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 第141章 都察院风暴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第141章 都察院风暴

作者:肥鸟先行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2:58:38 来源:平板电子书

苏泽却站起来,对着沈一贯说道:

“上疏,上什么疏!同年被打了,还不快去看看!”

沈一贯这才反应过来,连忙说道:

“子霖兄说的没错,我们速速去沈兄王兄家里吧!”

沈藻和王任重,也是罗万化等人的同年,大家一起站起来,跟着苏泽向史馆外走去。

——

王任重和沈藻是年前刚刚授官,确定留在京师,所以他们的家人年后才出发赴京,两人是同年又是同在都察院任职,所以干脆合租了一个小院子。

等到苏泽众人赶来的时候,王沈二人的院子里,已经站着不少官员了。

这其中有的是他们在都察院的同僚,剩下的就是苏泽这样的同年了。

而等到苏泽带着沈一贯等人到来的时候,院子里的气氛达到了**。

“苏兄!绝对不能姑息了这些奸人!”

“连御史都敢打,在地方上这帮人要仗势欺人到什么样子!”

“弹劾!我要上书弹劾高密知县沈思孝!”

“不仅仅是沈思孝,是谁给沈思孝亲随仆从颁发勘合的,也要一并弹劾!”

苏泽和众人简单寒暄了两句,就带着人进入屋内。

看到沈藻和王任重伤得不重,苏泽这才放下心来。

沈藻和王任重见到苏泽第一时间赶来探望,内心也是感激的不行,但是他们很快又羞愧难忍。

实在是太丢人了!

堂堂都察院监察御史,沈藻和王任重本来也以为,只要自己亮明身份,这些宵小就会乖乖就范。

可没想到的是,他们要查验那几个沈思孝家仆的勘合,却被这帮人围着群殴。

如果不是驿长周雨生带着人将两人拖出来,怕是要被活活打死!

两人死里逃生,现在冷静下来更是觉得后怕。

沈一贯看到两人没有大碍,于是说道:

“两位兄台也太不小心了,这京郊又不是官衙,没人会在意你们御史身份,那贼人抓住了吗?”

王任重说道:

“抓住了,顺天府派了差役,将那几个打人的家仆都抓了。”

沈一贯的脸色一松,打人的家仆抓住,那人证物证就能落实,事情就更好办了。

沈藻说道:

“听别人说,这几个家仆都是沈思孝在京师招的帮闲,本来是要随着他年前去山东上任的,但是这些人要留在京师过年,所以过了上元节才出发。”

原来如此,也难怪这些人听说王任重和沈藻的身份,还要动手打人,原来他们都是京师的地痞无赖啊。

罗万化不理解的问道:

“沈思孝去山东上任,为什么要从京师招这些人去?”

沈一贯解释道:

“俗话说强龙不压地头蛇,县令说起来是正印官,一方父母,但是这县衙盘根错节,如果就是一个县令,如何能压服这些地头蛇?”

“如今县官上任,都要自己配齐文武生,文生就是幕僚师爷,协助处理衙门的文书事务,武生就是这些无赖帮闲,用来充任两班衙役。”

“缉私捕盗,催征税赋,都要用到这些帮闲,若是没有得力人手,连夏秋两税都收不上来!”

罗万化越听越复杂,他庆幸自己是状元,直接就做了翰林官。

也难怪那老翰林听说要贬谪出京,就在家里烧炭自杀了,对于那些在翰林院待了一辈子的老翰林来说,地方上真的就是龙潭虎穴。

苏泽又问道:

“这些人手持的是哪里发布的勘合?”

王任重说道:

“是都察院的勘合。”

事情已经明朗了,苏泽站起来说道:

“两位兄台也是太不谨慎了,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就算是便衣出巡,也要带上护卫才行。”

“今日只是京师的无赖帮闲,若是日后你们调查要案,那可是你死我活的事情啊。”

王任重和沈藻更是羞愧。

苏泽见两人吃了教训,又说道:

“太祖礼敬言官,就是因为你们做的是危险的事情,可如果没有科臣言官纠宪风纪,这世上被打的无辜百姓就无处伸冤,这世道会一天比一天败坏下去。”

“两位兄台铁面执纪,这顿打是替百姓受了。”

说完,苏泽对着两人行了一个礼,王任重和沈藻激动地要从床上坐起来回礼,却被沈一贯等人按住。

苏泽接着说道:

“原本我已经草拟了奏疏,等两位兄台做出一点成绩来,就一同联名上书陛下,请求整顿驿站勘合之事。”

“如今看来,这驿站勘合的问题要比苏某想的还要严重,龙泉驿是天子脚下,天下首驿,尚且会发生这样的事情,那其他地方的驿站又是什么样子的,驿卒和驿站周围的百姓又要被盘剥成什么样子?”

苏泽说道:

“这次请两位兄台上书,苏某会上书附议此事,势必要打散这股歪风邪气,还驿路之昌明!”

王任重和沈藻连连点头,两人恨不得立刻就提笔写奏疏。

——

正月十七,由于王任重和沈藻被打事件,整个都察院群情激奋。

言官是一个整体,两人被打,就是对整个都察院体系的挑衅。

都察院的御史们倾巢而出,冲向京师四周的驿站,按照各道所属的分道,将那些违规使用勘合的人全部抓回了京师。

这一方面是因为王沈二人,另一方面都察院也被六科的考成法给逼急了!

其实王沈二人所在的山东道还好,山东毕竟毗邻京师,实在完成不了指标,跑一趟山东抓几个贪官污吏也行。

再不行,京师还有山东籍的官员,盯着他们督查也行啊。

但你让云南道的监察御史怎么办?

云南籍的官员本来就不多,去一趟云南来回要半年多,等回来绩效早就扣完了。

而王沈盯着驿站的方法,恰恰给了这些道的御史,一个极好的解决方案。

这其中自然也有抗拒执法的事情发生。

但是这一次都察院是倾巢而出,资深御史带队,早就埋伏了足够的人手,有几个想要动手的当场就被绳之以法,直接给押回了京师。

正月十七,不少衙门都还没上班,看到一向强硬的都察院,被考成法折腾的鸡飞狗跳,围观的官员都发出欢快的笑声,年后整个京师官场都是都察院的八卦。

可是这些人很快就笑不出来了。

随着被抓捕的人陆续招供,给他们颁布勘合的人也被供认出来。

这其中就包含了京师大小九卿衙门,尤其以吏部、户部、和都察院自己最多。

那些给人违规颁发勘合的御史纷纷自己上书请罪,然后御史们就将火力倾斜到了其他衙门头上。

这下子,京师大小衙门纷纷召回官员,面对都察院的弹劾纷纷上书自辩,过年的气氛瞬间一扫而空。

而这个时候,被打的监察御史里行王任重和沈藻联名上书,向皇帝和内阁陈述了如今驿站的乱象,又列举了驿站对周围百姓的负担。

紧接着苏泽也跟着上书:

“朝廷以‘温良恭俭让’为勘合五类,按条例发于官吏使臣。”

“如今驿法混乱,而往来于驿路的多是‘不温、不良、不恭、不俭、不让’之辈。”

“臣伏望陛下念生民之艰、社稷之重,早降明旨,廓清驿路。”

接着,苏泽提出了对驿路制度的改革。

驿站的勘合必须由各衙门的主官签发,而所签发的勘合都要造册登记,使用完毕也要登记销毁,年底两边的记录要交给都察院核对。

勘合要明确使用者的名字,冒名使用勘合应该按照伪造公文的罪名处置,而私自将勘合借给别人,那出借者也要承担同罪。

驿站要记录每一笔接待的开销,年底也分道汇总,交给都察院核查。就算是手持合法的勘合,但是沿途铺张浪费,消耗过多的官员要被追责。

苏泽还在奏疏中提了王任重和沈藻,夸赞他们能发现驿路的积弊,为言官做了好的表率,希望朝廷能记着他们的功劳,能对他们进行嘉奖。

苏泽将这份奏疏塞进【手提式大明朝廷】,果然这次执行奏疏的成本极低。

——【模拟开始】——

一天后,《请通驿路严勘合疏》送到内阁,内阁群臣都表示支持,奏疏被送入宫中。

两天后,皇帝同意了你的奏疏。

六科部分同意你的奏疏内容,但是六科认为王任重和沈藻只是履行自己的职责,不应该受到额外的表彰。

皇帝赞同六科的意见,只是下旨抚慰了沈藻和王任重。

——【模拟结束】——

【是否消耗50点威望点,保证奏疏全部执行?】

好家伙,还能这样?奏疏部分通过?

苏泽这下子知道,如果自己没有金手指,在大明官场升迁是如何的困难。

其实六科不同意给王任重沈藻升官,也是正常的操作。

在职场上,一句“份内的事情”,就能抹杀掉多少努力。

好在经过这件事,强制执行奏疏的消耗变成了50点。

苏泽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强制执行。

【威望点已经扣除】

【剩余威望点:420点。】

接下就看系统发力了,如果这次真的能帮沈藻王任重升官,那苏泽就可以执行更多的计划了。

——

王沈二人的奏疏先送到内阁,苏泽的奏疏也跟着送来。

刚刚票拟了王沈二人的奏疏,再看到苏泽的奏疏,张居正摸着自己的胡子,脸上露出满意的表情。

年后,从登莱铸币坊送来的第一批银元和黄铜币,都已经投入了市场。

张居正也是雷厉风行,先是从他控制的户部开始,强行要求本月开始户部拨付的款项,都要用新的银元和黄铜币。

而正如张居正和苏泽所料的那样,这种精美的新币,很快就被市场接受。

紧接着,张居正又以户部的名义,给京师各衙门下令,凡是涉及到钱款的,百姓都可以用银元和黄铜币支付,官府不得拒收。

一枚银元当做五钱银子,十枚黄铜币就是一枚银元。

这下子打消了百姓使用新币的顾虑,新钱很快流通起来。

今天一大早,张居正府上的管事的,就找零带回来一枚黄铜币。

张居正得到这个消息自然是更高兴了。

第一批送来的钱币并不多,但这次朝廷发行新钱,明显要嘉靖年间的几次都要顺利,张居正知道这都是苏泽的功劳。

见到苏泽这份奏疏,整顿驿站的方案张居正都是非常支持的。

但看到最后,苏泽帮着沈藻和王任重求表彰的内容,张居正微微一笑。

以张居正的经验,这样的请求正常是会被驳回的。

王沈二人被打,这事情张居正也风闻了。

但是官场可不是会党,不是说你受了委屈就能得到补偿的。

两个监察御史里行被打,是丢了都察院的面子,但这件事不也是你王沈二人自己办事不周吗?

而且六科现在和都察院的关系不好,定然要压着两人。

实际上,正常的官场流程,应该是给王沈二人记功,等到下一次有机会升迁的时候,再给两人安排上。

张居正摇了摇头,这明明是高拱的业务范围,怎么这点道理苏泽都不懂呢?

苏泽真的不懂吗?

张居正又摇头,恐怕这家伙不是不懂,只是故意这么做的吧。

但是想到苏泽在铸币上的功劳,张居正只好对身边的中书舍人夏炜说道:

“去户部,将去年京师附近驿路的帐翻出来。”

过了一会儿,夏炜抱着一些资料返回了内阁。

张居正又心算了一下,再次翻出了王任重和沈藻的奏疏,重新票拟了自己的意见:

“去岁,京郊龙泉驿在内,户部补贴驿路银三十八万两。”

“以王沈二人所奏,廓清驿路后,今岁能节用银二十万两。”

去年合计五十多万两白银的驿路银,基本上都给了两京附近的驿站。

原因很简单,大明的政务都是以京师为核心的,京郊的驿站也是最繁忙的。

而且偏远地区的驿站朝廷也是看不见的,根本不会补贴。

张居正补上这句话,就是将王沈二人的功劳直观化。

皇帝高兴了,那自然就会嘉奖二人。

张居正放下笔,如果不是苏泽,他这个阁老也绝对不会给皇帝算这笔账。

这也算是给苏泽的奖励了。

——

高密县,还没有得到消息的沈思孝,正在召集高密县衙的官吏差役开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