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其他 > 历史不是爽文 > 历史不要厚此薄彼,更没有必要一较高下

历史不是爽文 历史不要厚此薄彼,更没有必要一较高下

作者:减重60斤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8-14 00:37:35 来源:小说旗

(今天有个读者让我考虑写一下,目前在一些穿越文中存在的厚此薄彼的现象,我就简单写一下,其实这也是现在抖音评论、网文小说中常见的现象)

很多小说作者为了突出自己喜欢的王侯将相,往往大肆笔墨,极力推崇,反而对其他的人物,有种天然的偏见,甚至刻意去贬低。这就有点情绪化,也容易引起许多读者之间的争执。

事实上,任何时代的王侯将相能够成功,除了幸运之外,既有各自时代的客观条件,也有他们本身的能力。他们所做的事情,无所谓对与错、是与非,只是对于他们当时当下最好的选择。

秦始皇一统六国,建立华夏二千多年的政治基础;汉武帝雄才伟略,让“汉”字成为一个民族的骄傲;唐太宗万国来朝,让贞观之治、盛唐之名,响彻亚洲,流传后世。他们都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推动者,没有必要对立起来。

我们遗憾他们没有在一个时代,分出高下。我们也要幸运他们能够在每一个时代引领中国。这些人都是华夏二千多年来不可磨灭的贡献者。理性看待每个历史阶段,客观评价每位王侯将相,这是作者应有的尊重,既是尊重历史,也是尊重读者。

在看历史的过程中,许多人会不自觉地陷入一种思维误区:非得把两个或多个历史人物拉出来比一比,分个胜负,搞个排行榜,然后情绪上附加各种“谁才是千古一帝”“谁才最可惜”“谁才配拥有盛世”的判断。

这种思维方式说白了就是把历史当综艺节目看。谁场面大、出镜多、剧本牛,就给谁喝彩,谁不合胃口就直接打入冷宫,贬到尘埃。

可历史不是竞技场,不是投票选帝王的真人秀。它是一个连续、复杂、多变量互动的社会发展过程。王侯将相们所做的每一个决策、每一次征战、每一条法令,都不是孤立发生的,而是在特定环境、时代背景、资源条件下的理性选择。他们的成功不只是“厉害”,而是“适配”。

从这个角度看问题,就不会陷入简单粗暴的“谁更强”争论中了。

每一个王者的背后,都有一整个时代的推力。很多小说、影视剧为了塑造人物,喜欢把某位皇帝写得无所不能,似乎只要他一上位,其他人都成了陪衬。但真实历史并不是这样。一个时代的成就,从来都不只是一个人的功劳,而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组合结果。

秦始皇的成功背后,是商鞅变法百年酝酿出的法治基础,是战国末期各国疲敝、齐楚不振、六国互相掣肘的国际格局,是李斯、王翦、蒙恬等一大批杰出人才的合力推动。他不是“一个人统一天下”,而是“一个系统终结战国”。

汉武帝纵横捭阖,开疆拓土,但如果没有他之前文景之治打下的经济、人口、财政基础,单靠“雄心壮志”,他恐怕也打不出大汉帝国的气派。

所以,抬高某个人的时候,也要看清他背后的“地板”:不是他一个人站得高,而是他脚下垫得厚。

我们都喜欢有个性、有故事、有气势的人物,所以像项羽、刘备、朱元璋、李世民这类“出场自带戏剧性”的角色特别容易被神化。而对某些性格平实、路线务实的人物,则容易觉得“无趣”“不够精彩”。

但历史的价值,并不在于谁更“好看”,而是谁“更有效”。

司马懿虽然在小说里被黑成阴险老狗,但在真实历史中,他是稳定三国政局、延续曹魏命脉的重要角色。赵匡胤没有刘邦那种草莽传奇,也没有唐太宗那样的军神气质,但他用“杯酒释兵权”稳住了最混乱的五代政局,奠定宋朝三百年基石。

你喜欢谁,那是个人口味;但“谁对中国更重要”,这是另一个问题。

不要因为情感倾向就对历史人物厚此薄彼。历史评价要的是理性,不是“粉圈思维”。

王侯将相之间,并不存在“天然对立”。很多人在评论历史人物时,会下意识站队,比如“支持李世民就必须踩刘邦”“喜欢汉武帝就得贬曹操”,仿佛这些人之间有着某种天生的对立面,不死不休。

但他们根本不是竞争者,连时代都不一样,更没有直接利害关系。是我们后人把他们放在一张比较表上,强行排列组合,然后搞“擂台赛”,才让他们“打起来了”。

李世民并不会对刘邦说“你不如我”,汉武帝也不会从陵墓里爬出来跟朱元璋较个高低。他们在自己的时代各有成就,也各有不足。你非要比个谁“更帝王”,其实是在用今人的主观看法,对古人做不公的再评判。

把每位王侯将相放回到他们自己时代的语境里,才能看清他们的真正价值。

缺点不是“黑点”,优点不是“神迹”。

在极端的“喜欢”与“讨厌”之间,我们常常忘了最重要的一点:人无完人。

秦始皇统六国、废分封、设郡县,为华夏两千多年的政权治理奠定基础;但他也有为政过苛,劳民伤财的“暴君”形象,

朱元璋杀功臣、禁言论,是铁血统治的典范;但他也在一个残破乱世中建立起坚实的财政制度、土地清查、赋役制度,给百姓喘息之机。

哪怕以仁贤之名,成为往后世代帝王楷模的唐太宗李世民,晚年也有追求长生、废立太子昏聩的一面。

任何一个人,放在千年历史的长河中看,都不是一张完美的履历表。他们有失误、有遗憾、有灰色地带。但正是这些复杂,让他们成为真实的人,不是漫画人物。

不要因为一点失误就全盘否定,也不要因几个成就就盲目封神。厚此薄彼,最大的错误是看不到“完整的人”。

有些读者评价人物,全靠“是否有爽点”“是否出场带光环”。

他们喜欢“草根逆袭”“背水一战”“三顾茅庐”“虎躯一震”,喜欢传奇、不喜欢平凡。但历史不靠“剧本张力”来衡量谁伟大。真正的治国之道,往往枯燥、沉闷、繁琐、无聊。

比如北宋的范仲淹,不靠征战,不靠宫斗,而是一篇《岳阳楼记》背后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整套“庆历新政”的制度构想。这些东西没有“剧情”,但比一百场打打杀杀的桥段更难执行、更影响深远。

同样,唐玄宗的“开元盛世”不是靠他一个人拍板做大事,而是靠姚崇、宋璟、张说、李林甫几十年磨出来的朝纲稳定。

剧本好,不等于功绩大。成功不是故事里的热血,而是现实中的细活。

每个朝代的限制,决定了皇帝的选项。

我们评价历史人物时,常常“拿今天的望远镜,看古人的道路”,然后批评“你怎么不改革?”“你怎么不引进市场经济?”“你怎么不开民智?”

可他们不是今天的领导者,他们的制度、文化、科技、人口、认知都局限在那个时代。

比如秦朝的暴政并不是秦始皇一个人拍脑袋决定的,而是当时国家机器还处于“中央集权 军功制度”的早期形态,他只能通过严刑峻法来稳定政权。你让他搞“宽政仁治”,六国贵族反扑,民众揭竿而起也是有可能的。

再比如嘉靖皇帝虽然“二十年不上朝”,但明代的内阁体制、本身就允许皇帝“遥控政务”,他不朝会不等于国家不运转。

当代人的价值观,不适用于千年前的政治逻辑。你拿今天的尺子去量历史人物,不是理性,是傲慢。

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这个皇帝如果早点出生,会比另一个更强。”但这完全是错位的比较。

历史的发展是连续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需要和矛盾。你不能把打天下的人和治天下的人比,也不能拿守成之君和开创之主放在一个标准上。

刘邦打下江山,是战略眼光与用人能力的结合;汉文帝守江山,是极致克制与民本思维的实践;唐太宗鼎盛大唐,是战功 制度创新的双重路径。

他们各自在不同阶段做了最合适的选择。历史不是赛跑,而是一场接力。把所有人放在一个跑道上比速度,是对历史本身的误解。

厚此薄彼,是情绪,不是历史认知。

说到底,对历史人物厚此薄彼,归根结底是一种情绪性评判。可能是因为一本小说、一部电视剧、一个网络传说,改变了你对某个帝王或人物的感情。

但情绪不是判断标准。历史不该为情绪让位。

我们尊重项羽的悲壮,也要理解刘邦的忍耐;我们感慨魏武的雄才,也不能否定司马氏的蛰伏;我们敬佩朱元璋的壮阔,也不能忽略嘉靖的缜密。

感情归感情,判断归判断。你可以偏爱,但不能扭曲。历史既已发生,它不为情绪改写,也不为好恶而转向。

尊重历史,就是要尊重每一个推动它向前的人。帝王、宰辅、将军、士子,无论他们名字如今多么陌生或耀眼,他们都在各自的舞台上承担了历史的责任。

客观看待,不美化、不丑化、不选边站,是研究历史的基本素养。你越理解这些人复杂的一生,越会意识到:没有人是“完全对”,也没有人是“完全错”;没有一个王朝是“注定成功”,也没有一场变革是“必然失败”。

历史不需要我们评判“谁配做英雄”,它只需要我们诚实面对“他们到底做了什么”。

厚此薄彼,不过是浅见。理解与尊重,才是对历史最深刻的回礼。

厚此薄彼,是一种对历史的简化、对人物的扁平化。你看到的不是历史的全貌,而是自我情绪的投影。历史已经成为事实,它需要的是我们平和的理解,而不是激情的站队。

毕竟,尊重历史人物,不是因为他们无懈可击,而是因为他们真实而复杂——如同每一个你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