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其他 > 新阅微异谈 > 第6章 探寻香阁解经缘,无畏之心镇邪灵

新阅微异谈 第6章 探寻香阁解经缘,无畏之心镇邪灵

作者:硕云舒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8-14 00:40:39 来源:小说旗

【经香阁奇闻】——

运使朱子颖回忆起他担任泰安知府期间听闻的一段奇事。那时候,泰安府的百姓常常谈论起泰山深处的神秘传说,仿佛那里藏着不为人知的天地奥秘,引得不少好奇之人前去探寻,一位年轻的读书人便是其中之一。

这读书人满心怀着对未知的憧憬与好奇,踏入了泰山那层峦叠嶂的深处。四周古木参天,阳光透过茂密的枝叶洒下,形成一片片斑驳的光影,耳边时不时传来清脆的鸟鸣声,更添山林的幽静。走着走着,他忽然停下脚步,脸上露出疑惑的神情,因为他竟听到有说话声从身旁的石壁中隐隐传来。

“哪里来的经书香气,难道是有转世的人来了吗?”那声音低沉而充满了神秘的韵味,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光,带着古老的气息。

读书人还没从震惊中缓过神来,紧接着,一阵震耳欲聋的巨响骤然响起,好似天地都在这一瞬间为之颤抖。他惊恐地瞪大双眼,紧紧盯着眼前的石壁。只见那厚重的石壁竟缓缓从中分开,如同被一双无形的巨手掰开一般。

随着石壁的分开,一幅如梦似幻的景象展现在他的眼前。一座美轮美奂的宫殿楼阁,静静地屹立在山峰顶上,在阳光的照耀下,散发着迷人的光彩,仿佛是天上的仙宫降临凡间。楼阁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每一处细节都透露着极致的精美,让人不禁感叹这非凡的技艺。

就在读书人被眼前的景象惊得呆若木鸡之时,一位头戴儒冠、身着长袍的老学者,迈着沉稳的步伐从楼阁的台阶上走了下来,脸上带着和蔼的笑容,向着读书人缓缓走来。读书人又惊又怕,下意识地往后退了一步,声音颤抖地问道:“这……这是什么地方?”

老学者微微颔首,温和地说道:“这里是经香阁。”

读书人强压下内心的恐惧与好奇,鼓起勇气询问经香阁名字的含义。老学者的目光望向远方,仿佛陷入了对久远岁月的回忆之中,缓缓说道:“这说来话长,请随我来,坐下慢慢听我讲。”

老学者领着读书人走进经香阁,阁内宽敞明亮,四周摆满了各式各样的书架,上面整齐地摆放着一本本散发着古朴气息的书籍。两人在阁内的石凳上坐下,老学者清了清嗓子,开始讲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从前,孔子删定六经,他的教诲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华夏大地数千年的文明历程,其影响流传万年而不衰。六经中的微言大义,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滋养着无数的仁人志士。汉代的各位儒者,距离那个古老的时代还不算遥远,他们所做的训诂笺注,大体上能够深刻体会到先圣的心意。而且那时的人们还十分淳朴,没有后世那些结党营私、争夺名声的不良风气,只是各自虔诚地传授老师的学说,一心一意地追溯学问的源头。这种纯粹的学术风气,一直延续到唐代,都未曾改变。”

老学者微微停顿了一下,目光中透露出一丝感慨,接着说道:“等到了北宋,把十三部经典的注疏整理成书,这一盛举让先圣也为之欣慰。然而,各位大儒心中也有着深深的忧虑,他们担心随着新学说的日益兴起,古代经典的学问会逐渐失传,被世人遗忘。于是,为了守护这些珍贵的文化瑰宝,他们耗费心血,建造了这座宏伟的经香阁,用来收藏这些经典。”

读书人听得入了迷,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老学者,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老学者站起身来,缓缓走向楼阁中央,指着那里摆放的一部部书籍,继续说道:“楼阁中间放置的,是最初的经典版本,我们用五色玉制成精美的书函来盛放它们,这是为了表达对圣人教诲的无比尊崇;而旁边摆放着的,是历代官方刊印的版本,我们用白玉做书函,以此彰显帝王表彰经典的伟大功绩,这些珍贵的书籍都整齐地面向南方摆放,象征着它们在文化传承中的核心地位。”

老学者又走到楼阁的左右两边,抬手示意道:“左右两边,则是各家私人刊印的版本。每有一部书完成刊印,我们必定会选取最初印得最为精美完好的那一部,按照时代的先后顺序,郑重地放置在这座楼阁里,并用青玉做书函,这是为了奖励那些勤奋钻研古籍的有志之士,这些书籍则都面向东西方向摆放。所有的书籍,我们都精心地用珊瑚做书签,用黄金做锁和钥匙,足见我们对这些经典的珍视。”

读书人环顾四周,心中满是震撼,他从未见过如此珍贵而又庄重的藏书之所。老学者似乎看出了他的心思,微微一笑,接着说道:“东西两边的厢房,我们用沉香木和檀香木打造了精美的桌子,上面铺着华丽的锦绣垫子。各位大儒的神灵,每年都会来到这里视察一次,大家相聚在这座楼阁里,共同守护着经典的传承。后面的三间屋子,收藏的是唐代以前各位儒者对经书义理的阐释,那些珍贵的着作都用彩色丝带装订成卷,妥善地收藏在一个库房里。除此之外,哪怕有人着述极多,声名盖过当代,如果不符合我们的收藏标准,也只能听任他们把自己的着作收藏在名山之中,不能踏入这个门一步。这一切,都是遵循先圣的意思。”

老学者的话语如同洪钟般在楼阁中回荡,读书人沉浸其中,无法自拔。老学者接着说道:“这些珍贵的经典,每到子时和午时,一字一句都会散发出浓郁的香气,所以我们将这里取名为‘经香’。这其中的缘由,大概是因为天地元气运行,阴阳二气交融,阴气在午时开始兴起,阳气在子时开始生发,而圣人的心与天地相通。各位大儒阐发圣人的义理,其中的精妙深奥之处也与天地相通,所以才会相互感应。不过,说来也奇妙,只有传承这些学问的人才能闻到这独特的香气,其他人是闻不到的。世上的儒者对于这十三部经典,有的日夜苦读,钻研终身;有的刻意挑剔苛求,从各个方面进行抨击,这也各自是因为他们的本性和学识根基不同罢了。”

老学者说到这里,目光温和地看向读书人,说道:“你四世之前是个刻工,曾经亲手刊刻过半部《周礼》,所以经书的余香还在你身上,我因此知道你来了。”读书人听后,心中满是惊讶,没想到自己家族的这段过往,竟与这神秘的经香阁有着如此奇妙的联系。

于是,老学者兴致勃勃地带着读书人游览了整个楼阁和厢房。他们穿梭在书架之间,轻轻抚摸着那些珍贵的书籍,感受着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传承。游览结束后,老学者还热情地用精致的茶点和新鲜的水果款待了读书人。

离别之时,老学者语重心长地对读书人说:“你要好好保重自己,这个地方不是轻易能来的。希望你日后能继续传承经典的学问。”读书人郑重地点点头,满怀不舍地转身离去。

当他回头望去,却惊异地发现,刚刚还美轮美奂的宫殿楼阁已然消失不见,眼前只有万座山峰直插云天,云雾缭绕,根本看不到人的踪迹,仿佛刚刚的一切只是一场虚幻的梦境。

按说这件事荒诞不经,大概是尊崇汉学的人编造的寓言。汉儒以训诂为专门的学问,宋儒以义理的探究为推崇的方向,乍一看,好像汉学粗略而宋学精细。然而细细想来,不明白训诂,义理又从哪里得知呢?一概地诋毁排斥,把汉学看得如同草芥,未免就像已经制成了大车,却去指责最初的简陋车轮;已经渡过了茫茫大河,就立刻焚烧用来渡河的筏子。于是攻击宋儒的人又纷纷出现了。

所以我撰写《四库全书·诗部总序》时说:“宋儒攻击汉儒,不是为了阐释经书的本意,只是想要胜过汉儒罢了。后人攻击宋儒,也不是为了阐释经书的本意,只是对宋儒诋毁汉儒的做法感到不平罢了。”韦苏州有诗说:“水性自云静,石中亦无声。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啊。

平心而论,《易经》从王弼开始改变旧有的说法,这是宋学的萌芽,宋儒却不攻击;《孝经》的词义明显,宋儒争论的,只是今文和古文的字句,也无关紧要,这些都暂且放在一边不去讨论;至于《尚书》《三礼》《三传》《毛诗》《尔雅》等经典的注疏,都是依据古代的义理,绝不是宋儒所能比得上的;《论语》《孟子》,宋儒花费了一生的精力,字斟句酌地研究,也绝不是汉儒所能达到的。大概汉儒重视师傅的传授,学问有自己的渊源;宋儒崇尚内心的领悟,钻研探索容易深入。汉儒有时拘泥于旧有的文字,过于相信传注;宋儒有时凭借主观臆断,敢于改动经书。

计算一下汉儒和宋儒做学问的得失,也还是大致相当的。只是汉儒的学问,如果不读书、不考察古代的典籍,就说不出一句话来(形容其学问注重依据典籍);而宋儒的学问,则是人人都可以只凭借自己的理解空发议论。在宋儒的学问中,优秀的学说(如同兰草)和粗劣的言论(如同艾草)同时存在,确实有一些不能完全让人心悦诚服的地方,这就是人们嘲笑、指责宋儒的原因。像经香阁这样虚构的故事,也不是没有缘由就创作出来的。

【无畏驱邪祟】——

夏日,暑气弥漫,司农曹竹虚的族兄,肩负着前往扬州的使命,踏上了漫长的旅程。从安徽歙县一路而来,路途的奔波让他疲惫不堪,好在途中,他经过一位故友的家。这位故友与他情谊深厚,久别重逢,自然是热情相迎。

彼时正值盛夏,骄阳似火,酷热难耐。友人将他延请至自家的书房,一踏入书房,曹族兄顿觉一阵凉爽扑面而来,整个人都为之一振。这书房宽敞明亮,布置得典雅大方,窗外的绿树浓荫,透过雕花的窗棂,洒下斑驳的光影,为书房增添了几分宁静与惬意。

眼见天色渐晚,曹族兄旅途劳顿,便向友人提出想在书房留宿一晚。友人听闻,脸色微微一变,神情略显紧张,犹豫片刻后说道:“贤兄,实不相瞒,这书房有些怪异,每到夜里,便有鬼魅作祟,实在不宜居住,还是另寻别处安歇吧。”

然而,曹族兄却生性豁达,从不轻信鬼神之说,他微微一笑,摆摆手道:“贤弟不必担忧,我向来不信这些虚妄之事,今晚便在此处留宿,倒要看看这鬼魅究竟是何模样。”友人见他主意已定,也不好再强行劝阻,只得叮嘱他千万小心。

夜深了,万籁俱寂,整个世界仿佛都沉睡了过去。曹族兄躺在书房的榻上,却毫无睡意,他静静地聆听着窗外的虫鸣,思绪也随之飘远。不知过了多久,突然,一阵细微的声响打破了夜的宁静。他微微转头,目光投向房门,只见门缝处,有个东西正缓缓地蠕动着,一点一点地钻了进来。

那东西薄如夹纸,在地上缓缓爬行,犹如一片随风飘动的纸张。曹族兄心中一惊,但他强自镇定,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那个东西。不一会儿,那东西进入房间后,竟然渐渐展开,慢慢地化作了人形,定睛一看,竟是一位面容姣好的女子。

曹族兄心中虽有些诧异,但脸上却毫无惧色。那女子见他毫无反应,突然,她的面容扭曲起来,一头乌黑的长发瞬间披散开来,遮住了大半张脸,紧接着,她缓缓吐出长长的舌头,七窍中似乎还流出血来,活脱脱一副缢鬼的恐怖模样。

曹族兄非但没有被吓倒,反而忍不住笑出声来,他轻轻摇了摇头,说道:“还是这一头头发,只不过稍稍乱了些,这般模样,可吓不倒我。”那女鬼见自己的恐怖手段对他毫无作用,似乎也有些恼羞成怒,在空中张牙舞爪了一番,但终究还是无计可施,转眼间,便消失得无影无踪。

曹族兄见女鬼离去,也没放在心上,翻身便睡,一夜无梦。

不久后,曹族兄从扬州归来,再次途经友人家。友人得知他要再次留宿书房,不禁大为惊讶,连忙劝阻。但曹族兄却笑着说:“上次那鬼魅也不过如此,不足为惧,我倒想看看,它这次还能耍出什么花样。”

又是一个深夜,书房里一片寂静。曹族兄刚刚躺下,便听到熟悉的声响从门缝传来。他心中了然,知道那鬼魅又来了。只见门缝处再次有东西蠕动,刚刚露出一个脑袋,曹族兄便坐起身来,朝着门口啐了一口,说道:“又是你这个败兴的东西,还敢再来?”

说来也怪,那鬼魅听到这话,竟然真的没有再进来,仿佛被他的气势所震慑。过了许久,见门外再无动静,曹族兄才安然睡去。

这件事与嵇中散的经历颇为相似。老虎从不攻击喝醉的人,因为喝醉的人无所畏惧。人一旦心生畏惧,内心就会慌乱,精神也会随之涣散,如此一来,鬼魅便有机可乘;而若是无所畏惧,内心便能镇定自若,精神也会饱满充沛,那些邪祟之气自然就无法侵犯。所以,记载嵇中散那件事的人,称赞他神志清醒、镇定自若,鬼魅最终惭愧地离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