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其他 > 历史不是爽文 > 第1章 古代不是风花雪月、封侯拜相,而是民生疾苦、饿殍遍野

我其实一直不太喜欢所谓的历史剧,穿越剧,还有一些小说。这可能和我前几年的思想转变有关。历史不应该是王侯将相的历史。所有的史书和影视作品,永远都是那一套,写的是皇家事,记的是权贵名。这种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的失真,让大家误以为古代是浪漫的。

他们以为只要穿越到古代就可以依靠着现代人思维去封侯拜相,去弥补在现实生活的遗憾。这就造成了对历史现实的极大扭曲,你随手翻的史书一页,就是成千上万人的死亡,但是史书上,只是“民,饥,死”等寥寥几个字。影视剧拍摄的古代富丽堂皇与老百姓毫无关系,把视角转向那些寂寂无名者,你会看到隐藏在王侯将相下的累累白骨,他们才是历史的真实。

最让我觉得可气的是,很多穿越作品,他们笔下,口口声声以“人人平等”自居的主角,为什么最后反而凌驾到所有百姓之上。哪怕抛开所有的客观因素,当你以上帝视角给主角开挂的时候,为什么最后的结局是主角在人民头上,而人民还是人民,人民的生活还是人民的生活,人民的痛苦还是人民的痛苦,那些主角没有想过去改变制度,没有想过去革新技术,更没有想过去还权于民。他们只是利用时代的差异,满足自己的私欲罢了。因为从一开始,你所谓的“人人平等”就不成立,人民和你之间从没有发生过阶级的改变。

所以,别再给你笔下的主角打着“人人平等”的旗号了,因为我从没有看过你笔下的主角真的和人民平等。

古代中国的主旋律,从来不是英雄气短、红袖添香,而是“今天能吃饱吗”。几乎所有朝代在它们的大部分时间里,百姓的生活状态都高度依赖天灾**的容忍程度。一场雨迟来,一次蝗虫成灾,一次赋税加重,便可能意味着一个县的老百姓要开始煮草根树皮,甚至喝人血求生。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极度依赖天气,产量低、储备差、运输能力弱,使得基本生活需求随时可能崩塌。

而穿越文中“家道中落,一朝翻身”的操作,在真实历史语境中往往是不存在的。古人最害怕的不是敌军入侵,而是“无粮可种,无米下锅”。有读书人的地方,有诗词歌赋;但更大多数地方,只有被压迫、被征收、被逼着逃荒的沉默农夫。

每当有人试图把古代描写得如画中山水时,往往忽视了一个硬核事实:人太多,资源太少。中国自秦汉以来,土地的垦殖率早已饱和,新增耕地主要靠战争和迁徙,而不是技术发展。明清时期,随着人口突破一亿、两亿甚至三亿,资源的紧绷程度越来越接近爆线。

百姓不是不勤劳,而是系统性地吃不上饭。即使在所谓“盛世”如康乾之治,底层百姓也多是吃粗粮、穿麻布,家中子女幼殇率极高。一家六口,能活到成年三人就算幸运。人口与土地的矛盾,不是今天的人口密度,而是以“命”换“活”,没有社保、没有医疗、没有保障的彻底脆弱。

赋税与徭役是压垮百姓的铁山。古代王朝的财政结构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公共预算”,而是“索取体制”。赋税不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而是王朝的统治代价由百姓支付。无论是修长城、凿运河,还是宫殿营建、朝贡礼仪,其成本几乎都直接加到农民身上,形式是粮食、布匹、铜钱、人丁、劳役。

历朝历代尝试轻徭薄赋者寥寥,真正成功的也只有寥寥数人,比如文景之治或贞观初年,但很快便被后续的军事或奢靡支出吞噬。在这样的体制下,所谓“衣食无忧”的小康之家不过是皇权吸血网中的漏网之鱼,更多的民户是负债累累、逃亡在外。

流民与饥荒是王朝的周期病。几乎每一个王朝衰败前,都爆发大规模的流民潮。这些流民并非反贼起义之初的组织者,而是因年年灾害、岁岁催租而被迫离开家园的普通百姓。他们是那种在老家连树皮都吃不到的人,是卖儿卖女都保不住田地的人,是在官府账册上已经“脱籍失户”的“人间蒸发者”。

而穿越文中“招募流民、开荒拓地”的操作看似英明,其实高难度得离谱:流民没有工具、没有牛马、没有种子、没有储粮,身心俱疲,只求能苟活一日。而朝廷对这些流民往往第一反应是“围剿”“遣返”“编户”,因为他们动摇税基、威胁秩序、滋生盗匪。

社会分层极度僵化,不是努力就能翻身。“寒门再无贵子”,不仅是唐之后的事实,更是几乎所有朝代的普遍规律。科举并非全民开放的机会场,而是少数读书人之间的竞争游戏。识字者不足一成,真正能走仕途者往往有家族资源的支持——私塾、笔墨纸张、时间与安全感。

平民百姓若无世家背景,即使博得功名,也可能因“无门第可依”而被压制或流放。而且,考试成功仅是起点,升迁靠的是裙带、关系、恩主、门生故旧——与现代公务员系统完全不同。你不是不能努力,而是努力本身早已嵌套在一个无法撼动的社会架构中。

战争是百姓的地狱,不是主角的舞台。战争并不如小说中那般英勇激荡,而是对普通百姓的彻底毁灭。从西汉的匈奴战争,到明朝的辽东战事,战场后方的百姓常常被迫提供粮草、交出儿子、献出妇女、交出铁器,甚至整个村庄被强征当做军屯。

而一旦战败,掳掠、屠城、流放是常态。即使战争胜利,几十万伤残士卒和遗属也会成为国家的沉重负担——而这些人往往被抛弃。穿越文中“带兵打仗出风头”的叙事,在历史中往往意味着“兵灾所过,寸草不生”,主角风光,百姓流血。

在古代,感冒可能致命,产妇分娩可能死亡,刀伤可能感染化脓而死,牙疼可能引发颅内感染。所谓名医寥若星辰,大多数人遇病靠神婆巫术或自我康复。穿越者如果指望用现代常识普及医疗,那也必须先解决工具、材料、培训体系和信任机制的问题,而这几乎不可能靠一人一书完成。

更重要的是,即使你会现代手术技术,古人没有抗生素、没有麻醉、没有消毒,你能不能救活一个人,完全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条件问题。而最关键的是,百姓根本没有时间和金钱生病——有病等死才是主流。

女性在古代社会中地位极为边缘化,家庭内的职责是生儿育女、操持家务;社会上没有话语权,也极少经济独立机会。婚姻完全服从父母包办和家族利益联姻,“自由恋爱”不是主角行为,而是“忤逆人伦”的罪行。

而穿越文中动辄“女主凭才情征服朝堂”更是幻想:女性若要参与政治,必须借助男权的庇护,或是极端个案(如武则天)。而绝大多数女性的一生是“在规训中活着,在沉默中老去”。你若不能掌握家族经济命脉,就连为自己儿子择个媳妇的权利都没有。

权力运行背后是“制度压人”。真正的古代政权运行,不是靠皇帝一言九鼎就能完成一项改革。每一个制度变更,都需经由繁杂的礼仪、法令、颁诏、奏章、执行、稽查、再反馈,而这中间无数环节都可能被层层扭曲。皇帝是制度的中心,但更是制度的俘虏。

你不能靠一纸政令让天下轻赋减税,也不能靠一顿训斥清除贪官污吏。因为每一个地方官、每一个税吏、每一个驿站兵卒,背后都有利益链、靠山与生存博弈。制度的惯性远大于人的意志,这也是历代改革失败的原因所在。

哪怕你站在“盛世”的中心,比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依然无法否认:底层百姓仍是吃粗粮、穿破衣、依天而活。所谓“盛世”只是政权稳定、粮价不乱、税负略低、盗匪少见的相对状态。

这些时期只是“还没崩”,并非“已富足”。而真正的历史进步,不是靠哪位君主的圣明,而是技术迭代、生产提升、交易自由逐步积累出的红利。而这些进步,往往不是古人想象得那么“礼乐文明”,而是一次次痛苦中的积累。

古代是制度残酷、资源紧缺、社会封闭的多重合围,不是个人奋斗的舞台,更不是情爱诗意的天堂。若脱离这些基本常识,仅凭主角光环描摹权谋征战、情仇恩怨,写出来的东西不过是当代人对历史的浪漫投射罢了。穿越写作,想写得真实而深刻,第一步不是构想,而是了解这片土地上亿万先民真正如何活过来的。不是金戈铁马,而是血泪骨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