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其他 > 历史不是爽文 > 第7章 买官很容易?——银子只是第一步,背景更重要

可能也是电视剧或者电影看多了,大多数的小说作者也把有钱买官这个过程简单化了。只要有钱,就直接用钱砸,然后那些卖官的还笑脸相迎。咱们仔细去分析一下,现不现实。

第一,你是求人办事,别人凭什么笑脸相迎?

第二,你们在干一件非法的事,凭什么觉得理所当然?

第三,送钱买官的多了去了,凭什么就你可以被选上?

捧着银子就能封官?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

坊间传闻“有钱能使鬼推磨”,也常有人以为古代官场就是银子的买卖场。可实际上,历史上的买官远比传说复杂。银子确实是敲门砖,但只靠钱,根本进不了官场正门。比如明代洪武初年,朱元璋就严禁买官卖官,官员大多得靠科举出身、军功、荐举。等到明末财政困窘才迫不得已放开捐纳,但那也是有限额、有限期的,绝非“银子到位、官职到手”的简单逻辑。

更何况,官职背后是利益,是土地、税赋、徭役、兵权、司法权,不是随便能明码标价的商品。即便清代咸丰、同治时大卖官爵,那也只是在特定时局、军费告急、朝廷财政接近崩溃的背景下的权宜之计。买官能成事?得看时势、背景、门路,一个不对,钱花了,人进不去。

古代官场有严格的编制和名额限制,不是随便多出个官位就能卖出去。明代中叶的知县,全国不过一千三百来个,知府更只有二百余席。清代编制更加严谨,从京师到地方,各衙门、各部、各司、各府、各县全都按名额核定,不容随意增员。哪怕皇帝说要卖官收钱,也只是拿空出来的、因死亡、罢黜、调任产生的空缺出来售卖。

编制之外想“加塞”?除非有强大的势力在背后运作,硬塞进体制;否则,银子再多,也只能挂个虚衔,戴个顶戴花翎过过瘾,想掌印、想批公文、想收税断案,没门。

别被小说写的“一万两买个知州,五万两买个道台”给骗了。真实的银价远比这离谱得多,且肥缺价格层层抬高。以清代为例,康乾时期普通从五品县令标价三四万两起,到了道光、咸丰年间,因银价波动、官场**严重,知府捐纳价往往在十万两以上,而像江南、两广、直隶这些富庶省份的知府价钱至少十五万两起步。

这些银子,按清中期市场银价换算,折合今天的购买力,相当于数亿人民币。大户商人或许勉强凑得出,但普通乡绅、暴发户根本不敢想。而且这只是“官价”,不包括京师打点、上下活动、路费饯行、地方接风、赠礼等隐性开销。

银子只是敲门砖,举荐、门第、党羽缺一不可。捧着银子找到“卖官的”,也别以为接下来就是走马上任。朝廷要审核资格——家世门第、操行名声、举荐背景都在考察之列。清代甚至有规定,捐纳官员需有京官、督抚、藩台或御史荐保,才予录用。

假如你是平头百姓,毫无根基,哪怕银子奉上,也会因无保举人、无士族身份、无政坛门路被排除在外。真正能买到“能当权”的官,大多是那些原本就有举人、贡生功名,或世家子弟借机“加封”的。银子是敲门砖,门第是通行证,举荐是通关符,三者缺一,寸步难行。

不是朝朝有市、年年开放,而是财政、战事、天灾等特殊情势下的临时举措。例如明朝嘉靖大旱、万历抗倭时一度放开捐纳;清朝咸丰为筹军费镇压太平军而大卖官爵;同治年间赈灾救荒也一度卖官筹银。这些捐纳窗口期极短,往往不到几年就封闭。

而一旦窗口期过去,朝廷即着手清理官场,“非法捐纳”一查到底。那些没背景、没靠山、只靠银子硬买上去的,很快成了清查整顿的牺牲品。钱花了,官丢了,甚至可能祸及家族。

即便银子到手、官职到手,真能安心当官吗?各地的宗族、士绅、豪强早已盘根错节,地方资源、税赋、徭役、盐铁矿业、漕运渠道都在他们掌控之中。一个买来的新官,想动地方的奶酪,轻则被排挤架空,重则被弹劾、构陷,搞不好命丧异乡。

比如清代乾隆年间,江南某富庶州城新上任知府因缺乏地方士绅支持,三个月内被地方大户联合弹劾,冠以“滥用刑名”“扰民害商”之罪,革职查办,家产抄没。地方豪强既是经济巨兽,也是政治保护伞,没有与之结盟或牵线搭桥,买来的官职反成祸害。

买官只是入场券,真正的支出才刚开始。历代官场都有“养官”的隐性规则。一个知府每年需向上司、督抚、布政使、京官各处“进孝敬”;地方绅商求事、讼案、税务、徭役都得送“谢礼”。这些礼金开销,远超俸禄。

再看俸银,一个五品知府一年实俸不过数十两,地方事务靠什么运转?靠“潜规则”运作的灰色收入。而没有门路、没有地方支援的买官者,光应付这些“潜规则”,就足以倾家荡产。买官后撑不住的人,比比皆是,买官成了自己埋下的财务深坑。

买官者的“护身符”,是背后权力集团的庇护。一旦庇护失效,权力斗争中买官者往往首当其冲。比如嘉靖年间,曾大规模查处勋戚卖官勾结案,数百买官者或革职,或问斩,或充军。清代和珅倒台后,和珅党羽捐纳官员大批被追责,有的连祖产也保不住。

权力斗争如风云变幻,今天的靠山,明日可能是阶下囚。买官成了“烫手山芋”,银子丢了,官位丢了,性命也难保。

也别被“银子通官路”的神话蒙蔽了双眼。历代主流入仕之路依然是科举、军功、恩荫。即便是在卖官最泛滥的明末清初,买官者也多是那些已有举人、贡生资格的士人、勋戚子弟。他们用银子“锦上添花”,真正白手起家的平民鲜有靠银子买成实权官职者。

科举制度虽**,但至少提供了一个阶层流动的正式渠道;买官卖官不过是权宜之计,朝廷并不会将国之重器交给纯粹的银子。

买官买来的,充其量是一个门面、一个机会,一个或许能借势爬上去的台阶。但能否坐稳、做大,还得看背景、靠山、门路、人脉。买官只是开始,真正的权力博弈才刚刚展开。那些幻想银子就能一夜登堂入室、号令地方的穿越爽文场景,离历史现实远得很。官场如江湖,银子只能是路引,真正的通行证,还得是人脉、门第、门路、时机的综合作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