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其他 > 历史不是爽文 > 第11章 古代的粮食产量低得可怜——饿死比战死的人多得多

不知道那些创作者有没有好好了解古代的粮食产量。别再动不动,几十万士兵,十几万骑兵。你要看在哪些地方,养不养的起。尤其在古代,除却中原和江浙一带,其他的地方就没有适合大规模种植主粮的地方。比如云南,给你十万大军,那个地方能自给自养吗?

中国古代的士兵都是半士兵、半农民形式的,没有哪个朝代能够放任几十万的青年劳动力,不从事生产,完全由国家给养。而且在一个相对稳定无战争的时期,这种半生产性质的军队,每年的军饷也占据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左右,如果是战时情况,一半以上的财政供应也是有可能的。所以,粮食是根本不够吃的。

今天,一亩地轻松能打上千斤水稻、小麦,但在古代,即便是中原好地,在技术正常年份,亩产也常常只有二三百斤,甚至更低。比如北宋神宗时期推行“青苗法”时,官方统计亩产不过一石(约120斤)。明代普遍亩产100—200斤,清代平均亩产略有提升,也不过二三百斤,个别高产年份才可能突破四百斤。

唐代《农书》就有记载:“亩收一石半者,民以为丰。”换句话说,能打到180斤,就是“丰收”了。可见古人面朝黄土背朝天,刨一天地,产出远不如后世农业技术提升后那样高效。

口粮计算吓你一跳。一个成年男子每天需要摄入粮食约两斤左右,一年就要700多斤粮。再加上妇女、小孩的需求,一个五口之家,每年最少也得3000斤口粮才饿不死。而种一亩地顶多产个200斤粮食,扣去种子、赋税和损耗,真正到嘴边的不过一百来斤。

那么问题来了:你家若没有三四十亩地,根本无法养活全家。这还不算老弱病残和灾年歉收。若是土地不平整、水源不好或劳动力不足,一个家庭常年吃不饱就是常态。那种“一家三亩地,自给又自足”的设想,在历史里根本站不住脚。

古代农业受自然条件支配极大。没有化肥、农药、灌溉系统,一场暴雨就能冲毁庄稼,一轮旱季就能绝收一年。尤其黄河泛滥频繁,宋代每隔几年就有一次决堤成灾。

虫灾也不容小觑,《清实录》中屡见“蝗蝻成灾、昼夜食苗”,一夜之间十万亩麦田变黄土。加上病虫害无药可治、粮种退化严重,所谓“靠天吃饭”并非一句形容,而是真实生活的危机写照。

在这样的条件下,年年有荒,处处有饥,才是常态。历史上几乎每一个王朝都经历过“连年饿殍遍野”的时刻。

一个讽刺现实是:古人不仅粮食少,朝廷还照收不误,甚至“荒年加征”。因为各级衙门有定额考核,哪怕年景差,也必须完成税粮任务,不然官员要被问责。于是下压百姓,层层加派。

比如明代实行“里甲法”,每十户负责一户的税,“轮到谁家谁倒霉”。清代也有“耗羡归公”,原本是杂费,后来变成朝廷财政常规来源,灾年也强收,搞得百姓“颗粒未收、税吏先至”。

很多农民不得不借贷交租,形成“借粮种田、种完再借”的恶性循环。最终落到“卖儿卖女、卖地卖命”的绝路。

仓储、运输、虫鼠霉烂,损耗巨大。即便种出来了,也不意味着吃得到。古代没有良好的仓储系统,很多地方粮食入仓后霉烂、被鼠咬、虫蛀的比比皆是。明代《农政全书》中记载,“县仓十斗入,能存五斗者善矣。”

更别提长距离运输,漕运迟缓、舟车倾覆、贪污盘剥、仓差盗卖,最终到灾民口中的救济粮,十有**早已不剩。

所以,哪怕国家下诏“赈济十万石”,真正送到灾区百姓手里的,也许只剩万把斤。别说救命了,连象征性“每人一碗粥”都难实现。

“国有常平仓”“太仓储粟三十年”,这些在正史中是理想状态。现实里,很多地方的“义仓”“社仓”账上有粮,仓中空空。贪官污吏层层挪用,把救命粮变成了宴饮和折银。

到了出事时,才发现粮仓空了,只能再向百姓征、向商人借、向富户摊派——但这些人也往往因灾难自顾不暇,赈灾沦为空谈。

清道光年间一次蝗灾,山东饿死百万人,地方大员报称“赈粟三百万斤”,事后查证真正发出不足十万斤。饿殍遍地,朝廷却还在讨论“应否设立捐粮义市”。

战乱不一定死人,饿才是真的大杀器。翻看历史你会发现,一个朝代“战死”多少人,往往难以统计,但“饿死”数据却触目惊心。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前后的饥荒,据《后汉书》记载,“人相食者数郡,童子价减于犬”。唐代安史之乱后,“饿死于道者十不存一”。明末李自成破城前,京师城内已有“每日百尸露街头”。

太平天国之乱中,真正战死的不如饥饿病死的一半;而清末民初,四川大旱、山东蝗灾、陕西歉收,动辄百万人口因饥饿死去,远远超过当时的兵祸杀伤力。

所以古人怕战乱,却更怕荒年,因为后者来得慢而致命得快,防无可防、逃无可逃。

很多“民变”“盗贼”本质上是饿出来的。饿久了,就只剩两条路:逃荒、造反。

汉末“流民走北山”,唐代“江西饿贼起于赣州”,元末“朱元璋初为乞儿”,明末“张献忠食野菜而起事”——几乎所有历史上的大乱,都有饥荒作前奏。

有学者统计,仅清朝前两百年间,全国因灾逃亡者累计超过一亿人次。而且很多人逃出去也没粮,最终沦为盗贼、饥民军,才有了后来的“农民起义潮”。

所以,一个“能吃饱饭”的王朝,其实就是好王朝。稳定压倒一切,说的就是温饱。

荒年之中,并非人人皆苦。真正的富户、地主、粮商,会囤粮坐等高价抛售,等一斗粮从二百文涨到一千文甚至一两银子,再开始“赈灾”。表面“施粥舍米”,实为高利出借。

清代《户部奏牍》中曾严厉批判,“赈而贷之,贷而拘之,拘而掠之,富户者其非鬼也耶?”也就是说,这些人靠饥民吃不饱来绑票、压地、逼债,成为土地兼并与阶层固化的源头。

穿越者“粮食搞钱”“屯粮赚银”的设定,在现实中就是“趁火打劫”。真干了,那是要被打成“饥贼奸商”,被地方官府查办甚至被乱民围攻的。

直到清末民初之前,中国始终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农业技术革命。虽有铁器、水车、牛耕、垄作等工具方法改进,但始终未能跳出“靠天吃饭”的瓶颈。

真正实现“亩产千斤”的,是化肥、良种、机械与灌溉等现代成果。而在古代,种子退化、连年耕作、轮作不良,导致地力下降、收成变差,陷入“种得越多越穷”的怪圈。

所以,古代百姓从来不指望“发家”,只希望“填肚”。“丰年储粮、荒年不死”已属理想状态。百姓之所以敬神拜佛、修善积德,说到底,是怕没饭吃罢了。

古代中国的粮食问题不是偶发事件,而是系统性结构性问题。技术落后、制度畸形、自然灾害频繁、官府效率低下,注定了“饿死”比“战死”更普遍。那些幻想“一亩三分地自给自足”的穿越场景,在现实中,是灾年饿殍遍野、五口之家三人暴毙的惨状。穿越若不懂“种地真相”,下场就一个字——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