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其他 > 历史不是爽文 > 第1章 一句话斩杀功臣?没那么容易

历史不是爽文 第1章 一句话斩杀功臣?没那么容易

作者:减重60斤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8-14 00:37:35 来源:小说旗

许多历史穿越文中,为了吸引读者,喜欢增添一些权谋元素在里面。但也存在着一些很蠢的情节。

权谋小说的误区——皇帝是一言九鼎的绝对独裁者?

在许多权谋小说里,一个皇帝只要说一句“把某某赐死”,忠臣立马伏地谢恩,下一秒就提头来见。这种操作看似威风八面,实则是把古代皇权制度理解得过于扁平化。真实的历史远没有这么简单粗暴,哪怕皇帝再强,也不可能想杀谁就杀谁,尤其是那些立下赫赫战功、有宗族、有声望、有兵权的功臣。

古代帝王虽然号称“君权神授”,但政治运行从不是靠个人意志硬压下来就行的。功臣将领背后不仅有家族势力撑腰,还有地方豪强、军中部曲、乃至士人的支持。随便动一根毫毛,整个国家就可能出乱子。更别提,许多功臣还是从乱世中打拼上来的兄弟,不是你一句“杀”就能斩断的关系。

哪怕是所谓的“圣君”,在做出“清君侧”“诛权臣”这种决定时,也要计算权力的平衡、宗族的态度、士大夫的议论、军队的忠诚。否则,后患无穷。

诛杀功臣最有名的莫过于韩信了,可真有这么容易?我们看看韩信冤死的过程。

《史记·淮阴侯列传》里记载,韩信被吕后和萧何设计斩于长乐宫钟室。后世很多小说就拿韩信做例子,说“你看,皇帝要杀谁就杀谁。”但真正懂历史的人知道,韩信之死是精心谋划的“宫中政变”,背后有一套复杂的政治布局。

首先,韩信虽然已被贬为“淮阴侯”,但他依然有大量旧部,尤其是他亲自训练和指挥的楚兵。而且韩信原本是“异姓王”之一,封地广、权势重,一直被刘邦忌惮。当他被贬后还疑似有“谋反”言论,才被吕后下狠手。

而韩信之死,并不是刘邦当面说杀就杀的,而是吕后趁刘邦外出、韩信来朝之时设局除掉,这里面也有刘邦默许的成分。用今天的话说,这是一次“政治斩首行动”,目的在于避开公开对抗,防止引发韩信旧部反扑。

这说明,哪怕是皇帝,也必须避开锋芒,选取合适时机,用巧妙手段才能对功臣下手。权谋是术,但术的前提是对权力结构的清醒认知。

功臣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网络。古代的忠臣、功臣,往往不是孤零零的人物。他们身后站着强大的宗族、门阀、姻亲关系。这种网络结构决定了他们不能轻易被动。

比如三国时期的诸葛亮,虽说出身“琅琊阳都”,并非皇族,但其家族早已是东汉时期的名门望族。诸葛氏家族成员遍布朝廷与地方官职,还有与荆州牧刘表等人的姻亲关系。你要杀诸葛亮,不只是对一个人动手,而是对整个荆襄士族的宣战。

在门阀制度发达的魏晋南北朝,宰相、将军乃至皇后几乎都出自几个大族(如王谢、崔卢等)。皇帝若贸然动他们的“人”,不光是内部斗争,甚至可能直接引来兵变或外族拥立新君。

这种以宗族为单位的权力结构,是封建时代政治生态的基石。很多小说故意忽略这一点,把忠臣写得像孤胆英雄,被皇帝一句话斩首,实在是对历史常识的嘲弄。

兵权、地盘与军中人心——动谁不能动有兵的。在古代,只要某位功臣手中有兵,皇帝动他前都得三思。比如唐朝的安禄山,虽然是节度使、官拜大将军,但在朝中结党营私,甚至有谋逆之心。唐玄宗多次想削他兵权,但一直不敢直接动手,因为安禄山的兵源控制着整个东北,还能调动边军。

要杀有兵的将领,不光要有“名正言顺”的借口,还得先分化其部曲,瓦解其人望,不然就是逼宫的前奏。李世民当年发动玄武门之变之前,也是不敢直接对抗李建成与李元吉,而是精心布置了数月,才在可控的空间内一击致命。

这类操作,称得上是“政变”,是皇帝不得已而为之,而非手起刀落那么潇洒。

杀错人会引发士人舆论与地方反弹。东汉末年,曹操诛杀董承、王粲等汉室忠臣,在当时士人圈子中引发强烈不满,导致大量人辞官归隐,联合抵制。后来曹操不得不通过举孝廉、征辟隐士的方式重新洗牌官僚系统。

再看南宋的秦桧,即便他在现实中权势熏天,但岳飞的冤死,仍成为宋代文人士人群体最大的反噬口碑事件,连后世都要竖碑“岳王庙”,刻秦桧夫妇跪像祭之。想想看,如果功臣真的“随便杀”,那为何数百年后还有人骂“谋杀忠良”?

在讲究“名教”、“士风”的古代,杀一位有名望的忠臣,不只是政治行为,更是文化和舆论的自我毁灭。真正聪明的皇帝,会选择“软禁”、“贬谪”、“削权”,而不是直接“赐死”。

不是你是皇帝就能越规矩。

《唐律》规定,“大辟”(死刑)需经过御史台、三法司共同审理,不得私自定罪,哪怕是皇族。如果是功臣、王公贵胄,甚至需要御前议审,并报请太庙请命。

明太祖朱元璋虽以“酷吏治国”着称,但杀胡惟庸、蓝玉等功臣也都设了“胡案”、“蓝案”作为司法程序。为的就是留下“依法行刑”的口实,堵住后人之口。

哪怕像清朝康熙帝这样的“少年英主”,也不能直接杀掉鳌拜,而是先设局夺其兵权,再以“擅权乱政”判其入狱,最后才暗中除之。哪有什么“圣旨一下,人头落地”这种野路子?那是小说戏剧,不是历史运行。

朱元璋初期杀功臣是付出过代价的。连杀上万名功臣和官吏,虽然巩固了中央集权,但也把人才杀光,导致明初人才断层,内政迟滞。

所谓“帝王杀功臣巩固权力”的说法,其实是“以命换稳”,后果往往是一代帝王风光,几代王朝失衡。

古代政治常讲“天命所归”。这不是空话,而是一种政治合法性建构。功臣的存在,往往是对“天命”的象征性加持。你动他们,就是否定你自己的统治基础。

比如汉武帝后期忌惮卫青、霍去病家族,却仍给卫青封“长平侯”,给霍家丰厚恩赏。到了霍光掌权时,汉昭帝也不敢随便动他,只能一步步削权、布局,直到霍氏自败,才完成换血。

哪怕是“皇帝权柄至高”的时代,依旧要考虑“天命之托”的象征意义。乱杀功臣,等于天命自毁。

忠臣并不愚忠,他们也在自保。那些被小说写成“明知皇帝不仁,还要舍命相随”的忠臣,在真实历史中也常常非常务实。比如张良在刘邦胜利后急流勇退,称病不仕;范增在项羽不听计后愤然离开;李斯被赵高害死前,也多次试图转圜。

他们不是无脑跟随皇帝的工具,而是拥有强烈政治判断力的人。忠,是建立在可控利益和政治信任上的。只要局势恶化,他们也会选择离开、避祸甚至自保。

这点,也彻底粉碎了那种“皇帝动嘴,功臣送命”的剧情模板。

每一个“功臣被杀”的历史节点,都不是什么皇帝睿智的“宫斗胜利”,而是王朝进入衰败期的信号之一。杀功臣,说明皇权不稳、心怀猜忌,说明制度不能制衡、治理靠暴力。杀的是信任,是忠诚,是稳定的根基。

真正能驾驭权臣的人,是能让他们“功成身退”、主动交权、安度余生。不是刀剑加身、血溅朝堂。

历史,是给聪明人看的。权谋小说,若只会写皇帝杀功臣、朝堂清洗、诛心问斩,那只是权谋“戏码”,不是权谋“智慧”。

愿写作者们,别再让读者在纸上流血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