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其他 > 历史不是爽文 > 第8章 脑残才会信武将单挑那一套

历史不是爽文 第8章 脑残才会信武将单挑那一套

作者:减重60斤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8-14 00:37:35 来源:小说旗

“战将单挑定胜负”是小说,不是历史

你看过多少桥段是这样的:敌将一声呐喊,单骑冲阵,两军列阵观战,主将出阵交手,一番厮杀,胜者高举头颅,败者人头落地,瞬间全军溃散。

这看着确实过瘾,也符合影视审美,但在真实战争中,这种情节几乎不存在。古代战争的主角,从来不是“武将单挑”,而是“军阵协同”。胜负的决定权也不在于某个将领打不打得过,而是你阵型能不能稳、兵种配合有没有到位、指挥系统是否灵活。

单挑?真有也只是心理战——赢了也只是“鼓舞士气”,输了也不会全军溃败。毕竟打仗不是擂台赛,而是千人万人在喊杀、推进、配合、换线、生死搏杀。

“战将一挑三千”的戏码,真实历史里根本没出现过。即便有“万军中取敌将首级”,也是一场伏击、一套兵法执行的结果,而不是靠“力大无穷”的武将单挑硬砍。

冷兵器战争靠的不是勇气,而是纪律。

很多人以为冷兵器打仗,就是拼命往前冲,谁狠谁赢。但实际你去翻翻各朝军制,会发现一个共性:所有合格军队的第一要素是“阵法纪律”。

战阵,一旦乱,就像散沙,无论你多勇猛,都会被分割包围吃掉;而只要阵型不乱,即使你武器差点、体力弱点,也能借助队形互补,稳住阵脚。

就像方阵、鱼鳞阵、雁行阵、衡阵、长蛇阵、拒马阵、车阵,这些都是数百上千人的协同行动。每个士兵该站哪、持什么武器、转身怎么转、听哪个口令,全都有规定。

哪怕你是穿越者再勇猛,一个人能顶十个,能顶一阵子,但不能撑住一整个战线。战争不是个人比赛,是系统性的集体作战。纪律、队形、命令,是军队的灵魂。

真正上过战场的人,知道“单挑”活不长。

咱们说句实在的,真实的战场极其混乱,不像影视剧那样干净整洁、打得井然有序。泥地、尘土、喊杀声、血腥味、溃兵、箭雨、呼啸、奔逃,在这样的环境下,没有“舞台感”,只有“活命本能”。

你敢脱队单挑?对方阵型内藏着长矛手、弓箭手、投枪手、侧翼伏兵,等你刚冲进去,早被十几根矛戳成刺猬了。历史上的“万人敌”,基本都是鼓吹出来的战功神话,真打仗,冲出去不等于威风八面,反而是找死。

别说古代,你就算穿上现代防弹衣、拿个冷兵器去古战场,脱离队列照样会被乱矛乱箭干掉。战场不是“游戏地图”,没有让你自由表演的空间。

三国演义的“将对将”只是文学需要。

你是不是被《三国演义》荼毒太深?关羽战颜良、赵云单挑高览、吕布战三英……看得热血沸腾。但请注意,这些桥段来源于“演义”,而不是《三国志》或《资治通鉴》。

历史上真正的战争记录,几乎没有详细描写“单挑”的,反而重点在于“布阵调度”“粮草支援”“军心动荡”“兵种配合”。连曹操都说:“用兵者,贵以正合,以奇胜。”

《演义》里看似是单挑,其实是烘托人物的艺术处理。戏剧化处理的目的是观众爽,但你真当成现实战术用?你一个人打十个不算本事,你得让一百人齐步不乱地转向、换阵、冲锋、停步、开弓,这才是真功夫。

真正能打赢仗的,不是靠谁的马快刀利,而是靠兵种之间的配合。盾兵顶前排、长枪压制、骑兵绕侧翼、弓箭手骚扰、斧兵突击、步兵推进、工兵挖掘、辎重补给……这些组合成了一个完整的战斗机器。

唐朝的“府兵制”就是典型的多兵种配合作战;宋军虽弱,但“步骑协同”“车阵护卫”“火器助攻”都曾大放异彩。明代抗倭更是靠“藤牌手 鸟铳手 长枪手”三结合打法击败了东瀛武士。

你以为一个人能破阵?没这回事。哪怕你有吕布的战力,你冲进敌阵,他们用长枪围成圆阵,你一样插翅难飞。更不用说那些用工事、拒马、陷坑、蒺藜布阵的军队,一个人想突围?你连陷阱都过不了。

很多小说喜欢塑造主将身先士卒,冲锋在前,所到之处人挡杀人。但在真正的战争中,将领的作用不是“第一剑砍人”,而是“最后一口稳军心”。

主将一旦脱离中军位置,全军就容易乱。古代多次兵败,不是因为战力差,而是主将被杀后指挥系统崩溃,军心溃散。

所以,主将位置多安排在中军,有卫队、有旗号、有鼓声、有传令兵,随时掌握战局。真正开战时,是靠号令调动各部联动,而不是主将一马当先冲前线。

像岳飞、李靖、班超、李世民这类名将,有战功却极少“单挑”。他们靠的是调兵布阵、因地制宜、灵活换阵,而不是“十步杀一人”。

古代军队没有无线电,没有手机,靠的就是鼓、锣、旗、火。所有士兵必须“看旗行动,听鼓作战”。一旦乱听乱动,队形就会全线崩塌。

战阵就是纪律。比如击鼓三声,表示“推进”;锣响表示“停步”;旌旗倒转,表示“收兵”。士兵必须严格听从,否则你单人冲锋,后军没跟上,你就是冲到送命。

你如果是一个穿越者,想自己“跑出去干掉敌将”,队伍就会陷入混乱——你没跟他们说好鼓点含义,没演练过动作口令,他们只能愣在原地,或者误解命令,阵型一乱,敌军就趁机突入,伤亡惨重。

所以,战阵不仅是军制要求,更是战术基础。不是“谁厉害谁赢”,而是“谁守阵谁活”。

真正决定胜负的是粮草、天气与地形。

你以为战争就是看谁刀砍得快?那你太理想主义了。

中国古代有句老话:“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很多战争不是输在战场,而是输在补给线——粮草不继、辎重未到、天气骤变、道路泥泞、士兵冻死病倒,这些才是真正的大敌。

比如诸葛亮北伐,明知魏兵不如蜀兵,仍旧多次无功而返,原因就是——粮道太长,运不动。再比如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势如破竹,却最终粮尽兵疲,一战覆灭。

你再猛也不能吃空气。你的人再忠心,也不会饿着肚子上阵。这些都不是“战将单挑”能解决的,而是系统性的问题。只有建立起后勤系统,战阵才有底气打。

我们看历史上的军事强者,如李靖、卫青、曹操、诸葛亮、刘裕、岳飞,他们的成功,不是靠冲锋陷阵,而是靠整套战术体系。

他们懂地形,懂兵种配置,懂士气调控,懂假讯扰敌、懂迂回布阵,真正是“以全军之力取全胜”。其中个人武力在整体体系中只占一小部分。

你穿越过去想“练得一身武艺,挑战主将改写局势”?别傻了。即便你打赢了一个敌将,那只是一个战术节点,改变不了敌军的中军布阵、不会动摇他们的粮仓防守、也不会瓦解他们的主力方向。

战争的成败,从来都是看你系统能不能支撑、组织能不能调度,而不是“你会不会打架”。

所以别幻想“一个人改变战局”,你得先学会排兵布阵。冷兵器时代不是武侠小说,不是个人秀场,而是整体作战协同系统的博弈。

如果你穿越回去,想要参与战争、改变结局,那你得先学懂阵法、粮道、地形、旗令、兵种配合、士气调度等“真实军学”。

没有这些知识,单靠一把刀一身功夫,哪怕你能赢五场十场,早晚会被真正的战阵碾碎。

打仗从来不是靠“谁武功高”,而是靠“谁系统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