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其他 > 重生后暴君他跪着求我活 > 第200章 火印收私窑,青焰锻国器

收私窑归官窑火印匠籍,青焰腾空:此火当煅天下器

龙窑的烟囱在暮色里泛着青灰,像支没蘸墨的笔。澈儿站在窑口前,靴底踩着被窑火烤得发烫的石板,空气里飘着松烟与瓷土混合的气息,呛得人鼻尖发酸。他手里捏着块残砖——从坍塌的北境烽燧捡来的,砖心全是蜂窝眼,是私窑偷工减料用的劣质耐火砖,“烧这砖的窑主,说给边关供砖的利润,不如走私贡瓷给敌国的三成。”

殷照临的指尖划过窑壁的裂纹,里面还嵌着半片碎瓷,是前朝官窑的“雨过天青”,釉色像洗过的夜空。“私窑把持矿脉三十年,”他声音里带着铁锈味,“好瓷土都拿去烧贡瓷换黄金,留给军器的尽是些矿渣。去年冬,北境三座烽燧塌了,不是因为风雪,是这劣质砖撑不住窑火。”

澈儿将残砖扔进旁边的废窑,“哐当”一声撞碎了。窑底积着层厚厚的瓷片,有片婴戏图瓷碗的残片,上面的孩童眉眼被磨得模糊,像在哭。“查过了,这片是城南王家窑的,”玄甲卫呈上账册,“王窑主把最好的工匠都派去烧走私瓷,留些老弱病残应付军器订单,还说‘反正死的是戍卒,又不是我儿子’。”

账册上的墨迹未干,“黄金百两”的字样刺得人眼疼。澈儿想起女红学堂的苏阿绣,她丈夫就是死在那座塌了的烽燧里,尸身被砖埋了三天才挖出来。“传旨,”他声音冷得像窑里的冰,“查封王家窑及所有涉事私窑,矿脉收归国有,走私所得充公,用来重建官窑。王窑主斩立决,家眷流放三千里,永世不得近窑场半步。”

抄窑那日,王家窑的烟囱还冒着烟,窑工们被捆在晒坯场,个个面黄肌瘦,手腕上留着铁链磨出的疤。有个老窑工叫陈老根,双手被瓷土浸得发白,“小的们想烧好砖,可窑主只给劣质料,谁不听话就往窑里推……”他从怀里掏出块贴身藏的瓷片,是片“天青”釉,“这是我爹当年在官窑烧的,说那时候的窑火,能把石头炼成玉。”

澈儿接过瓷片,釉面光滑得像婴儿的皮肤。“你们想回官窑吗?”他目光扫过晒坯场上的窑工,“朝廷要建‘天工官窑’,用最好的料,给足你们工钱,还能让儿子入匠作学堂学手艺。”

窑工们的眼睛亮了,像被窑火点燃的煤。陈老根“扑通”跪下,磕得头破血流,“若能再烧次好瓷,老奴这条命都给朝廷!”

重建官窑的消息传开,老匠人纷纷赶来。周瘸子的弟弟周木匠带着徒弟来修窑,说“这窑得建得比城墙还结实”;王铁山也来了,他把打造活字的铜料匀了些,“给窑工们打些新工具,别再用那些豁了口的旧家伙”。

最让人激动的是“火印匠籍”的新令。澈儿让人铸了批腰牌,青铜质地,正面刻着团青焰,背面是匠人姓名和专长,“凭这牌,你们不再是窑主的私产,是朝廷的工匠。做得好,能脱匠籍,能当官,儿子能读书,女儿能学绣。”

发牌那日,陈老根颤抖着接过腰牌,青焰的纹路烫得他手心发麻。“这……这是真的?”他把牌凑到嘴边,用牙咬了咬,铜腥味在舌尖散开,“是真的!我陈老根,总算不是牲口了!”

官窑开工前,要先祭窑。澈儿亲自挑了块上好的瓷土,揉成个小坯,在上面刻了个“公”字。陈老根把坯放进窑火,“这是‘镇窑石’,有它在,窑火就不会歪。”他往窑里添了把松柴,火苗“腾”地窜起来,映得每个人脸上都红堂堂的。

新官窑的烟囱比私窑的高了三丈,像根直插云霄的玉柱。开窑那日,澈儿站在窑前,看着陈老根把第一排耐火砖码进去,砖缝对齐得像用尺子量过。“这砖用的是西山的青石,混了糯米汁,”老匠人拍着胸脯,“烧三年都不会裂,比王窑主的黑心砖强百倍。”

匠作学堂就设在窑场旁,窗明几净。陈老根的儿子陈小树背着书包,手里还攥着块父亲给的青焰腰牌,“先生说,学好了算术,就能算出窑火的温度,烧出来的瓷就不会裂。”他把牌挂在书桌前,像挂了块护身符。

三个月后,第一窑军器砖出窑了。澈儿让人拿铁錾子去凿,“当”的一声,錾子弹了回来,砖面只留个白印。陈老根捧着砖哭了,“我爹要是能看见,肯定说‘这才是咱大靖的砖’。”

那日,官窑的青焰冲天而起,蓝盈盈的,像条腾云的龙。澈儿站在窑顶,看着火焰把半边天都染成了青色,热浪裹着松烟扑在脸上,暖得像母亲的手。殷照临递给他块刚出窑的青瓷片,釉色像雨后的天空,“这窑火,烧的不只是瓷,是人心。”

澈儿想起那些被查封的私窑,它们的烟囱已经塌了,被新栽的松树盖了过去。有个路过的老窑工说,夜里能听见松涛声,像以前的窑火在笑。“这火,”澈儿望着青焰,声音里带着劲,“要烧出边关的烽燧,烧出百姓的饭碗,烧出能传千年的瓷器。它不是谁家的私火,是咱大靖的天火,要煅尽天下的渣滓,炼出最好的器。”

陈老根在一旁听见了,往窑里添了把柴,“殿下说得对!这火啊,认人心,你对它真,它就给你真东西;你对它假,它就给你碎瓷片。”

澈儿知道,一座官窑烧不完所有的私心,却像在荒芜的窑场上种了棵梧桐树——树不高,却能引来金凤凰,让匠人的腰杆直起来,让窑火的温度正起来,让所有人明白,真正能传世的,从来不是走私的珍瓷,是藏在火印里的那份公心。那腾空的青焰,烧的是旧弊,炼的是新魂,总有一天,会把这天下,都煅成块经得起敲打、耐得住岁月的好器。

后来,新官窑的青焰成了京城的一景。有外邦使者来见,说“从未见过这样的窑火,干净得像玉”。陈小树长大了,成了最好的窑工,他烧的青瓷上,总刻着个小小的“公”字,说“这是殿下教的,窑火要公,人心要正”。

有次澈儿路过窑场,见陈老根在给新徒弟讲“镇窑石”的故事,手里捧着那块刻着“公”字的坯,已经被窑火烤得发亮。“记住了,”老人的声音像窑火一样暖,“这石在,窑就在;这字在,人心就在。”青焰在他们身后腾空而起,把影子拉得很长,像条通往远方的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