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其他 > 重生后暴君他跪着求我活 > 第341章 朝堂纷纭显从容

重生后暴君他跪着求我活 第341章 朝堂纷纭显从容

作者:懒浮生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8-14 00:39:42 来源:小说旗

运河上的春风、老渔夫朴实的笑容、鸥鹭洁白的羽翼、还有船舱里那几尾鲜鱼扑腾的活力,如同暖融的春水,涤荡了心头的尘埃。与沈骁的泛舟垂钓,是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惬意,更让澈儿真切触摸到了新政落地后,那份流淌在民间、最质朴真实的“盼头”暖意。

然而,东宫的宁静如同薄冰,短暂而易碎。舟中笑语犹在耳畔,翌日清晨的文华殿朝议,气氛却陡然凝重如铅。

殿宇巍峨,金砖铺地,蟠龙柱撑起高阔的穹顶。文武百官按品阶肃立,衣冠俨然,鸦雀无声。龙椅上,东方宸身着明黄龙袍,神色深沉难辨,目光如古井无波,缓缓扫视着殿下的臣子。一股无形的、令人窒息的压迫感弥漫在殿内,连空气都仿佛凝固了。

议题,关乎北境边防军屯改革的方略。这本是兵部牵头、户部协理、枢密院核准的既定之策,旨在解决边军粮秣转运艰难、戍卒困苦的问题,鼓励军户在驻防地垦荒自给,并给予一定年限的赋税减免。然而,就在兵部尚书出列,准备详细奏陈方案时,异变陡生!

“陛下!臣有异议!” 一声洪亮却带着明显激愤的声音,骤然打破了殿前的死寂!只见一位身着绯袍、面容方正、颌下蓄着短须的官员大步出列,正是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周正清。他手持玉笏,声音激昂,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正气,“军屯之法,古已有之!然则,此策名为减负,实则隐患重重!边军戍守,职责在御敌守土!若分心耕作,荒废操练,战备松弛,一旦胡虏叩关,何以御之?此乃舍本逐末,动摇国本之议!臣,万死不敢苟同!”

周正清话音未落,另一位身着紫袍、面容儒雅、气质沉稳的老臣也持笏出列,正是户部尚书崔衍。他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带着老成持重的分量:“周御史忧国之心,老臣感佩。然军屯之策,非一时之兴。北境粮道绵长,转运靡费,十石粮草,运抵边关不足三石!军士饥寒,何以守土?屯田自给,虽需时日,实为固边之长远计。陛下,臣以为,当行!”

“崔尚书此言差矣!” 又一位武官出列,身着二品武官袍服,虎目含威,是五军都督府的一位都督佥事,“屯田?说得轻巧!北境苦寒,生地开垦何其艰难!戍卒本已疲惫,再令其荷锄垦荒,无异雪上加霜!士气一堕,军心涣散,防线何存?不如增拨粮饷,加强转运,保士卒饱暖,方是正理!” 他声音洪亮,带着武将特有的直率与对士卒的体恤。

“增拨粮饷?谈何容易!” 崔衍立刻反驳,语气也带上了火气,“国库艰难,天下皆知!东南水患刚平,西南赈济未止,处处需钱粮!北境转运已是巨耗,再行增拨,寅吃卯粮,岂是长久之计?军屯虽苦一时,功在长远!”

“长远?只怕未及长远,边关已因疲敝生变!” 周正清毫不退让,声音拔高,“御史风闻,已有边军因屯田役重而怨声载道!此等动摇军心之举,岂可轻行?”

“风闻?周御史仅凭风闻便要否定国策吗?” 崔衍针锋相对。

“役重?那是地方官吏执行不力!岂能因噎废食?” 都督佥事也加入了战团。

三位重臣,一方代表清流言官,坚守“兵者,凶器也,不可不察”的古训,视军屯为动摇军备根本;一方掌管钱粮度支,深知北境转运之难,力主开源节流的长远之计;一方代表边军将领,忧心士卒疾苦与士气军心。三方各执一词,引经据典,针锋相对,互不相让。言辞越来越激烈,面红耳赤,唾沫横飞。殿中其他官员,有的面露忧色,有的暗自摇头,有的则眼观鼻鼻观心,沉默不语。好好的朝议,瞬间演变成一场火药味十足的混战,僵持不下,局面眼看就要失控。

高踞龙椅的东方宸,冷眼旁观着殿下的争吵,面色沉静如水,看不出丝毫波澜。他的目光,却似有意似无意地,越过争执的漩涡,落在了侍立在御阶之下、一直保持着沉默的澈儿身上。

澈儿一身储君常服,身姿挺拔如松,静立于一片喧嚣之外。他脸上并无惊惶,也无急于介入的焦躁。那双沉静的眼眸,如同深潭,清晰地映照着殿中三方激烈争执的身影,也映照着他们话语背后各自的立场、诉求与忧虑。周正清坚守的“军心不可动摇”,崔衍强调的“粮秣转运维艰”,都督佥事忧心的“士卒疲敝怨声”……这些声音,如同纷乱的丝线,在他脑海中飞速梳理、辨析。

就在争吵声浪即将攀至顶峰,几位年轻气盛的官员也蠢蠢欲动欲加入战团之时,澈儿动了。

他没有高声喝止,也没有急切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他只是沉稳地向前迈了一步,靴底踏在金砖上,发出轻微却异常清晰的声响。这一步,如同投入沸水中的一块寒冰,瞬间吸引了殿内几乎所有人的目光,连那三位争执正酣的重臣也不由自主地停顿了一下,视线聚焦在这位年轻的储君身上。

“诸公,”澈儿的声音响起,不高,却异常清晰、平稳,带着一种奇异的穿透力,瞬间压过了殿内残余的嘈杂,“军屯之议,关乎国本边防,确需慎之又慎。周御史忧军备之本,拳拳之心,可昭日月。” 他首先看向周正清,语气带着对谏臣风骨的尊重。

周正清微微一怔,脸上的激愤稍敛。

澈儿目光转向崔衍:“崔尚书虑粮秣转运之艰,持家不易,老成谋国,亦在情理之中。” 崔衍捋须的动作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讶异。

最后,他看向那位都督佥事:“都督体恤士卒寒苦,爱兵如子,更是为将之本分。” 都督佥事紧绷的脸色也缓和了些许。

短短三句话,如同精准的点穴,瞬间抚平了三位重臣最激烈的情绪棱角,让剑拔弩张的气氛为之一缓。殿内一片寂静,所有人都屏息凝神,等待着储君的下文。

澈儿并未停留于安抚,话锋随即一转,沉稳而有力:“然则,诸公所虑,皆有其据,却亦失之偏颇。军心、粮秣、士卒,三者岂能割裂而视?此三者,实乃北境边防一体之三足,缺一不可,偏废则倾!”

他微微一顿,目光扫过全场,声音愈发清晰:“周御史忧军备,然士卒空腹,何以操戈?崔尚书虑转运,然若边军因饥寒生变,纵有金山银山,又能运往何处?都督忧士卒疲敝,然坐视粮秣不济,饥寒交迫,岂非更伤士气军心?”

一连三问,层层递进,直指核心!每一问都如同重锤,敲在三位重臣的思虑盲区之上,也敲在殿内所有官员的心头!

不待他们反应,澈儿已继续开口,条理分明,逻辑缜密:“故,儿臣以为,军屯非不可行,而在于如何行之!其一,当厘清界限!何地为战备要冲,绝不可分兵屯垦?何地为缓冲腹地,可试行军垦?需枢密院会同边关将领,据实勘定,绘图造册,明令区分!其二,当核定役限!屯田戍卒,其耕作之役,不得超过其力所及,更不可侵占日常操演、戍守之辰!其具体时限、强度,当由兵部、户部、五军都督府共议细则,务求劳逸均衡!其三,当严明赏罚!屯田所获,除定额上缴外,余者当按比例惠及屯垦士卒及军户,使其劳有所得!地方官吏若敢借机盘剥役使,动摇军心,当以军法论处,绝不姑息!”

他的声音清越而坚定,每一个字都掷地有声。没有引经据典的华丽辞藻,只有切中要害的务实分析;没有调和稀泥的折中,只有直指问题核心的解决方案。那清晰的思路,沉稳的气度,仿佛早已将这场纷争的脉络梳理得一清二楚,只待此刻从容道出。

“如此,”澈儿最后总结,目光沉静地看向御座上的父皇,也扫过殿中众臣,“既可解粮秣转运之困,纾国库之压;又可保戍卒操演戍守之根本,安军心、固边防;更能使屯田士卒劳有所获,免于饥寒,激发戍边卫国之志。一体三面,方为长久固边之策。儿臣愚见,请父皇与诸公裁夺。”

话音落,文华殿内一片寂静。落针可闻。

方才还面红耳赤争执不休的三位重臣,此刻都陷入了沉思。周正清紧蹙的眉头微微松开,似乎在掂量着“战备区”与“缓冲腹地”的区分是否可行;崔衍捻着胡须,眼中精光闪动,显然在计算着“定额上缴”与“惠及士卒”的比例对国库的实际影响;都督佥事紧绷的下颌也放松了些,对“核定役限”、“劳逸均衡”的提议显然颇为认同。

那些原本眼观鼻鼻观心的官员,此刻也纷纷抬起头,看向御阶下那位身姿挺拔、气度沉凝的年轻储君,目光中充满了惊讶、审视,以及越来越多的信服。这份从容不迫的剖析,这份切中肯綮的方略,这份在纷乱中直指核心、兼顾各方的气度与能力,已远远超出了一个“少年”的范畴。

屏风之后,阴影之中。

东方宸依旧端坐,龙袍上的金线在透过高窗的阳光下闪烁着冰冷的光泽。他的脸上依旧没有任何表情,仿佛殿前发生的一切都与他无关。然而,当澈儿那番条理分明、恩威并济的陈述清晰地传入耳中,当看到殿下那三位重臣由激愤转向沉思、殿内气氛由混乱转向信服时,他那双深不见底的眼眸深处,终于掠过一丝难以言喻的、极其复杂的微光。

他微微侧过头,目光并未看向任何人,只是对着身旁如同影子般侍立的殷照临,声音压得极低,却字字清晰,带着一种尘埃落定般的笃定与难以言喻的期许,清晰地送入对方耳中:

“处变不惊,条理分明,恩威并济…” 东方宸的声音低沉而平稳,每一个词都仿佛带着千钧的分量,“此子,可托国祚栋梁矣。”

殷照临立于阴影之中,玄色王服几乎与暗影融为一体。他依旧保持着抱臂而立的姿势,面容冷峻如磐石,仿佛亘古不变。然而,当东方宸那句沉甸甸的评价落入耳中,他那双总是如同寒潭般不起波澜的眼眸深处,似乎有极细微的星芒一闪而过。紧抿的、如同刀锋刻就的唇角,极其克制地、却又无比真实地向上扬起了一个几乎看不见的弧度。那弧度虽浅,却如同冰封万载的湖面投入一颗暖石,瞬间消融了惯有的冷硬。眉梢处,那常年凝聚的、如同霜雪覆盖的峻岭般的气息,也悄然化开,蕴上了一层纯粹属于师长的、深沉而欣慰的暖意。

殿前,澈儿依旧静立,等待着父皇的最终裁断。阳光穿过高窗,落在他宽阔而沉稳的肩背上,如同为他披上了一层无形的、象征着责任与未来的金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