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其他 > 重生后暴君他跪着求我活 > 第249章 墨池化清渠 文泉润青禾

重生后暴君他跪着求我活 第249章 墨池化清渠 文泉润青禾

作者:懒浮生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8-14 00:39:42 来源:小说旗

青岚院的飞檐翘角探进云里,像支蘸满墨的笔。山后的“洗笔泉”从石缝里涌出来,清冽得能看见水底的鹅卵石,却被一道青石渠引着,全灌进了院里的墨池。池里的水黑得发稠,漂着断笔、废纸和没化开的墨块,边缘浮着层青绿色的沫子,风一吹,墨香混着腥气,能飘出半里地。

山下的农田却裂得像龟甲。老农们提着空桶往山上走,裤脚卷到膝盖,小腿的皮肤晒得像枯树皮。走到青岚院的朱漆门前,就被门房拦了下来,“山长有令,文泉岂容俗物玷污?”门房叉着腰,青布褂子上还沾着墨点,“这水是滋养圣贤书的,不是浇你们那些土坷垃的!”

李老汉把水桶往地上一墩,“咚”的一声,桶底的裂纹更开了。他望着门内隐约可见的墨池,喉结滚了滚:“就分一勺,救救地里的苗……再不下雨,今年就得喝西北风了。”

门内传来拐杖点地的“笃笃”声,山长穿着藏青道袍,手里的藤杖头包着铜皮,走到门内的石阶上。他的胡子白得像雪,却梳得一丝不苟,眼神扫过老汉们皲裂的手,眉头皱成个疙瘩:“孔圣人说‘耕也,馁在其中矣’,你们这些农夫,只知求田问舍,怎懂这文泉滋养的是万世文脉?”

这话传到澈儿耳中时,他正在查看京畿的农情图。图上,青岚院周围用红笔圈了个圈,旁边注着:“三月无雨,禾苗枯槁,民求泉不得。”他合上图纸,指尖在“青岚院”三个字上顿了顿:“备马,去看看那滋养‘万世文脉’的泉。”

青岚院的门没关严,澈儿推门进去时,正撞见几个学子在墨池边洗笔。笔尖在水里搅出一团团黑雾,有个穿蓝布衫的少年,把喝剩的茶水也倒进池里,“先生说,墨池的水越浓,写出的文章越有风骨。”

澈儿没说话,顺着石渠往上游走。泉水在渠里流得很急,撞在青石上溅起白花,可一进墨池,就被墨染得死气沉沉。他站在池边,望着池底沉着的半截砚台,忽然听见墙外传来“哐当”一声——是水桶掉在地上的响,混着老汉压抑的咳嗽。

“山长觉得,”澈儿转身时,山长正站在月亮门边,手里的藤杖攥得死紧,“这满池的文气,能当饭吃吗?”

山长的脸瞬间涨红,花白的胡子抖了抖:“殿下此言差矣!书中自有黄金屋,笔下能生粟米仓,怎是区区五谷可比?”他举起手里的《论语》,书页被翻得卷了边,“这才是治国安邦的根本,那些田垄里的俗物,怎配与圣贤书争水?”

澈儿弯腰,从石渠里掬了捧水,冰凉的泉水顺着指缝往下淌,滴在青石板上,晕开一小片湿痕。“山长请看,”他指着山下,从这里能望见干裂的田垄,像大地咧开的嘴,“圣贤书里写‘民为邦本’,可百姓连水都喝不上,邦本就要塌了。这泉在山里是活水,进了墨池就成了死水,死水养不出活文脉。”

山长的藤杖“笃”地戳在地上:“老臣执教四十载,见过多少求名求利的官,却没见过逼书院让水的!”

“我不是逼,是请。”澈儿放下手,掌心还留着水的凉意,“请山长看看那些卷叶的禾苗,它们和学子们一样,都需要水。不如拆了这石渠,让泉水分作两股,一股入墨池,一股润农田。”

他没等山长回话,直接对随行的侍卫说:“传我的令,调工部的匠人来,用拆下来的渠石,在山下砌道分水闸。”

匠人们来得快,带着錾子、撬棍和麻绳。拆石渠时,学子们都围过来看,有人急得直跺脚:“拆了渠,我们用什么洗笔?”山长背着手站在墨池边,脸沉得像要下雨,却没再阻拦——方才澈儿那句“死水养不出活文脉”,像根针,扎破了他心里那层固守的茧。

分水闸砌得精巧,青灰色的渠石拼出“人”字形,一半往山上引,一半朝农田去。当闸门提起,泉水“哗哗”地分流,一半照旧流进墨池,一半顺着新挖的土渠往下淌,像条闪光的银带。

最先喝到水的是村头的三分地。干裂的土块遇水,发出“滋滋”的响,像在叹气。蔫了的禾苗慢慢直起腰,叶尖卷着的地方渐渐舒展开,露出点嫩黄的芽。李老汉蹲在田埂上,用手捧着泉水往嘴里送,水顺着嘴角流进脖子里,他却笑出了泪:“活了……苗活了,人也活了。”

澈儿站在干涸的墨池边,池底的淤泥晾在太阳下,裂开细小的纹路。工匠们正在清理池底的碎墨块,有个老匠人拿起块砚台,上面刻着“学海无涯”四个字,边角已经磨圆了。“殿下,这池底的泥,肥得很,能当肥料。”

“那就运去田里。”澈儿接过砚台,指尖抚过磨损的字迹,“今日池清,不是毁了文泉,是洗去迂腐。”他指着山下的分水闸,阳光照在渠石上,亮得晃眼,“那闸就是新的砚台,所承之水,既要润笔墨,更要润民生。民生才是最大的文章,写不好它,再漂亮的辞藻也是空谈。”

围观的学子们忽然静了。有个穿月白衫的少年,手里还捏着没写完的诗卷,轻声对同窗说:“先生总教我们‘为民请命’,可连这点水都舍不得分,算什么为民?”旁边的人点头:“方才我看见李老汉的孙子,嘴唇干得掉皮,还在帮着抬闸板……”

山长的藤杖在地上戳了戳,没再说话。他望着田里返绿的禾苗,又看看池边清理淤泥的工匠,忽然长叹一声,对着澈儿拱手:“是老臣迂腐了。文若不能济民,与废纸何异?”

三日后,青岚院添了门新课。学子们轮流下山,帮着老农们修水渠、浇菜苗。穿蓝布衫的少年用洗笔的水浇青菜,那菜竟长得格外嫩,叶子上还沾着点墨星子;带眼镜的老夫子把研墨的渣滓拌进土里,说“这是文气化成的肥”,引得老农们哈哈大笑。

墨池里的水虽然浅了,却清了许多,能看见水底的鹅卵石,倒映着天上的云,像块被擦亮的铜镜。有个小书童发现,池里竟游来了几条小鱼,是从泉眼里顺流下来的,在清水里摆着尾巴,搅碎了云的影子。

澈儿再去时,正赶上山长和李老汉在闸边量水。山长的道袍沾了泥,却没像往常那样嫌脏,反而蹲在地上,用手指戳着水流:“这边再调宽半寸,田里的水就够了。”李老汉递给他个粗瓷碗,里面盛着新摘的黄瓜,“沾了文泉水的,甜着呢。”

山长咬了口黄瓜,汁水顺着嘴角往下流,他却笑得像个孩子:“以前总觉得文气是虚的,飘在云里雾里。现在才明白,能让百姓的饭碗盛满,这文气才落了地,成了真的。”

泉水在闸口分作两股,水声“叮咚”,像在对答。往山上流的那股,穿过青岚院的回廊,池边的学子们正临帖,笔尖蘸着清水,在青石板上写“民为邦本”,水迹干了再写,石板被磨得发亮;往山下流的那股,绕着田埂转圈,禾苗喝饱了水,穗子沉甸甸地低着头,风过处,沙沙的响,像在念诗。

有个晚归的学子说,月夜里听见泉水里有读书声,不是《论语》,也不是《诗经》,是在数“一亩田收多少麦,一畦菜结多少瓜”。他抬头看时,墨池里的月影碎成一片,像撒了把碎银,而田埂上的露水,正顺着禾叶往下滴,滴进土里,长出新的希望。

青岚院的门再也没关过。常有老农背着新米新面上山,放在书院门口,留张字条:“谢文泉润田”;学子们也常把抄好的农书送下山,教大家看节气、辨虫害。墨池里的水越来越清,终于能照见天上的飞鸟,也照见了——文脉从来不在故纸堆里,而在烟火人间的田垄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