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其他 > 历史不是爽文 > 第16章 想学起义推翻旧王朝,看看自己八字硬不硬

时势造英雄。很多人之所以走向起义的道路,不是因为觉得不公,而是绝大多数的农民活不下去。如果只是局部的压迫,是很难形成大面积的号召的。这也就是为什么王朝末期,全国各地的农民起义如雨后春笋般出来。当你幻想起义就可以颠覆王朝,先看看当下的时局是不是乱世,老百姓也不是傻子,但凡能够有口吃的,别人不会冒着诛九族的风险陪你起义。刘邦,朱元璋,教员都是时代下的产物。另外,也是最重要的是起义的钱从哪来,经济工作是支撑一项事业推进下去的基础,哪怕是起义,如果你没有足够的经济支撑,手底下人随时反叛。

影视剧和小说里,起义往往显得特别简单——一个小人物、几个老乡、几句义愤填膺的大话,就能在村头举起大旗,呼啸而起,号令一方。但这其实是对历史的误读。真正在古代揭竿而起的领袖,没有哪个是靠“嘴炮”和临时拼凑就干成大事的。

历史上的起义都是高度复杂的集体行动,它需要组织、资源、关系网、地理条件乃至时局配合,不是你有一腔热血、一身蛮力就能做到的。试想,哪有那么多乡民会冒着抄家灭族的风险跟着一个“凭空冒出来”的小人物去造反?古代社会比现代更讲究血缘、地缘、信任积累。主角喊破嗓子,也很难有人响应。

举个例子,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张角是医卜出身吗?没错,但他的成功并不是因为几句煽情口号,而是因为他几十年苦心经营太平道,积累了成千上万信众。那些信众靠的不是一时热血,而是宗教信仰和长期的组织灌输。这就是组织积累的力量。

你别看小说写得热闹,真要聚起一百人,能听令、能排兵布阵、能不私抢乱杀,这就是大本事了。组织一支像样的队伍,你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有明确首领,大家都认这个人的指挥;

有层级分工,谁是前锋、谁是后勤、谁是情报;

有纪律约束,不抢自家人,不扰乡民,不胡乱逃散;

有补给管理,粮食、兵器、医药都得有序调度。

这背后不是随便找几个兄弟拉起来的,而是要有组织框架。哪怕最初的小股土匪队,也得有个头领、有几个老手带新兵。

隋朝末年瓦岗军的例子就是如此。瓦岗军的兴起并不是单靠隋末饥民的“穷急起事”,而是靠当地瓦岗寨多年的积累、地头豪强(王世充、李密等人)自有的地盘和乡勇基础。李密投瓦岗寨的时候,人家早有成型的山寨体系,不是靠你几句煽情话就能搞出来的。

如果大家不相信,按照20人的规模,试着去组织一次家庭春游,看看有多少的意外?多少人不配合?这还是在今天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

起义领袖不是一个普通小农能随便当的。古代社会人情关系极重,一个人想号召起周边乡民造反,不仅要有威望,还要有“底子”。

什么叫“底子”?

在地方上要有信用,要么是乡中族长、要么是有功名、有善行的人;

要有宗族或会党背景,背后有一批人肯站出来帮你站台;

要有平日的积累,村里有难是你带头出力,荒年是你带头救济。

咱们看李自成、张献忠的故事。李自成早年在银川做驿卒,靠跑递积累了不少人脉;张献忠在矿区、盐场混迹多年,是矿工和盐商公认的“义气人”。他们起义,不是今天说干就干,而是长期在基层积累起了信任和人情。

小农个人,哪怕再有志气,若没有这种人脉网络,喊破喉咙也没人跟你造反。老百姓要吃饭、要保命,不会轻易跟一个“来历不明”的人冒险。

咱们换位想想:哪怕你真的聚起几百人,吃啥?住哪?靠义气能当饭吃吗?一支小小的队伍,一天没有粮草,看你多豪气也得散伙。

以明末为例,李自成起义时靠什么撑住?靠盐商、矿工集资靠山,靠抢得的官仓粮、地主粮,靠山寨屯粮。太平天国起事,起初靠桂北土匪、盐贩、会党老关系的接济,后来才有自建粮仓、兵工。

你穿越过去,没有钱粮储备,没有商贾支援,没有地盘屯粮,靠嘴皮子就想支撑一支队伍?兄弟,不出三日就得饿散。

古代起义成不成,地理条件是第一位的。山寨、丛林、丘陵、湖泊、洼地、荒野,这些地方才是起义军的安身之所。

从陈胜吴广的大泽乡,到黄巢的盐碱地、李自成的高原、张献忠的川中险地,再到太平军的金田、广西大山,哪个不是先找好窝点,再举旗起事?

有了根据地,官军围剿不易,队伍也能立稳脚跟。小说里写主角平原扎营,临时造反,官军就像木头人一样不动,纯属胡编。古代官军虽然**,但地方武装体系健全,平原起事、无险可守,几日就能被围歼。

你起义不只是要能打,还得知道官军的调动,地方豪强的态度,邻近寨子、村庄的状况。没有情报,你的队伍随时可能掉进陷阱。

历史上黄巢、李自成之所以能在初期转战千里,靠的就是地方盐商、会党、矿工、下层官吏的情报支持。反之,那些凭一腔热血造反的小股队伍,不是被告密,就是被官军包饺子、瞬间灭亡。

你穿越过去,不懂地方势力分布,不通语言土语,不识乡约保甲,不认识地方头面人物,就敢举旗?只怕头一天高呼“苍天已死”,第二天就被绑去县衙请赏。

不要以为地方豪强都是贪生怕死、见风使舵。地方豪强是地方秩序的守护者,本质上是朝廷在地方的半官方代理。你敢造反,第一个要对付的就是他们。

起义军要成气候,往往也是地方豪强或半豪强起事,如王世充、杜伏威、窦建德等,本身就有地方根基和武装力量。普通小农造反,地方豪强不但不会支持你,还会集结乡勇先把你干掉,以保全自己在朝廷眼中的忠诚形象。

小说里起义主角常常造反后,官府反应迟钝,仿佛官员都在睡大觉。但真实的古代地方治理,反应快得很。保甲连坐、牌军防线、乡勇乡兵,都是为了防造反、剿盗设计的体系。

一个村庄造反,邻村乡勇立刻集合,县衙火速上报州府调兵。东汉末年、唐末、宋末、明末,朝廷衰败时起义才有可乘之机。太平盛世时期,地方起义几乎都是初起就被镇压。

你空口号召造反,官府连日夜不休地调兵剿灭都嫌慢,哪来的时间让你做大?

起义军最怕的不是官军,而是自己散。就算你真聚起了一群人,如果没有军纪,没有组织,没有制度,分分钟自乱阵脚。饥饿、私抢、内讧、逃亡,这些才是小股起义军的死因。

历史上成功起义军如太平天国早期、张角黄巾起事,都有教义、军纪、组织,约束军队纪律,才能在初期站稳脚跟。靠“义气”维系的土匪队,自己先乱了阵脚,官军未到已自溃。

别把起义当儿戏。古代起义,是组织、资源、时局的产物,不是个人英雄能扛起来的浪漫事业。没有人脉积累、没有物资储备、没有地利根据、没有组织体系,你哪怕一身计谋,顶多做个山野草寇,很快被官军剿灭。

别被小说骗了,真要在历史中起义成大事,背后要有山一样厚的准备和时局配合。小农领袖想凭个人之力改天换地,几乎不可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