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其他 > 历史不是爽文 > 第14章 做谋士运筹帷幄有点想当然了

历史不是爽文 第14章 做谋士运筹帷幄有点想当然了

作者:减重60斤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8-14 00:37:35 来源:小说旗

为了突出一些主角的聪明才智,在小说中往往增加一些谋士、军师的设定,尤其在故事发展前期,会让主角依附于王侯将相,出谋划策,掌握朝堂风云。只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太低估古代的文臣官僚系统,也高估了自身的能力。权力中心真的凭借你那浅薄的知识就可以挤得进去吗?

很多人提到古代的“幕僚”,脑海中就浮现出那种运筹帷幄、妙计百出的军师形象,好像只要肚子里有几本书、嘴皮子够利索,就能被权贵看中,从此一步登天。但真实历史中,幕僚并不是那么轻易就能跻身权力核心的。

首先,幕僚的身份在社会等级中偏低,他们大多数是无品、无官的寒门士人,或者落魄士族子弟,受雇于大员或藩镇,类似现代的私人顾问。虽然也有少数幕僚靠才华上位,但绝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只能在幕中打工,属于被雇佣的“编外人员”,在体制内没有实际品级,没有铁饭碗。

幕僚本质上是“外帮”——给主公出谋划策,但说到底是“人家的家臣”。所谓的智谋,只是雇主看你有用的时候欣赏你,一旦没用了,随时踢掉,历史上被主公杀掉、弃用的幕僚数不胜数。

幕僚要的可不只是智谋。很多人误以为,只要聪明,读几本兵书史书就能当幕僚。但在古代,成为一个幕僚的第一道门槛就是背景。绝大部分幕僚,至少要有读书人的身份,哪怕没考中进士或秀才,也得是“士”这一阶层的人。

为什么?因为士人身份本身就是一种社会资源。主公请幕僚,第一看家世出身,第二看学问和名声。一个籍籍无名的“草根”,即便写得出惊天妙策,没有人会用。幕僚是给主公长脸、体现主公文化品位的存在,出身太低的反而“掉价”。

再说,幕僚是内事谋士,很多时候涉及机密、家事、人情往来,主公请幕僚,不是随便街头找个聪明人,而是要找可靠、有门第、有口碑的士人。

幕僚与主公是雇佣,更是主仆。幕僚虽然能接近权力核心,但永远处在主公的阴影下。你再有谋略,也只是为人所用。主公若看你不顺眼,说翻脸就翻脸。

唐宋时期很多藩镇和节度使身边都有大批幕僚,但幕僚们的命运往往和雇主捆绑在一起。雇主倒台,幕僚很难独善其身。比如唐朝后期的藩镇幕僚,不少人随着主公被诛杀或流放。更别说不少幕僚因卷入内斗被猜忌、被诛杀。

此外,幕僚的升迁通道极窄。除非遇到极特殊的政治机会(比如主公拥兵自立、幕僚随之称臣受封),大部分幕僚终身只是幕僚,哪怕立下汗马功劳,也未必能正式入品。

古代官僚系统是个稳固的等级体系,并不是智谋横溢就能逆袭上位的场所。幕僚如果没有扎实的科举出身或者门阀背景,即使能在小范围内立功,能影响的也只是局部决策,很难通过“献一计”“定一策”飞黄腾达。

更何况,文官系统讲的是资历、履历、家世、派系背景,智谋只是锦上添花。明朝的张居正、清朝的张廷玉,这些宰辅级人物哪个不是多年磨练、攀爬、折冲于各种派系之间,最后才站稳脚跟的?真有那么简单,靠几句“穿越语录”能收服天下权贵,历史上也不至于寒门逆袭那么难。

幕僚表面风光,但实际是高风险职业。幕僚的谋略如果成了,功劳归主公;如果败了,罪名很可能加在谋士身上。历史上多少幕僚落得悲惨结局,都是因政治风向一变,主公把怒火发泄到谋士身上。

例如三国时的杨修,曹操起初器重他,后来因杨修多嘴自作聪明而被杀。再比如晚唐的郑畋,作为地方藩镇幕僚多次献计,但一旦局势恶化,立刻被弃用。幕僚不仅要防主公猜忌,还要防同僚中伤,防外部敌视。人生路路险,飞黄腾达只是美好幻想,实际更多的是刀口舔血的日子。

有人觉得,幕僚给权贵出谋划策,肯定收入丰厚。实际上,不同时代不同主公差别很大。能做到高薪厚禄的幕僚凤毛麟角,大部分幕僚不过是糊口谋生。

比如唐代藩镇幕僚,大多只是吃俸食、住在幕府,待遇不如正式官员稳定。宋代地方大员的幕僚,也多是短期雇佣,随时可以解雇。主公若兵败,幕僚立刻失业,甚至会成为追责对象。幕僚收入虽有,但风险和不确定性远超稳定的体制内官员。

很多幕僚实际上也在打“关系牌”,希望借助主公人脉,获得科举推荐、仕途机会。但能成功借力的人极少,失败的倒一大片。

穿越文中,幕僚靠智谋一路开挂。但真实历史中,幕僚若不懂察言观色、不得势主公欢心,哪怕智谋盖世也难有好下场。

历史上很多被称为“社稷之臣”的幕僚,首先是因性格谨慎、能揣摩上意,才能长期被用。单靠智谋,不懂人情世故的幕僚往往活不长久。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很多时候主公更看重幕僚是否听话、是否忠心,而不只是谋略高低。

比如东汉末年的贾诩,他能在乱世中多次自保、善终,不只是谋略高超,更因处事低调、谨慎小心。反之,杨修这类人,智谋虽高,却因锋芒太露、性格张扬,最终身死。

很多穿越故事中,穿越者做幕僚,好像靠一己之力就能左右主公,影响天下。但真实历史中,幕僚的影响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派系支持。

幕僚之所以能成事,往往是背后有士族集团、门阀派系、同乡网络等资源。没有这些支持,仅靠个人能力和口才,往往寸步难行。主公也很少真把国策、重权交给无背景的孤胆谋士,那是对自己安全的威胁。

这也是为什么历史上着名幕僚多半出自名门,如诸葛亮本是琅琊阳都人,家世显赫,只因中原战乱才寄居隆中;范仲淹、欧阳修等人,即便年轻时贫寒,也都有士族渊源、同乡网络支持。

有读者会说:历史上不是也有幕僚逆袭的例子吗?比如三国的荀彧、东晋的谢安、唐朝的李德裕?但这些人的逆袭并不是靠单纯智谋,而是背景、机遇、资历、派系综合作用的结果。

荀彧本是颍川士族,谢安出自东晋名门谢氏,李德裕乃门阀之后。哪怕是所谓“逆袭”的幕僚,背后都有坚实的社会关系网作为支撑。真正孤身一人、无门无派、凭几句“妙计”翻身的幕僚,历史上几乎没有。

而那些试图走捷径的幕僚,往往结局惨烈。越是靠近权力中枢的幕僚,越是需要时刻担心被算计、被清除。所谓逆袭,不过是走上了另一条更危险的钢丝绳。

现实中,幕僚是权力的附属品,而不是权力的缔造者。他们的地位、财富、命运都紧紧绑在主公的喜怒哀乐和政治风向上。穿越文中那种靠嘴皮子和书本知识改写历史、掌控乾坤的幕僚神话,不过是现代人对权谋的浪漫想象。

古代社会是一个关系网交织、门阀盘根错节的体系,任何一个谋士,哪怕才高八斗,也必须依附在这个体系之内。

所以,如果真穿越到古代,想靠幕僚身份逆袭翻身,那可真是“险如登天”,一不小心,连命都可能搭进去。与其幻想智谋开挂,不如先琢磨如何在这个权力丛林中稳住自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