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其他 > 历史不是爽文 > 第5章 自由市场不存在

历史不是爽文 第5章 自由市场不存在

作者:减重60斤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8-14 00:37:35 来源:小说旗

咱们先说摆摊这事儿,真不是说干就干的。古代市井,街头巷尾的空间,其实都是官府的财产或管理范围。城门、街口、桥头、码头这些人流密集之地,更是寸土寸金。

以唐长安、宋汴梁、明南京、清北京为例,这些城市都有固定的坊市区和市场时段。比如唐代《唐六典》规定:“凡坊市之制,市在京城之中,东市、西市为正。”市开必有市令(市长),市司管理秩序、征收市税。夜晚闭市,坊门关闭,坊墙高筑,无照难行。

宋朝时,《梦粱录》记载临安夜市繁华,但那也是经过官方批准的特定区域。任意摆摊,尤其在街道中央、官道两旁,一旦被巡捕逮住,轻则罚钱十文二十文,重则当街捆绑,东西没收,还可能被送入牢狱。

明清时期更加苛刻。摆摊要有“摊照”,类似现在的营业执照。申请摊照,得先去市司衙门登记,交银纳费,经过保人担保,才能获批。而且摊照一年一验,不是终身有效的。小民家里凑个摊照钱,就是大难题。

清代《会典》载,乾隆年间,北京摊照收费按月、按年不同标准,每月二三百文起步,热门地段更高。临时摊贩(流动摊)得交临时摊税,别看钱不多,但加上各种打点、赏钱、巡街小吏的“润笔费”,就是一笔巨款。

没有摊照的人怎么办?只能躲在偏僻胡同、巷口偷偷卖。一旦被抓,轻则罚钱,重则“杖二十”,打得皮开肉绽。

摊税,是市井摊贩绕不开的噩梦。

唐代东市、西市每月固定收取“市税”,按摊口大小、品类征收,贵重货物高税率,日用百货低税率。宋代临安,官方有“行钱”“牙税”,摊贩每日交纳,收据由市司发放。无收据者,一律视作非法贩卖。

明代城门税、桥税、埠头税齐下。比如你卖米,你的米要过城门,过桥,进米市,全程缴税。运米入南京南门,城门税每石米收取铜钱二十文,桥税另收十文,米市摊税每担另缴五文——一圈下来,净利被吃掉一半。

清代摊税更加细致化。顺治时就有“行税”“牙帖税”,乾隆年间又增“灯油税”“夜禁税”,凡夜间开张的小贩,需缴纳夜市灯油费,以供夜市照明和巡逻。广州、苏州、扬州这类大城市,甚至有地方衙役私设摊税,摊主若不交,还会被刁难、扣货、勒索。

除此之外,还有地痞流氓收“保摊费”。不交?摊位被砸、货物被毁。地痞多与地方小吏勾结,告状无门。嘉靖年间就有扬州商贩联合状告市司衙役与地痞合谋,结果状纸未出城门,带头商贩已遭暗害。

摊税摊费,成了小摊贩每天的沉重枷锁。

古代城市有明确的坊市划定。

唐代长安有108坊,坊内居民生活,市内商贩营业。坊市分明,市开时鼓响,闭市时锣鸣。坊门日落即闭,无关人员不得随意出入。违规夜市,被视作聚众滋事或图谋不轨。

宋代临安、明南京等城,坊市划分依旧严格。城中街道,严禁乱摆摊位,临街房屋如无官批“牙帖”,不得临街开铺。

明洪武时规定:“凡无照者,夜间出市,见有小商小贩,尽收物以充官用。”抄家式没收成为官方打压非法摊贩的惯用手段。

热门摊口多被世家大族、豪强商户世袭垄断。汴梁“鱼市口”、临安“香市街”、南京“聚宝门外”、北京“珠市口”等地的摊口,往往传数代归一家所有。新手小贩别说插手,就是想挤进去卖点货,也得看人脸色。

摊贩、商铺背后的行会,其实是半合法垄断机构。

宋元时期的牙行、明清的公所、铺户行会,无不把持行业出入门槛。要摆摊,先入行。入行要交“规钱”,即入行费,还得定期缴纳会费,名为行业管理,实为利益瓜分。

行会不仅统一价格,还规定销售范围、产品规格、经营时间。谁敢压价抢市,行会就能派打手围堵、砸摊、放火。

清代苏州丝行规定,未经丝行许可不得开丝铺,哪怕你丝质再好,价格再低,一样被驱逐。广州茶行、北京珠宝行、扬州盐行莫不如此。

行会首领大多与地方大员、官府勾结,年节献礼、平日贿赂,行会规钱中相当部分用于打点官府。

真实的小摊生活,远比小说中苦百倍。

明清时期,一户小贩夫妻,凌晨即起,推着小车去城门外批发货物,付城门税、桥税,再赶至集市付摊税、规钱,午前才能开张。中午高峰期,小吏、地痞轮番来要茶水钱、保摊钱。夜晚收摊,需付灯油钱、夜禁钱。一天辛苦,除去杂费,仅够果腹。

南宋临安《市语》记载,有卖糕饼者,因无力交摊税,被市司杖责,饼车被没收,妻儿流落街头。

清乾隆时,杭州米贩张二,因被市司勒索无法忍受,愤而**于市口,引发米商罢市,最终市司换官,但摊税并未减轻。

夜市在古代其实并不自由。

唐代夜禁极严。坊门日落即闭,夜行必持照引,无引者视作盗贼处置。宋代虽有夜市,但集中于官准地区,如临安瓦子夜市、汴梁灯市,摊贩需纳宵禁钱、灯油钱,受官方夜巡约束。

明清夜禁更重,鼓楼打更后,市口必清。夜间偷摆摊,若被逮获,轻则杖责、罚钱,重则充军流放。

这使得小商贩生存空间进一步压缩。夜市收入虽好,却伴随高风险。夜禁期内,商贩需花大价钱打点市司、衙役,稍有疏漏就是灭顶之灾。

扬州米商李五,因交不起新加的灯油税,被市司衙役当街痛打,米摊被毁,粮食倾倒一地。

苏州小贩王三,为避行会勒索,夜间偷偷在巷口卖布,被布行发现后纠集人手当街撕布,告状无门。

广州茶贩何二,为应付摊税,三年间变卖家产,仍欠债累累,最终携家远逃乡里。

这些随口编的血泪故事,能反应当时的百姓有多难。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看一些地方县志,估计有更详细的记载。

古代摊贩生意规模的提升,受制于阶级固化和官商勾结。

摊商想扩铺增号,得向市司、行会、官府一层层打点,花费银两不计其数。热门摊口和优质店铺早被豪商世家世代盘踞。

偶有寒门商贩富甲一方的,大多结局悲惨:要么被官府以“奸商”“扰市”名义抄家,要么被行会排挤至绝境。

摊税、摊费、摊照,本质是权力与利益的再分配。

市司衙门上下分肥,行会首领暗送银两。市税收入被地方官用作养兵、养衙役、修城楼、打点上级。小吏、衙役靠摊税收入外快,行会靠摊费攫取行业暴利。

摊商不过是这套权力机器的最底层。任何挑战权力秩序的小商小贩,都将被迅速碾碎。

古代摊贩虽弱,但并非全无反抗。

南宋临安、元大都、明南京、清广州等地都曾爆发小贩罢市、聚众斗殴、围堵市司的事件。

但结局几乎都是被镇压。头目被处死,参与者充军,摊税反更沉重。

他们的故事,被湮没在历史尘埃,却是市井经济血淋淋的真相。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