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其他 > 重生后暴君他跪着求我活 > 第336章 墨痕浸染稻花香

重生后暴君他跪着求我活 第336章 墨痕浸染稻花香

作者:懒浮生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8-14 00:39:42 来源:小说旗

太仓、永丰仓内那连绵起伏的金色稻山麦海,那弥漫街巷、令人心安的浓郁米粮馨香,仿佛还在指尖鼻端萦绕不散。沉甸甸的丰收慰藉着心神,也点燃了更深的思索。国之根本在农桑,而农桑之精粹,非止于仓廪之实,更在于代代相传、融入骨血的智慧。

东宫书房内,气氛与前几日处理税改奏报时的沉凝紧绷截然不同。宽大的紫檀书案上,堆积如山的奏章被暂时挪开,取而代之的,是数册厚重泛黄、纸页边缘已微微卷起的书卷,以及一大叠崭新的、质地坚韧的桑皮纸。空气中弥漫着墨锭在端砚上细细研磨时散发出的松烟清香,混合着书卷特有的、沉淀着时光的陈旧纸墨气息。

澈儿端坐案后,并未穿着储君常服,只着一件素雅的月白直裰,袖口挽至肘部,露出一截线条流畅的小臂。他神情专注,眉宇间带着一种近乎虔诚的审慎。面前摊开的,正是工部农桑司呈上的本朝《农政辑要》修订稿。此书汇集历代农官经验,是指导天下农事的根本典籍,此次修订,意义重大。

他左手压着书页,右手执一管紫毫小楷,笔尖饱蘸浓墨,却悬停在稿纸上方,迟迟未落。目光在修订稿的字里行间缓缓移动,时而凝神沉思,时而微微蹙眉。工部农官们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自是严谨,然而……

澈儿的指尖划过一行关于冬小麦返青后管理的文字,眉头微不可察地一蹙。这描述固然无错,却失之笼统。他眼前清晰地浮现出京郊皇田里,初春料峭寒风中,自己蹲在田垄边,手指丈量着麦苗高度的情景。张老汉那布满沟壑的脸上带着农人特有的认真,粗糙的手指比划着:“返青快,分蘖也多。就是……清明后那场倒春寒,冻坏了些嫩苗,好在不算太厉害。” 还有那被冻坏的嫩苗,青黄相接处带着一种独特的蔫萎……

他提笔,在修订稿的空白处,以清晰的小楷添上一行注脚:

“冬麦返青,遇倒春寒,嫩苗易蔫萎。视冻伤程度,若仅叶尖焦黄,根茎未损,可待天暖自复;若茎秆已软腐,当及早拔除病株,补播速生菽类,免累及邻株,徒耗地力。”

字迹清俊,墨色饱满。这行字里,仿佛还带着初春田埂上微寒的泥土气息和张老汉比划时那忧心又坚韧的神情。

翻过几页,是关于虫害防治。修订稿上引用了古方,多涉及名贵药材,成本高昂,非寻常农家所能负担。澈儿停下笔,眼前闪过李老汉提到“草木灰拌苦楝汁”时那洪亮的声音和肯定的眼神,还有他摊开的那双布满老茧裂口的手掌。

他略一沉吟,在虫害防治章节的末尾,工整地添上:

“黏虫、蚜虫之害,非必珍药。可取苦楝叶捣汁,兑清水三倍,再拌入新烧草木灰细末,晨露未干时喷洒叶背,效佳而费廉。若虫害初起,以烟叶梗泡水淋之,亦可抑之。”

墨迹在坚韧的桑皮纸上缓缓洇开,字里行间,似乎还萦绕着苦楝叶那清苦微辛的气息和草木灰扑簌簌落下的细微声响。

再往后,是关于新稻种的推广。修订稿对新稻种的耐旱高产特性描述详尽,却少了最关键的一环——农人最关心的,如何伺候这娇贵的新种,才能让它真正丰产?澈儿眼前浮现起通州仓里,自己捧起那金灿灿、沉甸甸的新稻谷粒时,指尖感受到的饱满与干燥,鼻端萦绕的浓郁清甜香气。还有在江南推广时,一位老农蹲在田边,指着那与众不同的稻株,絮絮叨叨传授的秘诀……

他蘸饱墨,笔走龙蛇,在新稻种特性描述之后,郑重补上:

> **“‘江南七号’耐旱,然孕穗期需水尤切,断不可旱。宜择黏壤或壤土深耕细作,基肥须足,追肥宜早。分蘖后期,当适度晒田控苗,促根壮秆,防倒伏。此稻秆高,易招风折,邻近田埂处当密植防风。”**

每一个字,都仿佛是从金黄的稻田里、从老农絮叨的唇齿间、从沉甸甸的谷穗中提炼而出,带着泥土的厚重与阳光的温度。

他写得极慢,极认真。时而停笔凝思,闭目回想某个田间细节;时而翻阅旁边堆积的、自己这两年深入民间记录下的厚厚笔记,上面密密麻麻是他用不同墨色、不同笔迹记录的农谚、土法、天象与收成的关联;时而又提笔,将某个模糊的记忆点再次确认、补充。

阳光透过高敞的雕花木窗,毫无遮拦地倾泻而入。金灿灿的光柱斜斜地打在宽大的书案上,正好笼罩住澈儿伏案书写的身影,也照亮了他笔下那浸润着墨香与稻花气息的字迹。光柱中,细小的尘埃如同金色的精灵,在墨痕未干的纸页上轻盈飞舞。

新添的注脚,一行行,一段段,如同生长在古老典籍沃土上的新苗。它们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繁复的引证,只有最朴素直接的经验,最切合实际的操作。字里行间,仿佛能嗅到泥土被犁铧翻开的腥气,能触摸到麦苗返青时带着寒意的露珠,能听到稻田里蛙鸣阵阵,能看到金黄的谷穗在秋风中沉甸甸地摇曳。

终于,当最后一处他认为需要补充的关键细节落笔完成,澈儿长长舒了一口气,缓缓放下紫毫笔。他活动了一下因长久书写而微感酸涩的手腕,目光落在面前焕然一新的书稿上。那些浸透了墨痕、承载着田野记忆与农人智慧的新注脚,在秋日午后澄澈明亮的阳光照耀下,显得格外清晰、厚重,仿佛真的带着泥土的湿润与谷穗的金黄。

他伸出手指,指尖轻轻拂过桑皮纸上那些温热的、仿佛还带着生命力的墨痕。纸页在阳光的穿透下,呈现出一种温润的、近乎半透明的质感,墨色深深浸润其中,如同将整个秋天的丰饶与希望,都牢牢地锁在了这字里行间。

窗外,秋风送爽,隐约带来远处市井的喧嚣,却更衬得书房内一片沉静的丰足。纸页带着晴光,墨痕浸染稻香。这修订一新的农书,便是他为这片土地、为万千耕作者,奉上的一份沉甸甸的、带着阳光温度的答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