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其他 > 潮汐将尽时,我要杀了你 > 第175章 完美礼物

潮汐将尽时,我要杀了你 第175章 完美礼物

作者:羡荷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8-14 00:44:11 来源:小说旗

一月的寒风拍打着图书馆的窗户。齐洛坐在他惯常的位置上——三楼靠窗的角落,面前摊开着三本厚重的参考书。这个座位能看到入口,又不会被路过的人轻易注意到,是他精心挑选的观察点。

自从学术会议那晚后,齐洛和裴言之间形成了一种诡异的默契。谁都不提那些监控摄像头,不提文件夹里的秘密资料,更不提齐洛越来越频繁地\"偶遇\"裴言。表面上,他们依然是模范的导师与学生;私下里,却像两个棋手,每一步都暗藏试探。

手机震动起来,屏幕显示\"裴教授\"。齐洛接起电话时,嘴角不自觉地上扬。

\"你在图书馆?\"裴言的声音通过话筒传来,低沉而清晰。

\"嗯,在准备下周的报告。\"齐洛的目光扫过书架间的监控摄像头,想象着裴言此刻可能正通过某个屏幕看着他。

\"别太累。七点来我办公室,有东西给你。\"

电话挂断了,留下齐洛心跳加速。过去三周,裴言给了他三份\"礼物\":一本珍贵的原版心理学着作,一支价值不菲的钢笔,还有一次单独带他去郊外天文台观星的机会。每份礼物都精准命中他的喜好,像是经过长期观察后的精心选择。

齐洛合上书,目光落在自己笔记本的边角——那里有一行小字,记录着裴言的日常行程。旁边是用只有他能看懂的符号标记的监控盲区和时间段。自从发现裴言在观察他后,齐洛也开始系统地记录裴言的一举一动。这种互相监视的游戏给了他一种扭曲的快感。

六点五十分,齐洛站在心理学系大楼的电梯里,对着金属墙面整理头发。他今天特意换上了裴言曾称赞过的深灰色毛衣,还喷了一点古龙水。

712室的门虚掩着,里面传来古典乐的旋律。齐洛轻敲两下,推门而入。裴言站在窗前,夕阳的余晖为他镀上一层金边。他转身时,手里拿着一个包装精美的长方形盒子。

\"提前祝你生日快乐。\"裴言将盒子递给齐洛,嘴角挂着罕见的柔和笑意。

齐洛接过礼物,手指微微发抖。他的生日是后天,从未告诉过裴言。盒子的重量和形状像是一本书,但当他拆开包装时,呼吸几乎停滞——深蓝色皮质封面上烫金的拉丁文标题在夕阳下闪烁:《de Anima》的1598年珍本,心理学史上最重要的文献之一。

\"这...这不可能。\"齐洛的声音哽在喉咙里,\"这本存世的只有五册,三册在博物馆,两册在私人收藏...\"

\"现在有一册在你手里。\"裴言靠近一步,雪松香气混合着淡淡的烟草味笼罩着齐洛,\"你喜欢吗?\"

齐洛的指尖轻抚过书脊,一种难以名状的情绪在胸腔膨胀。他确实疯狂地想要这本书,从大二在图书馆看到复制版时就梦想拥有原版。但他从未对任何人提起过这个愿望,甚至没有在日记或网络搜索中留下痕迹。

\"你怎么知道的?\"他抬头直视裴言的眼睛,既渴望答案又恐惧真相。

裴言微微一笑,伸手拂去齐洛肩上并不存在的灰尘:\"优秀导师了解他的学生。\"这个回答既像玩笑又像威胁,\"翻开看看。\"

齐洛小心翼翼地打开古籍,扉页上有一行手写字:\"致qL,愿你的灵魂如你的智慧一般璀璨。——pY\"墨迹新鲜,显然是最近才写上的。但更让齐洛心惊的是字迹——与他自己的笔迹几乎一模一样,只是更加老练。

\"你...模仿了我的字迹?\"

\"观察是双向的,不是吗?\"裴言的声音轻柔得像羽毛拂过皮肤,\"就像你也记录我的咖啡偏好,标记我的行程,甚至...\"他忽然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折叠的纸,展开后是齐洛手绘的裴言办公室平面图,上面详细标注了监控摄像头的位置和盲区。

齐洛的血液瞬间凝固。这张图他锁在宿舍抽屉最底层,裴言怎么可能...

\"你的室友周毅很关心你。\"裴言将图纸放回口袋,\"他认为我在'操控'你,所以收集了这些'证据'准备向系里举报。幸好系秘书先通知了我。\"

齐洛的拳头不自觉地攥紧:\"你威胁周毅了?\"

\"我只是和他进行了一次...坦诚的谈话。\"裴言推了推眼镜,\"告诉他如果真为朋友着想,就该尊重你的选择。\"他顿了顿,\"不过,我确实好奇——你为什么画这张图?\"

阳光从窗户斜射进来,在两人之间投下长长的影子。齐洛能感觉到自己的心跳声大得几乎能被听见。他可以撒谎,可以找借口,但某种更深层的冲动让他抬起头,直视裴言的眼睛:

\"因为我想知道你观察我的方式,就像你观察我一样。\"

办公室陷入沉默。有那么一瞬间,齐洛以为裴言会发怒,或者更糟——失望。但出乎意料的是,裴言的眼睛亮了起来,嘴角勾起一个近乎愉悦的弧度。

\"诚实是研究者的美德。\"他轻声说,伸手整理齐洛因紧张而歪掉的衣领,\"下周三有个小型学术沙龙,只有受邀者能参加。我希望你作为我的合作者出席。\"

这不是请求,而是奖励——齐洛立刻明白了这点。裴言欣赏他的诚实,就像科学家欣赏实验体展现出预期反应。这种认知本该让他反感,却奇怪地带来一种满足感。

\"我会准备好的。\"齐洛说,手指紧握着那本古籍。

离开办公室后,齐洛没有直接回宿舍。他在校园长椅上坐下,借着路灯仔细检查那本书。翻到最后一页时,一张小照片从书缝中滑落——是十八岁的齐洛,在本科图书馆里埋头读书的样子。照片背面写着一个日期,比他认识裴言早了整整两年。

齐洛将照片塞回书里,深呼吸平复心跳。裴言是故意的,这张照片就是为了让他找到。这是一场游戏,而规则越来越清晰:互相展示自己掌握的信息,看谁先退缩。

周三的沙龙在城郊一栋私人别墅举行。齐洛穿着裴言为他挑选的深色西装,紧张地调整着领带。别墅内部装修典雅,来宾不到二十人,但齐洛认出好几位只在学术期刊上见过的着名学者。

\"放松,你属于这里。\"裴言在他耳边低语,温热的气息拂过耳廓。他的手轻轻搭在齐洛后背,引导他走向一群正在交谈的教授。

接下来的两小时像一场梦。齐洛发现自己能流畅地与这些学术权威交谈,甚至在某些话题上提出令他们深思的观点。每当他的回答引起赞叹时,裴言眼中闪过的骄傲让他胸口发烫。他们配合得天衣无缝,裴言会适时补充齐洛遗漏的细节,而齐洛则能准确延伸裴言提出的论点。

\"你的protégé令人印象深刻,裴。\"一位白发教授评论道,\"思维敏锐,表达清晰,难怪你破例带他来。\"

裴言抿了一口香槟:\"齐洛远不止是protégé,他是合作者。我们下个月将联名发表一篇关于'观察者效应'的论文。\"

齐洛惊讶地看向裴言——这是第一次听说这篇\"联名论文\"。但裴言的表情如此自然,仿佛这个计划早已确定。

回程的车上,裴言解释了论文的事:\"基于我们之前的讨论和实验数据,我已经完成了初稿。你是第二作者。\"他递给齐洛一个U盘,\"明天读一下,告诉我你的想法。\"

齐洛接过U盘,指尖擦过裴言的手掌。夜色中,裴言的侧脸线条显得格外锋利,金丝眼镜反射着路过的车灯,遮住了眼睛。

\"为什么是我?\"齐洛突然问,\"你可以和任何资深学者合作,为什么选择一个本科生?\"

车子驶过一盏路灯,刹那间照亮了裴言的表情——那是一种近乎饥饿的专注。\"因为只有你真正理解我的研究视角。\"他的手指轻敲方向盘,\"就像那本《de Anima》,大多数人只看到历史价值,而你...你看到其中关于灵魂与理智关系的洞见。\"

这个回答既真诚又回避了核心问题。齐洛没有再追问,但心中的疑虑如涟漪般扩散。裴言对他的兴趣显然超出了学术范畴,但究竟延伸到什么程度?那些监控、那些照片、那些精准得可怕的礼物...这一切的目的何在?

回到宿舍已是午夜。周毅躺在床上看书,见齐洛进来,立刻坐直了身体:\"你去哪了?我发了十几条短信。\"

\"学术沙龙。\"齐洛简短地回答,将西装外套挂进衣柜。

\"和裴言一起?\"周毅的声音带着明显的担忧,\"齐洛,听着,我知道你不爱听,但那家伙有问题。我查过了,他在上一所大学时有个学生叫苏明,后来——\"

\"闭嘴!\"齐洛猛地转身,声音大得自己都吓了一跳,\"你他妈凭什么调查他?凭什么翻我的东西?\"

周毅站起来,脸上写满震惊:\"我是担心你!你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吗?你记录他的行程,偷拍他的照片,现在连笔迹都开始模仿——\"

\"滚出去。\"齐洛的声音低沉而危险,手指无意识地攥紧了那本《de Anima》。

\"什么?\"

\"我说滚出去!\"齐洛突然抓起桌上的水杯砸向墙壁,玻璃碎片四溅。他的呼吸急促,胸口剧烈起伏,一种陌生的愤怒如潮水般淹没理智。

周毅后退两步,脸色苍白:\"看看你自己...你已经变得不像你了。\"他抓起外套快步走向门口,\"等你冷静下来我们再谈。\"

门关上后,齐洛跪在地上,颤抖着捡拾玻璃碎片。一块尖利的碎片划破手指,鲜血滴在地板上,形成小小的红色圆点。疼痛让他清醒了一些,随即被自己的行为吓到——他从未对朋友如此暴怒过,更别说几乎动手。

洗手间的镜子里,齐洛看到一张陌生的脸:眼睛充血,嘴角紧绷,额头上青筋隐约可见。最可怕的是,这副表情莫名地像极了他见过的那张裴言训斥女学生时的照片。

他拧开水龙头,将冷水拍在脸上。镜面雾气朦胧时,手机响了。一条来自裴言的短信:\"沙龙上的表现很出色。明天带你去个特别的地方,上午十点,校门口见。\"

齐洛盯着这条消息,手指的伤口隐隐作痛。理智告诉他应该拒绝,应该远离这个正在扭曲他本性的人。但另一种更强烈的冲动让他回复:\"好的,明天见。\"

放下手机,齐洛打开裴言给的U盘。论文标题是《观察者效应中的双向认知重构:当观察成为互动的仪式》。文章探讨了在长期观察关系中,观察者与被观察者如何相互影响、相互塑造,最终形成一种独特的共生关系。

齐洛越读越心惊——文中描述的案例与他们的互动惊人地相似,却以学术化的语言包装得冷静客观。更令人不安的是,论文引用了大量未公开的数据,包括被观察者的生理反应、情绪波动和行为变化,这些数据显然来自长期密切的监控。

论文最后一段写道:\"当观察关系达到某种临界点,传统的'观察者-被观察者'二分法将瓦解。两者进入一种镜像状态,彼此成为对方的延伸与映照。这种状态往往伴随着强烈的情绪联结和认知重构,最终模糊了自我与他者的界限。\"

齐洛关上电脑,走到窗前。夜色如墨,校园里零星灯火如同遥远的星辰。他想起那本《de Anima》中关于灵魂的论述——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是形式,身体是质料,两者不可分割。

裴言选择这本书作为礼物,绝非偶然。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