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其他 > 历史不是爽文 > 第1章 货币权在中央,民间私铸要判死刑

历史不是爽文 第1章 货币权在中央,民间私铸要判死刑

作者:减重60斤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8-14 00:37:35 来源:小说旗

早在二千多年前,盐铁论就货币铸造权展开了一系列论述。民间的经济活动在某一段时间确实存在私自造币的情况,但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经济活动也逐步收紧,尤其是“钱”,更不可能民间私铸。

古代王朝的命脉之一,就是货币铸造权。在今天,印钞是国家行为;在古代,铸钱同样是王权象征。每一枚铜钱的背后,都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皇权的标志。钱,不仅是交易工具,更是国家信用和秩序的基础。有人以为古人随手能铸铜钱,其实那是颠覆国家根基的大罪。

在《汉书·食货志》中记载:“钱者,百姓之命也。”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如果民间私自铸钱,必然导致币值混乱、物价飞涨、社会秩序崩溃。就像现代有人伪造钞票一样,危害的不只是商贩和买家,而是整个国家经济的稳定。

西汉初年,朝廷曾试图放松铸钱权,但很快发现民间私铸泛滥,市场铜钱良莠不齐,百姓苦不堪言,于是迅速收回权力,恢复官铸制度。从此,私铸者被视为乱臣贼子,斩立决,毫不留情。

以为铸几枚钱就能发财?错了。在古代,铜、铁、锡、铅等金属的成本相对稳定,但币值取决于官方标准。私铸钱往往偷工减料,重量不足,甚至夹杂杂质。这种钱进入市场后,会直接引发恶性通货膨胀。

东汉末年,地方军阀割据,一些地方私自铸钱,结果是什么?各地钱币规格不一,交易混乱,物价飞涨。百姓手里的钱越来越不值钱,买口粮都困难。一枚好钱,能买一斗米;私铸劣币流行时,十枚钱都换不到一升米。

《资治通鉴》记载,东汉灵帝时,洛阳及各地铸钱盗贼蜂起,朝廷无力整顿,百姓“持钱不得米”。这是古代伪币带来的直接后果——通胀、饥馑、社会不稳。

铸钱不是随便弄个炉子。别看网络小说里写得轻巧,主角搞个作坊就能铸币流通。实际情况是,铸钱需要复杂的工艺、标准的模具、精良的原料。

首先是工艺。唐代《开元通宝》铸造,就讲究精美的字样、统一的重量。要做到钱文整齐、重量相等,没有精密模具根本不行。模具多由工匠世家掌握,普通百姓很难获得。

再者,原料也不是说有就有。铜在古代可是战略物资,哪怕是朝廷都时常缺铜。私民哪里来的大批铜?私铸者往往铸劣币、减重币,流入市场立刻露馅。

别小看这一点,在宋代,官府甚至禁止私民大规模收购铜器,就是怕有人熔铜私铸。普通百姓胆敢偷偷收铜,一经告发,就要吃官司,重则死刑。

私铸钱币在古代是死罪。汉律规定:“盗铸钱者,弃市。”所谓“弃市”,就是在闹市处公开处决,以儆效尤。

唐律也同样严苛,《唐律疏议》载:“私造钱者,绞;其主使者,与盗同。”意思是,无论是铸钱者还是主谋者,都当以死罪论处。

宋代更不含糊。宋太宗时期,全国大力打击私铸。史书上记载,一次扫荡江南私铸窝点,牵连数百人,全数正法。凡是窝藏、运送铜料、提供模具者,无一幸免。

古代政府为何如此残酷?因为私铸钱币比盗贼更危险。盗贼抢的是一户两户,私铸劣币害的是满城百姓。

尽管法律严苛,但历代私铸总是屡禁不绝。原因何在?一个是经济压力。兵荒马乱时,地方官也好,豪强也罢,都有可能动起私铸的念头,用来弥补军费或中饱私囊。

比如东晋南北朝时期,南北割据,各自铸钱。东晋初年,朝廷收不到足够税赋,为补财政,竟默许地方士族私铸,导致钱币不一,商贸混乱。

另一个原因是官府铸币能力不足。铜料短缺、铸工技术低下,都逼得地方或商贩以劣币充数。

但私铸虽屡禁不绝,却从不受宽宥。一旦朝廷稳定,私铸必被清算,杀一儆百。

私铸的钱流入市场,直接后果就是币值贬损,物价飞涨。宋神宗熙宁年间,北方边境私铸横行,一时劣币泛滥。百姓怨声载道,物价飙升,米价、盐价一年翻几番。

更严重的是,良币被迫退出流通。《管子》早就说过:“劣币驱逐良币。”市场上好钱被藏起来,劣钱横行,交易越来越困难。

有意思的是,很多小说里主角靠私铸发财,现实中,私铸者往往是被官府抄家灭族。

铜作为铸币的原料,是国家重点管控资源。秦汉时期,民间不得私开铜矿。魏晋南北朝时,铜矿多被地方豪强掌控,也往往成为政权动荡的导火索。

唐代,铜矿属于国家专营,一旦被查出私采,照盗国之罪治之。宋代更严,矿山周围派驻专官专兵,铜矿被列入最高等级禁品。

在这样的环境下,小说里写的“随手开矿,熔铜铸钱”,纯属幻想。铜矿开采、运输、炼制、铸造,环环都在官府监控之下,稍有风吹草动便是灭门之祸。

尽管法律严酷,总有胆大妄为者铤而走险,尤其是在政局不稳、官商勾结的时期。唐末五代就是典型,各地藩镇拥兵自重,几乎都私自铸钱,甚至用铁、锡、铅代替铜钱。

辽、金时期,部分边疆商贾私铸钱币贿赂官员,形成黑色产业链。朝廷屡次下令严打,仍难根除。宋代南方部分地方,豪强大族干脆自己铸钱用于庄园内部流通。

但这些行为,无一不在日后被追究清算。王朝一旦恢复中央权威,必血雨腥风。

古代的钱币,表面上是金属实物,实则是国家信用的载体。汉武帝时,重铸五铢钱,就是为了重建市场信心,稳定物价。唐代开元通宝、宋代元丰钱等,都是国家信用的象征。

民间私铸,不仅扰乱市场,更破坏了国家信用。百姓若失去对钱币的信任,交易必然停滞,经济必然萧条。

所以,历代王朝对私铸从无宽宥之例。朝廷必须垄断铸币权,以保障钱币的信用,维系国家的经济命脉。

私铸钱币的泛滥,往往是王朝衰落的标志。东汉末年、唐末、宋末、明末,都是如此。私铸横行,币值崩溃,百姓怨声载道,社会秩序随之瓦解。

每当私铸成风,也正是盗贼蜂起、藩镇割据、地方失控的时代。铸钱权旁落,等于宣告中央集权瓦解。

正因如此,私铸钱在古代被视为“灭国之罪”,绝不是小打小闹的小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