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其他 > 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 > 第380章 孝献皇帝辛

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 第380章 孝献皇帝辛

作者:读点经典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8-14 00:39:56 来源:小说旗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壬辰年)

春天,正月,曹操回到邺城。汉献帝下诏,准许曹操朝拜时司仪不直呼其名,入朝时不用小步快走,还可以佩剑穿鞋上殿,待遇如同当年的萧何。

曹操西征的时候,河间百姓田银、苏伯造反,还煽动幽州、冀州的人响应。五官中郎将曹丕想亲自去征讨,功曹常林说:“北方的官吏和百姓,喜欢安定,厌恶战乱,接受教化已经很久了,大多数人都安分守己。田银、苏伯就像一群聚集的牛羊,成不了大气候。现在咱们大军远在西边,外面又有强敌,将军您身负镇守天下的重任,如果轻易远行征讨,就算取胜了也不算有本事。”于是曹丕派将军贾信去讨伐,很快就把叛军消灭了。剩下一千多贼寇请求投降,参与商议的人都说:“曹公向来有规定,被包围后才投降的人不能赦免。”程昱却说:“这是战乱时期定下的临时策略。如今天下基本平定,就不该再杀他们;就算要杀,也应该先请示曹公。”其他人都说:“军事行动讲究临机专断,不用请示。”程昱说:“所谓临机专断,是指遇到突发紧急情况。现在这些贼寇已经被贾信控制住了,所以我不希望将军您这么做。”曹丕说:“说得对。”随即向曹操汇报,曹操果然没有诛杀这些投降的人。后来曹操得知是程昱出的主意,非常高兴,说:“你不光精通军事谋略,还善于处理别人父子之间的关系。”按照惯例,上报击败贼寇的文书,会把斩杀和俘虏的人数夸大十倍。但国渊上报斩获的首级数量时,都是如实汇报,曹操问他原因,国渊说:“征讨外部的敌人,夸大斩杀和俘虏的数量,是为了宣扬战功,震慑百姓。但河间在咱们自己的领地内,田银等人叛逆,虽然平叛有功,我却觉得这样的事很耻辱,不应该虚报。”曹操听了十分高兴。

夏天,五月癸未日,朝廷诛杀了卫尉马腾,并灭了他的三族。

六月庚寅日的最后一天,发生了日食。秋天,七月,出现螟灾。

马超等人的残余势力驻扎在蓝田,被夏侯渊击败平定。

鄜县的贼寇梁兴侵扰冯翊,各县的百姓都很害怕,纷纷把治所迁到郡城附近。有人提议应该转移到险要的地方防守。左冯翊郑浑说:“梁兴他们已经被打散,逃窜到山谷里,虽然还有些追随者,但大多是被胁迫的。现在应该广开投降的门路,宣扬咱们的威望和信誉。要是躲在险要之地自保,这是示弱的表现。”于是他召集官吏和百姓,修筑城墙,做好防御准备,还招募百姓追击贼寇,规定缴获的财物和救回的妇女,十分之七奖赏给参与的百姓。百姓们很高兴,都愿意抓捕贼寇。那些贼寇中失去妻子儿女的人也都回来请求投降,郑浑要求他们先交出抢来的其他妇女,然后才归还他们的家人。这样一来,贼寇之间开始互相抢夺,团伙逐渐离散。郑浑又派有威望和信誉的官吏和百姓到山谷中去劝降,出来投降的人接连不断。于是郑浑让各县的长官各自回到原来的治所,安抚百姓。梁兴等人害怕了,带着残余的追随者聚集到鄜城。曹操派夏侯渊协助郑浑讨伐,最终斩杀了梁兴,其余党羽也都被平定。郑浑是郑泰的弟弟。

九月庚戌日,汉献帝封皇子刘熙为济阴王,刘懿为山阳王,刘邈为济北王,刘敦为东海王。

当初,张纮因为秣陵山川地势优越,劝说孙权把这里作为治所;后来刘备东行经过秣陵,也劝孙权在这里居住。孙权于是修建石头城,把治所迁到秣陵,并把秣陵改名为建业。

吕蒙听说曹操打算向东进兵,就劝孙权在濡须水口两岸修筑防御坞堡。将领们都说:“咱们上岸就能攻击敌人,打完洗洗脚就上船,要这坞堡有什么用!”吕蒙说:“打仗有顺利的时候,也有不顺利的时候,不可能每次都胜利。要是突然遇到紧急情况,敌人的步兵和骑兵追过来,咱们连跑到水边登船的时间都没有,还能上船吗?”孙权说:“说得对!”于是修建了濡须坞。

冬天,十月,曹操向东攻打孙权。董昭对曹操说:“从古到今,臣子匡扶天下,没有谁能有您今天这样大的功劳;有您这样大功劳的人,也没有长期处在臣子地位的。现在您以有缺德的行为为耻,乐于保持名节。然而处在大臣的高位,却让别人因为大事对您产生怀疑,这确实不能不慎重考虑。”于是董昭与各位列侯、将领商议,认为丞相您应该进爵为国公,赐予九锡等特殊礼遇,来彰显您的卓越功勋。荀彧却认为:“曹公本来是兴起义兵来匡扶朝廷、安定国家的,秉持着忠贞的诚意,保持着退让的美德。君子应该用道德来爱护别人,不应该这样做。”曹操因此很不高兴。等到攻打孙权的时候,曹操上表请求让荀彧到谯县慰劳军队,趁机就把荀彧留在了那里,让他以侍中、光禄大夫、持节的身份,参与丞相府的军事。曹操的军队向濡须进发,荀彧因为生病留在寿春,后来服毒自尽。荀彧品行端正,有智谋,喜欢推荐贤能之士,所以当时的人都很惋惜他的死。

臣司马光说:孔子对于“仁”的评价标准是很高的,像子路、冉求、公西赤这样的高徒,令尹子文、陈文子这样的贤大夫,都够不上“仁”,却唯独称赞管仲的仁,难道不是因为他辅佐齐桓公,广泛地救助了百姓吗!齐桓公的行为如同猪狗一般,管仲却不以为耻,反而辅佐他,他的志向大概是认为没有齐桓公就无法救助百姓。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百姓生灵涂炭,要不是有超世之才,根本无法拯救。那么荀彧不辅佐曹操又该辅佐谁呢!齐桓公时期,周王室虽然衰落,但还不像建安初年那样。建安初年,天下动荡,没有一寸土地、一个百姓是汉朝能掌控的。荀彧辅佐曹操兴起大业,举荐贤能,任用人才,训练士兵,磨砺兵器,决断时机,制定策略,四处征战并取得胜利,于是曹操能由弱变强,化乱为治,拥有了天下十分之八的土地,他的功劳难道在管仲之后吗!管仲没有为子纠而死,荀彧却为汉室而死,他的仁更在管仲之前啊!而杜牧竟然认为“荀彧劝曹操夺取兖州,就把他比作汉高祖、光武帝;官渡之战时不让曹操回许都,又把他比作楚汉相争;等到事情成功后,却想在汉朝邀取名声,这就好比教人挖墙洞、开柜子偷东西,自己却不参与分赃,这能不算盗贼吗?”我认为孔子说“文辞胜过质朴就会显得虚浮”,凡是写历史的人记录别人的话,一定会加以润色。那么把曹操比作汉高祖、光武帝、楚汉,这是史官的文辞,难道都是荀彧亲口说的吗!因为这个就贬低荀彧,实在不是他的过错啊。而且如果曹操称帝,荀彧就是开国元勋,会得到和萧何一样的赏赐;荀彧不贪图这个,却宁愿牺牲自己来邀取名声,这符合人之常情吗!

十二月,五诸侯星附近出现彗星。

刘备在葭萌关,庞统对刘备说:“现在咱们暗中挑选精兵,日夜兼程,直接袭击成都。刘璋既没什么军事才能,又向来没有防备,大军突然杀到,一下子就能平定,这是上策。杨怀、高沛是刘璋的名将,各自手握重兵,据守在关隘。听说他们多次写信劝刘璋,让您回荆州。将军您可以派人去通知他们,就说荆州有紧急情况,您要回去救援,并且让军队整理行装,做出要回去的样子。这两个人既佩服您的英名,又高兴您离开,估计一定会轻装骑马前来拜见您,咱们就趁机抓住他们,夺取他们的军队,然后向成都进军,这是中策。退回白帝城,和荆州联合起来,再慢慢谋划进取益州,这是下策。要是一直犹豫不决,就会陷入困境,不能再拖延了。”刘备觉得中策可行。等到曹操攻打孙权,孙权向刘备求救。刘备给刘璋写信说:“孙氏和我本就唇齿相依,而且关羽兵力薄弱,现在我要是不去救援,曹操肯定会拿下荆州,接着就会侵犯益州边界,这比张鲁带来的威胁严重多了。张鲁不过是个只求自保的贼寇,不值得忧虑。”于是刘备向刘璋请求增派一万兵力以及物资粮草,刘璋只答应给四千兵力,其他物资也都只给一半。刘备趁机激怒手下众人说:“我为了益州征讨强敌,将士们辛苦劳累,刘璋却囤积财物,吝啬赏赐,怎么能让大家拼死作战呢!”张松写信给刘备和法正说:“现在大事眼看就要成功了,怎么能放弃离开呢!”张松的哥哥广汉太守张肃,害怕灾祸牵连到自己,就告发了他们的密谋。于是刘璋抓捕并斩杀了张松,还下令各关隘的守将,以后不许再和刘备有书信往来。刘备大怒,召见刘璋的白水军督杨怀、高沛,指责他们无礼,把他们杀了;然后整顿军队,直接到达关隘,收编了他们的部队,进而占据了涪城。

评论

建安十七年是东汉末年政治格局剧烈变动的关键一年。这一年里,曹操集团权势达到新高度,孙刘联盟暗流涌动,各方势力的博弈与抉择深刻影响了历史走向,其中的政治智慧、人性挣扎与制度困境至今仍具启示意义。

权力巅峰的试探:曹操的政治进阶与争议

正月,汉献帝下诏允许曹操“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这一特权复刻了西汉萧何的待遇,标志着曹操在名义上已突破人臣极限。这一事件表面是皇恩浩荡,实则是曹操集团势力扩张的必然结果,也是对汉室权威的进一步侵蚀。此时的曹操已非简单的权臣,而是实际掌控天下的统治者,这套礼仪特权成为其迈向更高权力的垫脚石。

曹操集团内部的治理细节更值得玩味。河间民田银、苏伯叛乱时,曹丕在处理降卒问题上展现了政治成熟度。程昱的劝谏体现了乱世中的法治变通:“围而后降者不赦”的旧法适用于战乱初期的威慑需求,而天下渐定时则需转向怀柔政策。这种“因时制宜”的治理智慧,既避免了激化内部矛盾,又维护了统治权威,曹操那句“善处人父子之间”的评价,实则暗含对政治分寸感的赞赏。

国渊如实上报战功的举动更具象征意义。在“破贼文书以一为十”的潜规则下,国渊坚持“河间在封域之内,银等叛逆,虽克捷有功,渊窃耻之”的立场,展现了儒家士大夫的道德坚守。曹操对此“大悦”,既体现了他对诚实品质的认可,也暗含对内部治理规范化的需求——当政权从军事扩张转向稳定治理时,务实精神比虚夸战功更有价值。

乱世中的治理样本:郑浑的平叛策略

在平定鄜贼梁兴的过程中,左冯翊郑浑展现了卓越的治理才能。面对叛军流窜、各县恐慌的局面,他拒绝了“移就险阻”的保守建议,转而采取主动策略:一方面“治城郭,为守备”稳固根基,另一方面创新激励机制,“募民逐贼,得其财物妇女,十以七赏”。这种将经济激励与军事行动结合的方式,迅速调动了民众积极性,实现了“全民皆兵”的平叛效果。

更具智慧的是郑浑对降卒的处理策略:要求叛军归还劫掠的妇女才能赎回自己的妻子,这一举措既打击了叛军的凝聚力,又通过伦理约束重建社会秩序。最终“转相寇盗,党与离散”的结果证明,柔性治理比单纯军事镇压更能解决深层次问题。郑浑的成功揭示了乱世治理的核心逻辑:赢得民心比占据险地更重要,重建信任比消灭敌人更关键。

命运的十字路口:荀彧之死与道德困境

建安十七年最具悲剧色彩的事件,当属荀彧之死。当董昭等人提议为曹操进爵国公、加九锡时,荀彧明确反对:“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这番话彻底激化了他与曹操的矛盾,最终在寿春“饮药而卒”。

司马光在评论中为荀彧辩护,驳斥了杜牧将其比作“教盗穴墙”的指责,指出荀彧辅佐曹操是“大济生民”的无奈选择。这一评价揭示了乱世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在汉室衰微、天下大乱的背景下,荀彧不得不依靠曹操的力量实现“拨乱反正”的理想,却最终在“忠汉”与“辅曹”的矛盾中走向毁灭。他的悲剧本质上是理想主义在现实权力面前的破碎,是传统士大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信念与乱世生存法则的激烈冲突。

荀彧之死标志着曹操集团内部“拥汉派”的彻底失势,为后来曹丕代汉铺平了道路。这位曾为曹操举荐贤才、制定战略的核心谋士,最终用生命诠释了儒家“以道事君,不可则止”的气节,成为汉末乱世中坚守道义的精神象征。

割据势力的布局:孙刘的战略调整

与此同时,南方的孙权和刘备也在进行关键布局。孙权采纳张纮建议,将治所从秣陵迁至建业(今南京),并修建石头城,奠定了南京作为六朝古都的基础。这一迁都决策不仅是地理选择,更是战略转型的标志——从长江中游防御转向下游进取,为后来与曹魏长期对峙奠定了根基。

吕蒙力主修建的濡须坞,则体现了吴军防御理念的进步。在“上岸击贼,洗足入船”的传统思维下,吕蒙预见了防御工事的战略价值,这一举措后来在抵御曹操南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展现了东吴军事思想的务实性。

刘备在葭萌关采纳庞统“中计”,以荆州告急为由诱杀刘璋名将杨怀、高沛,正式拉开夺取益州的序幕。这一决策虽有背信弃义之嫌,却符合乱世“成者为王”的生存逻辑。刘备集团从“借荆州”到“取益州”的转变,标志着其从依附性势力向独立割据政权的蜕变,为三国鼎立格局的形成埋下伏笔。

历史的启示:乱世中的生存逻辑

建安十七年的历史事件集中展现了汉末乱世的核心特征:传统秩序崩溃后,新旧价值观念激烈碰撞,各方势力在“生存”与“道义”之间艰难抉择。曹操的权力扩张、荀彧的悲剧、郑浑的治理智慧、孙刘的战略布局,共同构成了一幅乱世生存图景:

权力法则:在中央权威瓦解后,实力成为话语权的核心,曹操的“剑履上殿”与马腾的“夷三族”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弱肉强食”的残酷现实。

治理转型:从“围而后降者不赦”到“广开降路”,从虚报战功到如实上报,体现了政权从军事征服向稳定治理的转型需求。

道德困境:荀彧之死反映了传统伦理在乱世中的失效与坚守,展现了知识分子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痛苦挣扎。

战略远见:孙刘的迁都、筑坞、夺益州等举措,证明了战略布局对割据政权生存的决定性作用。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乱世不仅是权力的游戏,更是文明的试炼。在秩序重建的过程中,既需要郑浑式的务实治理,也需要荀彧式的道义坚守,更需要曹操、孙权、刘备们的战略眼光。建安十七年的风云变幻,不仅塑造了三国鼎立的雏形,更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成为后世理解乱世治理与人性抉择的经典样本。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