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其他 > 历史不是爽文 > 第15章 屠杀离百姓并不遥远

历史不是爽文 第15章 屠杀离百姓并不遥远

作者:减重60斤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8-14 00:37:35 来源:小说旗

如果说衣食住行,这些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因素直接导致老百姓生活艰难。那么看似不太可能,可政权更迭、动乱屠杀所导致的百姓死亡也并不遥远。

屠城不是历史的偶然,是权力常态下的“极端管理”。不少穿越小说把“屠城”当成历史上的极端偶发事件,写得像“千年一遇”,主角仿佛一旦穿越成功,只要避开战场、低调行事,就能稳妥过活。但实际上,在中国历史上的漫长朝代更替、边疆战乱、政权肃清中,“屠杀”——尤其是针对普通百姓的大规模屠杀,并不是稀奇事,而是国家暴力机器运转下的常规选项。

它可能来自征服战争、清洗敌对、官员泄愤、民族冲突,甚至仅仅是为了“杀鸡儆猴”。百姓不是无辜的见证者,而是最先、最容易被牺牲掉的对象。历史上,一个政权的恐惧与焦躁,往往首先反映在对百姓的血腥惩戒上。

所以别以为“只要不作妖,就能平安”,在真正的乱世和高压统治下,老百姓活着,靠的不是稳妥,而是运气。

战乱时代“屠一城”是兵家常事,不分敌我。汉、唐、宋、明、清的更替,无一例外都有大量城池在易手时遭遇屠城。

楚汉战争时期:项羽火烧咸阳,秦人死者无数;

三国乱世:曹操屠徐州,血流成河;

安史之乱:史思明夺邺城后屠杀居民十余万;

五代十国:每次政权更替都伴随“斩草除根”的城市清洗;

明末清初:张献忠屠四川,清军扬州十日、嘉定三屠。

这些记录不是虚构,而是大量史书记载和人口数据断层所印证的真实。而且被屠的往往是“拒守之地”“协敌之地”“反复之地”——这些标签根本不是百姓能左右的,可能只是因为城门没开得够快,结果满城血洗。

穿越成“战乱村民”的小说主角如果没有被屠一次,恐怕才是奇怪的事。

朝代初立,往往以“肃清地方”为名大开杀戒。政权初立最怕的是什么?不是敌国,而是“不稳”。为了确保政令畅通、地方归心,新朝最先打击的往往不是敌军,而是民间潜在异己和旧朝残余。

例如:

隋朝初年,杨坚以“削藩”之名诛杀多地贵族数万人;

明太祖朱元璋以“清吏治”为名诛杀大小功臣及其部属,连带地方支持者;

清军入关,大量地区以“反清复明”之名遭屠。

这一时期,即使你只是个老实种地的百姓,如果你:

曾给旧朝捐过军粮;

曾被旧官照顾过;

家中藏有不合新政的文书;

或只是住在“反叛地区”;

你都有可能被列入清理名单。“清君侧”从不只杀大臣,“清乡”才是屠杀的主战场。

流寇、义军、反贼,不分敌我皆可屠民。

流寇起义、地方反叛,在很多小说中都写得“爱民如子”,但历史上很多反叛武装在物资匮乏、军纪松散、政令不清的情况下,对百姓并不比正规军仁慈。

典型例子:

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三月不禁杀掠”;

李自成所部进入北方,“掳人、强婚、抢粮”成常态;

张献忠攻入成都,“杀男女百万,浮尸江水不流”;(这个数据不一定真,我持怀疑态度的,感觉清朝夸大了,肯定会有屠杀但是不可能像清朝说的那样)

太平军攻城多次以“借粮”之名屠民泄愤;

民**阀混战,地盘一变,百姓遭“反清算”。

这些起义者在宣传中往往“反官府、救百姓”,但真到了实际军政管理阶段,百姓不过是可以征用、可以拿来祭旗、甚至泄愤的“可耗资源”。打胜了,说是“夺回民心”;打输了,说是“百姓叛乱”,还是一通屠。

清朝初期的“屠汉”政策曾在扬州、嘉定等地造成严重人口损失,但这不是唯一的民族清洗案例:

五胡乱华时期,匈奴、羯、鲜卑大举屠城,汉人百姓死者无数;

南北朝交战时,汉与胡、北与南之间的仇杀持续百年;

元末红巾军攻掠元人聚居地,屠元民以报旧仇;

回乱期间,回民与汉人互屠十余年,西北地区血流漂杵;

清末义和团运动期间,亦有大规模对教民、传教士及“洋人附庸”的民众屠戮事件。

每一次民族冲突、宗教动乱,都会形成“身份标签化”,不是你做了什么,而是你“是什么”。只要被划为“敌对群体”,不分男女老幼,全城清洗只是时间问题。

中国古代长期实行“连坐制度”:一人犯法,全家、全族、甚至同村、同里、同郡受罚。明清时期更发展出“族诛”“里甲连坐”等变体。

例如:

明太祖设“告奸条例”,鼓励举报,若举报不实连坐三代;

清代“文字狱”案件,涉案者亲属皆流放,房产查抄;

某人逃税,全甲承责,数百人一夜之间家破人亡。

所以很多时候,一个人犯错,全村陪葬根本不稀奇。特别是在边疆、战时、造反高发地区,官军常常为了“肃清”,直接按甲按户斩首以立威。

穿越回去若住在村子里,一旦“谁家儿子走了匪路”,你哪怕跟他没来往,也可能在某天夜里被军队拉去挖坑,直接活埋。

政策失败也会变相“屠民”。有些屠杀不是刀枪下的直接屠戮,而是灾政、恶政、昏政间接造成的大量人口死亡,在统计学意义上同样是“屠民”。

例如:

明万历年间,“辽饷加派”,税役压垮北方百姓,无力还税者处杖、下狱、逃亡;

清乾隆后期,“丁银并征”,以人头收税,致大量弃儿弃女,“人口断层”严重;

清末“东南互保”,对“非保户”居民“按乱党处置”;

粮荒期间,仓库不发粮反征粮,饿死者数以百万计。

在这些体制性失败下,老百姓没有逃路,逃也死、留也死。没有人手持屠刀,却有千万把“制度之刀”割裂生机。

古代战事频繁,“报复性屠杀”极为常见,而且形式非常残酷:

杀男丁、辱妇女;

杀全家后挂首示众;

“掘祖坟而洒骨”以绝后;

“以人血涂鼓”“剖心献城”等仪式性残杀;

用俘虏练兵、处死不服百姓示警。

这些都不是传说,而是大量正史、笔记、地方志所记录的真实惨剧。主角穿越回去要真敢当街怼官、劫狱放人、煽动民众,根本轮不到“审讯”,当场腰斩或“凌迟三日”才是常规处理。

即便政权稳定了,往往也要清算所谓的“奸民”“反动分子”。如:

清初“文字狱”;

明初“胡惟庸党案”;

唐代“党项案”;

北宋“王安石新法后整肃旧党”;

甚至太平天国内部也大搞“东王西王整风”,屠戮自己人。

百姓若“说错一句话”“亲戚曾是乱党”“房东曾藏贼”,都有可能被视为余孽处理。

这些非战争时的“政治屠杀”,更诡异、更系统、更无法预测。

百姓不是远离屠刀的人,是最接近血腥的人。古代中国的百姓,并不是浪漫笔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牧歌生活者。他们是在暴政、乱世、灾荒、权谋、征服之间苦苦挣扎的最底层受难者。

他们的命运,从不由自己掌握——一纸官令、一句谗言、一场战败、一次改朝换代,就可能换来整个村子的消失。

所以,那些小说里穿越者“混在百姓中避祸、平安生活”的设定,更多是理想主义幻想。真正的历史,是无数无名者,在“无罪”中死去。

屠杀离百姓,从不遥远。穿越者若真去了那个时代,最要学的不是“权谋”,而是“如何活下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