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其他 > 重生后暴君他跪着求我活 > 第357章 朱痕识进映烛明

重生后暴君他跪着求我活 第357章 朱痕识进映烛明

作者:懒浮生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8-14 00:39:42 来源:小说旗

新渠奔涌的欢腾水声似乎还在耳畔回荡,衣摆上溅落的清凉水渍尚未干透,空气中仿佛还残留着湿润泥土与万民欢呼交织的气息。然而,御书房内,已是另一番景象。巨大的紫檀木书案上,灯烛高烧,将一室映照得亮如白昼,却驱不散案牍堆积带来的沉肃。白日里踏浪同渡、衣湿清朗的储君,此刻已换上了常服,端坐案后,眉宇间沉淀着专注,唯有几缕未干透的发丝贴在额角,泄露了几分方才的激越。

澈儿面前摊开的,并非庆贺新渠落成的颂词,而是一份来自江南道监察御史的密奏副本,以及与之相关的一叠卷宗。烛火跳跃,映着他沉静的侧脸,也照亮了卷宗上那些蝇头小楷书写的纷争始末。

这是一桩看似寻常却牵扯甚广的商贾纠纷案。

案情并不复杂:江南大茶商“碧螺春庄”的少东家陆文轩,状告临安府盐商巨擘“通海盐行”的掌柜胡四海。陆文轩声称,其父陆远山病重昏迷前,曾与胡四海达成一项口头密约——陆家以名下三处位于运河枢纽的顶级茶庄铺面,换取胡四海手中三百张珍贵的“淮盐引”及未来三年的优先供盐权。陆文轩手握一份据称是其父昏迷前口述、由心腹掌柜记录的“契书”,要求胡四海履约。而胡四海则矢口否认有此密约,斥责陆文轩伪造文书,意图侵吞他手中的盐引,并反诉陆文轩诬告,要求赔偿其名誉损失。

案子递到临安府,府尹见双方皆是地方豪强,背后各有倚仗(陆家与漕运总督有旧,胡家则与盐运使司关系匪浅),且“契书”真伪难辨,又无第三方旁证,便想和稀泥,判了个“证据不足,各打五十大板”,勒令双方和解。陆文轩不服,层层上告,最终惊动了江南道监察御史,密奏直达天听。

卷宗在澈儿指下缓缓翻动。他看得极细,不放过任何一处细节。陆家那份“契书”,字迹确与陆远山平日笔迹有七八分相似,但细究其笔锋转折处的力道与连贯性,又透着一丝刻意模仿的生硬。胡四海的反驳,虽言辞激烈,却显得空洞,只一味强调“绝无此事”,拿不出有力反证。府尹的判词更是圆滑得滴水不漏,透着浓浓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官场习气。

澈儿的眉头微微蹙起。此案难点,在于那份孤证“契书”的真伪,以及“口头密约”的效力。若按常理,孤证不立,且盐引交易关乎国策,岂能仅凭一纸来历不明的契书就强行交割?府尹的和稀泥,看似息事宁人,实则埋下了更大的隐患——豪强怨气难平,地方吏治疲软,商道规则被视同儿戏,长久以往,谁还信法?

烛芯“噼啪”轻爆了一声,火光摇曳,将澈儿沉思的身影投在身后的书架上,拉得长长的。他并未急于下笔,指尖无意识地在冰冷的紫檀木案面上轻轻敲击,发出极轻微的笃笃声,如同叩问着案件深处的玄机。

忽然,他目光一凝,再次落回那份“契书”的誊抄件上。契书条款清晰,文辞老练,尤其对三处茶庄铺面的位置、面积、交割时限,对三百张盐引的编号、兑付盐场、有效期限,规定得异常详尽,甚至具体到了盐引的“引根”存放地点——这不像一个病重昏迷之人的口述,倒像一个精于算计的商人深思熟虑后的契约文本!而且,如此重大的财产交易,仅凭口头约定和一份“昏迷口述”的契书,风险巨大,精明如陆远山、胡四海这样的老狐狸,岂会如此儿戏?

一个大胆的念头在澈儿心中逐渐成形:或许,密约确有其事,但契书本身,却未必是陆远山昏迷前的真实意愿!它极可能是陆文轩或其心腹,利用了陆远山病中可能存在的某些模糊言语,精心伪造或诱导而成的!其目的,就是趁陆远山昏迷无法自辩,利用这份“契书”强行夺取胡四海手中价值连城的盐引!

那么,胡四海为何不拿出更有力的反证?是真没有?还是…他也有不可告人之秘?那份密约,是否本身就涉及某些不便言说的灰色交易?

澈儿闭上眼,深深吸了一口气,将纷乱的线索在脑中梳理。窗外秋虫的鸣叫清晰可闻,更衬得书房内一片寂静。再睁眼时,眸中已是一片清明,锐利如出鞘之剑。

他提笔蘸墨,笔锋沉稳有力,在雪白的奏疏副本上落下朱批:

“着江南道按察使司亲提此案,彻查陆远山病前三月行踪、接见人员、经手文书,详核‘契书’形成之时其神志状况及在场见证。提审陆家心腹掌柜,究问契书记录详情,比对笔迹、印鉴、用纸。查胡四海同期账目、盐引发售记录及与陆家过往交易明细,尤重‘契书’所涉盐引来源、流向。传唤临安府经手胥吏、相关牙行中人,详询有无风闻。陆、胡两家涉事产业,暂由官府监管,以防转移。”

笔锋一顿,澈儿略作沉吟,又继续写道:

“此案关键,不在‘契书’真伪孤证,而在‘密约’本身是否合情、合理、合法。盐引乃国课重器,交易自有法度。若陆远山确于病中允诺此等重大交易,则其当时神志是否清明?是否受胁迫诱导?胡四海若真有此约,为何不立正式文契?临安府判‘和解’,实属颟顸!商人逐利,然亦需循法。此案当为江南商道立一标杆:重信然不可逾矩,兴利然不可损法!判案之要,在明辨是非曲直,平衡法理人情,非为和稀泥而求一时之安!着按察使秉公查办,据实详奏,不得偏袒,亦不可罗织!”

朱批落定,字字清晰,条分缕析,既有雷霆手段(彻查、监管),又指明了方向(重情、理、法平衡),更对地方吏治的疲软给予了毫不留情的斥责。尤其是最后点出“为商道立标杆”之语,已超脱了案件本身,直指商业规则与法治精神的核心。

澈儿轻轻吹干墨迹,将批阅好的副本置于案头。他并未立刻唤人送出,而是再次拿起那份“契书”的誊抄件,目光锐利地扫过每一个字,仿佛要穿透纸背,看清那隐藏在利益纠葛背后的真相。烛光跳跃,在他年轻的脸上投下明明暗暗的光影,那宽阔的肩背挺得笔直,已隐隐透出一种执掌乾坤的沉稳气度。

夜深人静,万籁俱寂。唯有御书房窗棂透出的烛火,如同黑夜中不灭的星辰。

数日后,这份批阅好的案卷副本,连同江南道按察使司初步调查的密报,按例送到了摄政王殷照临的案头。

殷照临的书房,陈设更为简朴冷硬,空气中常年弥漫着松烟墨与兵刃保养油混合的独特气息。他处理政务的速度向来极快,批阅奏报如同沙场点兵,朱笔挥洒,简洁冷峻,往往一针见血。

此刻,他正翻阅着江南道按察使司的密报。密报显示,初步核查之下,疑点重重:陆远山病重前并未有与胡四海密谈的记录;那位记录契书的心腹掌柜在单独提审时,对细节的回忆前后矛盾;胡四海手中那三百张盐引的来历,似乎与盐运使司某位官员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而临安府尹,则被查出曾收受过胡家一笔不菲的“节敬”……

殷照临冷峻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唯有目光在字里行间飞快地移动。当看到澈儿在那份案卷副本上的朱批时,他那执笔如握剑的、骨节分明的手,微微顿了一下。

他的目光,久久停留在澈儿朱批的最后一段:“…判案之要,在明辨是非曲直,平衡法理人情…为江南商道立一标杆:重信然不可逾矩,兴利然不可损法!”

那字迹,已褪去了少年储君尚存的几分青涩笔锋,变得沉稳内敛,力透纸背。字里行间展现出的洞见——不拘泥于孤证真伪的死结,直指交易本身的合理性与背后的吏治、法规问题;对地方官和稀泥的尖锐批评;尤其是那份为混乱商道立规矩、将个案判罚上升为规则标杆的格局与魄力……

殷照临的唇角,几不可察地向上牵动了一下,那是一个极其细微的、几乎难以捕捉的弧度。随即,他提起了那支饱蘸浓烈朱砂的御笔。

笔锋悬于案卷末页的留白处,凝滞了一瞬。下一刻,笔走龙蛇,力透纸背!鲜红如血的四个大字,带着金戈铁马般的杀伐决断与罕见的、毫无保留的赞许,赫然跃于纸上:

识见日进!

朱砂浓郁,笔锋如剑劈斧凿,那“进”字最后一笔的捺脚,更是如刀锋般凌厉地划出,几乎要破开坚韧的宣纸!四个字,仿佛带着千钧之力,重重地烙印在卷宗之上,也烙印在无声流淌的时光里。

殷照临搁下笔,未再多看一眼,将批阅好的卷宗推向一旁。烛光下,那抹鲜红夺目的墨痕,如同寒夜中骤然腾起的火焰,又如同严师眼底终于流露出的、深沉如海的肯定。它静静地躺在那里,与澈儿朱批的墨迹交相辉映,无声地诉说着权柄的交接、智慧的传承,以及一位储君在风雨砥砺中,日益坚实、日益清明的——帝王之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