和种族是最不重要的事情,有本事的人都是被人尊重的,而赵大柱就是以为这里而生的。

离开了这个部族很远,赵大柱这才掏出了一个册子,将这个部族的位置记录在上面。

而与此同时,在离开京师的官道上,吴惟忠领着护卫正在疾驰。

吴惟忠从上午离开京师,已经在官道上疾驰了整个白天!

他的双腿之间都被磨破了,但是依然咬着牙夹着马鞍,不断催促战马疾驰。

吴惟忠一整天都没离开马背,双眼布满了血丝,随着他再次扬起马鞭,却是他胯下的马先支撑不住,一个马失前蹄跪在地上。

吴惟忠反应迅速,一个打滚翻下马身。

亲卫打马回头要搀扶他,吴惟忠却已经自己爬起来了。

啐了一口嘴里的血水,吴惟忠指着一名亲卫说道:

“你,下马!”

亲卫立刻翻身下马,吴惟忠翻上马背说道:

“你步行去下一个驿站换马,我们继续前进!”

——

二月十七日,苏泽婚期的前四天。

工部派人来通报,说是那座御赐的宅邸已经提前修葺完毕。

但是苏泽今天还没来得及去验收接收新房,朝野又发生了大事。

宣大总督王崇古,大同总兵戚继光联名再上一疏。

皇帝接到这份奏疏十分的头疼,干脆前后两疏并一事,提前一天下令九卿共议。

苏泽一大早就被中书舍人郭准叫醒,喊到了兵部开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