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其他 > 重生后暴君他跪着求我活 > 第245章 假墨显贪字 伪钞晕罪书

重生后暴君他跪着求我活 第245章 假墨显贪字 伪钞晕罪书

作者:懒浮生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8-14 00:39:42 来源:小说旗

通汇钱庄的伙计今天第三次拒收银票了。绸缎庄掌柜捏着那张“百两”票面,指腹反复摩挲着票面的缠枝纹,明明和真票一模一样,可钱庄的掌柜只瞥了一眼,就冷笑:“又是这东西,油墨味都透着股邪气。”

恐慌像雨后的霉菌,在京城的街巷里疯长。三日前,西市的粮商发现收来的十张银票全是假的,票面的“通汇宝”字样看着端正,对着光却看不见真票该有的水印;两日前,布庄老板被伪钞骗走了三匹云锦,气得当场砸了柜台;最惨的是卖菜的王老汉,收了张伪钞当养老钱,回家后发现是废纸,夜里就上吊了,尸体被发现时,手里还攥着那张揉皱的假票。

刑部的卷宗堆到了澈儿案头,每张伪钞都用桑皮纸贴着,旁边注着“流通于东市”“出自城南钱庄”。他一张张翻看,指尖抚过票面的纹路,忽然停在王老汉那张伪钞上:“这油墨不对劲。”

殷照临凑过来,玄色袖摆扫过卷宗,带起一阵墨香。他用银簪刮了点墨,在指甲上搓了搓,碎屑泛着极细的光:“里面混了珍珠粉,所以看着比真票亮。还有股异香,像是龙脑和麝香,寻常印钞的油墨只用松烟,不会这么烈。”

澈儿想起宇文玄。那个银发如霜的商人虽在海运上折了翼,旧部却仍盘踞在各大钱庄。密探曾回报,宇文府近来采买了大量朱砂和硝石,当时只当是炼丹,如今想来,怕是用来调特殊油墨的。

“取太医院的‘显影水’。”澈儿的声音冷得像冰,“就是能让箭毒木的汁液显形的那种。”

内侍捧着青瓷碗进来,里面的水泛着浅蓝磷光,是用乌头根和醋调的。澈儿用银针蘸了水,轻轻点在伪钞的空白处。起初没动静,众人都屏住了呼吸,忽然,票面边缘泛起一圈暗红,像墨在宣纸上晕开,细细看去,竟是一个个芝麻大的“贪”字!

那些字排得极密,小得要眯起眼才看清,却个个狰狞。“是暗记!”刑部尚书失声惊呼,“造假者怕别人仿他的假钞,竟留了这等恶毒的标记!”

澈儿盯着那些浮出的“贪”字,指节捏得发白。窗外的石榴花红得像血,他忽然想起王老汉的尸体,手里的假票上,不知藏着多少个这样的字。

“传我的令。”他将伪钞拍在案上,“让各钱庄用显影水验票,发现带‘贪’字的,立刻收押持票人,顺藤摸瓜。”

三日后,线索指向了掌管内库印钞物料的小吏周显。这人平日里总揣着个玉坠,说是宇文玄送的,见了钱庄的人就眉开眼笑,如今玉坠不见了,人也躲进了宇文府。

金吾卫围宇文府时,周显正坐在地窖里数伪钞。印版是仿造的“通汇宝”原模,刻得几乎分毫不差;油墨调得浓稠,盛在铜盆里,泛着诡异的光。墙上的账本记着“三月初五,出伪钞百张,分润宇文先生六成”,墨迹还没干。

公审那天,刑场周围挤满了人。周显被押上来时,脸白得像纸,嘴里反复念叨:“是宇文先生逼我的……他说这是劫富济贫……”

澈儿没让他多说,命人抬来个半人高的铜盆,里面盛着显影水。“把所有伪钞都扔进去。”他的声音传遍刑场,“让大家看看,这些害人的东西,骨子里藏着什么。”

当一张张伪钞浸入水中,奇迹发生了——无数“贪”字从纸里浮出来,起初是暗红,渐渐晕成大片浊红,像血在水里扩散。那些字相互吞噬,最终将整盆水染成墨黑,散发着刺鼻的腥气。

“看见了吗?”澈儿指着铜盆,声音在寂静的刑场里格外清晰,“你们以为这是银票,其实是催命符!这些‘贪’字,刻在纸上,也刻在造假者的心上!今日,就让这些伪钞,变成他们的悔罪书!”

周显看着那盆黑水,忽然瘫倒在地,号啕大哭:“我错了!那卖菜老汉的命是我害的啊!”他的眼泪滴进水里,却冲不散那片黑。

宇文玄的府里,香雾缭绕中,他正对着铜镜绾发。银发在光下泛着冷辉,听着属下的回报:“……周显招了所有事,说您是主使。澈儿还把伪钞化成‘悔罪书’,百姓都说这是上天示警。”

宇文玄拿起支玉簪,簪头的凤凰眼珠是用鸽血红宝做的,却在去年商道受挫时磕裂了。“悔罪书?”他轻笑,指尖划过裂痕,“澈儿这手笔,倒越来越像他父亲。只是他忘了,墨能晕染,人心的贪,可没那么容易洗干净。”

伪钞案后,朝廷改了印钞的法子。油墨里加了紫苏汁,遇显影水会显出“忠”字;水印改用双层纸,中间夹着细棉线,像蚕丝织的网。百姓收账时,总会对着光照半天,有人还随身带点显影水,说:“这‘贪’字太毒,得防着。”

澈儿把那盆“悔罪书”的黑水倒进了农田,上面种了片向日葵。那年秋天,向日葵长得格外壮,花盘大得像车轮,籽实饱满,榨出的油带着股清冽的香。老农们说:“这是把‘贪’气化成了肥,滋养出的东西,才这么正。”

东宫的案头,真银票旁压着片向日葵叶。澈儿看着票面上温润的水印,忽然想起殷照临的话:“能让人信的,从来不是纸和墨,是心里的‘诚’。没了诚,再真的票也是假的;有了诚,再糙的字也是真的。”

风从窗缝钻进来,吹动票角,也吹动葵叶。叶影落在“通汇宝”三个字上,像给那“宝”字添了片心,暖得能焐热任何冰冷的算计。

246章:草甲淬晨露 柔韧御金锋

南方的梅雨缠缠绵绵下了四十天,边军的铁甲都生了锈。校场上,兵士举着锈迹斑斑的刀枪演练,甲胄碰撞发出“咯吱”的响,像要散架。军器监的奏折堆到了澈儿案头,墨迹都带着潮味:“铁甲易锈,需拨三百万两换新甲,否则恐难御敌。”

澈儿翻着前朝的《武备志》,泛黄的纸页上记着:“南疆有草,名‘韧如筋’,采晨露淬炼,可织为甲,轻且坚。”旁边有行小字批注,是殷照临的笔迹:“百越老匠人或有传此术者。”

三日后,澈儿带着两个侍卫,换上布衣,踏上了南下的路。南方的山林湿热得像蒸笼,藤蔓缠着树干,腐叶下的水洼泛着绿沫,踩上去“噗嗤”作响,像踩碎了什么东西。

找了半月,才在云雾缭绕的山谷里遇见老匠人。他赤着脚,裤脚卷到膝盖,小腿上爬着青苔似的老人斑,正蹲在溪边洗草。那草细长如绳,绿得发黑,表面泛着油光,像涂了层蜡。

“要织草甲?”老匠人抬起头,眼睛浑浊却亮,“这活苦,得看天吃饭。”

澈儿跟着他住进了山寮。寮子是用竹片搭的,屋顶盖着棕榈叶,夜里能听见雨打叶子的“沙沙”声。老匠人说,采草得在黎明前,那时草叶上的露最足,带着“天地清气”;编甲要在辰时,阳光刚照进谷,草里的水汽没散,最柔韧。

第一日采草,澈儿的手就被草叶割破了。那草看着软,边缘却像刀片,血珠滴在草上,立刻被吸了进去,草叶竟更绿了。“这草认血。”老匠人用草药给他包扎,“你对它诚,它才肯护你。”

编甲时,老匠人的手指翻飞得像蝴蝶。百根草缠成一股,像拧麻绳,却要每缠三寸就打个结,结是“万字结”,说是能锁住露水的气。编好的甲片挂在寮前的竹架上,晨露顺着草纹往下滴,“嗒嗒”落在石盆里,像在计时。

“要让露水慢慢渗进去。”老匠人摸着甲片,草已经变得硬挺,却仍带着韧性,“连晒七日太阳,再淋七日雨,这草甲才算成。”

第七日傍晚,山上下了场暴雨。草甲在雨里淋得透湿,却没变形,反而更亮了。老匠人取来把锈刀,对着甲片劈下去,“当”的一声,刀被弹开,甲片上只留下道浅痕。

“成了。”他笑起来,缺了颗牙,“露是天地清气,草是大地精魂,清气入精魂,柔能克刚。”

澈儿带着草甲回京,军器监的工匠们照着样子仿制。他们在草里掺了桐油,让它更防水;又在关键处加了细铁片,像给草甲加了骨头。校场试验那天,阳光正好。

兵士穿着草甲,轻便得像没穿,跑起来“沙沙”响。对面的兵士举着刀狠狠劈下,金铁交鸣声中,草甲被劈得凹了块,却没破,反将刀锋弹开半尺!

“好!”观礼的将士们爆发出欢呼。军器监监正激动得老泪纵横,摸着草甲的纹路,“这甲比铁甲轻一半,造价才十分之一!南方边军有救了!”

消息传到宇文玄耳中时,他正在看生铁价格的账册。最近铁矿涨价,他本想囤积居奇,这下草甲一出,铁矿怕是要滞销了。

“草甲?”他放下账册,银发垂在肩头,“用草挡刀?澈儿这是在赌命,还是真懂了‘柔能克刚’的道理?”属下递上杯茶,他却没喝,只是望着窗外——那里的石榴树去年遭了虫灾,枝干被蛀空,今年却从枯木里抽出了新枝,绿得格外精神。

草甲很快配发南方边军。兵士们穿惯了铁甲,乍穿草甲都觉得新鲜,说:“这甲能透气,跑起来都带风!”有次遇敌,箭射在草甲上,竟被弹了回去,草叶上只留个小眼,像被虫蛀了下。

澈儿去边军巡查时,见兵士们在晒草甲。甲片在阳光下泛着油光,草纹里还凝着露水,像撒了层碎银。一个年轻兵士说:“殿下,这甲认人呢,我穿了三个月,它跟我的身形都合了。”

老匠人后来收了十几个徒弟,都是边军里退下来的伤兵。他们在山谷里种满了“韧如筋”,草叶长得比人高,风过处,像一片绿色的浪。有人说,夜里能听见草叶“沙沙”响,像在说:“露养我,我护人,生生不息。”

澈儿的案头摆着片草甲的残片,是从战场上捡的,上面有个箭孔,却仍带着韧性。他常对着残片想,老匠人说的“诚”,或许就是这个理——你对天地诚,天地就会护你;你对百姓诚,百姓就会护你。这草甲,护的不只是兵士的身,更是民心的安。

247章:桑田盟血誓 枝裂渗赤诚

京郊的桑田刚栽上苗,嫩绿的叶子卷着边,像没睡醒的孩子。可桑农们却愁眉不展,手里的桑剪磨得发亮,却迟迟不肯下剪。

“官民合营?”一个老农蹲在田埂上,抽着旱烟,烟袋锅里的火星明明灭灭,“说是官府给桑苗,保价收蚕茧,可去年修塘堰,官府也说不征徭役,结果还不是抓了壮丁?”

旁边的人附和:“就是,那些豪强也盯着这片田呢,说是要‘代种’,其实就是想吞并,咱们可不能再上当了。”

澈儿站在桑田边,听着这些话,风卷着尘土,迷了眼。他推的“官民合营”本是好事:官府出桑苗、技术,保价收购;农户出劳力,收成三七分,民七官三,还免三年赋税。可地方豪强怕少了兼并的利,到处散播谣言,说官府要借机圈地,百姓们被唬得不敢应。

“得让他们信。”殷照临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他刚从江南巡查回来,玄衣上还沾着水汽,“口说无凭,得用他们信的法子。”

澈儿看着田埂上的桑苗,忽然有了主意。

三日后,桑田边搭起了高台。地方官、豪强代表、桑农们围在台下,老桑农手里的桑剪还带着露水,眼里的犹豫像没干的雾。

“这盟约,不是官府的一言堂。”澈儿走上台,风掀起他素色的袍角,露出腰间的匕首——是东方宸赐的,鞘上的龙纹被摩挲得光滑,“是官民共守的诺,口说无凭,天地为鉴。”

他拔出匕首,寒光闪过,在掌心划开一道血口。鲜血涌出来,滴在青石板上,像绽开的红梅。他弯腰,从台下的桑苗里选了株最壮的,枝干有拇指粗,表皮泛着青,刚抽的新芽裹着金边。

澈儿握紧桑枝,让掌心的血顺着枝干往下淌,暗红的血珠在翠绿的皮上滚,像串没穿线的珠子。“老丈,”他把匕首递给前排的老桑农,老人的手在抖,指关节上全是老茧,“您信官府,就把血也抹在这枝上。”

老桑农看着澈儿掌心的血,又看看自家地里刚栽的桑苗,忽然把牙一咬,拿过匕首往掌心划。血珠滴在桑枝上,与澈儿的血混在一起,顺着枝干往下渗。接着是里正、小吏、年轻的桑农……一个接一个,血珠串成线,把桑枝染得红透,连新抽的芽尖都沾了点红。

最后轮到豪强的代表,那人穿着锦袍,手里的帕子攥得死紧,脸色发白。台下的桑农们盯着他,有人往地上啐了口,土灰溅起来,沾在他的靴底。他终是没敢违,颤抖着划了手,血滴在桑枝上,却像凝住了,不肯往深处渗。

澈儿接过那株饱浸鲜血的桑枝,枝干被握得发烫。他走到桑田中央,那里早挖好了坑,土是新翻的,湿乎乎的冒着气。他举起桑枝,声音传遍田垄:“此血,是官府的承诺,也是百姓的托付!今日栽下这枝,若官府失信,桑枝枯;若百姓违诺,苗不长!”

话音落,他将桑枝狠狠插进坑里。“咔嚓”一声轻响,脆得像冰裂——桑枝竟从中间裂开道缝,刚渗进去的血顺着裂缝往外涌,滴在坑里的土上,瞬间被吸进去,留下个深色的印。

台下的人都愣住了。老桑农忽然“扑通”跪下,对着桑枝磕头,额头沾着土和草屑:“这是天意!枝裂渗血,是要这血往深里走,往根里渗!”

澈儿看着那道裂口里渗出的血,忽然笑了。他弯腰,抓起一把土,盖在桑枝根部,土粒沾在血上,成了暗红的泥。“这血,沃的不是一枝,是这万顷桑田。”他的声音混着风声,却字字清晰,“从今日起,官民共守此田,苗死,咱们一起补种;丝贱,官府按价收;有豪强敢捣乱,这裂开的桑枝,就是他的下场!”

桑农们爆发出欢呼,有人举起桑剪往地里插,喊着“栽苗去”;有人把带来的蚕种纸掏出来,小心翼翼地铺在桑叶上,说要让蚕儿也沾沾这血誓的气。刚才还犹豫的人,此刻都红着眼,往桑田里冲,脚踩在新翻的土上,发出“噗嗤”的响,像无数只手在捧住这刚立下的誓。

豪强代表站在人群外,看着那株裂枝,掌心的伤口忽然疼起来,血把帕子染透了,像块浸了水的红布。他悄悄退到田埂边,翻身上马,马蹄扬起的土落在桑苗上,很快被风吹散——他知道,这桑田,他们再也插不进手了。

三个月后,澈儿再去桑田,那株誓枝竟活了。裂开的缝里长出新的韧皮,把伤口包了起来,像只愈合的手。枝干比周围的桑苗粗了一圈,叶片绿得发黑,叶背的脉络清晰得能数清。老桑农说,这枝上的桑叶喂蚕,结出的茧比别处的沉,缫出的丝能多绕三圈线。

有人在誓枝周围围了圈石头,石头上刻着各户的名字。谁家的桑苗出了虫,就来这枝下烧炷香,说也奇怪,第二天虫就没了;谁家的蚕上了簇,也来拜一拜,茧子准能结得又白又大。

澈儿听着这些话,正赶上收蚕茧的日子。桑农们抬着筐子往官仓去,茧子白花花的,晃得人眼晕。他拿起一个茧,放在耳边摇了摇,里面有轻微的响动,像生命在呼吸。

“这血誓,终究是结了茧。”殷照临不知何时站在他身后,玄衣上沾了点桑汁,青得像新抽的芽。“百姓信的,从来不是血,是血里的诚。”

澈儿把茧放回筐里,看它滚到一堆茧子中间,白得耀眼。风穿过桑田,叶子沙沙响,像无数张嘴在说:“此血沃田,此心养蚕,岁岁年年,丝绵不断。”

那株裂枝后来长得极粗,要两人合抱才能围住。每年春天,别的桑枝刚发芽,它就先抽出满枝的绿,叶缝里漏下的阳光,落在地上像碎银,照得那道愈合的裂痕,像条藏在皮肉里的红绳,一头拴着官,一头拴着民,在风里轻轻晃,晃得桑田岁岁丰饶,晃得民心稳稳当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