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其他 > 历史不是爽文 > 第16章 战争成本大道难以想象,甚至赢了也会崩盘

战争不是常态,是王朝负重前行的“极限操作”。很多人看小说看习惯了,主角带一支军队说打就打,今天围剿山匪,明天奔袭敌城,后天血战十万敌军,仿佛战争跟吃早饭一样日常。

但现实是什么?

战争,是古代王朝承受能力极限下才会动用的“国家级高风险手术”。

你以为“打仗”是政权肌肉的展示,实际上是国家财政的透支、官僚体系的极限运转、百姓税役的加压到底。

正常王朝,是尽量不打仗的。因为只要一打,哪怕赢了,也是“伤筋动骨”。

你主角天天开战,真实后果是:财政崩、国库空、百姓逃、将领反、朝堂乱,最后你连饭都吃不上。

打仗一天,可能就是一年的财政支出。

咱们先算一笔最朴素的账。

古代军队打一场仗,哪怕是小规模交战,都可能造成以下开销:

军粮(每天人均3升米);

饷银(一个兵月饷最少一两);

马草料(战马每日10斤草);

武器折耗(箭矢、盾牌、弩机、枪刃等);

行军后勤(驿站调度、车辆、工匠);

疗伤(药材、营地卫生、医官开支);

押运、文书、人力调度等“隐性成本”。

明代一次中等规模出征,朝廷统计开销过十万两白银起步,长期作战则达百万两乃至千万两。

这个钱,是从哪儿来?是百姓赋税、商税、盐税、户税、地丁税一层层刮来的。

你主角一年打五十仗,那你干脆叫“崩国达人”。

别以为战争只是军队的事。真正的战争,是对国家方方面面资源的统筹压榨:

财政系统:负责筹饷、发银、调库;

后勤系统:调粮、运兵、设站;

官僚系统:征兵、编军、写文书、核账;

工业系统:制箭、铸甲、配药、造器;

农业系统:征粮、收税、屯田;

运输系统:渡船、驿马、车道、人夫;

情报系统:派探子、设耳目、整理敌情;

外交系统:安抚边疆、对外示弱或示强;

你一打仗,所有部门都要全线“战斗化”。

天天打,天天忙,一年下来,整个国家像得了高烧一样没完没了,迟早虚脱。

兵员不是无限的,战损是最难恢复的资源。战争伤兵死将,这很“常规”,但很多穿越主角根本不把这当事。现实中,士兵不是随便找的:

得是编户齐民;

有户籍背景;

年龄体格合格;

经过征兵制核定;

训练周期长(至少半年以上);

战损后要重新补充、编列、信任培养。

而且士兵战死,不只是战斗力损失,还牵连:

家属抚恤;

地方劳动力减少;

地方官吏责任;

军心动摇;

民众对战争厌恶情绪加剧;

你天天打仗,天天死人,朝廷就要天天“抚恤”,户部天天赔钱,吏部天天补员,百姓天天丧夫丧子。

还练什么兵?还收什么税?人都没了。

战后重建比打仗还难,天天开战就等于天天废墟。

你主角今天夺下A城,明天又要攻b城,好像图个大地图。

可打下来的地方,不是直接能用的。

要经历:

驻军接收;

地丈量;

税籍重编;

官员重新任命;

通道修复;

粮仓重建;

民众安置;

盗匪清剿;

伤员收容;

城池修缮;

这每一项都是花钱、花人、花时间的大项目。

你天天开战,天天毁地方,根本来不及消化战果。

最后一看,大地图上处处插着小旗子,实地却全是废墟,百姓逃光,田地荒芜,你兵一撤就反乱。

大多数战争并不是在首都打,而是靠地方调兵供兵。

但地方财政有它自己的负担:

常年田赋;

官员薪俸;

公共设施维修;

守城防御开销;

灾荒赈济准备金;

教育、宗教等基础开销;

你主角说一句“开战!”,地方就得:

提粮;

拉兵;

派官;

准备武器;

修兵营;

修道路;

而打了一次仗之后,地方财政很可能连修堤的钱都没有了,官员向朝廷哭穷,民间赋税上调,民怨四起。

战争就是烧钱,天天烧,地方财政就得天天哀嚎。

战争带来的民怨,才是真正的“政治地雷”。

小说里主角总是高喊“我为百姓打仗!”

但古代百姓最怕的不是战乱胜负,而是“战火路过”。

你想想:

开战前强征军粮军役;

战时兵匪混杂,掳掠横行;

战后百姓被充军、迁徙、重赋;

土地被毁,牛马死绝;

家人战死,田地撂荒;

官员借战事名义横征暴敛;

百姓只要听说某地“出征”或“敌军来”,第一反应不是上战场,是逃命。

你天天打仗,就是天天“逼百姓造反”。

古代民变很多都不是“被敌人欺负”,而是“被自己军队榨干”。

战争的负面情绪,一旦积蓄到位,就不是你主角能劝回来的。

战争频繁,另一个风险就是:将领权力膨胀。

每次开战,你都得依赖:

地方武将;

宗室军头;

立功大员;

私人幕僚;

他们一旦连年得胜、兵权在握、军心归一,哪怕没有谋反之意,朝廷也坐立不安。

历史上多少藩镇割据、军阀崛起,都是从“连年作战”“前线有功”开始的:

安禄山三镇之兵,平时镇守边疆,战功赫赫;

石敬瑭手握兵权,借战机称帝;

朱温灭唐,正是凭多次平叛之功;

李克用、赵匡胤,哪个不是“战功在身、兵随人走”?

你主角天天开战,最后不是战胜敌人,而是“养大敌人”。

战争不只是输赢,而是战略博弈。很多人认为“赢了就好”,但现实是:有些仗赢了比输了还惨。

为什么?

赢了之后,消化不了战果;

把敌人打痛了,反而激起更大联盟;

暴露实力上限,诱敌窥视;

将领拥兵自重,难以调动;

政治力量不稳,被人借机清算;

财政吃紧,下一场仗再也打不起;

唐玄宗天宝年间,连胜西域,结果强敌联合反扑,安史之乱爆发;

宋太祖连打北汉,打赢却引出契丹直接插手中原;

明朝数次征蒙古,赢了几仗,结果养虎为患,瓦剌成心腹大患。

你打得越多,仇家越多,压力越大,主动权反而越来越少。

战争不是闹着玩,它是一个朝代用全体资源押上国运的赌博:

一场仗可能烧光十年积蓄;

一次战败可能毁灭一代王朝;

一个将领可能掀起朝局风暴;

一次民怨可能引发万里叛乱;

主角天天开战,表面风光,其实是用自己统治基础不断在“抽自己地基”。

真正的皇帝、宰相、将帅,打仗前要权衡十倍、百倍:

地方能不能承受?

中央调度够不够?

将领会不会坐大?

胜了有没有政治收益?

输了能不能收场?

如果每场仗都得这么想,你说谁还能“天天开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