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其他 > 历史不是爽文 > 第11章 民兵不是随便组织的

历史不是爽文 第11章 民兵不是随便组织的

作者:减重60斤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8-14 00:37:35 来源:小说旗

编户齐民,是压在你头顶的第一座山。

你想组织民兵,第一步是不是“找人”?很遗憾,古代中国并不是“谁愿意跟你走谁就走”,你拉一个壮丁就等于把他的户籍、田地、赋税、徭役全打乱了。

自秦汉以来,国家就实行“编户齐民”制度,每个人的身份都绑定了籍贯、里甲、徭役、赋税和土地。百姓不是“闲散人口”,而是“编制内单位职工”。每户每丁都有安排,要服徭役、纳租赋、接受调配。

你一个外来人,擅自拉走一个壮丁,那就是“扰乱编户”,轻则乡里报官,重则当造反处置。别说拉一村人练兵,就算请一户人外出帮你种田,都要层层通报,盖章批准。

编户制度的存在,就是为了防止“人口自由流动”,从而维稳基层控制。你穿越者想靠自由组织人群?先想办法突破朝廷的“编户锁”。

古代户籍不是“身份证”,是“资源册子”。尤其是丁壮人口,是国家极为看重的劳动力与兵源。一户人出了壮丁,朝廷会精确登记:这个人要服几年兵役,什么时候轮到服徭役,要交多少税,属哪个里甲、哪一甲长管。

你随便把人招来搞民兵,等于“截流国家资源”。

比如在唐朝,府兵制度下,每个府兵按期轮战轮休,有军籍登记,军器统一配发。你擅自挖走这些人,就等于从朝廷手里偷兵;到了宋朝,民户丁男虽然不直接服兵役,但一样要服杂役,你把人调走,乡村劳力就断了——朝廷第一个找你麻烦。

你如果动的是编户里的青壮男丁,那你就是“扰政”;动的是逃亡户,那你就是“窝藏逃户”;动的是邻地人口,那你就是“越境勾结”。哪个都够地方官抓你一次。

民兵不是谁想组织就能组织的。

古代确实有民兵制度,但那是官府主导的“保甲”“团练”,都有严格组织程序。

比如明代的“保甲制”,规定十户为一牌、十牌为一甲、十甲为一保,由甲长、保正负责日常治安与战时动员。但这些民兵属于临时动员,不许自行训练,也不许带兵器,更不能聚众外出。平时干农活,战时才临时顶上。

你要私自组织“村防队”?那得:

乡老同意;

县衙备案;

地方兵备道许可;

不得跨村串联;

所有武器登记造册;

严禁异地调动。

要是你没背景,没官职,忽然在村里拉一百人整天练操走阵,隔壁村一个密报,地方官立刻带人围你。你再嘴硬说是“练民兵”,对不起,朝廷可没让你练。

穿越小说里主角常常“忽悠一村人”,靠的是嘴皮子与善政。但现实里,一个人想说动一村人是极难的。

为什么?因为古代乡村社会是高度“宗族化”的社会。人们认族长、认祠堂、认世代佃主,不认陌生人。你想在村里动员青年组成队伍,不只是行政问题,更是“伦理”与“宗族”问题。

村里壮丁归谁使唤?当然是族长和里长;

地方上有事听谁安排?当然是官府,不是你一个外姓人;

你说组织训练?谁给你面子?你凭啥号令他们?

宗族体系远比你想象中顽强。你动员不了他们,不是你没魅力,而是你压根不是这个体系的一份子。

想拉一群人跟你练兵?你先得嫁女、拜族、献田、供祠三年,再等本地认可你“算自己人”,才有可能开口说话。一步没走对,统统白搭。

朝廷授予的“招兵权”是一种非常严肃的军事命令,必须由朝廷下文、地方官府协办,才能动员兵员。即便战乱年间,也必须“有官凭”。

像明朝中后期各地“募兵”,都有编制、名额、武器、军饷标准。没有朝廷敕令,谁也不许招兵。你拉一群人打着“练兵”旗号,县衙上来就先问你:“谁准你动兵的?”

更不用说,你还没有“军衔”、“兵籍”、“饷粮批文”这些基本资质,拉出来的民兵就是乌合之众,一旦被认定为“非法武装”,立马当“山贼土匪”处置。

别以为你是“好人”,只要有兵器、有组织、跨地区,就能定你一个“私聚兵众罪”。

你辛辛苦苦拉来几十个壮丁,天天喊口号、摆姿势、跑阵图,真到了打仗时,你会发现这帮人没一个敢真刀真枪拼命。

为什么?

第一,他们不是军户,不受军法约束;

第二,他们家里有田有妻,不想送命;

第三,他们没有战斗训练,胆子很小;

第四,他们知道你没朝廷背景,一打输了就完蛋。

一个普通百姓,愿意冒死跟你干仗?你当他们不想活了?他们最多陪你演戏,真见血就全散了。

真实历史里,“义军”要成事,都得:

利用仇恨或极端生存压力;

有封号、饷银、背后靠山;

或者就是“鱼死网破”的造反。

你没有这些,只靠一腔热血,没人真肯陪你上战场。

地方政府没有那么傻。

你想慢慢组织,悄悄发展,地方政府能看不出来?

别天真了。古代官府在“控制人口动向”这方面是极其敏锐的。特别是县、乡、保、甲这四级联控体系,任何风吹草动都逃不过地方耳目。

你拉壮丁,邻村就会打报告;

你买兵器,铁匠就得上报;

你屯粮草,粮商就要问话;

你训练时打锣打鼓,夜巡丁役就能听见。

你要真动起来,三天不到地方县丞、捕头、弓兵全上门,不是“调解”,是“围剿”。因为他们知道:容你一时,就麻烦一世。

哪怕你说你是“保甲练武”,只要不是有官令,立马给你戴帽子“图谋不轨”,轻则流放,重则死刑。

练兵不是喊口号,是要吃饭的。一个壮丁一天三斤粮,再加点盐、肉、水和器械,每月成本上千文。你如果组织几十人,就是几千斤粮、几十套衣甲、武器、器械、伙食、草药——钱从哪来?

你说靠募捐、靠支持者?你刚穿越过去谁支持你?你又不是本地绅士、豪强、庄主、军官。

你不发钱,这些人天天练个寂寞;你发不出饷,这些人三天跑光;你没兵器,就用木棍练?一打仗全被屠。

民兵不是“说练就练”,它背后是一个小型“后勤系统”:钱、粮、药、器、营地、主将、旗帜、激励、奖惩制度……你一样没有,练个什么劲?

即便真成了规模,朝廷也会“强行收编”或“就地剿灭”。

历史上有些地方义军或民兵确实成型,但你知道结果吗?不是被剿,就是被“就地编入军制”。

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军发展成几十万大军,朝廷派出节度使围剿;宋代方腊、李顺、钟相义军也是刚成气候就被灭;明清时的“乡勇”“团练”若不受控,就会被强制收编为“绿营”或“营兵”。

为什么?因为国家不允许存在“脱轨武装”。你不是正规军、不是军籍兵员,你的存在就是对政权合法性的挑战。

你说你只保家卫乡?朝廷不信;你说你不谋反?地方官怕你谋反。你越大,越得死。

古代社会是一个户籍紧绑、兵权严控的体系,你组织民兵,必须跨越:

编户系统;

军籍限制;

宗族网络;

地方统治;

官府许可;

法律红线;

后勤支持;

舆论正当性。

你没有身份、没有土地、没有权力、没有名分、没有钱粮,凭什么号召别人扛刀上阵?现实不是你感动他们,他们就会跟你干,而是他们要问一句:“你是哪个朝廷官?”

没有这个“头衔”,你的民兵不是兵,是匪。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