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侯门纪事 > 第一百九十章 ,宝珠到此刻字

侯门纪事 第一百九十章 ,宝珠到此刻字

作者:淼仔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20:53:14 来源:平板电子书

宝珠直到出城还为舅父闷闷不乐。

见马车出了城,官道两边树叶子哗哗作响,几个人面有喜色,打马过来。为首的一个人中年模样,在满眼秋风里拿手擦额头上的汗,笑道:“看我这一头冷汗,奶奶您总算回来。您不让我们跟着,说几百号子人进城招眼,只带着十个人和您的随行家人就去了,从您走后,我这心可后悔死了。您要是让人冲撞了,郡王妃还不拿我军法从法。”

这是那五百士兵的为首队长。

宝珠见他忠心尽显,虽然是姐姐有交待给他们,也打心里感激他们当差谨慎。特意让红花打起车帘子抚慰他:“我这不是好好的回来了。”

宝珠心中同时升起疑惑。

姐姐也许和嫡母不和,舅父也许治家不严。由此而来的姐姐不许宝珠乱走动,舅父的老家人顺伯小心周护都可以解释。怎么这一个亲兵队长也如此担心,难道舅父和姐丈之间还有不和的事情?

想到这里,宝珠释然。她和自己的姐姐掌珠玉珠,也是一会儿好一会儿又话不投机。自家人盘子碗摔打到,也属正常。

宝珠先这样的解开自己心思,吩咐马车上路,悠悠然看道上绿色,又把袁训想起心中。宝珠抿唇轻笑,不管舅父和姐丈有什么矛盾,舅父和别人有什么矛盾,宝珠都相信她的表凶解得开。

她的表凶在宝珠心里,近似于庙里让人朝拜的四大天王。

像是没有难得倒表凶的事情。

她们现在是往袁家旧居去。

袁家旧居在大同城外的镇上,要穿过大同府城才到。却不是出城就往边境上走,而是南城门进,东城门出。宝珠这才就便儿的先拜外祖父母,他们是在顺道儿上。

宝珠的行程是明儿一早去拜公公坟墓。她大老远的来了,又对公婆的感情羡慕依恋,打算在他们曾住过的地方多住几天。据说公婆成亲后,住的最久的地方就是袁家的旧居。在住的这几天里,宝珠还要把母亲交给她的铺子一一查看。然后宝珠当个听话的好孩子,接下来就回陈留郡王府,免得让郡王妃担心。

她的马车在官道上静静行驶,而国公府的祠堂也恢复安静。

祠堂里发生的事件,由于各房姨娘都不好,几乎不走动就没人知道,姜姨娘是见到凌姨娘带人手执棍棒才跟出来,就那她在凌姨娘挨得惨后才出来,也是个看笑话的。

凌姨娘是个爆性子,姜姨娘笑话也看了,犯不着乱得罪她,是不会乱说,她只自己回房暗笑。而凌姨娘丢了人,儿子又受伤没好还不能给她报仇,她治伤去了,也不会乱说自己的丢丑事。

等到国公夫人和几房姨娘都知道时,已经过去好些天。这是后话。

……。

正值秋天,官道两边林高叶茂,远山黄青绿红,岚气如丝带绕在山顶尖。流云雪白得赏心悦目,下面不像家里有闻不完的桂花香,却草堆中发出香气莫明沁人心脾。

高山白云,远望旷野无边。宝珠心情渐好,和红花说说笑笑,顺伯来回话:“奶奶,我们就要到了。”

宝珠就命:“红花儿,打起车帘子来,横竖这里无人。”红花闻言就去扯帘子,而顺伯带笑又回:“奶奶也该打起帘子来,正好请奶奶看一看,那边是我们的田地,袁家姑爷就葬在那边。”宝珠忙用力的看看,只见到满眼庄稼金黄。

“离得远,只能请奶奶看个方位。这边,就是袁家的旧居。”顺伯说到这里,喜欢地道:“奶奶您看,接您的人来了。”宝珠也见到几骑飞纵而来,骑马的有男也有女。红花瞪大眼睛:“顺大爷,我没在看错吧,那是女人骑马吗?”

顺伯抚须大笑:“红花姑娘,难道你往这里来的路上,还没有见过骑马的女人?”红花嘀咕道:“见是见过,但是没想到自己家里人有女人会骑马。”她说的嗓音小,顺伯没有听见,宝珠却听见,宝珠嫣然地笑:“你虽然书看得还少,但南人乘船北人骑马也没有听过?”红花闻言讨好道:“奶奶,您可别学骑马,我怕那马。”

宝珠忍住笑,她听得懂红花没有说出来的意思,于是就更打趣她:“我学,为什么是你怕?”宝珠翘翘鼻子,笑嘻嘻想宝珠也怕的。

“奶奶若是骑马,红花也得学骑才行。不然又像在京里那一回,奶奶去见才女红花不能去,谁侍候您招呼您走路呢?”红花煞有介事。

宝珠微微一乐,笑着再说一句:“红花儿,下了车给你长月钱。”红花才乐颠颠,就见来迎接的男女们就到车前。道上儿上不方便,匆匆见过礼,大家簇拥着宝珠车驾进镇。红花卫氏梅英孔青一起得意,看看我们奶奶不管到哪里都是前呼后拥的。

卫氏梅英还忙着往外看稀罕,见这镇子在边城不算小,足的有几百户人家。进镇后,往来行人不绝,挑担子做生意马群牛群羊群大姑娘小媳妇都走在一起,杂货铺子吃食铺子饭馆儿还有一家金银铺,用个细竹竿挑着幌子,上写“金银”两个字。

杂货铺子前面,有几十个乡下人围着。宝珠才觉得有趣,要问今天唱大戏吗?她是久闻乡下大戏有名气,可宝珠光听说还没有见过。宝珠也乐颠颠了,悄悄告诉自己这里还有大戏听。见马车恰好停下在此处,两个大脚健壮妇人引着几十个乡下人,都穿着崭新的衣裳,浆得直挺挺穿在人身上好似套个架子。

宝珠才恍然,原来这全是迎接我的?

就见他们一起拜倒,这其中有会作揖的,有不会只会下跪的,有下跪也怕不对,还左右乱看别人是什么形容的,齐唰唰喊着:“乡里人给奶奶磕头。”

这嗓音嘈杂,有的说在前面,有的怔怔跟在后面。宝珠是不由自主的笑容满面,心里感动起来。适才镇外见到许多庄稼没有收,难得他们不收庄稼先来接自己,问顺伯:“这是我们的佃农吧?”家人不会有这么多,也不会用这样粗糙的人吧。

这和母亲的气质先就不合。

顺伯说是,带头的两个妇人又上来磕头:“余氏(方氏)见过奶奶,给奶奶请安,奶奶道儿上辛苦,一帆风顺的可算到家了,备的有香汤水,只怕不合奶奶心意。”

宝珠嫣然,这是家人。看母亲的通身气派,用家人也只会是这样出口成章的才行。

因大街上人都来看热闹,宝珠在门外就没有抚慰他们。

宝珠看杂货铺子也是稀奇的,进去就先细细的打量。见铺子只有间半屋子大小,明亮干净,又一点杂味儿都没有。柜台安在中间,摆着笋干等当地土产,另一角摆着干货瓜子儿粗布,地上有酱缸,真正是个杂货铺子。

宝珠暗想母亲高华芳贵,表凶明亮夺人,和这酱缸粗布怎么也扯不到一起去。余氏方氏会错了意,见奶奶眉目卓越,淑女窈窕,又知道小爷是京里娶的亲,这一位应该是名门贵女才是。就解释道:“这是姑爷的旧铺子模样,原先摆什么,还就摆什么。不指着挣钱,是姑娘不愿意打破姑爷在时的旧样子。”

又怎么笑:“看我们说得习惯,是我们夫人让还照旧样子归着。”

宝珠颔首微笑说明白,心中满满的又感动上来。这才是真正的情意呢,可见母亲爱父亲,从没有拿她国公女的身份压父亲,也不曾想改变过他。母亲知道自己爱的人,就是这杂货铺子的东家或少东家,母亲自己也百般的尊敬与他,才把这里保留得原封原样。

宝珠暗暗唤一声:父亲,宝珠虽然从没有见过你,也不可能再见到你,但只要想想你和母亲,就知道人间是有真情意。

这是她成亲后就一直向往的地方,在宝珠心里这里见证过她公婆的甜蜜日子。如果不是甜蜜的,怎么还会在公公去世多年以后,婆婆袁夫人还日日抱着他的手札如痴如醉。

宝珠一面走,就一面陶醉起来。这里收拾得干净,酱缸盖得严实并无气味。但土墙味儿,秋风吹庄稼的味儿从外面进来,宝珠闻着,比宫中的奇花异草还要动心。

想她的气度高华,人所难比。想她的公公必定是个传奇。

这难描难画的一段感情,就要在宝珠面前徐徐展开,不由得宝珠笑颜顿开。

铺子实在不大,再走几步穿过一个蓝色土布帘子,就到后院子里。这里水井土墙,墙头上细草招摇,下面开着一畦菜地,这个天还有豆荚架子,架子下面是三五种水菜,两株又高又大的柿子,上面挂着红果子,无一不让宝珠稀罕。

她仰面看了会儿红柿子,又摩弄了一会儿垂下的豆荚。玩了一通,又觉得自己准备好了,才转身肃穆对着一侧三间房门。

这院子分两下里,一侧是一明两暗的三间房,和对面两间的房子相比,三间的才是正房。也就是宝珠一直想看的,她公婆居住的地儿,和她的表凶长大的屋子。

她郑重认真瞅着那纯是木头原色的木门,心里想这比雕了花漆过红漆的还要好看呢。对余氏和方氏客气地道:“请带我进去。”

她面上忽然而来的肃然,把宝珠的好家教尽显无遗,也让余氏和方氏更起尊敬。余氏和方氏更不敢怠慢这位看似和气却又极稳重的奶奶,两个人蹲身子行礼,道:“奶奶请随我们来。”

……。

房门推开的那一会儿,宝珠屏气凝神,似乎全身的血液都不会流动。高贵的母亲,英俊的表凶,还有那病弱常年卧病的公公,宝珠可就要进来,就要细细了解你们以前没有宝珠时,是怎么样的过日子。

见三开间的房子,中间按宅门里的格局应该是起坐间,但这里却不是。首先没有摆榻,摆着大八仙桌子,乡下老农的那种。笨拙上就出来新意,让打小儿就算娇养的宝珠耳目一新。

桌子上摆着瓷碗,乍一看并不是太名贵。但宝珠拿一个在手上,就看出这表面拙朴,其实是特意烧就这大而无当的样子,里面还绘的有诗,用手抹一下并无墨迹,这是一起烧进去的。

诗是诵春花的,而落款上写着,小儿娴三岁做诗。

宝珠含笑,她知道娴是姐姐的闺名。那这些碗中的字全是自家人做的才是。再拿起另外一个来看,见却是赞叹美人容貌的诗。宝珠缠绵上来,这是父亲写的,这是父亲写来夸赞母亲的。见有晨起梳妆的字样,又自叹自身如杨花不能常伴春风,病如弱丝只怕随时会去,宝珠怔怔的泪湿眼眶。

她为公婆的情意又感动上来,她为这屋子里处处有他们相爱的痕迹而落下泪来。

“奶奶,”红花见她失态,小声儿的扯扯宝珠衣袖。宝珠忙用帕子拭去泪水,小心地放下瓷碗,心想这一回算来着了,在这里多住几天,细细的观看不迟。就再随着余氏方氏走进公婆的睡房。

睡房里摆设陈旧,可见是多年的东西。最显眼的是一张大床,别人家的床上都刻着百子多福,而这张床上从床头以床脚,无处不刻着寿字,可见主人盼丈夫长命的殷殷心切。

宝珠让那个个不重样的寿字吸引,又眼尖的认出这些字全是母亲的。她又爱又惜地指尖从床栏上寿字划过,笑问余氏方氏:“妈妈们想来俱是母亲的陪房?”从习惯性的称呼“姑娘”就能听出。

余氏方氏陪笑:“是。”

“那这些字,全是母亲亲手写的吧?”宝珠眸子亮起来,再抿唇儿一笑:“我见过母亲写字的。”交给宝珠的帐本子上面,有袁夫人的亲笔题字,娇柔婉转又有笔力,和这床上的刻字一个味道。

余氏方氏就起敬了,再一想奶奶是从京里夫人那里来的,可不敢小瞧她。余氏方氏就殷勤的告诉宝珠:“当初定下亲,我们姑娘一定要嫁,老国公老夫人可尽着心的打嫁妆,姑爷是个病弱的身子,常年的睡着,除了夏天才出房门走动几步,老夫人说这床可得用心,又重新现打了这个,奶奶您看,这上面的寿字是我们姑娘的,可床板内侧还刻着长寿佛,这是老国公夫人想得周到,”

宝珠此时忙检点自己,上午去拜外祖父母的灵位,可是虔诚到十分的。要是有一点儿走神,对着这床,可就对不住开明肯让女儿下嫁给她所爱的外祖母。

对着这床上无处不在的字和佛像,宝珠抚了又抚不肯离开。可又想去看表凶的房间,只能恋恋不舍的收回手。稍一转身,窗外日头刺得床上有什么一闪,宝珠随着心头一动,急忙睁大眼睛去看,见床头上佛像下面,多出一行歪歪斜斜的小字,“阿训在此”。

宝珠扑哧一笑,走出这房门还低头笑得吭吭的。

红花认得不少字,小爷的名字自然是认得的。红花随在宝珠身后,也笑得头也不抬。小爷当年一定是调皮的,才会在这的精雕细琢的床上刻下他的名字。

想来是偷偷刻上的。

余氏方氏看守这里多年,房中摆设全是自擦拭,也见过那两个字,见奶奶笑,她们也笑了。卫氏和梅英就傻了眼,梅英就悄悄推红花:“笑什么呢?”

红花扮个鬼脸儿给她:“我不告诉你。”梅英在她头上敲个爆栗。见宝珠在对面房外停住步子,梅英和红花就不再闹,快步儿跟上去。

对面和袁夫人夫妻的睡房一样大小,却一间分成两间,用板壁墙隔开,就成两间窄房子。宝珠笑问:“这是姐姐和小爷的住处?”

余氏方氏说是,宝珠问过哪间是姐姐的,先去的是这一间。

进门后一愣,这里贴墙却是一面土炕。炕上铺陈的是杏花红绫的被褥,但下面是炕洞还是能看出来。

余氏就解释:“这里原本就是两间,有一间是袁亲家老爷夫妻在世时住的,这全是原样子。{”宝珠就对她嫣然。

从杂货铺子的格局来看,祖父母是称不上老爷的。但他们去世多年,媳妇的家人依然恭敬,让宝珠对母亲深为敬佩以外,又觉得国公府挣回一点儿面子。

有这样的陪嫁下人们在,国公府并不全是凌姨娘那样跋扈、两位姨娘乱穿衣裳那样的人才是。宝珠由衷的想,同是一样府里出来的人,一边儿是谦恭有礼,一边儿是无法无天。这中间的区别,是心地。

全是心地的不同,才一样的环境长出两样的人。

她在被褥上摸摸,把心神这就收回。对余氏方氏又笑:“这颜色是姐姐喜欢的才是。”方氏笑回:“奶奶说的没错,郡王妃没出嫁以前,时常来住上几天,姑爷夫人总是吩咐给她喜欢的,不肯有半点儿让她不满意。”

宝珠奇了:“姐姐只来住几天吗?别的时候她又住哪里呢?”宝珠已经知道郡王妃和她名义上的母亲矛盾很深,也知道姐姐对自己的生母情深难舍。又知道自己婆婆从来不肯亏待一个人,她连新媳妇和下人都从没有亏待过,想来不会任由女儿去受国公夫人的冷眼,自然是名义上过继,还养在身边的才是。

这来住几天的话,是从哪里说起的呢?

余氏方氏一起笑,这件事情别说在大同府,就是在整个山西,也不是秘密。她们齐声道:“奶奶想来是不知道。郡王妃一生下来,就过继给国公爷当长女,是由老国公夫人养在房中,老国公夫人爱如珠宝,就是亲事,也是老国公夫人亲自去陈留郡王府上许下的。”

宝珠还真不知道这事情,她怔了怔,又温暖的笑着。

幸好今天一进城就去拜见外祖父和外祖母,现在听到这段故事才不会觉得心中有愧。宝珠暗暗称奇,必然有个好外祖母,才会有母亲这样的好人才是。

宝珠就大约的能猜出来,那舅母应该是半点儿没抚养过姐姐,而还能猜到的,就是那舅母也许还对姐姐过继不满。但有外祖母做主,她没有半点办法。从这里就能明白,难怪姐姐说舅母在府中,你更不应该去了。又说舅母不必拜见,看来个中内幕也是一言难尽。

也许还有别的事情。

听方氏还在描补刚才的话,笑道:“姑爷身子不好,夫人有了郡王妃以后,依老国公夫人的意思,当天小襁褓一包,就要把郡王妃带走放她房里。她早早备下的有暖车,又是四个奶妈子。可夫人不答应,说她才当母亲,她舍不得孩子,她要多看几天,郡王妃就满了月才走。在没满一周岁以前,不是天气特好,老国公夫人从来舍不得送回来,怕病呢。一周岁后郡王妃会走了,才时时的往来,在这里住上几天。”方氏说着眼泪下来:“说起来,老国公夫人是个多好的人啊。”

“是啊,又慈祥又和气,把郡王妃疼得像心尖子一样,偏偏她又疼女儿,夫人一想女儿,老国公夫人再舍不得,也把郡王妃送回来。哪一回送,不是三五辆大车,二三十个从人跟着。”余氏也跟着缅怀起来。

这样的盛景,让卫氏梅英红花只想想,就肃然起来。

这样的好人,让卫氏梅英红花一起把帕子放脸上,这好人儿怎么就去了呢,怎么不等着见我们奶奶,你的外孙媳妇一面,要知道我们奶奶可也是个好人啊。这好人,不应该见上好人一面再走吧。

余氏方氏见把奶奶的下人也惹得一起难过,忙又展开笑容:“却是高寿呢,老夫人去世时可近古来稀的年纪。”

古人七十岁上下,可以算是高寿的。

卫氏梅英红花一起长长的:“哦……”这年纪那是等不得见奶奶。

宝珠又把炕头上箱子打开。

箱子有两个,一个是红木的,一眼可以看得出来雕花精致。另一个是却一般木头的,虽然抹得干净,可也不能掩饰上面的陈旧,岁月留下的斑驳。

宝珠从没有见过农家旧箱子,就先打开旧的。

“哎,奶奶小心挤到手,”余氏方氏都没想到从京里来的奶奶会兴趣浓厚,想阻拦时已经来不及。宝珠开了箱子,这就怔住。

箱子里不是锦绣衣裳,全是洗得干干净净的布衣裳,旧而褴褛,还有补丁。

这是姑母的旧衣裳!

宝珠一想便知。

宝珠叹气,看来祖父母为了保公公的命,忍痛卖女儿后,还一直在想念她。宝珠眸中又含上水光,以手缓缓翻动着那破旧的宝珠从没有见过的衣裳,心想姑母如果知道她的旧衣全都保存,祖父母无时不有盼她回来之意,她的心里一定就没有怨恨。

中宫有过怨恨吗?

中宫没有说过,但以宝珠来想,虽然是保她公公的命,姑母也应该有几分怨恨在心里才是。

宝珠抚着衣裳,轻轻在心里道,姑姑,你不用再怨了,祖父母当年也是舍不得你的,也是刀剜了心尖子一样的失去你。

她对着旧衣失神起来,余氏觉得不对,叫了几声奶奶,宝珠清醒过来,见自己吓住她们,就把箱子重新合上,掩饰的道:“我想这不是姐姐的才是,就出了神。”

方氏就笑:“这旧衣是袁家姑奶奶的,论起辈份来,奶奶该叫她姑母的。她几岁上走丢,姑爷在世时年年让人去找她,可惜啊,从没有找到过。”

宝珠欣慰,已经找到了。明天我到父亲坟上,一定告诉他姑母找到了我们,姑母现在贵为中宫,冠宠六宫呢。

接下来又看了郡王妃的旧物,就去看袁训的住处。依就是很窄,炕上小几还有笔墨纸砚在上面,有一本书翻到一半,用纸镇压住。种种,都显示当初母子们走得很急,也把中宫思念家人的心情尽情表露。

几把剑,从短到长,一字儿排开挂在墙上。宝珠撇嘴,这还真的是他的房间,就爱放这些东西。又见书架上有兵书有四书,有画画的书还有琴谱。宝珠惊奇,她知道自己的丈夫凡事都能,却没想到他还会抚琴。宝珠把琴谱抽出在手中,忽然又是一乐,看也不看,把琴谱又塞回去。

这屋子太窄,宝珠走在前面,别的人不能在身后雁翅般排开。宝珠有把握其它人没有看到她刚才看到的东西,这书架是内外两层,内中另有玄虚。琴谱抽出来后,里面露出的像是话本儿

宝珠暗乐,把柄让宝珠拿在手里了,等你再回来看宝珠羞你。可见这探花郎和别人没区别,也是爱看杂书的。

她当即对余氏方氏道:“这里好,我住这里。”余氏方氏齐齐吃了一惊:“奶奶使不得,这里屋小浅窄,上夜的人都住不下,奶奶你怎么住?”见宝珠坚持,她们犹豫着,有默契的回头:“奶奶真的要住这里,对面姑爷和夫人以前住的,倒比这间宽敞。”

宝珠眯眯笑道:“就这里好,母亲父亲那里,我不能打扰。”

让一对有情人的旧屋子,还是保留原样的为好。

余氏方氏见奶奶执意如此,也只能作罢。好在这镇子安全,奶奶又带来五百兵,倒不怕有贼有强盗。当下安排上夜的人,红花说她自然是睡在奶奶房里,随便打个铺盖就行。

搬个榻进去也行,摆开两张椅子也行。最后宝珠让红花陪她睡炕上。

卫氏梅英央求堂屋里摆张榻,她们两个就可以轮流上夜。对面有袁夫人出嫁后,临时起的两间下人房,孔青和顺伯各占一间。五百精兵,轮流在屋前屋后巡逻,不巡逻的人,余氏方氏说有地方安置。

宝珠这才知道,原来袁夫人出嫁以后,她愿意陪丈夫住旧居,她的父母亲怕女儿烦闷,就起了这个小镇,这里原本是小村庄,这就成为不小的镇子。

有一半以上是辅国公府的佃农,余下一半则是十几年来新落户的。历年的战乱逃难有人不时加入,就规模渐大。

镇上金银铺子饭馆儿等有钱铺子,全是袁夫人的陪嫁。五百精兵不费事儿的就各家里住下,都靠近宝珠所住的这院落。

宝珠参观完毕,在堂屋里坐着喝茶歇息,心想上午见到的国公府金碧辉煌,不亚于姐姐的郡王府,应该是以前的光辉还在。但光辉下,处处让人痛苦不堪。

而这里呢,小镇田园风光清爽,乡下老农黑脸粗皮。却处处让人温馨感动。

宝珠更爱这里,也更想把舅父的为难弄出个究竟。但眼下,她得先见半个镇的人,先见这半个镇的母亲陪嫁,铺子上管家。

……。

“奶奶请看。”

屋子里不多时就站满人,余氏方氏帮着把帐本子送到宝珠的面前。宝珠拿不下,余氏方氏就送到桌子上,在宝珠手边。

宝珠把手中那本随意握着,扫眼看来的管事们有高有矮,但都上了年纪,在中年以上。宝珠把帐本子放下,和气地道:“各位辛苦,母亲让我来,并不是查帐的,而且各位全是母亲相中过的,又管了这些年,我并不懂,轮不到我说什么。余妈妈方妈妈把帐本子交回吧,还照原样儿的管着就好。”

地上站的管事们全刮目相看,这位奶奶看着年青,却肯相信老家人。其实宝珠说的也对,她初来乍到又懂什么。再说家人们交帐本子是应该,宝珠却查不过这好些家铺子。而且家人们中有人不好,袁夫人能不管吗?郡王妃离得近难道也不管?

还有舅父虽然看似一身麻烦,但由他殷殷想接走袁夫人来看,也不会不代妹妹料理。就是他闲空儿不多,也不会丝毫不过问才是。

宝珠想我何必盘查来去,没的生出来有,寒了这些主人在外,还打理铺子人的心呢?

她先把个大方面庞摆出来,以安管事们的心。

奶奶我不是来换管事的,也不是对你们不放心,你们可以放心的做事,还和以前一样。

余氏方氏在下午的接触上,都知道这奶奶不是那小家子气尖酸揽银子钱的人,她们也暗自想过,夫人是什么样的人品,小爷又是什么样的人物,听说中了探花,看书都不走眼,还会看错亲事吗?

看书不走眼,看人走眼的人多了去,但在余氏方氏心里决计不是她们的小爷。

见宝珠果然不揽事儿,余氏方氏更要恭敬她才行。道:“奶奶既然来了,不看看可怎么行,想是奶奶走远道的累了,也是我们考虑不周,今天就着急呈上来。”宝珠心想这一对人可真是精明,万一我是个查帐的,你们不今天呈上来,不就遭到怀疑?

而她们怪在自己身上,是我们考虑不周,急着呈了上来。

听下面的话,又是句句为宝珠考虑。

“奶奶说不看,那怎么行?夫人让奶奶来,一眼也不看,也不好。不如帐本子放下,奶奶横竖是要住上几天,把这里游玩一遍,歇息过来,慢慢的再看不迟。奶奶总有指点,请吩咐才好。”

宝珠现在知道母亲把这里丢下来,在京里一呆几年不担心是为什么了。不管是余氏还是方氏,都是精明又本份,老实又可靠。

说出来话来字字珠玑。

“奶奶不看,也不好,”见到夫人,您也不好回话是不是?假如夫人随意的问上两句,您总不能回我相信母亲的家人,我没看。

“不如帐本子这里放下,”他们底气十足,不怕查看。

“奶奶看过总有指点,”这话谦虚得宝珠才起生意才有铺子一年左右的人劲头足足的,心痒痒的都想把孔老实那里学来的生意经说两句才好。但好在宝珠涵养素来是高的,还能压得住这让老家人恭维后,心里那突突冒泡的话头。

宝珠比下午更认真地打量他们。

下午是看出余氏方氏的勤谨,这晚饭前是看到余氏方氏的本份。精明,自然是随着勤谨和本份无处不在。

精明,与本分,并不冲撞。可以同时在一个人身上表现出来。

方氏和余氏为人是精明的,做又守住下人的本份。宝珠暗叹,母亲好福气!宝珠心生羡慕,宝珠几时能有这样的家人呢?

侧目看向红花卫氏梅英,宝珠又安心地笑了,宝珠也有,宝珠不但现在有,以后也要按母亲所有的来学,教出一大批这样的家人。

管事们送帐本子,却让新奶奶暗中把家人们互相作个比较。比完不分上下,新奶奶颇有光彩。把帐本子让红花收下,再道:“赏!”

顺伯和孔青,郡王府的家人们也两两配对,抬上一个又一个小箱子来。宝珠愕然,这不是我从京里来的箱子啊。宝珠抚额头,姐姐你又自作主张了。宝珠要赏人,又与你有什么关系?

见箱子打开,里面是京里出的尺头,在这边城上是很见到的布料。又有各式小银锞子,打开来晃闪着人眼睛。

又有京中新式样金簪子银簪子,戒指耳珠也全是京中式样。看得余氏方氏等人笑得合不拢嘴,都上来拜谢:“大老远的,难为奶奶想着带来,那车马功夫可费了不少,多多谢过。”

宝珠笑容可掬,但在心里嘀咕,这才不是我想着的,这车马功夫也不是我费的。我就是怕麻烦姐姐,才不肯带这些东西。我问过母亲约有多少家人,母亲报了个数儿,又说几年过去,滋生的家人也就长成,带多少东西去赏算不出,还是就地儿取银子打赏也简捷。

宝珠嘴上答应,心里也不肯,心想我虽然是这个家里的唯一媳妇,去到就拿母亲的钱打赏人,也让下人们笑话。她还是自己带了东西。

这金银簪子,金银戒指耳珠,实在与宝珠无关。

宝珠只纳闷,我的东西呢?我带了许多的新奇金银锞子来赏人,我的东西去了哪里?

姐姐肯定不昧下,可你擅自出钱也属不对。宝珠想再见到她,要和她好好的谈谈才是。宝珠就没有母亲的铺子,那时候还没收过表凶的薪俸,一开始也打算自己养活自己,带了许多的草药和轻巧珠宝,准备这里卖钱,维持宝珠的开销。

再说京里铺子全交给孔老实,自有一份收入。

宝珠忽然发现自己借这件事发了财。难怪说嫁人可以穿衣吃饭。

太子殿下有一笔银子等着自己在这里衙门口儿上取,又有离开京城的那天,祖母通知各家亲戚们来送。上年纪的亲戚们,叫姨祖母表舅祖母的人冲老太太面子过来,除了路菜以外,各家出的全是银子。

表兄们和袁训都好,没有送成袁训他们遗憾,就重重的送宝珠。除了家里送的钱以外,表兄各有私房银子相送。就是小二是表弟,也送一百两。对宝珠说:“四表姐不会同我虚客套,你这一去就要数年才回。我表兄他上战场去了,一年两年不回来,你吃什么你喝什么?”说得宝珠跟个穷光蛋上路似的,又不收他的就成了假客气,宝珠也收了。

这样宝珠一家子能收好几份儿钱,董家阮家全是祖母送过,伯母舅母们送,表兄表弟表姐妹们也有相送,宝珠出趟远门儿,一天收了数千两银子。

阮梁明董仲现全在太子府上当差,他们把宝珠叫到一旁,告诉她:“这钱我们帮你收了,全送往太子府中,边城有常例银子珠宝战利物品发来,太子殿下这边收下算官中的,把银子数目你拿着,你去边城衙门里取。那边扣下,这边补上,是一样的。”

宝珠于是收了那张写满姓名和银子的纸笺上了路。在路上回想难怪全出银子,原来是表兄上门收的。

又有袁夫人把铺子交给宝珠,宝珠想我的钱已经花不完,又何必再用姐姐的。见家人欢欢喜喜收下来,银戒指银簪子全是赏铺子里伙计的,由管事的带回去。宝珠郁闷,我的呢?我的心意全闷在心里了。

管事们都出去,余氏方氏给宝珠看晚饭。郡王府中的侍候人走进来一个,笑道:“王妃说舅奶奶不要多心,舅奶奶来了,怎么能让舅奶奶花钱,舅奶奶的东西王妃放着呢,等舅奶奶回去,还给舅奶奶带回去。”

宝珠道谢,看着她出去,心里还是闷闷。这姐姐,你不是不喜欢宝珠的吗?

……

晚饭干净精洁,田里现采的菜,米也是新碾的。现拉的过水面,现蒸的大包子,腊肉野味儿全是这里的味道,宝珠吃得香甜,不知不觉吃得比平时多。

梳洗已毕,卫氏在外面上夜,把门关上后,宝珠取起小烛台,这是她现要的,瓷烧制的冰凉却精巧,对红花抿唇笑:“来吧,看看我们谁找的多。”

红花也举个小烛台,主仆在袁训房里从前到后的乱照墙壁炕头木头家什。“哎,我找到了,”红花指着桌子上,上面也刻着字,“训”。

没一会儿,宝珠也找到一个。宝珠不是单纯的找,找到一个以后,她就从袖子里抽出一把短剑,这是瑞庆小殿下送的,宝珠路上无聊,和红花拿客栈桌子板凳试过,锋利无比,入木如切泥。

此时宝珠拿着这剑,就在找到的训字旁边刻上,“珠”。

记得性起,宝珠后面就刻“宝珠来也”,“宝珠陪你”,还好不是最调皮的人,没刻“宝珠到此一游”。

刻到书架上时,宝珠对红花偷瞄一眼,心中遗憾。怎么让红花睡在房里呢,如果是自己在房里,就可以把表凶私藏的宝贝,那话本儿书细细的看上半夜,窗外秋风呜咽,而对书如对表凶还在,那该有多好?

宝珠一面遗憾,一面在书架上刻:不用心念书者,重重打手心。想想窃笑,又在下面加上一行小字,瑞庆公主殿下很愿意执行。

想来小殿下必然是开心啊开心的,点头说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