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其他 > 历史不是爽文 > 第5章 组私兵闹革命?——养不起,先饿死

在热血小说和穿越故事里,主角常常在山村、商队、码头或者江湖里凑出几十个“忠心耿耿”的兄弟,然后发点兵器、操点战阵,摇身一变就成了一支“私人军队”。接着打土豪、占山头、反暴政,好像成军打仗就是“招人发饷”这么简单。

但现实呢?古代养兵,不是发碗饭、给口刀就能算数的事。打仗不是一时激情,是持久系统的消耗,钱、粮、武器、军纪、训练一样都不能少。

你拉几十号人就敢说是军队,那官府拉上千名官军压过来,你怎么抗?没粮、没制式兵装、没后勤、没医护,别说打仗,连活都活不下去。真要组私兵闹革命,最大的问题不是“会不会打仗”,而是“养得起养不起”。

一支私兵每天要烧掉多少钱粮?

先来算一笔账。假设你招了五十人马当“家丁”或“私兵”,每人每天饭食按照最低标准,一个人一天要吃一斤米和三两肉,加上蔬菜、柴火、调料等,成本按一人一日五文钱算,五十人就是二百五十文。

再加上住宿、衣物补贴、武器消耗、马匹饲料、刀枪维护、偶尔的酒水奖励、巡逻赏钱、站岗夜饭……光是养活这些人不干别的,一个月就要花费超过8000文,也就是八两银子以上。古代普通农民一家一年也赚不了八两银子。

如果你再给他们发点军饷、赏钱,那就不是“养人”是“烧钱”了。一支五十人的私兵队伍,一个月成本起码十两银子以上,还不算意外损耗。如果打仗,还要筹粮、补给、医疗和战后抚恤,这哪是普通人能承担的?

古代战争最重要的两样东西:人心和粮草。人心买不来,粮草却实打实得掏银子、砍稻谷。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不是句空话。哪怕是地方军府起兵,也必须先建粮仓、派运输、筹饷银。很多失败的叛乱,不是打输了,而是“饿死了”。

比如唐朝黄巢起义,声势浩大,战力也不差,但最终却被“兵疲粮绝”拖垮。部队没吃的,只能抢,抢多了百姓反抗,朝廷围剿,最终内讧、自毁。而宋代方腊起义,前期成功攻城夺地,最后败于“后勤断绝、军心涣散”。

你没有军粮储备,不懂运输调配,不管部队每天吃什么,只靠抢和征粮,那这支“军队”很快就会变成一群吃人喝血的乱民,别人打你连犹豫都不会犹豫。

有些人会说,我有钱,我能招人。我出高薪,乡下人还不来?现实很快会教你做人。

第一,招兵不是喊几声就有人肯上。打仗是拿命换饭吃,谁都知道风险极高。特别是你又不是官军,又不能保障伤亡照顾,凭啥跟着你拼命?大多数青壮还是会干点正经活谋生,不愿意去当一条命没保障的“土军”。

第二,古代设有明确的“禁军私招令”。像唐宋明清等王朝,对招募“丁壮私兵”行为非常敏感,若未经官府备案,擅自组建武装,轻者充军,重者按谋反、聚众罪论处。尤其是大户人家、商贾之家若出现“养家丁过百”的情况,马上会被地方官备案重点盯防。

所以,想“私招义勇”这事,不是招就有,更不是能公开搞,稍有声势就会被地方衙门铲除于萌芽状态。

兵不是招来就能用的,一支队伍想上战场,必须先训练。行军、列阵、射箭、骑马、打擂、夜战、火攻、水战、营地搭建……每一样都要时间和资源去练。

古代正规军都要数月操练,考核合格才能上前线。你临时抓来的农夫、江湖客、帮会打手,敢让他们面对官兵的骑兵冲锋?怕是战还没打,先吓散了。

还别说纪律。军纪不立,兵就是流寇。你一个头领连赏罚都控制不住,私兵干脆抢你银子逃走都正常。这不是瞎编,是真实历史上无数失败私军的结局。

你招人之后,总得给点兵器吧?哪怕不配铁甲、战马,也得有长枪、弓箭、刀盾。可别以为这些东西在古代遍地都是。

铁器是国家战略资源,民间打制要许可,质量还差。尤其是箭矢,一支好箭至少两三文钱,打仗一天能用几十支,射箭不是电视里一拉就中,是真实的高耗材运动。

战马更别想,军马养殖与配发一向掌握在国家马政手中。你就是再有钱,也买不到合格战马。清代甚至规定私民“养马超三匹”需登记,超额者充公。

而甲胄更是奢侈品,一副重甲往往需几十两银子才能打造,普通人根本穿不起。没有装备的“私兵”,基本就是一群农民拿着铁锄头,哪能和正兵对打?

战场不是游戏,兵打伤了、病了、断了肢怎么办?你组的私兵,有没有军医?有没有草药?有没有临时营地、净水、清洗伤口设备?

没有。

古代战争中,因感染死的人远多于直接战死的人。箭伤、刀伤、戟伤,若不及时处理,极易化脓致死。军医系统在古代属于“国家级专业力量”,是专门培养、考核、委派的人员,民间私军根本无力搭建。

一个队伍,没有基本的医护能力,哪怕是打赢一仗,也很快因为士兵受伤缺医药而全军崩溃。你想靠私兵长期打仗,那就是做梦。

古代战争和现代游击战不同,你没有根据地,你根本无法生存。根据地意味着有粮田、有铁匠、有木工、有村寨、有城池、有避难所、有老百姓能支援你。

而这些都不是你临时组织的几十人、几百人能搞定的。你要征税、要管理、要司法、要仓储,搞不好民变变匪祸害百姓,很快就会遭民心反噬。

最典型的就是明末的张献忠,早年起义的时候还算纪律严明,一旦后勤跟不上、内部控制崩溃,手下军队就开始屠城抢粮,最终成为各地百姓“比官军还怕”的乱军。

你没有根据地,就不能“持久”,只能打一场就跑,打一仗就散,搞革命?呵呵,你那叫“流匪”。

对私兵的法律打压比你想象狠得多。朝廷不是傻子,私兵是绝对的政治禁忌。一旦你被盯上,立刻就会被冠上“聚众”、“图谋不轨”、“盗匪勾结”、“扰乱地方”等罪名。尤其是地方官,谁敢纵容私兵发展势力?一旦失控,他的乌纱帽也得没。

从汉代以来,私兵都被严格控制。哪怕是宗室勋贵、豪强地主,招募家丁都必须有上限,有时连穿戴服饰都被规定不能像官军。这是为了“维稳”,也是避免“尾大不掉”。

明代曾规定:“百姓私自聚众、置械者,以谋反论。”你还没起义,光是囤兵就够杀头。

历史上真正成功的起义,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建立在“民怨极盛、军政瓦解、天灾**”的大背景下。黄巢、朱元璋、李自成、洪秀全……这些人不是“凭一腔热血带着几个兄弟就干翻了天下”,而是借助了广泛的社会矛盾、地方势力、宗教组织、官僚**乃至外国干预。

他们背后有上万人支持,有稳定的后勤供给,有据点、旗帜、组织,有强烈的“替天行道”号召力,有系统的“官军外壳”,很多时候打到后面都变成了“政治联姻 地方招抚”。

不是你今天拉几十个帮会兄弟明天就能闹革命,真要靠私兵起事,那不是先饿死,就是先被剿灭。

到目前为止,此对话有帮助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