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其他 > 历史不是爽文 > 第2章 江湖在朝廷面前就是一帮流寇,仅此而已

教员当年在做评水浒传的时候说过一句话:“水浒传这本书好就好在宋江招安”。年轻的时候觉得是一帮侠义恩仇的梁山好汉,后来才发现这里面的每一个人无论主动还是被动,几乎都有人命在手。

我曾经想过一个问题,几千人的小山坡,他们打着替天行道的名义——行侠仗义。可这些人整天大鱼大肉,他们的钱粮从哪里来,他们不从事生产,不从事贸易,总不可能凭空出现。

古代粮食的供给无非就是两种方式。第一种自主生产。第二种烧杀掠夺。所以,梁山这帮人能这样生活的唯一解释就是去劫掠百姓。所谓的江湖道义,只是给抢劫正当化了。他们以为自己在百姓眼里是“英雄”,实际上,在百姓眼里,他们是一帮无视法纪的“流寇”。在朝廷眼里,是一小搓犯罪分子。

宋江毕竟是在体制内混过的人,和纯正的土匪还是有区别的,他明白妄想靠着这几千非正规军队去对抗朝廷,简直就是痴人说梦,招安是对大家都好的选择。实际上,把梁山泊围上几个月,不用朝廷去打,他们内部就会因为吃饭问题打起来。江湖从来就没有对古代的朝廷构成过威胁,更不可能像小说中江湖绑架朝廷。

江湖这个词听起来浪漫又自由,什么“快意恩仇”“行侠仗义”,但在真实的古代中国,它的同义词叫做“非官武力组织”——简单说就是朝廷眼中的“非法武装团体”。中国古代政权极为强调“兵权归公”,暴力工具必须牢牢控制在官府体系内,哪怕是驿卒、乡兵、捕快、护院,也必须有身份、有编制、有上级核准。

而江湖上所谓的门派、镖局、帮会,在国家法典中一律视为非法结社,尤其在乱世中更被默认为潜在造反势力。哪怕你只是开武馆、练把式,不经备案,私设门徒,就可能以“聚众习武、意图不轨”被查封、抓捕、甚至灭门。国家的第一要义,是压制一切脱离其控制的暴力可能。江湖要么归顺、要么镇压,没有第三条路。

所谓江湖门派,规模永远是个位数。很多人幻想“武林盟主”指挥万千侠士、各大门派山头林立,其实根本不存在那种规模化、正规化的武林体系。真实的古代中国,民间自发武装的组织规模极小,大多是以宗族、村社、地域或亲友为基础的小团体,有的顶多几十人,强一点的能凑齐一百个青壮就不错了。

而那些真正能成“地方一霸”的所谓“帮会”,要么早已变成土匪,要么依附豪强当作私兵,要么干脆投靠官府“转正”成为义勇军、保甲队。他们不是独立江湖,更像是在体制边缘讨口饭吃的次级武力工具。所谓“天下第一大帮”,最多也就一个乡镇的地头蛇而已。

冷兵器时代,个人武艺确实有用,但不要高估它的极限。一个人练十年武艺,不如三十个衙役抱团抓你。真正的战斗不是一对一的擂台比拼,而是人海围捕、武装包围。而朝廷有的是资源配备正规军械、布控人手、情报侦缉、联动围剿。

更重要的是,江湖之人很难拥有长期训练、统一号令、战阵配合这三项最关键的军事素质,他们的格斗能力不具备系统性,尤其面对正规军队的集体攻防时,根本没有还手之力。你可以单挑赢三五人,但当几十个弓弩手一齐上,你连还击的机会都没有。

没有律法支持,江湖永远处在刀口之下。朝廷之所以允许“保镖”“镖局”存在,是在明确其注册、受监管、服差遣的前提下。而一旦其人手过多、行动不报、使用武器、调动资源,立即归入“盗匪”范畴。清代的《大清律例》中明确规定:非官办之兵械贮藏、武装聚集、私斗械斗,一律重罚甚至斩首。唐宋元明清无不如此。

所谓“行侠仗义”,在法律面前毫无豁免权。就算你劫富济贫,那也是“劫”;你救人报仇,那也是“擅杀”;你越过官府私设审判,那就是“私刑”。江湖人身上的浪漫,仅存在于故事里,在法理中,他们始终是危险分子、法律盲区、随时清算的对象。

情报、钱粮、后勤——江湖根本撑不起长线斗争。维持武力,不只是靠一腔热血。军队能打仗,是因为有财政、有后勤、有粮草、有训练、有制度。而江湖人既没封地,也没税收,活动成本全靠灰色地带维生。一场长途押镖,路上要打点关卡、支付过路、修整人马、雇佣人手,其成本极高。如果长期对抗朝廷,这笔账根本撑不住。

更别说情报能力。朝廷有驿站、间道、文书、密探、地方衙门的联动网络,江湖之人靠的则是传言、口口相传、小道消息。你若要与朝廷对抗,连朝廷准备围捕你都不知道,只能被动挨打,毫无战略优势。更现实的是,大多数江湖人连基本识字都困难,政令通报看不懂,地图也不会画。

官府收编才是江湖的出路,否则只能等死。古代很多镖局、山寨、帮会最后不是被消灭,就是被收编。清朝设有“绿营义勇”,明朝有“土兵”,汉代更早有“义民兵”,都是通过赐号、授职、安置,来吸收“江湖人”进入体制。这不是善意收留,而是“服软投诚”,从流寇转正的唯一办法。

没有朝廷背景的江湖人,在一有风吹草动时就会被搜捕。哪怕你再忠义,再武功高强,只要你脱离了地方宗族、州府备案、赋税登记,那你就是“黑户”与“可疑人员”,一个举报就能引来缉捕文书,一支巡捕就能正当出手。逃亡,不是自由,是被体制放逐。

地方豪强才是掌握“江湖”的真正主体。那些能在一地呼风唤雨的“江湖大哥”,往往不是靠拳头打出来的,而是背后有地主、族长、地方官支持。他们可能名义上是镖局,实际上是地主雇佣的私兵;也可能披着武馆的皮,实则维护地方秩序的“准义警”。他们靠武力维稳、打击竞争对手、执行族规,是半官半匪的模糊存在。

这种“江湖”,不是游离体制,而是体制的灰色外包部分。他们既不挑战官府,也不挑战制度,而是维持本地的非正式权力秩序。一旦与州府或巡抚闹翻,结局不是打出天下,而是被一道密旨剿灭。江湖之中,真正的权力逻辑从不是拳头,而是“谁罩你”。

侠义精神是文学叙事,不是社会主流。古代并非没有侠士,但他们是极小极小的社会边缘人,无法改变世界,只能改变个人。历史上的所谓“义士”“刺客”,不是高人,而是亡命徒。荆轲刺秦王失败,他的族人也被灭门;聂政复仇之后自刎;专诸成功刺杀吴王僚,照样身首异处。这些人不是活在江湖,而是被体制吞噬的献祭者。

而大多数“江湖人”——如果真有——活着就很难。朝廷不养他们,百姓不信任他们,宗族也疏远他们。他们无宗无源、无主无靠,活得谨小慎微,死得悄无声息。真正的侠义从不是一种行业,而是一种牺牲。

朝廷镇压江湖,动用的是一国机器。历史上只要江湖势力聚众闹事,朝廷往往以“剿匪”之名,全力出动。一支地方军队即可调动几千人马,配备器械、粮秣、医官、兵械库。还可以下令封锁交通、断绝水粮、悬赏举报、层层追剿。江湖帮派只能靠熟地游走,无法逃出一个州府的围堵。

而当中央出手时,更是摧枯拉朽。明代曾有“东南剿寇”,清代有“三省围剿”,不计成本就是为了消灭一个“私设武装”。即便你“只是练武传艺”,只要“势力成团”,就会被视作“潜在威胁”。江湖人在朝廷眼里,是问题;一旦聚众,就是敌人。

江湖就是流寇的文艺包装,不可美化。历史上所谓的江湖,其实就是“流动武装人口”,换个词就是“流寇”。他们不拥有土地、不纳赋税、不在籍贯册中,靠武力吃饭、靠暴力维生,不是体制中的人。无论是绿林、山寨、义军、快活林,说得好听是“自由之地”,说得直白点,就是一帮没有出路的“黑户亡命者”。

这种状态注定是短命的,不是被剿,就是被招安;不是互斗,就是被围歼。你不能靠一群人天天练拳舞刀就支撑一套武力体系;你更不能靠几句豪言壮语就赢得一个时代的认同。江湖如果不归顺朝廷,那它就不是“侠”,只是“寇”。

“江湖”从来不是独立存在的世界,它既无资源,也无秩序,更无未来。它只是古代国家统治体系的阴影,是权力未能完全覆盖之处滋生的灰色地带。而这片地带,从来都在被清理、被剿灭、被规训的进程中挣扎求生。那些将江湖浪漫化、英雄化、正义化的文本,不过是对历史暴力本质的一次次回避和粉饰。真正的历史,不是侠骨柔情,而是铁律冷酷。江湖人若不归顺体制,就只能在体制的猎杀中消失。仅此而已。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