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其他 > 重生后暴君他跪着求我活 > 第308章 经筵辩难

重生后暴君他跪着求我活 第308章 经筵辩难

作者:懒浮生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8-14 00:39:42 来源:小说旗

文华殿内,经筵大讲的气象端严。紫铜香炉吐纳着淡薄青烟,沉水香的气息丝丝缕缕,缠绕在殿宇高阔的梁柱之间。御座前方,黼扆低垂,其后帝王的轮廓若隐若现。殿中,当世大儒张延年端坐讲案之后,银髯垂胸,手持一卷翻旧的《尚书》,声音苍劲浑厚,如古寺洪钟,字字敲打在殿宇的寂静里。

“……是故‘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 张老夫子目光扫过殿下端坐的宗室子弟、翰林清贵与侍读的年轻官员,最终落在那身明黄常服的青年储君身上,带着审视的意味。“圣人垂训,明如日月。知人善任,首在察其德性根本,以德为先,方能牧守一方,使民安而怀惠。若失其德,纵有小才,譬如沙上筑塔,终难持久。此千古不易之理也。”

澈儿端坐于御座左下首的锦墩上,背脊挺拔如松,目光沉静。张延年的话语在殿中回荡,带着某种不容置疑的古老权威。他指尖无意识地轻轻划过面前紫檀小几光滑的冰面,那上面放着他方才记下的几行批注,墨迹未干。江南道治水时,工部那位出身卑微却精通水文的年轻主事陈实之的面容,倏然闪过眼前——此人便是因不擅逢迎,被前任河道总督斥为“匠气过重,不堪大用”,几乎埋没于淤泥之中。若非他力排众议,启用此人,何来那贯通淤塞、活民无数的水网?

念头至此,澈儿心中那点被经义古训压下的火苗,悄然复燃。他抬首,声音清朗,不高却足以让殿中每一处角落都听得清晰:“夫子所言,自是正理。德行为本,乃立身、为官之基。然学生有一惑,恳请夫子开释。”

张延年目光微凝:“殿下请讲。”

“德之一字,浩瀚深远。若仅以清谈高论、敦厚守礼为德,而轻忽那通晓稼穑、精研水利、善理刑名之能,此等官员,可能安民?” 澈儿语速平稳,目光扫过殿中诸人,不疾不徐,“譬如江南道去岁水患,若所任之官,只知恪守古礼,尊奉经典,却不通晓水文地理,不明疏浚筑堰之要,纵有爱民如子之心,德性昭昭,可能阻洪水于堤外?可能令灾民得温饱、复家园?”

殿内落针可闻。几位年轻的翰林眼中掠过异彩,亦有老成持重的官员微微蹙眉。张延年抚须的手顿住,面上不见喜怒:“殿下之意,莫非轻德行而重末技?”

“非也。” 澈儿微微欠身,以示对夫子的尊敬,言辞却愈发清晰有力,“学生以为,‘知人’二字,其要在‘知’。知其人德,亦当知其才,知其能,知其心之所向与力之所及。德才兼备,方为真‘知’。譬如一将,忠勇无双是为德,然若不晓山川地形,不通排兵布阵,只凭一腔热血,驱士卒填沟壑,此等忠勇,恐非国家百姓之福。安民之惠,必生于明察秋毫之‘知’与务实济世之‘能’。徒有清名而无实绩,百姓何惠?黎民何怀?”

他顿了顿,脑中闪过内务府那些被蛀虫掏空的账册,想起西郊皇庄老农皴裂的手掌,想起沈骁信中描述的边关风雪中冻伤手指仍握紧长矛的士卒。声音里便添了几分沉凝的重量:“学生尝闻,民之苦,苦于饥寒,苦于冤狱,苦于贪蠹,苦于不公。能解其饥寒者,是通晓农桑、兴修水利之官;能雪其冤狱者,是明察秋毫、不畏权贵之吏;能除其贪蠹、平其不公者,是洞悉人性、法度森严之臣。此皆‘知人’之实功,‘安民’之真惠。若只以空泛德行为尺,量度天下,恐失却那真正能肩扛万民、足踏泥泞的干才。”

“殿下!” 张延年身侧一位年岁稍轻些的翰林学士忍不住开口,面有激动,“此言未免偏颇!圣人之道,首重教化,德行为先,此乃立国根本!若只重实务末技,岂非舍本逐末?长此以往,礼崩乐坏可期!”

澈儿目光转向他,平静无波:“大人忧国之心,学生感佩。然学生不解,通晓农桑水利以活万民,是末技?明察秋毫以雪冤狱,是末技?整肃贪蠹以正纲纪,是末技?若此为末,敢问何为本?空中楼阁可为栋梁?画饼真能充饥?”

他语气并不激烈,甚至带着一种近乎澄澈的疑惑,却字字如锥。那学士一时语塞,面色涨红。

“殿下所言,倒令老夫想起一事。” 一个清朗的声音自身后勋贵子弟的座席中传来,不高,却带着北境风霜磨砺出的利落穿透力。众人望去,正是靖国公嫡孙沈骁,沈含光。他并未起身,只是略略拱手,姿态恭谨却自有松柏般的挺拔,“去岁末,北境苦寒,朝廷调拨新制御寒棉衣。此本惠民之政,德政也。然发至戍卒手中,竟有近三成内絮败朽如草屑,触手即散,不堪御寒。若非营中几位曾做过皮匠、懂些针线裁剪的老卒细心查验,及时上报,恐今冬冻毙者不知凡几。敢问夫子,” 他目光转向张延年,带着少年人特有的锐气,“若只以颂扬德政为要,而轻忽查验此等‘末技’,任那败絮棉衣裹于戍边将士之身,此等‘德政’,是安民,还是害民?这查验败絮之能,是末技,还是护命的根本?”

沈骁的话,像一块冰冷的石头投入殿中。他提及的北境苦寒,戍卒艰辛,以及那隐藏在“德政”名目下的可怕疏漏,瞬间让方才还纠缠于德才之辩的空泛气氛凝滞下来,带上了铁与血、生与死的沉重质感。那是江南烟雨和翰林墨香之外,另一个真实而凛冽的世界。几个曾慷慨激昂的儒生,此刻哑然,目光闪烁。

澈儿侧首,与沈骁的目光在空中短暂一碰。沈骁眼底有未消的锐气,更有一份了然于胸的默契。澈儿心中微暖,随即转向张延年,姿态依旧谦和:“夫子学究天人,学生班门弄斧,实为心中所惑,渴求明灯指引。治国安民,经纬万端,德行如根,深扎于土;才具如干,撑起枝叶;实务如叶脉,贯通生机,三者缺一不可。若根深而干弱叶枯,树何以活?若叶茂而根腐干空,树何以立?学生浅见,未知夫子以为如何?”

张延年沉默着。殿内静得能听见香灰坠落的微响。老儒的目光在澈儿平静却坚定的脸庞上停留许久,又掠过勋贵子弟座席中沈骁那张犹带北境风霜之色的年轻面庞。他苍老的眼底,最初的审视与固有的坚持,似被投入石子的深潭,泛起难以言喻的波澜。那波澜并非愠怒,更像是一种被某种坚实之物撼动的古老岩层,在无声的剥落与重组。

终于,他缓缓抚过胸前银髯,那动作带着岁月沉淀的厚重与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殿下少年老成,思虑深远,体察入微,已非寻常经义所能囿。” 声音低沉了些许,少了些宣讲时的金石之音,多了些暮鼓般的沉凝,“知人安民,确非空谈可致。根、干、叶,殿下此喻,虽朴拙,却也…切中肯綮。” “切中肯綮”四字,他说得极缓,仿佛字字咀嚼。他不再看澈儿,目光投向面前摊开的《尚书》,那竹简上的古老墨迹似乎也变得幽深莫测。“老朽…受教。” 最后三字,轻若尘埃,却重逾千钧,在寂静的大殿里清晰地落下。

帘幕之后,东方宸执起手边一盏温热的雨过天青冰裂纹茶盏,指腹感受着那温润的弧度与细微的凹凸。他并未看向殿中,目光落在帘幕缝隙间透入的一线天光上,唇角几不可察地向上弯起一个极小的弧度,如同平静湖面被微风拂过的一道涟漪,旋即隐没。旁边的殷照临,坐姿依旧如渊渟岳峙,纹丝不动。唯有一双深眸,穿过低垂的黼扆,落在殿中那挺拔如初生青竹的身影上,专注地凝视着青年储君侧脸的轮廓——那眉宇间尚未完全褪去的少年意气,此刻被一种初具雏形的、沉静而锐利的光芒所覆盖。他搁在膝上的手,食指指尖极其细微地动了一下,仿佛要捻起一枚无形的棋子,又或是想拂去眼前并不存在的微尘。

殿中紧绷的气息,随着张老夫子那句“受教”,悄然松弛下来,却又被一种更深沉的、混合着惊异与沉思的寂静所取代。澈儿端坐锦墩,方才引经据典、剖析实例时的锐气已然内敛,只余下眉宇间一片沉静的澄明,如雨后的远山。他并未去看帘后,亦未理会周遭各色的目光,只微微垂眸,看着自己面前紫檀小几上那几行墨迹已干的批注。指尖无意识地拂过冰凉的几面。

沈骁在勋贵子弟的座席中,不着痕迹地调整了一下坐姿。方才他掷地有声的质问,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此刻涟漪已散,只余下北境风雪的气息似乎还萦绕在他挺直的肩背。他微微侧首,目光飞快地掠过御座左下首那明黄的身影,眼底的锐利早已褪去,唯余下一丝不易察觉的、少年人特有的快意。那感觉,如同在校场上一箭正中靶心后,与挚友交换的一个心照不宣的眼神。他袖中的手,悄悄握紧,又松开,仿佛卸下了无形的弓弦。

侍立在殿角的宫人,屏息凝神,眼观鼻,鼻观心。香炉中的青烟,依旧袅袅升腾,盘旋于藻井之下,无声地见证着这一场没有硝烟却暗流汹涌的交锋。那香,似乎也染上了几分思辨的余韵,沉甸甸地沉淀下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