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其他 > 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 > 第378章 孝献皇帝辛

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 第378章 孝献皇帝辛

作者:读点经典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8-14 00:39:56 来源:小说旗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辛卯年)

春天,正月,朝廷任命曹操的世子曹丕为五官中郎将,给他配置了下属官员,让他做丞相的副手。

三月,曹操派司隶校尉钟繇去讨伐张鲁,又让征西护军夏侯渊等人带兵从河东出发,和钟繇会合。仓曹属高柔劝说道:“大军往西进发,韩遂、马超他们肯定怀疑是来袭击自己的,这样必然会互相煽动,联合起来反抗。咱们应该先招抚三辅地区,如果三辅地区平定了,那拿下汉中只要发一道檄文就行了。”曹操没听他的。果然,关中的那些将领都起了疑心,马超、韩遂、侯选、程银、杨秋、李堪、张横、梁兴、成宜、马玩等十路人马都造反了,他们一共有十万人,驻扎在潼关。曹操派安西将军曹仁统领众将前去抵挡,下令坚守营垒,不要出战。同时,曹操让五官中郎将曹丕留守邺城,让奋武将军程昱参与曹丕的军事谋划,门下督广陵人徐宣担任左护军,留下来统领各路军队,乐安人国渊担任留守府的长史,负责处理留守的各项事务。

秋天,七月,曹操亲自率军去攻打马超等人。很多参与商议的人都说:“关西的兵擅长使用长矛,咱们要是不精心挑选前锋,可抵挡不住。”曹操说:“仗怎么打,主动权在咱们,不在敌人那边。敌人虽然擅长长矛,我会让他们连刺都刺不出来,你们就等着瞧吧。”

八月,曹操到了潼关,和马超等人隔着潼关扎营对峙。曹操表面上紧紧牵制住马超他们,却偷偷派徐晃、朱灵率领四千步兵和骑兵,从浦阪津渡过黄河,在黄河西岸安营扎寨。闰八月,曹操从潼关北面渡过黄河。士兵们先过河,曹操只和一百多个勇士留在南岸断后。马超率领一万多步兵和骑兵发起攻击,箭像雨点一样射过来,曹操却还坐在胡床上一动不动。许褚赶紧扶曹操上船,划船的船工被流箭射死,许褚就用左手举起马鞍为曹操遮挡,右手划船。校尉丁斐放出牛马去引诱敌人,敌兵乱哄哄地争抢牛马,曹操这才得以渡河。随后,曹操从蒲阪渡过西河,沿着黄河修筑甬道向南推进。马超等人退到渭口抵御,曹操就布置了很多疑兵,暗中用船载着士兵进入渭水,搭建浮桥,夜里又分兵在渭水南岸扎营。马超等人夜里来攻打营地,被曹操的伏兵打败。马超等人驻扎在渭水南岸,派人送信,请求割让黄河以西的土地讲和,曹操不答应。九月,曹操进军,部队全部渡过渭水。马超等人多次前来挑战,曹操还是不应战;马超他们坚决请求割让土地,并愿意送儿子做人质。贾诩认为可以假装答应他们。曹操又问贾诩有什么计策,贾诩说:“离间他们就行了。”曹操一下子就明白了。

韩遂请求和曹操见面,曹操和韩遂以前就认识,两人于是骑着马交谈了很长时间,没谈军事,只聊了些京城过去的旧事,还拍手欢笑。当时,前来围观的秦地人和胡人里三层外三层,曹操笑着对他们说:“你们想看看曹公吗?我也和普通人一样,又没长四只眼睛两张嘴,只不过智谋多一些罢了!”见面结束后,马超等人问韩遂:“曹公说了些什么?”韩遂说:“没说什么呀。”马超等人就起了疑心。过了几天,曹操又给韩遂写了封信,故意在信上涂改了很多地方,就像是韩遂改过的一样;马超等人对韩遂更加怀疑。曹操于是和马超等人约定日期会战,先派轻装部队去挑战,打了很久之后,才出动精锐的虎骑两面夹击,把马超他们打得大败,斩杀了成宜、李堪等人。韩遂、马超逃到凉州,杨秋逃到安定。

将领们问曹操:“刚开始的时候,敌人守住潼关,渭水北面的道路没有防备,您不直接从河东攻打冯翊,反而在潼关对峙,过了好多天才北渡黄河,这是为什么呢?”曹操说:“敌人守住潼关,如果我军进入河东,敌人一定会分兵守住各个渡口,那我就没办法渡过西河了。所以我先用大量兵力逼近潼关,敌人就会把全部兵力都调到南面防守,西河的防备就空虚了,这样徐晃、朱灵两位将军才能顺利占领西河。然后我再率军北渡黄河。敌人之所以没法和我争夺西河,就是因为有两位将军在那里。我用车辆相连,树立栅栏,修筑甬道向南推进,这样既能保证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又能向敌人示弱。渡过渭水后,我又修筑坚固的营垒,敌人来了我也不出战,这是为了让他们骄傲轻敌。所以敌人不修筑营垒,却请求割地求和。我顺着他们的意思答应下来,是为了让他们安心,放松防备,同时积蓄士兵们的力量,一旦发动攻击,就像迅雷不及掩耳一样。用兵的变化,本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

一开始,关中的各路将领每来一路,曹操脸上就露出高兴的神色。将领们问他为什么,曹操说:“关中地区地域辽阔,如果敌人各自凭借险要地势防守,要征讨他们,没有一两年可平定不了。现在他们都集中到一起了,人数虽然多,但谁也不服谁,军队没有统一的主帅,我一举就能消灭他们,这样更容易成功,所以我很高兴。”

评论

建安十六年曹操征关中之战:谋略与博弈的历史回响

建安十六年(公元 211 年)的关中之战,是曹操统一北方进程中极具战略意义的一役,更是一场充满谋略博弈与人性洞察的经典战例。这场战役不仅展现了曹操卓越的军事才能与决断力,更折射出乱世之中各方势力的猜忌与挣扎。

曹操在决策初期的战略选择颇具争议。当司隶校尉钟繇奉命讨伐张鲁时,仓曹属高柔已敏锐指出关中诸将的敏感心态,建议先稳定三辅地区再图汉中。但曹操坚持原定计划,这一决策直接引发马超、韩遂等十部联军叛乱。从结果看,曹操似乎低估了关中诸将的警惕性,但深入分析可见,其背后或许隐藏着更深层的战略考量 —— 以讨伐张鲁为契机,诱使关中诸将主动暴露反心,从而获得彻底平定关中的正当性。这种 “引蛇出洞” 的策略,虽短期内引发战火,却为后续一劳永逸解决关中问题创造了条件。

战役进程中的战术博弈尤为精彩。面对关西兵善用长矛的优势,曹操表现出强大的战略自信:“战在我,非在贼也。” 这种自信并非盲目,而是建立在精准的战术部署之上。从派遣徐晃、朱灵偷渡蒲阪津建立河西据点,到亲自北渡黄河时的惊险突围,再到偷渡渭水设立浮桥、夜间设伏,每一步都体现着曹操 “兵者诡道” 的军事思想。尤其是校尉丁斐放牛马以饵敌的应急之举,更显曹军将领的临场应变能力,这些细节共同构成了曹操化险为夷的关键。

此役中,曹操对心理战术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当马超等提出割地求和时,曹操采纳贾诩 “离之而已” 的建议,通过与韩遂 “交马语移时,不及军事” 的旧情叙谈,以及故意涂改与韩遂的书信等精妙操作,成功离间了联军内部关系。这种 “不战而屈人之兵” 的攻心之术,比单纯的武力征服更具杀伤力。马超与韩遂的猜忌裂痕,成为联军溃败的致命隐患。

曹操在战后对诸将的解惑,完整揭示了其战略构想的全貌。从故意在潼关与敌军对峙以麻痹对手,到暗中派徐晃、朱灵占据河西,再到修建甬道示弱骄敌,每一步都环环相扣。他深刻认识到关中地区 “若贼各依险阻,征之不一二年不可定” 的地理特点,因此抓住敌军 “莫相归服,军无适主” 的弱点,集中力量一举击破。这种对战场形势的精准判断和对敌军心理的深刻洞察,展现了顶级军事家的全局视野。

反观马超等关中诸将,虽拥有十万之众且熟悉长矛战术,却因内部松散、缺乏统一指挥而功败垂成。他们在曹操的战略调动下疲于奔命,在猜忌中消耗力量,最终落得 “遂、超奔凉州,杨秋奔安定” 的结局。这场战役的胜负,不仅是军事力量的较量,更是战略智慧与团队凝聚力的比拼。

建安十六年的关中之战,不仅巩固了曹操在北方的统治地位,更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军事谋略遗产。曹操在战役中展现的 “战在我,非在贼也” 的主导思想,“离之而已” 的攻心之术,以及灵活应变的战术调整,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经典范例,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